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天河区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统测题

天河区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统测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48分)1、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A.①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2、“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辨证地思考了。
”这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就是辩证法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这说明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反过来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B.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D.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领域4、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心外无物⑤存在即被感知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⑤5、“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A、唯物主义命题B唯心主义命题C、悲观主义命题D、教条主义命题6、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这是因为它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是①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重要成就④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人们能够利用木料制出桌椅来,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57分)1鼠兔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在青海三江源地区有广泛分布。
在鼠兔最为猖獗的时期,鼠害面积占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17%。
从2005年开始,该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人鼠战”,虽然消灭了很多鼠兔,但由此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一生物链的断裂。
而今,我们对鼠兔不再“赶尽杀绝” ,而是有了科学的控制,以保证三江源地区生物链的完整性。
这表明(B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②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事物的规律性③尊重和服从规律是正确利用和创造规律的基本前提④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是错误的,④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②适合题意;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正确利用和创造规律的基本前提,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2014年第16号台风“凤凰”(强热带风暴级)来袭,中央气象台9月20日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息。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 人们能够根据台风预警信息,将台风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这说明人能够(B)A. 征服自然,支配自然B. 认识和利用规律C.自由选择事物间的联系D.改变规律的客观性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能够根据台风预警信息,将台风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就是利用规律的表现,B适合题意;A、C、D都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3. 气象台报道台风“凤凰”将在温州登陆,最终却在宁波象山登陆。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①阶级和阶级斗争②路线、方针、政策③生产力④生产关系⑤公式、定律⑥法律、法规、守则A. ①③④B. ①③④⑤C. ②③④⑥D. ③④⑤2、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现和灭亡的过程”。
对甲、乙两种观点判断正确的是()A.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 B.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事物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 B. ③④⑧ C.⑦⑧⑩ D. ②④⑥⑦4、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5、xx年3月12日新华网载文说: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呈现出频次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我国正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高发期。
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
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B.“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的发生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6、下列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唯实、开拓创新②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质疑③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精神④科学精神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成败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7、“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高二政治试题精选】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检测试卷

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检测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2分)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曾经作出过暗能量的假设。
2003年8月23日,一个科学小组在研究中借助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拍摄到了宇宙婴儿时期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证实了一个神奇得让人无法置信的图景用以构成恒星、树木、人类的普通物质只占4%,另有23%的是诡异的暗物质,余下的73%则是暗能量。
另外,中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也正在借助粒子加速器实验合作寻找暗物质的粒子。
这些成就在人类探索宇宙奥和物质基本结构的道路上无疑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据此回答l。
2题。
1.从哲学上看,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表明了( )
A.自然界有自己的起和发展史,宇宙问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
c.世界的本质只有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才能得以被证实
D.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从爱因斯坦的假设到现代科学的证实,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过程表明(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D.科学实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3.2004年8月,中国浙江沿海受到“云娜”台风的侵袭,在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战下,台风给当地造成的损失被降到最小;一个月后,风暴“珍妮”经过海地,造成600多名海地人丧生。
海地是美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对森林的长期滥砍滥伐使海地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
中央气象台准确地预报了这次台风,在台风。
【高二政治试题精选】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检测参考答案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检测参考答案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检测参考答案《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参考答案1~5 DBDDc 6~10 BDDAD 11~15 ADBcB 16~20 DADcB 21~24 BBBA25、AB 26、Ac 27、BcD 28、AB29、(1)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载人航天事业的实际出发,经过多次实验,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
(4分)(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载人航天的规律性。
(4分)(3)在发展航天事业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4分)30、(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他就获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怀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真理是绝对的。
(6分)(2)但真理都是有条的、具体的。
如果超过自己适用的条和范围,或者不顾条的推移、历史条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而且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
真理又是相对的。
(6分)(3)总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真理观上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夸大相对性的相对主义(3分)31、(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6分)(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达到自己的目的,(5分)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5分)。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I: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人类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已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
这说明A、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是主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C、在特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D、人能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自然2、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间不存在什么造物主。
这种观点是说A、自然界使天地创造的B、人类社会是从来就有的C、天地是万物之源D、世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3、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论述的选项是( ) A、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4.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
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5、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
”这段话生动地说明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帝观念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到二O二O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
这体现了实践活动A.具有客观物质性B.具有社会历史性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D.具有主观能动性7、“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A.具体的物质形态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2.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的许多宇宙间的物质新形态,比如像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等,在地球上有的已经有局部的发现,有的并没有普遍的存在。
这些发现表明()A.现象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这提醒我们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4.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
之所以强调要尊重劳动,从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生产力发展是客观的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据此回答7—8题。
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7.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检测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2×30=60)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所有有形的物体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D.高山、河流等自然事物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这是因为( )①地理环境是客观的②人口因素是客观的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完全自发的④生产方式是客观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3.“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4.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5.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6.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7.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8.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用语不断丰富。
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物质不能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C、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9.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曾经将一张图片分给两组学生(图片中的女性既似少妇又像老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57分)
1.鼠兔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在青海三江源地区有广泛分布。
在鼠兔最为猖獗的时期,鼠害面积占三江源生态
保护区的17%。
从2005 年开始,该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人鼠战”,虽然消灭了很多鼠兔,但由此也带来了
负面影响——生物链的断裂。
而今,我们对鼠兔不再“赶尽杀绝”,而是有了科学的控制,以保证三江源地区生
物链的完整性。
这表明( B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
②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事物的规律性
③尊重和服从规律是正确利用和创造规律的基本前提
④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是错误的,④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普
遍的,这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②适合题意;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正确利用和创造规律的
基本前提,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2014 年第16 号台风“凤凰”(强热带风暴级)来袭,中央气象台9 月20 日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息。
据此回
答下列问题。
2.人们能够根据台风预警信息,将台风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这说明人能够(B)
A. 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B. 认识和利用规律
C.自由选择事物间的联系
D. 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能够根据台风预警信息,
将台风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就是利用规律的表现, B 适合题意;A、C、D都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B。
3.气象台报道台风“凤凰”将在温州登陆,最终却在宁波象山登陆。
有时,气象预报也会出现失误,这是
由于( C )
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②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③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④人们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试题分析: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认识主体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及客观事物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有时,气象预报也会出
现失误也是由于上述原因,故②③适合题意;①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的反复性
4.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尽是不动没有,尽是动也没有。
”这告诉我们( C )
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解析】
试题分析:" 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尽是不动没有,尽是动也没有”体现了一切事物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C正确;A 只强调绝对运动, B 强调相对静止,不符合题意;D体现的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