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2《故都的秋》学案1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学习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对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感到绝望,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1921年 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
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
1922年7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
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
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
他的作品真实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
2、思考: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二、文本解读(一)学习第一部分: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学习第二部分:1、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那些景物,它们都是怎样体现故都秋的特点的?2、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三)学习第三部分1.学生学习最后两段,思考: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故都的秋》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故都的秋》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田文艳【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过程与方法】诵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品读欣赏郁达夫眼中笔下的故都之秋的风物寄托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文及人,理解郁达夫独特的文人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知识链接】1、关于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五四”健将,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兄长一起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性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
“……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他的小说,传世之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名篇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
胡愈之称之为“天才的诗人”、(七古的高手)人文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2、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做枯竭,过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1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掌握文章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知识链接】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温故知新】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椽()嘶()叫潭柘()寺橄榄()普陀()山房檩()陪衬()夹袄()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2、释题:试分析题目的含义(“故都”为何不用“北平”代替?)3、本文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合作探究】1、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2、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试举例说明。
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简要概括作者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资料:从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因此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三】基础巩固识字注音潭柘.寺()椽.子()房檩.()歧.韵()馍馍.()混沌()扫帚()夹板()夹袄()混水摸鱼()扫地()夹肢窝()字形辨认驯()歧()凋()椽()钏()岐()惆()喙()词语释义混混沌沌:颓废:岐韵:词义辨析⑴姿态·姿势①我有点讨厌美国总统这么轻率地使用‘最重要盟友’这个词,有超过300名军人在阿富汗丧生的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对我来说,这比任何政治姿态..都更重要。
”②如果你觉得后排座椅的靠背过于平直,可以将后排靠背放倒,让乘客保持半躺的姿势..享受旅途。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故都的秋教案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人教版必修2

精心校对版《故都的秋》导学案习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
现代著名的、。
他是的主要成员之一。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问世。
1923年写了小说和。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二、背景简介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基础知识1、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混混沌沌....( ) 槐.树()扫.帚()落.蕊()潭柘.寺()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嘶.叫()房檩.()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细腻.()着.凉()驯.养()萧索..()2泡卷干落教师寄语: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3、辨字组词嘶()缀()蕊()椽()凋()拓()啼()厮()辍()芯()掾()雕()柘()谛()4.解释下面词语混混沌沌:不能自已:潜意识:落寞:颓废:领略:一叶知秋:一椽屋:四、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的?2、文中第二段和第十三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起何作用?3、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有哪些?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4、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能体会作者怎样的心境?精心校对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主题、情感、写作手法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3.写作训练让学生以“我的故都”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3.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训练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学时:一学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要求感受其“味”。
问题①、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明确:用“故都”一词,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使作者笔下的秋天更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而“北平之秋”这个题目比较客观、平淡,感情不浓烈。
(“故”是“原来的、旧的”,“故都”是“原来的、旧的都城”,更有一层,“故都”仿佛“故乡”,作者出生浙江富阳,长期在各地游历、漂泊,北平本不是他的“故乡”,却给了“故乡”般的感受。
这是身体或者说是踪迹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的眷恋和归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名,字。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
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
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的:“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来,则感情的渲染传统,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
”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故都的秋开卷有益秋天,有个约会……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
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
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2.写作背景避世遣愁话“秋味”本文写于1934年8月。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相关知识听人说郁达夫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
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
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
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英国的加莱尔说过“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不愿失掉莎士比亚”;我们今天失掉了郁达夫,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郭沫若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极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
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
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
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披万丈霞光。
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了秋池的巴山秋雨,悲凉的秋味飘满了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纵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简短一赞,却也难抑浓郁的悲凉之风。
忧郁——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他的笔下,处处都是忧郁,甚至有些无病呻吟般的忧郁,但我想称他的忧郁为“本色的忧郁”,这份忧郁,与现在的一些哀春伤秋的网络文艺小清新文不一样,读完之后,才会觉得,真的不一样,因为我在里面看到了放大的自己。
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告诉自己:“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
”并赋诗曰:“松树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
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相吻合,使得以秋为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
,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废( ) 混沌.( ) 陪衬.( ) 平仄.( ) 落蕊.( ) 潭柘.寺( ) 普陀.山( ) 廿.四桥( ) 一椽.破屋( ) 譬.如( ) 答案:tu í d ùn ch èn z è ru ǐ zh è tu ó ni àn chu án p ì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厦⎩⎨⎧ 混⎩⎨⎧ 荷⎩⎨⎧折⎩⎨⎧ 落⎩⎨⎧着⎩⎨⎧答案:厦①xi à厦门 ②sh à大厦 混①h ún 混水摸鱼 ②h ùn 混沌 荷①h é残荷 ②h è荷重 折①sh é折耗 ②zh é折叠 ③zh ē折腾 落①lu ò疏疏落落 ②lu ō大大落落 ③l ào 落枕 着①zhu ó着衣 ②zh áo 着急 ③zh āo 着数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椽喙缘⎩⎨⎧ 沌 炖 钝 ⎩⎨⎧ 嘶厮撕 ⎩⎨⎧寞 漠 答案:椽(大笔如椽) 喙(不容置喙) 缘(缘木求鱼) 沌(混沌)炖(炖肉) 钝(迟钝) 嘶(嘶鸣) 厮(厮杀) 撕(撕裂)寞(落寞) 漠(冷漠)4.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1)萧索·萧条·萧瑟A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 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
B.荒山老树,景象十分。
C.靠左偏前是一棵直挺挺的白杨,树叶在上面作响。
解析:三个词都有“缺乏生机”的意思。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萧条”指的是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也用来指经济衰微。
“萧瑟”指的是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或者寂寞凄凉。
答案:A.萧索B.萧条C.萧瑟(2)颓废·颓丧A.被老板批评了两句,他地低着头,半天不说话。
B.失去了理想,他从此像一只折翅的苍鹰,便一天天下去。
解析:两词都有“衰败,消沉”之意。
“颓废”多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也可以指坍塌荒废。
“颓丧”指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语意比“颓废”要轻。
答案:A.颓丧B.颓废(3)落寞·寂寞A.圣诞红、圣诞礼物、圣诞音乐烘托得冬季一片暖意,而独自在外的小梅却感到了一丝的。
B.被黑心老板骗,被周围的人嘲笑,他带着一脸的来到江边。
解析:两词都有“冷清”的意思,“落寞”语意要重一些,指的是寂寞,冷落凄凉,也可以指失意潦倒。
“寂寞”指的是冷清孤单,也可以指静寂无声。
答案:A.寂寞B.落寞(4)领略·领悟A.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到人生中爱的真谛。
B.语文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在潮起时海的壮美,也可在潮落时体味海的静谧。
解析:两词都有“体会”之意。
“领略”强调“略”,更多的是欣赏,晓悟。
“领悟”强调“悟”,是指体会,领悟。
答案:A.领悟B.领略课堂探究一、合作探究1.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答:答案: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
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
《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
“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
“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少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2.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答:写秋诗文的文字?答:答案: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章法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
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答:答案: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能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5.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悲凉”难以理解。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我的观点:答案:观点一:社会环境黑暗。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
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
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主旨探微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三、技法学习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
常见的对比手法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时间上纵向发展的比较是纵比;把不同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我们称之为横比,《故都的秋》中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就是典型的横比。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抑南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