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总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

《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

《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试题的题目类型:判断、填空、识图、地貌归类、名词、问答一、名词解释1、地幔 P18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为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2、地热异常 P14如果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则这一地区叫地热异常区3、断口 P29若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同时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这种破裂断口。

4、同质异像 P25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称为同质异象。

5、岩浆作用 P49这种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6、接触变质作用P80岩浆侵入围岩时,围岩受到岩浆散发的热量及所含溶液或在挥发性物质影响下,使接触带的围岩发生各种变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7、地层P87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总称。

8、地形倒置P128地形倒置是(lnversion of relief)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在褶皱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背斜山,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或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成为谷地;相反地,向斜的底部岩石相对较硬,抗蚀力强,最后会高于背斜的轴部而成为向斜山9、地槽P141地槽是地壳上巨大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沉积很深厚的活动地带,长度可达数百公里至数千公里,宽度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10、海进P90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也称海侵。

11、水迁移系数水迁移系数是指某一化学元素在天然水矿物质总量中的百分含量与水流通过的岩石、风化壳或土壤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之比。

12、生物风化P152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13、错落P170错落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未固结松散物质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的地质现象。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历史以及地球内外部作用和变动规律的科学。

作为大一地质学的学习者,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点。

以下是对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总结。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洲际壳和洋壳。

洲际壳厚度较大,岩石种类多样;洋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包括软流圈和上、下地幔。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镍合金构成。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外部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边界上,发生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

有三种主要类型的板块边界:板内边界、板块边界和板块消失边界。

三、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起源、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

根据岩石的成因、构造和组成,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是由地层堆积作用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变质岩是由高温高压作用下的岩石变质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岩。

四、地质年代学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顺序和地层年代的学科。

主要通过地层、化石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方法确定地质年代,划分地质时代。

地质年代划分为年代、界、统等不同的级别。

五、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特征的科学。

地貌包括高山、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是地质过程的结果。

地质力学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

六、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震现象的科学。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运动的结果。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体波和面波,按震源分为深源震和浅源震。

七、火山学火山学研究火山爆发和火山喷发物的产生与活动。

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喷发的通道和出口,喷发物包括岩浆、火山灰、火山熔岩等。

火山活动可分为喷发、爆发和休眠等阶段。

八、矿产资源学矿产资源学研究地球内有用矿产的分布、产生和利用。

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如铁、铜、钼是金属矿产,煤、石油是非金属矿产。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1、地堑:主要有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P2712、地垒:主要由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早升盘。

P2723、地温级:以℃表示,而把温度每增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P224、地温率:我们把深度每增加100米素增高的温度。

P225、叠层构造:即叠层石,它是由蓝绿藻分泌的粘液将细屑物质粘结再变硬而成。

它的生长由于季节变化而形成两种基本纹层:第一种是富藻纹层,又称暗层或暗带,藻类组分含量多、富含有机质故色暗;另一种富碳酸盐纹层、藻类含量少、有机质少故色浅。

两种基本纹层交替出现,组成叠层构造。

P207地堑地垒6、变质作用:是指在底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定状态下发生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原岩可以是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

P1857、造岩矿物:矿物的化学成分中以含氧盐类矿物中的硅酸盐矿物(斜长石、钾长石、辉石、角闪石、云母、橄榄石和粘土矿物等)及石英最多,约占矿物总量的91%,这些矿物是组成岩石的主要常见矿物,称为自造岩矿物。

P358、解理:矿物受外力后沿晶体格架规则裂开的现象。

解理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

可分一二三组。

在标本上如果见到晶粒的断裂面为闪光的小平面,即为解理面。

P3359、沉积相:是指一定的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沉积的沉积岩特征的综合。

P20910、相标志:沉积岩特征(如岩石类型、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等)、古生物特征(如生物的属种和生态、生物遗迹等)以及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岩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是我们进行沉积相分析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相标志。

P2091、岩石定名原则P198碎屑岩多是由几个或多个粒级碎屑所组成。

分类命名是以含量≥50%的粒级定岩石类型。

考研地质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复习重点

考研地质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复习重点

考研地质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复习重点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形成、演化和构造特征的学科,而考研地质学专业则是深耕于这片领域的学子们梦寐以求的殿堂。

作为广大考生备战考研的重要学科之一,地质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复习重点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考研地质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点和复习重点,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地质学专业基础知识点1.岩石学岩石学是地质学中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地壳岩石的分类、成因和演化。

在考研地质学中,岩石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考生需要掌握岩石的分类方法、岩石成因的认识以及岩石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等知识点。

2.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结构和产状等内容的学科。

考研地质学中,矿物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考生需要了解各种矿物的特征、分类方法以及在地质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

3.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和表层岩石圈中元素的分布、迁移和循环等内容。

考研地质学中,地球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考生来说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4.地质构造学地质构造学是研究地球构造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特征、构造力学原理以及构造演化规律等内容。

考研地质学中,地质构造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考生需要熟悉地球的各种构造形态、构造过程和构造作用等知识点。

考研地质学复习重点1.岩石分类考生需要牢记各类岩石的分类方法,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产状等特征,能够准确辨识各种岩石,并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

2.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考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考生需要重点复习地质构造的基本原理、构造形态和构造演化过程,能够分析地球构造对地质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3.矿物特性矿物学也是考研地质学中的重点内容,考生需要熟悉各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产状特征,能够准确鉴定矿物并了解其成因和用途。

4.地球化学要点地球化学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地球化学元素的地球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化学探测方法等内容,深刻理解地球化学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地质学基础》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2.大地水准面3.矿物4.造岩矿物5.晶体6.同质多像7.类质同象8.沉积作用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10.沉积岩11.沉积相12.变质作用13.岩浆岩的产状14.地层15.岩层16.地层层序17.地层划分18.平行不整合19.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20.产状21.岩相对比定律22.生物层序律23.将今论古24.地温梯度25.岩石孔隙度26.地质构造27.断裂构造28.地下水29.承压水30.含水层31.透水性32.成矿作用33.矿床34.矿石35.矿产资源36.外生矿床37.解理38.节理39.断口40.岩浆41.岩浆作用42.岩浆岩43.变质岩44.风化作用45.剥蚀作用46.搬运作用47.成岩作用48.变质岩49.构造运动。

50.新构造运动51.褶皱52.断层53.风化壳54.构造旋回55.地层层序律56.构造体系57.软流圈58.地槽59.地台60.地盾61.转换断层62.变质作用63.克拉克值64.浊流二、填空1、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及其规律。

2、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和。

3、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和三种。

4、岩层之间的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和)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5、地史上第一次形成广泛陆相沉积的时代是。

6、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和,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和。

7、是指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发生分异使同一种岩浆冷凝成成分不同的岩浆岩。

8、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就可求知岩层的。

因为两者始终是的关系。

9、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为,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

10、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与两类;按沉积的方式有、和三种。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要点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要点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要点《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第 1 页共 27 页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 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 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 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 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 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17、平行不整合: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18、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19、产状:任何成因的天然地质体(包括沉积岩层、层状火山岩、侵入岩及变质岩等)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或空间方位)称作产状。

产状是指层状岩石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

20、岩相对比定律:把岩相横向变化与海侵作用联系起来说明了沉积环境随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的变化,解释了时间界面同岩相界面的关系。

21、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里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

2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2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4、岩石孔隙度: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25、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26、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27、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28、承压水:饱水带中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29、含水层:指贮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下能够流出地下水的岩体。

30、透水性:指在一定压力梯度条件下岩土允许水透过的性能。

31、成矿作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32、矿床:发现矿石的地方或地段。

33、矿石:若有用矿物含量达到为现代工业技术水平所能利用的程度那么这种岩石就称为矿石34、矿产资源: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35、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36、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37、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38、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开面叫做断口。

39、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40、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主要有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两种方式。

41、岩浆岩: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42、变质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受到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以及搬运沉积和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3、风化作用:暴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44、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总称为剥蚀作用。

45、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46、成岩作用:由岩石的风化剥蚀产物经过搬运、沉积而形成松散的沉积物再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以及其他的变化和改造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叫做成岩作用。

47、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叫做变质岩。

由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叫做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

48、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构造运动。

49、新构造运动:地壳发展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50、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51、断层: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52、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

53、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二、填空1、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规律。

2、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3、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三种。

4、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5、地史上第一次形成广泛陆相沉积的时代是志留纪。

6、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7、岩浆分异作用是指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发生分异使同一种岩浆冷凝成成分不同的岩浆岩。

8、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倾向就可求知岩层的走向。

因为两者始终是±90°的关系。

9、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为基岩,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露头。

10、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

11、沉积作用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

12、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13、地质时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

14、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宙(宇);代(界);纪(系);世(统);期(阶)。

15、古生代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进一步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进一步划分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16、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繁盛,到二叠纪末期全部灭绝。

17、由两条倾向相背的正断层组成,其间相对上升的岩块为地垒;由两条倾向相向的正断层组成,其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地堑。

18、按照工业用途,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19、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20、根据成矿过程的不同外生矿床可分为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

21、火山矿床根据成矿作用可以分为火山岩浆矿床、火山汽液矿床和火山沉积矿床22、矿物是各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各种自然化合物,常见的八种造岩矿物指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石英、黑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

23、煤矿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地质问题有煤层厚度变化、构造变动、冲刷作用、岩浆侵入、瓦斯、地热和岩溶陷入柱等。

24、常用的煤田地质勘探图有件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和煤、岩层对比图。

25、古生代可划分为六纪,由老到新分别为(包括代号)寒武纪(Є)、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

26、成煤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

27、岩浆是由地下深处上来的,含有气体物质的,灼热的熔融状,成分及其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根据 SiO2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等四种基本岩浆类型。

28、矿井水的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含水层水、断层水、地表水、老窑水。

29、火山构造又称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等。

30. 岩层产状三要素是走向、倾向和倾角。

31、由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叫做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

32、构造运动按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3、从岩层产状的来看,岩层可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

34、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位移。

35、褶曲的基本形态为背斜和向斜。

三、单项选择1、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2、花岗岩属于(A)A.酸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基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

3、标志某两个地质时代之间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的地层接触关系称为( C )。

A.整合; B.平行不整合; C.角度不整合4、世界最早的成煤期为(B )A.侏罗纪;B.石炭纪;C.寒武纪;D.泥盆纪5、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6、黄铁矿属于( D )A.氧化物矿物;B.卤化物矿物;C.含氧盐矿物;D.硫化物矿物7、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 D )A.断口;B.节理;C.片理;D.解理8、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D)A.笔石;B.珊瑚;C.半淡水鱼;D.三叶虫9、分布于洋中脊的地震特点是(C)A.震源浅而震级大;B.震源深而震级大;C.震源浅而震级小;D.震源深而震级小。

10、确定地层时代主要根据(A)A.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B.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C.地层的接触关系11.下列不是矿物的是(A)A、琥珀;B、石英;C、方解石;D、自然金12、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但两翼倾角不等,称为(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