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厂前期调查
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调查报告

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废水排放量快速增加,严重污染了周边水体和土壤。
为了监测和评估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本次调查旨在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情况。
二、调查方法1. 采访调查:与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情况和日常运维细节。
2. 现场观察:对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处理工艺以及处理过程进行实地考察,并记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3. 数据分析:收集并分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数据、排放数据,评估其处理效果和达标情况。
三、调查结果1. 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污水处理厂位于城市郊区,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约100亩。
目前,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5000吨,但实际运行中仅能达到80%的处理能力。
污水处理厂主要由进水口、初沉池、生化池和沉淀池组成,设备齐全,处理工艺合理。
2. 运行管理情况污水处理厂设有专业的运行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的运维管理工作。
管理团队按照相关标准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针对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污水处理厂设有紧急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3. 处理效果评估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总体较好。
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COD、氨氮等指标均能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其中,污泥的脱水效果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
4.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尽管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整体良好,但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空间:a. 设备老化:部分设备已运行多年,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问题,影响了处理效果。
b. 能耗高:处理过程中能耗较高,需要进一步采取节能措施,提高处理效率。
c. 污泥处理:污泥的脱水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推广应用新型污泥处理技术。
四、建议与改进措施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改进措施,以优化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1. 设备更新:及时更换老化设备,提升整个处理系统的效率。
污水处理调查报告

污水处理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污水处理问题,本次调查对某市区的污水处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二、调查目的1. 了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和运行状况。
2. 分析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
3. 探讨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三、调查方法1. 实地调查:对该市区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现场考察,包括处理厂、污水管网等。
2. 问卷调查:针对该市区的居民、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3.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
四、调查结果1.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根据实地调查,该市区共建设了3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位于A区、B区和C 区。
每座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为5000立方米/天。
2. 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经过实地考察和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流,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良好。
每座污水处理厂均配备了先进的处理设备和专业的运维团队,能够保证正常运行。
3. 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根据数据分析,三座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能力分别为4800立方米/天、5200立方米/天和4500立方米/天,略低于设计处理能力。
处理效果方面,COD、BOD、氨氮等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表明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良好。
4. 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知晓度和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份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知晓度较低,惟独30%的受访者知道该市区有污水处理厂。
然而,对于那些了解污水处理设施的受访者来说,他们对其满意度较高,认为处理效果好,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 知晓度不高: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知晓度普遍较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污水处理的认知度。
2. 处理能力不足:部份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能力低于设计处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处理设备的性能,增加处理能力。
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

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污水处理是一项关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工作。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变得尤为重要。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对某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数据收集。
通过观察污水处理厂的设施和设备,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以及分析相关数据,我们对污水处理厂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三、调查结果1. 污水处理能力: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较大,能够满足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的需求。
据统计,平均每天处理的污水量达到10万立方米,远超过设计标准。
2. 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厂拥有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包括预处理设备、活性污泥系统、二沉池和消毒设备等。
设备运行正常,处理效果良好。
3. 污泥处理:污水处理厂采用了污泥压滤技术进行污泥处理,通过脱水和固化,达到了处理效果。
同时,污泥还能进行农田利用,达到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4. 排放标准: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可以安全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
5. 运营管理:污水处理厂设有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负责设备维护和运行调度。
他们积极参与技术培训和学习,保持专业知识更新。
6. 资金投入:对于污水处理厂的资金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虽然目前的设备设施运行正常,但随着城市发展和污水排放量的增加,需要增加投入以保持处理能力。
四、问题与建议 1. 设备升级:为了适应污水处理的需求,污水处理厂可以考虑引入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提升处理效果和能力。
2. 治理工艺改进:通过优化处理工艺和操作流程,可以更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处理效率。
3. 管理人员培训: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以保证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4. 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周边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5. 资金投入增加: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进一步增加对污水处理厂的资金投入,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和污水处理需求的增加。
污水处理厂实习调查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污水处理厂作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环节,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水环境的质量。
为了深入了解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某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调查。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了解污水处理厂的基本概况和运行流程。
2. 掌握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和技术。
3. 分析污水处理厂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 提出改进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建议。
二、污水处理厂概况某市污水处理厂位于市区东南部,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服务范围包括市区及周边部分乡镇。
该厂设计日处理能力为20万吨,采用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处理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
三、污水处理工艺流程1. 预处理阶段:污水进入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然后通过格栅除掉大块杂物。
2. 一级处理阶段:污水进入初沉池,去除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
3. 二级处理阶段:污水进入生物池,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有机物。
4. 三级处理阶段:污水进入深度处理设施,如滤池、消毒池等,进一步去除残留的污染物。
5. 污泥处理阶段:剩余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干燥等处理,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四、运行情况分析1. 水质达标情况:在实习期间,对进出水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出水水质完全符合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2. 运行稳定性:污水处理厂设备运行稳定,工艺流程顺畅,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
3. 存在的问题:(1)部分设备老化,需进行更新改造。
(2)运行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能耗。
(3)污泥处理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需加强安全管理。
五、改进建议1. 设备更新改造:对老化设备进行更新,提高设备性能和可靠性。
2. 优化运行管理:加强运行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优化运行参数,降低能耗。
污水处理调查报告(通用6篇)

污水处理调查报告(通用6篇)希望知晓一个情况、一个事件时,我们通常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工作结束后,通常还需要写调查报告。
那么调查报告要注意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污水处理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污水处理调查报告篇1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历史第一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区的坑塘洼地、废河道、沼泽地等稍加修整或围堤筑坝,建成稳定塘,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稳定塘有38座,日处理量约173万m3。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较快发展。
国家适时调整政策,大力推动了一大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兴建。
我国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天津世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就是此时建立起来的。
第三阶段“八五”期间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化以及各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发展高潮时期。
(城市污水处理厂169座,年处理污水17.49亿m3。
)第四阶段“九五”期间我国正式启动对“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国家给与相应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到20xx年底,全国已建设成污水处理厂427座,其中二级处理厂282座,二级处理率约为15%。
二、城市污水处理现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着水污染严重,污水治理起步晚、基础差、要求高的形势。
近些年,城市污水处理的建设有很大的发展,20xx年生活污水处理潜力每一天大概是2544万立方米,处理率为22.3%左右;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为88.3%。
据国家环保总局带给的数字,目前全国共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52座,其中二、三级污水处理厂307座,城市排水管道约15.8万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到达36.5%。
到20xx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到达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到达60%以上。
20xx年全国污水处理量为6153万立方米,其中40.6%为华东区域内所处理。
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

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
一、介绍
污水处理是一种环境保护工作,旨在将产生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保护水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利用。
本篇文档将对某污水处理厂进行调查分析,以评估其运营情况。
二、调查目的和方法
1. 调查目的:
a. 了解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和功能特点;
b. 评估该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
c. 了解运营管理情况,如人员配置和制度建设。
2. 调查方法:
a. 实地考察:参观该污水处理厂,了解其设备、工艺和运营情况;
b. 采访:与厂方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运营管理情况和面临的挑战;
c. 数据收集:收集该厂的运营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建设规模和功能特点:
该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约100亩,共设有进水处理、沉淀池、
生物处理和出水处理等工艺流程。
采用了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和生物
降解技术,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2. 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
该厂的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处理5000吨废水,然而实际处理量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平均每天只能处理3000吨左右。
处理效果方面,在正常运营情况下,出水COD浓度平均降低了80%以上,达到国
家排放标准的要求。
3. 运营管理情况:
该厂的运营管理相对较为规范,设有专业的运营团队负责日常
运营和维护工作。
在运营过程中,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定期进
行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
然而,由于设备老化和维护不及时等原因,运行效率低下,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

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对某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二、调查方法1.现场调查:我们通过实地参观该污水处理厂,对其设施、设备和运营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2.文献资料收集:收集该污水处理厂的相关资料,包括运营报告、环评报告等。
3.访谈:与该污水处理厂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工作流程、运营管理和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1.设施概况该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拥有一座主要处理厂区和一个混凝土池。
主要处理厂区包括进水口、网格室、沉砂池、调节池、曝气池、二沉池和出水口等。
混凝土池主要用于固液分离和污泥处理。
2.设备状况该污水处理厂配备了一套先进的处理设备,包括进水泵、机械格栅、气浮设备、曝气器、沉砂器和污泥浓缩机等。
设备运行良好,基本能够满足处理厂的处理需求。
3.运营管理该污水处理厂设有专门的运营管理团队,负责设备维修、处理厂日常运营和监测工作。
运营管理团队通过定期巡检、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4.问题及改进方案(1)设施老化:部分设施已经使用多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
建议污水处理厂进行设施更新和改造,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减少故障率。
(2)污泥处理不合理: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处理方式不合理,导致污泥处理量过大,增加了运营成本。
建议优化污泥处理方案,提高污泥的干化效率和资源化利用。
(3)运营管理不规范:部分运营管理措施不规范,工作流程不清晰,存在人员流动问题。
建议加强对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制定标准的工作操作流程。
(4)排放标准不达标:部分排放指标超过国家标准。
建议加强对出水的监测和调控,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证排放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四、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该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状况有了全面了解。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设施更新、优化污泥处理方案、加强运营管理和治理排放等改进方案,以提高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污水处理调查报告

污水处理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污水处理是指将城市、工业、农村等产生的废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工艺,去除其中的污染物质,使其达到环境排放标准或再利用的要求。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对某城市污水处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情况,以及对环境和人群的影响。
二、调查目的1. 了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规模、投资、建设进度等。
2. 调查污水处理工艺和技术,包括处理工艺流程、设备运行情况等。
3. 评估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情况,包括处理效果、设备维护等。
4. 分析污水处理对环境和人群的影响,包括水质、空气质量等。
三、调查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相关政府文件、报告等,了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情况。
2. 实地调查: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实地考察,包括设施规模、建设进度、设备运行情况等。
3. 采访调查:与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环保部门、居民等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运营管理情况和影响评估。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得出结论。
四、调查结果1.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根据调查,该城市目前共有X座污水处理厂,总投资X亿元,占地面积X平方米。
其中,X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余X座正在建设中,预计于X年完工。
2. 污水处理工艺和技术:污水处理采用了生物处理工艺,包括进水预处理、生物反应器、沉淀池和消毒等工艺环节。
设备运行情况良好,处理效果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3. 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情况:调查显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较为规范。
设施运行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熟练操作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设施运行记录完善,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污水处理对环境和人群的影响:经过对周边环境和居民调查,发现污水处理设施对环境和人群的影响较小。
排放的废水经过处理后,水质符合相关标准,不会对周边水源造成污染。
同时,设施采用了噪音隔离措施,降低了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1.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进展顺利,但仍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一般包括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某些项目由于情况比较特殊,程序可以适当简化,直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可研报告代替项目建议书。
作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核心,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分析和现场调研,对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实施的可行性、技术的可靠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的分析论证,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最适合当地的推荐方案。
由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处理标准、工艺方案、选址、工程投资等等均已基本确定,因此,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可行性研究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
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了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同时,各地政府部门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
各地相继兴建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同时,更多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提上议事日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有幸参与了多座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工作,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成功的可行性研究,需要各部门、多工种的通力协作,一般来说,工艺作为牵头工种,需要更多地投入。
要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有一些设计要点需要特别注意:•资料收集与分析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加以分析,一些需要收集的主要资料,包括污水处理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城市社会经济概况和规划资料、污染现状等等。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如风向、气温、湿度、降水等;根据当地常年主导风向,进行污水处理厂总图布置,将厂前区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减少污水处理厂臭气对厂前区的影响。
气温条件直接影响到曝气量的计算以及曝气方式的选取,设计最低水温影响到反应池的容积计算,冻土厚度影响到工艺管线的埋设深度以及土建抗冻设计等等。
•河流水系:对当地的河流水系资料应有所了解。
包括受纳水体的功能要求、类别、水文资料等等。
由于许多情况下,环评报告和可行性研究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在来不及拿到环评报告的情况下,可以参照受纳水体的功能要求和类别,暂定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
待拿到环评报告及批复时,再作调整。
受纳水体的水文资料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厂高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设计数据。
通常情况下,设计考虑污水在进水泵房经一次提升后,藉重力依次流经各处理构筑物后,排入受纳水体。
有时,由于受纳水体的高水位远远高于常水位,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也会采取设出口泵房二次提升排放的方式。
在常水位时,尾水依然藉重力排放,受纳水体水位达到一定标高时,开启出水泵,尾水经出口泵房提升排放。
•地形地貌:可以根据服务范围内的地势走向及排放水体的方位,布置厂外污水管网的走向,减少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设,节约工程投资。
•地质概况和地震区划:在没有地质钻探资料时,可以参照拟建污水处理厂厂址邻近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土建工程的可行性设计。
另外,可以查阅2001 年8 月1 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得到当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以及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用于结构抗震设计。
•城市社会经济概况及规划资料城市社会经济概况包括:•人口:尤其是服务范围内的现状人口和规划人口,与人均生活用水指标一起,决定了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生活污水量,从而影响到污水处理厂规模的确定。
•现状人均生活用水量和规划人均生活用水量,一般情况下,统计部门有现状人均生活用水量的统计数据,如果没有,也可以根据供水量和服务人口计算得出。
如果没有规划人均生活用水量,可以参照经济发展程度类似、生活习惯类似的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包括工业结构组成、工业用水量现状等。
由于我国人均水资源并不丰富,国家鼓励发展节水型工业,鼓励工业用回用水,以减少新鲜水用量。
因此,从单位工业产值耗水量来看,存在着逐年下降的趋势。
随着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耗水量的增长并不成正比。
另外,各地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第三产业的用水量存在着逐年增长的趋势。
许多生活水平比较好的地区,三产系数已经达到0.3~0.5 左右。
•城市规划资料: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排水专业规划、防洪规划等。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了上述人口、经济发展、用水量指标等,同时,可以看出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土地的规划功能。
从排水专业规划上,可以看出城市排水系统服务范围的划分和排水体制。
对于没有排水专业规划的地区,需要结合可行性研究,在可研报告中提出污水服务范围的设想及采用何种排水体制,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系统布局和处理规模。
从防洪规划上了解拟建污水处理厂厂址地区的防洪水位,厂区设计地坪标高应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同时,高程设计中应考虑洪水位时的尾水排放。
有可能的话,排放口的设计还需考虑规划河床断面和规划蓝线以及河道航运功能的要求,当然,这部分工作也可以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
•污染现状污染现状方面的资料包括:•河流湖泊的污染现状:由于我国过去比较片面重视发展经济,环保方面的欠账比较多。
有资料表明,我国由于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的河段约占22.3% ,45% 的河段鱼虾绝迹;全国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水库均达到中等以上污染;1996 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 年,我国的环境质量要有根本改善,首批把淮河、辽河、海河和太湖、滇池、巢湖列为国家污染治理的重点,并要求在近期,主要城市的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污水处理厂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论证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工程效益分析。
对照水体污染现状及规划水环境质量,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对于污染现状比较严重的情况,分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建设对改善水环境的贡献。
对于现状水质较好的情况,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过去,我们已经走了一段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现在,我们已经从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齐头并进,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状污水量:虽然污水处理厂的最终规模是根据规划污水量确定的,但现状污水量却直接影响到一期工程规模。
根据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根据污水厂最终规模和现状污水量,经分析比较后,提出一期工程实施规模。
一期工程的规模,既要满足近期污水处理的需要,同时又要适当留有发展余地,使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方面,在几年之中不需要马上扩建,另一方面,又不会出现污水量常年达不到设计处理能力的情况。
•现状污水水质:现状污水水质对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各个地区排水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各地的污水水质不尽相同。
同时,对进水水质指标的化验分析,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建厂条件污水处理厂建厂条件包括是否有建厂用地以及厂址的选择、外部供电供水供热以及通讯条件、建厂资金的来源等等。
•厂址的选择:污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是工程前期的重点之一,总的原则是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排水专业规划;与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走向一致,使大部分污水可以无需提升自流到厂;靠近受纳水体,宜设置在城镇水体的下游,排放口的设置应考虑尾水排放对上下游取水口的影响为最小,同时,受纳水体要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尾水排放不至于明显影响该水域的水质状况;拟建厂址四周应有充足的防护距离,尽量减少污水处理厂噪声和臭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有200~ 300 米绿化隔离带是比较理想的,同时,有扩建工程用地,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远期扩建工程用地须提请规划部门予以保留;•供电供水供热和通讯:污水处理厂作为需要连续运行的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电方面需要有保障。
通常,需要供电部门提供从不同的变电站引来的两路常用电源,如果不能提供两路电源,而污水处理厂又不允许中断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在厂内自备燃油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
污水处理厂生产生活需要一定量的自来水。
污水处理厂与外部联系及内部通讯需要电话线路。
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天需要采暖,如果厂址位于城市热力网覆盖范围之外,需要在厂内考虑建设锅炉房。
•资金来源:过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比较多的是依靠财政拨款,近几年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越来越多了,有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也有以bot 方式建设的。
资金来源方式直接影响到技术经济分析,因此,需要了解清楚。
•现场调研资料的收集分析是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但现场调研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资料的收集分析是现场调研的基础,而现场调研可以印证收集到的资料,通过现场踏勘,可以增加对城市和工程现场的直观了解,掌握一些文字资料上没有反映出来的问题。
通常,对于污水处理厂工程(包括厂外配套收集管网),需要沿拟铺设管道的道路进行现场踏勘,印证现状管线资料、了解是否有铺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等等;需要到拟建厂址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厂址现状和周边情况。
有时,可以对当地城市污水进行采样分析,以指导工程设计。
对于重大工程,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以选取合适的处理工艺。
•方案比选在资料收集分析和现场调研过程中,污水处理厂的近远期规模、厂外管网的走向、厂址、受纳水体、处理程度等已经初步得到解决。
接下来,就是选择处理工艺了。
由于推荐工艺方案直接影响到投资、运行维护费用、操作管理是否简单可靠,所以,需要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最适合该工程的处理工艺。
影响处理工艺选择的因素很多,通常有以下几点:•处理程度:上文已经提到了,处理程度通常经过环境影响评价之后,由环保部门提供。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环评与可研是同步进行的,此时可以参照受纳水体的功能要求和分类,暂定处理水排放标准,待环评批复之后,再作调整。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国某些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性的排放标准,一般来说,地方性的排放标准要严于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对于同样的水体功能和分类,地方标准要求的出水指标要高于国家标准,此时,应执行两种标准中较严格的指标。
根据处理程度,可以相应地在一级处理工艺(包括一级加强)或二级处理工艺中进行比选。
•原污水水质:通过对原污水水质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
例如,对于同时需要除碳和脱氮除磷时,首先,需要对进水的可生化性进行分析,bod 5 /cod 值评价污水的可生化性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最为简易的方法,一般情况下,bod 5 /cod 值越大,说明污水可生物处理性越好。
通常认为,bod 5 /cod 〉0.45 ,表明污水可生化性好,在0.3~0.45 之间,可生化性较好,在0.2~0.3 之间,较难生化处理,小于0.2 ,不宜采用生化处理。
其次,分析生物脱氮的可能性。
通常,bod 5 /tn 是鉴别能否采用生物脱氮的主要指标,由于反硝化细菌是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进行反硝化脱氮的,所以,污水中必须有足够的有机物(碳源),才能保证反硝化的顺利进行,一般认为,bod 5 /tn>3~5 ,即可认为污水有足够的碳源供反硝化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