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ppt

拔罐疗法
推拿按摩常用于治疗各种肌肉疼痛、关节炎症、神经紧张等。
适应症
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炎症反应。
治疗原理
推拿按摩疗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常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虚症、寒症等。
适应症
中药经过消化道吸收,作用于全身,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症状。
治疗原理
适应症
中药外治常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外伤、烧伤等。
治疗原理
中药经过皮肤吸收,作用于局部,改善症状,减轻疼痛。
中药外用法
04
中医中药常见疾病
感冒和咳嗽
中医中药对感冒和咳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词
中医认为感冒是外邪所致,分为风寒和风热两种类型。对于风寒感冒,中药方剂可用麻黄汤、桂枝汤等;对于风热感冒,中药方剂可用银翘散、桑菊饮等。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类型,外感咳嗽可用感冒止咳糖浆、通宣理肺丸等药物治疗;内伤咳嗽可用养阴清肺膏、百合固金丸等药物治疗。
用量
中药的用法和用量
03
中医中药常见疗法
适应症
针灸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内分泌失调、失眠、免疫系统疾病等。
治疗原理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循环和内分泌系统,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疗法
适应症
拔罐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寒湿症、疼痛症、咳嗽、感冒等。
治疗原理
通过负压吸引作用,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中医基本概念中药基本知识中医中药常见疗法中医中药常见疾病中医中药的传承和发展
01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

方剂组成
方剂是由多种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使用方法
草药和方剂的使用方法包括煎煮、口服、外敷等, 需根据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使用方式。
针灸和拔罐的操作方法与作用机制
操作方法
针灸:选择适当的穴位,使用无菌针进行刺入,深度和角度根据具体情 况而定。拔罐:在选定的部位上扣上罐子,通过负压吸附皮肤,留罐一 定时间。
中医药基础知 识PPT
汇报人:XXX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概述
02
中医药基础知识详解
03
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和应用
04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目 录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 概述
中医药的定义和起源
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是指中国传统的医药,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起源追溯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 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 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不断创新 和发展中医药,提高其诊疗水平和应用范 围。
传承传统医术
创新发展
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 状与趋势
国内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保 健。
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 始引进和应用中医药。
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
应加强中医药基础 研究、人才培养和 国际交流,提升中 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和竞争力。
谢谢
汇报人:XXX
作用机制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拔 罐:通过负压和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和 疲劳。
03
中医药的独特疗 效和应用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

注意事项:遵循 医生建议,注意 药物配伍禁忌, 避免过度服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 女应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特殊药材:对于 一些特殊药材, 如阿胶、鹿茸等, 需单独煎煮后烊 化服用
中药煎煮及服用不当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煎煮不当可能引发中毒反 应
服用不当可能引发不良反 应
煎煮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服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疗效评估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
胃痛定义:中医认为胃痛是因外邪内 侵、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引起,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 种病症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整体 观念、辨证论治、副作用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治疗胃痛的方法:针灸、中 药汤剂、推拿按摩等
讲中
添 加
义医 文
WPS
PPT
药档 副
课 件
知 识 培
标 题
汇 报 人 :
训
CONTENTS
目 录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 法
中医药在常见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常见中药材及方剂 介绍
中医药养生知识
识中 医 药 基 础 知
中医药理论体系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哲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五行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经, 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白芷:性温,味辛、甘,归肺、胃经, 有祛风解表、止痛、消肿的功效。
细辛:性温,味辛,归心、肺、肾经,有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常见清热药及方剂:黄连、黄芩、黄柏等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的功效,常 用于治疗心烦失眠、 目赤牙痛等症状。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8/6/2024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于 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功
废血和
能
物液营
养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中医药知识培训ppt课件

逸过度等因素。
02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包括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等方面。
03
认识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
信息,结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02
草药分类与功效解析
草药资源概述及分类方法
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作用
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 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功能作用 为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
神等。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 前嵴外1横指处。功能作用为健脾 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等。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 内侧缘后方。功能作用为健脾化湿 、调经止带、益肾安神等。
草药资源概述
介绍草药的起源、分布、采集与 加工方法,以及在中医学中的重 要地位。
分类方法
根据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等特点,将其分为解表药、清热 药、祛湿药、祛风药、补益药等 不同类别。
常见草药功效与主治范围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 解毒作用,主治热病高热、口 干舌燥等症。
祛风药
如防风、羌活等,具有祛风止 痛作用,主治风湿痹痛、关节 疼痛等症。
针灸推拿操作技巧示
01
02
03
针灸进针方法
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 针法、舒张进针法等,演 示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步 骤和要点。
推拿手法
包括推法、拿法、按法、 摩法等,演示各种手法的 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配合
演示针灸与推拿相互配合 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 果。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乳癖乳痈:中医治疗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剂为逍遥散、柴胡疏 肝散等。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痛经
产后缺乳
崩漏
子宫肌瘤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感冒: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针灸、草药等 咳嗽: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穴位按摩等 哮喘: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腹泻: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三因 制宜
应用范围:预防、 保健、康复等领 域
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升降浮沉:药物的性质与作用关系 归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向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泻下药:攻下、润下、 逐水、利尿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
04 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
中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中医药行业发展。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中医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国际市场拓展:中医药在海外市场逐渐得到认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行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
温里药:温中散寒、补 火助阳、散寒止痛
寒痰、清化热痰、止咳 平喘
解表药:辛温解表、辛 凉解表、祛风湿
清热药:清热解毒、清 热凉血、清热燥湿、清
虚热
祛风湿药:祛风寒湿、 祛风湿热、强筋骨
安神药:重镇安神、养 心安神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 活血调经、活血疗伤、
破血消癥
中药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
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结合、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痛经
产后缺乳
崩漏
子宫肌瘤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感冒: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针灸、草药等 咳嗽: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穴位按摩等 哮喘: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腹泻: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三因 制宜
应用范围:预防、 保健、康复等领 域
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升降浮沉:药物的性质与作用关系 归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向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泻下药:攻下、润下、 逐水、利尿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
04 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
中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中医药行业发展。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中医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国际市场拓展:中医药在海外市场逐渐得到认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行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
温里药:温中散寒、补 火助阳、散寒止痛
寒痰、清化热痰、止咳 平喘
解表药:辛温解表、辛 凉解表、祛风湿
清热药:清热解毒、清 热凉血、清热燥湿、清
虚热
祛风湿药:祛风寒湿、 祛风湿热、强筋骨
安神药:重镇安神、养 心安神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 活血调经、活血疗伤、
破血消癥
中药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
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结合、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三、归经
•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定位作 用)。
•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的。 • 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
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 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 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 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 中药性味相同,而归经不同,说明中药的功效异同。
7
四、有毒无毒
• 有毒无毒,指中药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有无 明显毒性反应的性能。
• “毒药”广义上讲,为药物的总称,把药的偏性谓之毒。 “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 狭义上讲,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 • 中药根据毒性程度分为有毒、无毒、大毒、小毒。 • 凡是毒性中药,使用中一定要严格把握用法用量,以确
4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 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 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 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 治热入营血的病证。脾胃便溏着慎用。
赵学敏 921种, 增716种
2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 分为上、中、下三品。 第一部炮制专著。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 详述药物的性味、主治。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图文对照。 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 自然分类的先驱。
补《纲目》不足、纠《纲目》 之误。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10
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 作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
⑥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 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 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 功效减弱或丧失,而不是二药的各种功能全部相恶。
•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 有区别。
•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区别。
•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 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 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 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 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 种药物具有热性。
•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 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 寒症。所以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方法。
3
• 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淡附于甘、 涩附于酸 。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治 疗表证和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有辛味。辛味药易耗气伤 阴,故气虚、阴虚者慎用。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 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 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9
• 七情配伍的内容: ①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⑥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 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⑦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 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5
二、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的作用趋向。 • 升是上升,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趋向于下;浮是发散,
中药基础知识
1
历代本草专著
本草
年代 著者
记载药物 附注
神农本草经 东汉
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 千金翼方
新修(唐) 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 遗
南朝 梁代 唐代 唐代Fra bibliotek北宋 明代 清代
不明 365种
雷斅 陶弘景 孙思邈 苏敬等
730种 800余种 850种
唐慎微 1746种 李时珍 1892种
趋向于表;沉是泄利,趋向于内。 • 总的来说,凡是具有解表、散寒、升阳作用的中药,其
药性均属升浮并具有上行向外作用;凡是具有清热、泻 下、利水、收敛、降逆作用的中药,其药性都属于沉降 并具有下行、向里作用。 • 临床治疗上,病位在上、在表者,应用升浮药治疗;病 位在下、在里者,应用沉降药治疗。 • 就中药的性味而言,凡是温性、热性及味辛、味甘的中 药,大多为升浮性中药;凡是凉性、寒性及苦味、酸味、 咸味的中药,大多为沉降性中药。
保用药安全。 • 中药性味、有毒无毒、归经结合说明中药功效。
8
五、中药的配伍
• 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 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 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减少不良反应。
• 内容:七情配伍、君臣佐使。 • 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④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 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 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三、归经
•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定位作 用)。
•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的。 • 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
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 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 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 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 中药性味相同,而归经不同,说明中药的功效异同。
7
四、有毒无毒
• 有毒无毒,指中药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有无 明显毒性反应的性能。
• “毒药”广义上讲,为药物的总称,把药的偏性谓之毒。 “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 狭义上讲,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 • 中药根据毒性程度分为有毒、无毒、大毒、小毒。 • 凡是毒性中药,使用中一定要严格把握用法用量,以确
4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 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 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 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 治热入营血的病证。脾胃便溏着慎用。
赵学敏 921种, 增716种
2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 分为上、中、下三品。 第一部炮制专著。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 详述药物的性味、主治。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图文对照。 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 自然分类的先驱。
补《纲目》不足、纠《纲目》 之误。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10
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 作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
⑥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 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 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 功效减弱或丧失,而不是二药的各种功能全部相恶。
•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 有区别。
•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区别。
•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 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 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 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 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 种药物具有热性。
•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 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 寒症。所以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方法。
3
• 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淡附于甘、 涩附于酸 。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治 疗表证和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有辛味。辛味药易耗气伤 阴,故气虚、阴虚者慎用。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 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 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9
• 七情配伍的内容: ①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⑥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 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⑦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 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5
二、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的作用趋向。 • 升是上升,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趋向于下;浮是发散,
中药基础知识
1
历代本草专著
本草
年代 著者
记载药物 附注
神农本草经 东汉
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 千金翼方
新修(唐) 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 遗
南朝 梁代 唐代 唐代Fra bibliotek北宋 明代 清代
不明 365种
雷斅 陶弘景 孙思邈 苏敬等
730种 800余种 850种
唐慎微 1746种 李时珍 1892种
趋向于表;沉是泄利,趋向于内。 • 总的来说,凡是具有解表、散寒、升阳作用的中药,其
药性均属升浮并具有上行向外作用;凡是具有清热、泻 下、利水、收敛、降逆作用的中药,其药性都属于沉降 并具有下行、向里作用。 • 临床治疗上,病位在上、在表者,应用升浮药治疗;病 位在下、在里者,应用沉降药治疗。 • 就中药的性味而言,凡是温性、热性及味辛、味甘的中 药,大多为升浮性中药;凡是凉性、寒性及苦味、酸味、 咸味的中药,大多为沉降性中药。
保用药安全。 • 中药性味、有毒无毒、归经结合说明中药功效。
8
五、中药的配伍
• 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 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 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减少不良反应。
• 内容:七情配伍、君臣佐使。 • 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④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 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 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