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金庸》读后感
我看金庸小说

我看金庸小说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其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思想精神是其他武侠小说乃至通俗文学都无法超越的。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腰携一枚《越女剑》,在这十五部小说中,我对《天龙八部》却情有独钟。
《天龙八部》是一部充分显示金庸博大精深学识的武侠经典,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线索繁复但又有条不紊,结构严密丰富,人物形象异彩纷呈,性格鲜明,思想意蕴深远。
人物,永远是文学的灵魂。
《天龙八部》煌煌百万言,出场人物之多,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不多见。
而书中人物所蕴涵的悲剧意蕴,更是令许多文学作品相形见绌。
《天龙八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几乎无一不悲,无一不苦。
陈世骧先生在1966年致金庸的一封书信中曾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这短短八个字来评论《天龙八部》,其中的悲剧可见一般。
《天龙八部》最主要的人物不外乎三个,萧峰,段誉,虚竹。
而围绕在这三个主人公身边的人物则是多得不胜枚举。
如身任丐帮帮主的乔峰,身边就有副帮主马大元、丐帮陈、吴、白、奚、宋、徐六大长老,以及马夫人(康敏)、谭公谭婆……一干人等。
而成为了辽国南院大王的萧峰,身边之人则有辽王耶律洪基,下有枢密使耶律莫哥;亲者如阿紫,疏者如燕云十八骑……段誉、虚竹身边之人也是数不胜数。
由段誉而引出父亲段正淳、伯父段正明、母亲刀白凤,还有自己的几个“妹妹”,以及朱丹臣、褚万里等一干朝中重臣等等。
而虚竹,在成为了逍遥派掌门之后,梅、兰、菊、竹四位侍女、不平道人、乌老大、飘渺峰座下七十二洞等人自然也就跟随他而与读者见面了。
还有与乔峰齐名的姑苏慕容复,他的家臣“一阵风”风波恶,“非也先生”包不同。
曼陀山庄的阿朱、阿碧,吐蕃国师大轮明王鸠摩智,星宿老怪丁春秋、聪辩先生苏星河;少林玄慈、玄痛、玄悲等玄字辈高僧,恶名远扬的“四大恶人”……不一而足。
而这些人在书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纵观金庸先生笔下人物,无论是三个主人公,还是那些次要的人物,甚至是那些作为陪衬的“角色”,他们的经历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字:悲。
我看金庸小说

我看金庸小说金庸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尽管近代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并不是他,但他的十四本大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我们读者构造了一个最华丽的武侠世界,金庸的人生与文学造诣,就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
金庸笔触所至,绝大部分所谓作家黯然失色。
平淡之语,款款述来的,却锥人之心。
老金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节的描写,哪怕只是个配角出场仅千余字,寥寥数语便血肉丰满,真是让人不得不叹,现今几人能及。
金庸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天龙八部》和射雕三部曲。
《天龙八部》叙述了萧峰、段誉、虚竹三人的爱情故事,其中我最中意萧峰与阿朱阿紫的爱情。
萧峰作为一个大英雄,难得有儿女情长的一面,他与阿朱情深意浓,阿朱配萧峰历尽艰险,最后因为自己父亲的风流糊涂账,被萧峰误杀。
书中很多次出现萧峰与阿朱约定等尘埃落定后要去塞外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最终还是塞上牛羊空许约…萧峰自然是爱阿朱的,事实就是,萧峰最失意的时候,阿朱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又如何能去抛去这段时间?萧峰是传统的不近女色的英雄,唯有这段时间,让他能平静的感受到这个女子的温暖,没有阿朱,萧峰没有机会去体会爱。
是阿朱成全了萧峰的爱情。
他愿和她一起牧马放羊,爱情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
同样阿朱也成全了阿紫的爱情,阿紫看到阿朱死时萧峰的悲痛欲绝,在她从小生长的混乱环境下,她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如此真挚美好的感情,她爱上了爱情,爱上了萧峰。
萧峰对于阿紫,我一直认为感情很复杂,萧峰照顾阿紫,是出于愧疚之情和阿朱的嘱托,然而无论如何,在他孤独的时候,也始终是阿紫陪伴在他身边,尽管方式与阿朱不同。
阻碍他的,是萧峰不屑于阿紫的处世方式,和他自己的性格里,对阿朱的那一段刻骨铭心。
最后救出萧峰时,阿紫从地下钻出,满面灰尘,在萧峰看来确是认识以来最美,我始终相信,至少在这一刻,他是动了心的。
当然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说萧峰只是拿阿紫当妹妹来照顾,因为他反复提起阿朱是无人能取代的,细看过萧峰最后与耶律洪基的那一段对话。
金庸武侠小说读后感

金庸武侠小说读后感金庸,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秘又充满想象的存在。
他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不仅为我们带来了追寻侠客精神的乐趣,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在阅读完金庸的武侠小说后,我有很多感触,以下是我对他作品的一些个人感受。
首先,金庸的小说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角色,金庸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忠诚和背叛、勇敢和懦弱等方面。
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有着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而杨康却被贪婪和权力腐败所蒙蔽。
这些形象的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人性的不同面貌,思考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其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爱情和友谊的追求。
在金庸的小说中,正义往往战胜邪恶,爱情的力量改变了人们的命运,友谊的力量让人感到温暖和勇气。
这些美好的价值观通过小说中角色的经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读完金庸的小说,我也被这些高尚的理念所感染和启发,激励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正义、珍惜爱情和友谊。
此外,金庸的小说也给了我对历史文化的启发和认识。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如元朝末年的动荡、明朝初期的建立等。
通过他的小说,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金庸将历史与虚构融合,给读者带来了一段既有趣又有启迪的阅读体验。
此外,金庸的小说还展示了他独特的笔触和叙事方式。
他巧妙地运用情节的起伏、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等手法,让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他的文笔简洁明快,语言流畅,给人以一种恍若身临其境的读书感受。
读完他的小说,仿佛真的亲历了这些精彩纷呈的故事,与角色们一起共同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的历险。
综上所述,金庸的武侠小说给了我许多感悟和启发。
通过他的作品,我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体验到了追求正义、爱情和友谊的美好。
此外,他对历史文化的处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看《我看金庸》后感

我看《我看金庸》后感我看《我看金庸》后感最近看了王朔写的《我看金庸》.文中大骂金庸小说作品低级,愚昧,还说谁看谁低调,庸俗.我几乎要掏出手帕来擦满嘴星了.但在我看来,王朔是用一双被忌妒心驱动的眼珠来看金庸的.王朔大师开篇便说:"金庸的东西我悄悄地没看过,港台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好家伙,朱大师连看都没看过,就写了近3000字的评论,我真实为难他的想象力,我看他应该去写科幻小说,这才能充分显示他的天才.就我浅薄的见识来看,要想评论一部书,一个人,或好或坏,都应该仔细研读,考察,找到书中的原文或是个人行为找寻的证据,然后加以评论,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否则就可能出现是凭空捏造.而王大师的文章没有引用金庸作品的丝毫原文,而只是用那"低俗愚昧"的常人读不懂的高调语言,大说特说了一番,也许有人会在中相信他的话吧!再者,王大师在文中从头至尾都说金庸的小说低俗无味,而说非得自己写的当代文学就要有趣味,还是什么"四大支柱".但我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读金庸的此书,而不去读"当代文学"呢?难道他们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赏吗?文人写书不就是为了能让极少数读,去欣赏吗?况且像王大师那样,虽然出了许多书,但是很少人读,很少人看,成了书店里的摆设,这才是不低俗不无色无臭吗?喜欢邓小平讨厌引用这样一句话:"黑猫,白猫,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狼",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说:武侠,散文,当代文学,有读者欣赏的才是好书.就我所知,金庸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的高级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电视台计划投拍.王大师总不会认为那个大学和中央电视台也低俗吧!王大师在评者金庸低俗的同时,也同时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全体学生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依我看,这些虽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常有成分高高在上的成分.比如,新时期文学也受西方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鲁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样的得到广大读者敬仰杨绛的作家.再说摇滚,中国的摇滚音乐热已一去不复返.田震(曾经是中国的摇滚天后)改了曲风,唱起了通俗;崔健(中国摇滚的天王)原想东山再起,但也力不从心,和者盖寡吗!我看《我看金庸》居然也看出了一点道理:就是无论是谁,如果过分的自大,眼中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是从自身找差距——比如作家看到别人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们不是去发现辨认出别人的名作的优点,而是百般挑剔,甚至连读者都跟着应受连累,被怀疑价值观是否出现明显有所涨落——这样下去是很难有所提高的.。
金庸作品读后感

金庸作品读后感金庸,一个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宏大的场面、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当属《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读完金庸作品后的感受。
首先,金庸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他对人物的塑造。
金庸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一个是忠诚善良的大侠,一个是机智聪慧的女子,他们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小龙女更是让人为之动容,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心痛不已。
金庸对人物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更是为了让读者在阅读中对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其次,金庸作品中的情节设计也是其魅力所在。
金庸擅长运用古代武侠的题材,将武林江湖的恩怨情仇、忠孝仁爱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情感。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宝剑、宝刀和玉女心经的争夺,以及张无忌与赵敏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是让人读后难以忘怀的。
金庸作品中的情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更是为了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人生百态和情感的复杂性。
最后,金庸作品中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金庸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武侠小说,更是一部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爱、义薄云天等价值观念,以及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政治制度。
通过金庸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这也是金庸作品不断被传颂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金庸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武侠小说,更是一部充满着人性的文学作品。
通过他的作品,我不仅仅是在享受故事情节的精彩,更是在感受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金庸,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将会一直被人们传颂下去。
金庸全集的读后感

金庸全集的读后感金庸先生,这个名字无疑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代表。
他无数的著作穿越了时间的洪流,打动了几代人的心灵。
当我们读完金庸先生的全集时,内心涌动的感受无法言传。
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武侠世界的奇幻与豪情,更带给我们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金庸先生的全集中涵盖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无论是《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小龙女,还是《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们都成为了经典角色。
通过他们的身世、遭遇和成长,我们似乎看到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成熟和成长。
他们身上的爱情、友情和家国情怀无不触动着我们最深处的感受。
然而,金庸先生并不仅仅停留在武侠的故事情节上。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哲学和人生智慧。
读完他的全集,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们被启发着去思考什么是正义、美德、友情和爱情。
他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纷争,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自己内心的价值观。
金庸先生的全集还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的冒险旅程。
在他的小说世界中,我们穿越于山川河流之间,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去领略那些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我们与他们一同经历风雨、战斗、磨难,感受着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与刺激。
金庸先生的笔触细腻而犀利,使得我们不禁沉浸其中,仿佛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读完金庸先生的全集,我们不仅仅被故事情节所触动,更是受益于其中的人生智慧。
他在作品中多次强调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及“道义不可舍弃”的精神。
这些价值观不仅仅适用于武侠的世界,更可以指导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抉择。
读完金庸的作品,我们似乎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懂得了如何去勇敢面对困境和挑战。
总的来说,金庸先生的全集不仅是一套武侠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道德和生活的巨著。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武侠世界的壮丽和魅力,更能够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金庸先生以他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武侠小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作品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追求真善美,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金庸全集读后感

金庸全集读后感金庸,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是华人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武侠小说宗师”。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情节设置、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深入的社会思考而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金庸全集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作品的魅力和内涵。
金庸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小说,更是一幅篇幅恢宏的历史画卷。
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江湖恩怨以及人性的善恶。
他以脱俗的文学技巧将每个人物的命运与历史环境相互交织,给读者带来了恢宏的故事情节。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无尽可能的江湖世界,体验到了古代武侠的风采。
金庸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他的作品中有英雄豪杰,也有心机深重的角色,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立体,令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他们的爱情、情谊和英雄壮举让我深深感动;《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赵敏,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金庸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向读者传递出了对于正义、友情、爱情以及人性的思考,引发了深刻的共鸣。
金庸以其独具一格的武侠世界,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对于封建王朝和社会制度的批判,对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呼唤,让读者在娱乐的同时也思索着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价值观与社会伦理。
金庸的作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以其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对于中国文学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阅读金庸全集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人物们的坚韧和勇敢,也看到了那些背后的苦楚与无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向前、勇敢面对,就能够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
通过阅读金庸全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真理和哲理。
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之间永恒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让我们认识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金庸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于正义、友情、爱情以及人性的思考,引导我们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我读金庸

我读金庸摘要:“亦狂亦侠真豪杰,能哭能歌迈俗流。
”一:读金庸,看历史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从书剑恩仇录到倚天屠龙记,从天龙八部到笑傲江湖,从郭靖到杨过,从陈家洛到张无忌,再从萧峰到令狐冲,金庸老先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侠!什么是英雄!什么是顶天立地的大好男儿!他的小说中有着大气磅礴,也有着悲天悯人,那些江湖儿女的江湖情仇总是让我们思索万千,感慨悲叹!这就是老先生给我们的,他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所以其他的小说作家面对他只能是望洋兴叹,可望而不可及。
老先生的作品往往是以历史朝代为背景,而他的小说又何尝不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侠之大者又何尝不是在封建阶级统治下的广大贫民的一种夙望?在那个统治者当家作主的年代里,农民的性命贱如牛羊,农民何尝不想要一位侠之大者为他们声张正义,替天行道!有时候他们甚至处在一个家国破碎的年代里,此时的他们难道不想驱除鞑虏,收复山河吗?于是郭靖出现了,他代表着广大农民的热血希望死守襄阳,城在人在,城破人亡,那不就是人民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体现吗?老先生的小说大都发生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从宋元的郭靖到明朝的张无忌再到大清的陈家洛,我们感受的不只是小说中的无限乐趣,我们更能感受到我们中华名族的渊源长流,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中国,一个国家的悲怆,一段历史的辉煌,一些充满着悲怆人心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久久回味,迟迟不能散去,试问当今天下谁堪相辟?二:肝胆相照是兄弟有人说小说里的兄弟情都是假的,仅仅是这样吗?可信而不可完全信。
在人情日益下降的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又怎能想象出那种兄弟手足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发出的这种感叹又岂是一般人岂能了解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岂是一句话所能看透的?诗人之间时尚且如此,那么江湖中那些兄弟情又岂是一句虚构就能完成的?落地为兄弟,何谈骨柔亲?萧峰段誉饮酒成知己,殊不知更是因为他们的肝胆相照?三大兄弟大战少室山,那是何等的英雄与潇洒?张无忌常遇春舍命互救,那又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吗?看金庸,老先生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书里面的兄弟,他也在告诫我们短短数十载的人生,人之一生,能向人间醉几回?没有兄弟的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没有兄弟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没有兄弟的人生更是我们独留空恨的人生!所以老先生给了萧峰段誉虚竹三兄弟的少室大聚,给了我们武当七侠的情同手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金庸》读后感
最近看了王朔写的《我看金庸》。
文中大骂金庸小说低级,愚昧,还说谁看谁低调,庸俗。
我几乎要掏出手帕来擦唾沫星了。
但在我看来,王朔是用一双被忌妒心驱动的眼珠来看金庸的。
王朔大师开篇便说: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
好家伙,王大师连看都没看过,就写了近3000字的评论,我真实佩服他的想象力,我看他应该去写科幻小说,这才能充分显示他的天才。
就我浅薄的见识来看,要想评论一部书,一个人,或好或坏,都应该仔细研读,考察,找到书中的原文或是个人行为的证据,然后加以评论,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否则就可能是凭空捏造。
而王大师的文章没有引用金庸作品的丝毫原文,而只是用那低俗愚昧的常人读不懂的高调语言,大说特说了一番,也许有人会在懵懵懂懂中相信他的话吧!
再者,王大师在文中从头至尾都说金庸的小说低俗无味,
而说自己写的当代文学才有趣味,还是什么四大支柱。
但我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读金庸的书,而不去读当代文学呢?难道他们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赏吗?文人写书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多数人去读,去欣赏吗?难道像王大师那样,虽然出了许多书,但是很少人读,很少人看,成了书店里的摆设,这才是不低俗不无味吗?邓小平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黑猫,白猫,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说:武侠,散文,当代文学,有读者欣赏的才是好书。
就我所知,金庸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特聘的高级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电视台计划投拍。
王大师总不会认为那个大学和中央电视台也低俗吧!
王大师在评金庸低俗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
依我看,这些虽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不乏高高在上的成分。
比如,新时期文学也受西方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鲁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样的得到广大读者崇拜的作家。
再说摇滚,中国的摇滚热已一去不复返。
田震改了曲风,唱起了通俗;崔健原想东山再起,但也力不从心,和者盖寡吗!
我看《我看金庸》倒也看出了一点道理:就是无论是谁,如果过分的自大,眼中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是从自身找差距——比如哪位作家看到别人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们不是去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而是百般挑剔,甚至连读者都跟着受连累,被怀疑价值观是否有所变化——这样下去是很难有所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