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廊》解说词

《河西走廊》解说词摘要: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1.地理位置介绍2.历史背景概述二、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1.地理环境特点2.主要景点介绍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1.河西走廊在古代的重要性2.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3.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四、河西走廊的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1.经济发展成就2.区域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3.未来发展前景正文: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甘肃省,东起乌鞘岭,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星星峡,全长约1,000 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在古代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
二、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独特,有沙漠、戈壁、草原、河流等多种地貌。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鸣沙山月牙泉,这里沙水共生,被誉为“沙漠奇观”。
此外,还有著名的张掖丹霞地貌、雅丹魔鬼城等自然景观。
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河西走廊在古代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自汉朝以来,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在此过程中,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阳关、玉门关等历史遗址。
四、河西走廊的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河西走廊地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业、农业、矿业等多个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此外,河西走廊地区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区域合作,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5篇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5篇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篇1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
—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
张骞27岁。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
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
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
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
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
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
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河西走道》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道》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道纪录片解说词
引言
河西走道是一部记录了中国河西走廊的纪录片。
河西走道是中
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古代贸易通道,也是中国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本纪录片将带您穿越时间,探索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通道。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河西走道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横跨甘肃、宁夏和青海三个省份。
它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人们往返于东西之间的重要通道。
第二部分:自然美景
河西走道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通道,它也有着壮丽的自然美景。
从黄河的奔腾到祁连山的雄伟,河西走道展现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壮
丽风景。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
河西走道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汇点,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物和
文化传统。
第四部分:生活和人文
河西走道上的居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他们如何适应
在这个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又如何保护和传承河西走道的文化,都将在纪录片中展现。
结尾
作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河西走道的历史和文化必将
继续影响人们。
这部纪录片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展现了河西走道的魅
力和独特之处。
通过观看本片,您将更加了解河西走道的历史、自然和人文,感受到这个古老通道的独特魅力。
感谢您观看《河西走道》纪录片。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通道,感受中国丝绸之路的魅力!。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范文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范文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范文5篇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范文篇1时间在缓缓流逝。
被长时间滞留在匈奴人军帐中的张骞对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在匈奴人眼里,祁连山是神圣的,匈奴语中的“祁连”就是“天”的意思。
这片神圣的土地曾是月氏人的家园。
在那个纵横驰骋的时代,河西走廊丰美的水草,培育出优良的战马。
拥有了优良的战马,也就拥有了向更远处开拓的力量和速度,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尤其重要。
从公元前201年开始,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就不断领兵南下。
不堪袭扰的月氏人被迫西迁。
从此,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成了匈奴人的天然牧场。
他们由此握住了一把直插汉帝国西部边境的利剑。
汉武帝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
他时常梦到西域,梦到匈奴,血腥的厮杀,枪刺与马蹄,他试图冲破重围,但毫无希望。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133年春,张骞出使西域的第5年。
汉武帝失去了耐心,决定不再等待张骞使团的消息。
他召集群臣,就如何应对匈奴的战略进行廷议。
5年来,汉武帝锐意改革,大力削藩,巩固中央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在军事上,他严厉督促各地行政官员广泛搜寻并储备良马,选拔卫青、公孙敖等一批年轻军官展开军事训练。
汉武帝刘彻决心已定,即或是张骞杳无音讯,或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要开始对匈奴的反击。
这次廷议中,汉帝国的文武大臣们一致同意停止执行先帝们奉行的防御战略,反击匈奴。
汉武帝刘彻计划亲率30万大军,以和亲为诱饵,在马邑围剿前来迎亲的匈奴部队。
虽然这次被称为“马邑之谋”的军事行动由于消息泄露而被迫中止,但汉帝国自此揭开了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
刘彻,这位年轻气盛、胸怀宏图大略的皇帝,将把汉帝国快速带入一个开疆拓土,威仪天下的崭新时代。
一幕围绕争夺河西走廊的政治谋略与军事行动的大戏逐渐走向高潮。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范文篇2“马邑之谋”过去4年后。
公元前129年,当匈奴又一次对汉帝国的北方发起袭击的时候,汉武帝决定派出四路大军回击匈奴。
这是汉帝国面对匈奴袭扰的第一次全面反击。
河西走廊第七集解说词

河西走廊第七集解说词欢迎大家收看河西走廊系列纪录片的第七集。
今天,我们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揭示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魅力。
在这个解说词中,我们将逐步展示河西走廊的壮丽景色、丰富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一部分:地理环境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地势险峻,北有祁连山脉,南有昆仑山脉,是连接东西方的自然屏障。
同时,黄河自西向东穿行其中,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河西走廊是集沙漠、草原和湖泊于一体的地区。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莫高窟石窟艺术,沉醉于鸣沙山的奇妙沙漠景观,也可以在雅丹地貌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这里的湖泊如无尽的明镜,映照着周边山川美景,带给人们宁静和宽广的感受。
第二部分:历史的印记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数千年来,各个民族在此相互融合、交流、发展,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
在这片土地上,你可以看到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这些石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莫高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瑰宝的代表,也是人们了解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外,河西走廊还有着丰富的历史古城,如张掖、酒泉、敦煌等。
这些古城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
第三部分:多元文化的交融河西走廊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之地。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和谐相处和文化交融。
河西走廊的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艺术形式,鲜明地展示了不同民族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藏族的踏歌舞、维吾尔族的古代音乐、回族的花灯艺术,都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里还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节庆活动和手工艺品制作。
你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制作著名的张掖羊皮画、品味当地特色的美食,领略独特的文化风情。
总结河西走廊是一块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交融于一体的瑰宝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你可以亲身感受到东西方交流的历史底蕴,领略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重要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许多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深入了解河西走廊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的旅程,从甘肃省的敦煌开始。
这里有着著名的莫高窟,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些洞窟里,保存着大量的佛像和壁画,记录了唐代至元代的历史与文化。
接着,我们来到嘉峪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明代修建的长城,这座长城起源于春秋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荣光与悲壮。
我们的旅程还会经过张掖、酒泉等地,这些地方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遗产。
比如张掖的丹霞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质景观,酒泉的鸣沙山则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最后,我们来到了敦煌以西的玉门关,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玉门关城墙的遗址,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景象。
河西走廊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地方。
通过这次旅行,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地区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 1 -。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张骞将西域诸国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俗, 以及山川地貌, 向汉武帝和众大臣做了详细汇报。
张骞的讲述,让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听得入了迷。
张骞 13年起伏跌宕的出使经历,对于汉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地理大发现。
这位探险家的独特经历及其一番域外奇谈, 立刻引起汉武帝的强烈兴趣, 并被史官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成为后人了解西域最宝贵的资料。
司马迁称赞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有“凿空”之功,绝非妄言。
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 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越过巍蛾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
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振奋。
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
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
但跟随张骞的匈奴妻子在历史典籍中鲜有提及,我们只知道,一年后,她染病故去。
在漫长而艰辛的出使西域途中, 因为这个女人, 张骞不再孤独——两千年后, 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 这将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也使汉武帝最终坚定了打败匈奴的信心。
这些宝贵的情报使得汉帝国与匈奴人的决战不再是一场盲目的复仇。
尽管距离分出胜负还为时尚早,但打通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通道,斩断匈奴右翼, 并且让它永远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成为汉武帝的国家战略。
3年后。
公元前 123年二月到四月。
已经晋升为大将军的卫青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
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军衔跟随卫青出击漠北。
张骞利用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
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 ,确保了战役的胜利。
战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
“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③。
张骞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河西走廊也因此记住了这个坚忍不拔的探路者。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这个星球的亚欧大陆上, 几个国家的兴衰故事正在轮番上演——亚洲西部的恒河平原,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刚刚落下帷幕;波斯,生机勃勃的安息王朝正在崛起;而在欧洲南部,一个名叫“罗马”的伟大国家已经诞生。
河西走廊10集解说词

河西走廊10集解说词第一集:探寻河西走廊的起源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狭长的地带,被祁连山和兰州山脉夹在中间,东临黄河,西接丝绸之路。
这片土地荒芜而美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踏上探寻河西走廊的旅程,了解它的起源和独特之处。
第二集:自然奇观与生态环境河西走廊地处干旱的内陆地区,气候干燥,资源匮乏。
然而,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河西走廊独特的自然奇观和生态环境。
从壮美的祁连山脉到神秘的鸣沙山月牙泉,从广袤的戈壁荒漠到湖泊草原,河西走廊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顽强。
第三集:历史沉淀与文化遗产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流之地。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无数商旅和文化使者穿越河西走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遗产。
莫高窟、敦煌文化、魏晋石窟等众多宝藏,见证了河西走廊的灿烂历史和多元文化。
第四集:人文风情与民俗传统河西走廊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和传统节日构成了河西走廊独特的人文风情。
让我们一起领略河西走廊的民俗传统,感受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
第五集:经济发展与现代变迁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河西走廊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工业园区的兴起、农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为河西走廊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变迁。
让我们一起了解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变迁。
第六集:人文荟萃与学问繁盛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学问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从敦煌学派到张骞出使西域,从董仲舒的儒家学说到白马寺的佛教文化,河西走廊孕育了众多学问名人和学派,成为了中国学问的繁盛之地。
让我们一起领略河西走廊的学问瑰宝和人文荟萃。
第七集:生活百态与民风民俗河西走廊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们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从牧民的牧歌到农民的劳动歌,从维吾尔族的驼铃舞到藏族的藏戏,河西走廊的生活百态让人流连忘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集:《使者》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
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2集:《通道》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
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
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3集:《驿站》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
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4集:《根脉》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
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5集:《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
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6集:《丝路》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
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
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7集:《敦煌》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
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
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
第8集:《会盟》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
本集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
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9集:《苍生》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
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
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10集:《宝藏》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
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河西走廊之一使者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
—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 9岁。
张骞27岁①。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
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
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
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
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
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
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
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公元前141年。
西汉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
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个年头。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
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
但是军事和外交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
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踌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此时,他的国家,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
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
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
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发祥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从先秦时代开始,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去,无所顾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
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匈奴王朝。
也正是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王朝勾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可以控制的地域东起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今山西、陕西北部。
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
他们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城,随后又南扰太原。
刚刚统一全国的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营救,不想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猛将谋士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却险些全军覆没。
“白登之围”是汉匈正式交锋的第一战,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
这是汉高祖刘邦始料不及的。
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
但是,匈奴带给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就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
通过对这名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这样一条情报: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
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
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力不从心。
于是,月氏人只好向西迁徙。
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
遗憾的是,在年轻的汉武帝麾下,几乎所有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
但他们知道,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
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
但是,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王朝右贤王部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手中,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
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
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首创察举制之后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并且刚刚成为帝国宫廷中的侍从官,也就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朝廷行政事务见习官。
张骞觉得出使西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汉武帝非常高兴。
他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了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
临行前,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隆重接见了张骞。
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有气量,没把握。
这里是祁连山脉中段一条长约28公里,贯通南北的大峡谷——扁都口。
今天,扁都口仍然是由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
两侧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发源于祁连山脉黑河水系的大大小小20多条河流,沿峡谷蜿蜒而下。
远近的牧民在此放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两千年前,张骞和他的使团渡过黄河后,就是由这里进入河西走廊的。
当张骞使团走出了扁都口的葱郁山林,来到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之中时,他们距离帝都长安已经1000公里了。
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上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苦与险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
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险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通道。
而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平静的午后,在炎热的戈壁滩上,伴随着呼啸声,剽悍的匈奴骑兵冲到了眼前。
没有任何悬念,张骞和他的使团被俘虏了。
在被押解的漫漫路途中,他们惊恐交加,饥渴难耐,体力严重透支,不断有人倒下。
他们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即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去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使团打算前往月氏部落之后,阴沉着脸对张骞说:要是我们穿过你们国家去南方的越国,你们会同意吗?张骞自知理亏,无话可说。
毫无疑问,等待他们的结局必定凶多吉少。
公元前135年五月。
权倾一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去世。
这一年,刘彻22岁。
张骞出使西域已经3年了,没有任何音讯。
此时,张骞仍被困在匈奴营地。
三年前,当他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抓到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
但匈奴人并没有杀掉这些俘虏。
他们希望能从张骞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汉朝的情报,并试图说服他和他的使团为匈奴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