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眼科学总复习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眼科学是研究眼部疾病和视觉功能障碍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则是把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用于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
1. 中医眼科学基础
- 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眼睛的五脏联系及经络系统。

- 中医对眼部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证候分类。

-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 常用的中药治疗眼科疾病的方剂和药物。

2. 基础眼科疾病
- 眼外伤和眼疾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 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原因、检查和矫正方法。

- 眼睑疾病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如睑内翻、睑外翻等。

- 眼球运动障碍和斜视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科疾病的方法与原理。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视网膜病变等慢性眼病的方法。

- 针灸、推拿和中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4. 常见眼科手术
- 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 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眼部整形手术的种类和适应症。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 张亚南.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 吴德力, 丰元. 中西医眼科学[M]. 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14.。

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重点

1.《黄帝内经》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40余种眼部病证2.唐初武德年间的太医署中已有“耳目口齿科”3.晚唐王焘《外台秘要》手术:对内障(脑流青盲)提出用针拨(金篦决)。

4.唐朝已能配制假眼。

5.北宋元丰年间的太医局,将眼科从耳目口齿科中分出6.《太平圣惠方》详述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

7.元末,托名孙思邈《银海精微》论述了81种眼病的证因脉治8.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元末明初倪维德《原机启微》10.明末傅仁宇《审视瑶函》11.清黄庭镜《目经大成》12.清顾锡的《银海指南》眼的组织解剖视器的组成:眼球、眼附属器、视路(通过视路向皮质捏传递信息)。

眼球: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睫状体)眼附属器: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眼眶一、眼球(一)眼球壁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其中,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一)外层:纤维膜坚韧而有弹性,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1、角膜分层:前表面曲率大于后表面上皮细胞层,35μm,抵抗力强,再生力强;前弹力层,均一一致,无细胞成分,不可再生;基质层,500μm,90%,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束薄板组成,质地坚韧,有保护作用,损伤后不可再生;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分泌,可再生;内皮细胞层,角膜-防水屏障功能,独特的泵功能,终生不可再生,损伤后主要依靠临近细胞的扩张和移行来填补缺陷区。

角膜生理特点:是眼的主要屈光介质;具透明性,本身无血管;表面含大量的感觉神经;营养来源于泪膜、房水及角膜缘血管网。

2、巩膜,由外向内分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和棕黑板层。

3、角膜缘,是角膜与巩膜的移行区无明确分界线,亦称角巩膜缘。

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临床上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是角膜干细胞所在处。

4、前房角: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

前外侧壁为角膜缘,从角膜后弹力层止端至巩膜突;后内侧壁为睫状体前端和虹膜根部。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总结

1眼为视觉器官,右眼球、视路、和附属器组成。

2眼球壁:外层:角膜、巩膜(纤维膜)中层:红魔、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3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部,离视乳头颞部约3毫米处,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含有丰富叶黄素3屈光间质:防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4眼的附属器:1眼眶2眼睑3结膜4泪器,眼外肌5五轮学说:血轮(两眦)属心;气轮(白睛)属肺;肉轮(胞睑)属脾;水轮(瞳神)属肾;风轮(黑睛)属肝6视力:也称为是敏感度,指测量最小可分辨空间的大小,是眼睛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的总和当眼球平行向前注视一固定点是,其所察觉到的全部空间范围,主要检查周边视网膜的功能7生理忙点:是视盘在视野屏上的投影8视功能的检查:1视力检查2视野3色觉4对比敏感度5立体感觉9外障: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外眼病;内障:指发生在瞳神晶珠视衣目系的眼内组织(狭义内障指晶珠混浊,下归档与西医的白内障;广义的包括发生在瞳神及其后一切眼内组织的病变---内眼病)10白睛红赤:指位于白睛浅层起于周边,颜色鲜红呈树枝状推之可动,点用0.1%肾上腺素喉红赤小时—结膜充血11抱轮红赤:位于白睛深层环绕黑睛周围发红,颜色紫暗呈毛刷状推之不动,经上处理红赤不消失—睫状充血12白睛红赤:白睛红赤与抱轮红赤同时存在相当于西医学之混合充血13翳:狭义的翳专指黑晶浑浊,广义的翳则指黑晶和晶珠混浊14新翳:黑睛混浊表面粗糙境界模糊,有发展趋势,伴目赤疼痛流泪,相当于西医之角膜炎症性病变15宿翳:黑睛混浊,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无发展趋势,无目赤疼痛无流泪症状---角膜瘢痕16退翳明目法: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药,以消除角膜混浊的眼科独特方法,仅适用于黑睛生翳者17滴眼剂使用方法:给药时座位卧位均可,令患者双目上视,拉开下睑将药水滴入穹窿,放松下睑,闭眼1-3分钟18热疗法:温热能促使部分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增加血流量,增强抗体和免疫力,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的吸收,温热还可在细胞水平上提高组织的代谢能力特别是代谢的活力,有利于炎症的康复19冷疗法:冷敷具有散热凉血,止血定痛之功,适用于眼睑外伤,24H内的皮下出血肿胀。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考试复习用).docx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考试复习用).docx
(3)血管: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分颛上、颛下、鼻上、鼻F4支 眼内容物
「房水
眼球内容物< 晶状体
I玻璃体
角膜
眼丿用光介质< 房水
晶状体
1玻璃体
房水(aqueous humor)
房水循环:睫状体睫状突产化-后房T瞳孔T前房T前房角小
梁网tSchlemn管T集液管和房水静脉t巩膜表血睫状前静脉t血循环。
(起于眼眶下壁前内侧)
眼眶
1.组成:7块颅骨…额、蝶、筛、腭、泪、上颌、额。四边锥形骨
贯。四壁,与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相邻。
2.一孔、两裂:
♦一孔:|视神经孔|,视神经通过。
(2)组织学结构:
♦上皮细胞层:(再生,24小时修复不留翳)
♦前弹力层:(不能再生,云翳)
♦基质层:(瘢痕组织,云翳、斑翳、白斑)
♦后弹力层(再生,粘连性白斑)
♦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角膜-房水屏障)
(3)生理特点:
♦透明、无血管
♦代谢缓慢
♦弯曲度规则
♦感觉敏锐
2
♦特点:解剖结构上是房水引流系统部位:
第三章眼的解剖和生理
第一节眼的解剖
视觉器官严致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J t眼内容物:房水、晶体、玻璃体
I视路
I附属器
1.眼球(eye ball):
1.近似球形:前后径24mm,垂肖•23mm,水平平均为23.5mm。
2.位置:眼眶前部,前眼脸,周眶脂肪垫,后连视神经,眶骨壁保 护,借眶筋膜、韧带联系。
■神经支配:而神经副交感神经
2.
♦泪小点:泪液引流的起点
♦泪小管:连接泪点和泪囊的小管
♦泪囊

中西医眼科重点

中西医眼科重点

1.《黄帝内经》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40余种眼部病证2. 唐初武德年间的太医署中已有“耳目口齿科”3.晚唐王焘《外台秘要》手术:对内障(脑流青盲)提出用针拨(金篦决)。

4.唐朝已能配制假眼。

5.北宋元丰年间的太医局,将眼科从耳目口齿科中分出6.《太平圣惠方》详述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

7.元末,托名孙思邈《银海精微》论述了81种眼病的证因脉治8.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元末明初倪维德《原机启微》10.明末傅仁宇《审视瑶函》11.清黄庭镜《目经大成》12.清顾锡的《银海指南》1.眼与五脏关系1)心:心主血脉,诸脉属目;心主藏神,目为心使2)肝:肝开窍于目,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脉连目系3)脾: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主统血,血养目窍;脾主肌肉,睑能开合4)肺:肺为气主,气和目明;肺主宣降,眼络通畅5)肾:肾精充足,目视精明;肾生脑髓,目系属脑;肾主津液,上润目珠2.五轮学说(疾病所主为表里关系脏腑)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脾心肺肝肾3.中西医名称对照:瞳神——瞳孔黄仁——虹膜神水——房水晶珠——晶状体神膏——玻璃体视衣——脉络膜和视网膜黑睛——角膜白睛——球结膜和前部巩膜胞睑——眼睑上胞——上眼睑下胞——下眼睑眼眶——眼眶内眦——内眦泪泉——泪腺泪窍——泪点眼带——眼外肌视力:即锐度,主要反映黄斑的视觉功能,分为远视力和近视力。

远视力:被检查者距视力表5m;近视力(阅读视力):被检查者距视力表30cm视野:当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

距离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称为周边视野。

立体视觉:又称深度觉,或空间视觉,不仅能认识物体的平面形状,并能感受物体的立体形状及该物体与人眼的距离,或两个物体相对的远近关系。

正常值:≤60弧秒。

眼压:10~21mmHg。

正常人一般双眼的眼压差值≤5mmHg,24h眼压波动范围≤8mmHg。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中医眼科学1、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填空题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奠基时期隋代—唐代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2、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填空题3、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4、眼球壁眼球壁分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一)外层纤维膜1、角膜中医:黑睛(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约于24小时内修复,不遗留瘢痕.(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5)内皮细胞层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粘蛋白层.角膜透明、无血管,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2、巩膜3、角膜缘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是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二)中层葡萄膜葡萄膜从前至后可将其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填空题1虹膜黄仁虹膜中央有直径为—4mm的圆孔,称瞳孔.交大副小.2睫状体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房水,房水可供给眼球内组织的营养,维持眼内压. (三)内层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1)色素上皮层于神经上皮层间存在潜在间隙,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2)视锥、视杆细胞层:又称光感受器细胞层.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填空题5、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联系第一与第三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6、视盘,直径,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7、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8、晶状体混浊,临床称之为白内障.9、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共7块骨头组成.10、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11、睑板上有纵行排列的睑板腺,腺口开于睑缘.12、结膜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13、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14、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其余4条眼外肌均由动眼神经支配.15、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填空题16、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管径之比为2:317、睫状神经节中长根为感觉根,短根为运动根.18、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表白睛--------------包括球结膜、球筋膜、前部巩膜黑睛--------------角膜黄仁-------------虹膜神水---------------房水神膏--------------玻璃体视衣--------------包括脉络膜和视网膜目系--------------包括视神经、包裹视神经的鞘膜及其血管眼带--------------眼外肌19、眼与肝的生理关系:填空题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肝主泪液,润泽目珠肝之经脉,上连目系20、“………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能涵养瞳神,衰则有损.”指出胆汁21、在神膏的生成及养护瞳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2、五轮学说:五轮解剖部位及脏腑分属表必考23、五轮辨证法:五轮辩证就是运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25、视力表与被检查者相距5m,正常值为视力=被检查者与视力表距离m/5m26、视野是指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27、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出度约为12—14mm28、正常眼压为10—21mmHg29、退翳明目法治疗黑睛生翳.30、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31、针眼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睫毛毛囊或附属的皮质腺感染称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眼睑腺体所致.单选、填空辨证论治:(1)风热客睑证:银翘散加减(2)热毒壅盛证:仙方活命饮加减(3)脾虚夹邪证:托里消毒散加减手术: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必要时可放置引流条;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选择、填空32、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板腺囊肿.33、风赤疮痍的诊断依据:1、患眼胞睑皮肤刺痒、灼痛.2、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生水疱,溃破糜烂34、睑弦赤烂包括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填空辨证论治:(1)风热偏盛证:银翘散加减(2)湿热偏盛证:除湿汤加减(3)心火上炎证: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味35、上胞下垂辨证论治:(1)脾虚气弱证:补中益气汤加减(2)风痰阻络证:正容汤加减36、胞轮振跳是指眼睑不由自主地牵拽跳动的眼病.37、椒疮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由感染沙眼衣原体引起.选择辨证论治:(1)风热客睑证:银翘散加减(2)血热瘀滞证:归芍红花散加减诊断依据:上睑结膜及上穹隆部有滤泡、乳头增生与血管模糊.38、目箚是以胞睑频频眨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名解39、流泪证辨证论治:(1)血虚夹风证:止泪补肝散加减必考(2)气血不足证:八珍汤加减(3)肝肾两虚证:左归饮加减40、漏睛是以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血泪窍沁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泪囊炎.41、漏睛疮是指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泪囊炎.辨证论治:(1)风热上攻证:银翘散加减(2)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加减(3)正虚邪留证:托里消毒散加减42、风热眼是指外感风热而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哆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属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诊断依据:(1)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或有与本病患者的接触史.(2)患眼生涩痒痛,灼热流泪,哆多黏稠,白睛及睑内面红赤.(3)结膜刮片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辨证论治:(1)风重于热证:银翘散加减(2)热重于风证:泻肺饮加减(3)风热并重证:防风通圣散加减43、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状溢血,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病毒性结膜炎.诊断依据:简答(1)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呈点片状,耳前或颌下可扪及肿核.(2)正处流行季节,或有接触史,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辨证论治:(1)初感疠气证:驱风散热饮子加减(2)热毒炽盛证:泻肺饮加减44、脓漏眼类似于西医学之淋菌性结膜炎.诊断依据:(1)有淋病史或接触史;新生儿患者其母有淋病性阴道炎.(2)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臃肿,大量脓性眼哆.(3)眼分泌物或结膜刮片发现淋球菌.45、时复目痒是指发病是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性发作的眼病双眼奇痒难忍,类似于西医学的春季结膜炎,属免疫性结膜炎.46、金疳是指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泡性结膜炎,属免疫性结膜炎.名解47、白涩症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与西医学之干眼类似.辨证论治:(1)肺阴不足证:养阴清肺汤加减(2)肝经郁热证:丹栀逍遥散加减(3)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4)邪热留恋证:桑白皮汤加减48、胬肉攀睛是指眼眦部长赤膜如肉,其状如昆虫之翼,横贯白睛,攀侵黑睛,甚至遮盖瞳神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翼状胬肉,属结膜变性疾病.名解诊断依据:(1)眦部白睛上生赤膜如肉,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渐向黑睛攀侵.(2)胬肉上有丝脉相伴,或粗或细.49、白睛溢血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出血.50、火疳是指邪毒上攻白睛,导致白睛里层呈紫红色局限性隆起且疼痛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表层巩膜及前巩膜炎.名解51、聚星障病案52、凝脂翳辨证论治:(1)风热壅盛证:新制柴连汤加减多选(2)里热炽盛证:四顺清凉饮子加减(3)气阴两虚证:偏阴虚用滋阴退翳汤或海藏地黄散加减;偏气虚用托里消毒散加减.53、湿翳是指黑睛生翳,翳形微隆,外观似豆腐渣样,干而粗糙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真菌性角膜炎.名解54、花翳白陷类似于西医学的蚕蚀性角膜溃疡及边缘性角膜溃疡等多种角膜病的症状.选择55、混睛障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基质炎.选择56、疳积上目的辨证论治:1肝脾亏虚证:参苓白术散加减2中焦虚寒证:附子理中汤加减57、瞳神紧小:是黄仁受邪,以瞳神持续缩小,展缩不灵,伴有目赤疼痛,畏光流泪,黑睛内壁沉着物,神水混浊,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眼病.58、绿风内障:是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锐减,伴有恶心呕吐、头目剧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眼病.名解辨证论治:多选(1)风火攻目证:绿风羚羊汤加减(2)气火上逆证:丹栀逍遥散和左金丸加减(3)痰火郁结证:将军定痛丸加减急救治疗:多选判断(1)缩瞳剂:毛果芸香碱滴眼液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220%甘露醇溶液静脉快速滴注59、青风内障相当于西医学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时前房角开放填空60、圆翳内障是指随年龄增长而晶珠逐渐混浊,视力缓慢下降,终致失明的眼病.自觉症状:视物模糊填空61、云雾移睛是指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蛛丝或云雾样漂浮物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玻璃体混浊,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症、出血等引起.62、暴盲:络阻暴盲辨证论治:(1)气血瘀阻证:通窍活血汤加减判断(2)痰热上壅证:涤痰汤加减(3)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加减(4)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加减络瘀暴盲是指因眼底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络外,导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 络损暴盲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类似于西医学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目系暴盲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视神经炎激素.63、视衣脱离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与其色素上皮之间的分离而引起视功能障碍的眼病.64、消渴内障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被称为“消渴目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名解65、视瞻有色相当于西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禁用糖皮质激素因其可造成大疱性视网膜脱离66、视瞻昏渺是指眼外观无异常,中老年人出现的视物昏朦,日渐加重,终致失明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改变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名解67、高风内障是以夜盲和视野逐渐缩窄为特征的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8、青盲是以视盘色淡,视力渐降,甚至盲无所见为特征的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视神经萎缩.69、突起睛高的辨证论治:(1)风热毒攻证:散热消毒饮子加减(2)火毒壅滞证:清瘟败毒饮加减70、鹘眼凝睛:是指以眼珠突出,红赤如鹘鸟之眼,呈凝视状为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又称为Graves眼病.名解71、健眼受损,则可见健眼视力急剧下降,相当于西医学的交感性眼炎.72、酸碱伤目治疗:酸性伤,可用2%-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性伤用3%硼酸液冲洗;石灰致伤用%依他酸二钠液冲洗.中和冲洗判断73、风牵偏视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麻痹性斜视.背诊断依据:(1)复视(2)眼球斜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对侧,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动受限.(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辨证论治:多选(1)风邪中络证:小续命汤加减(2)风痰阻络证:正容汤加减(3)脉络瘀阻证:桃红四物汤和牵正散加减。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整理一、名解:1.视觉器官: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

眼球接受光信息,通过视路向皮质传递信息,完成视觉功能。

眼附属器起到保护及协调运动等作用。

2.眼的调节:正常眼注视远方时睫状肌放松,看近物体时睫状肌收缩,主要是改变晶状体表面的曲率而调整焦点距离,这种改变眼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3.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部,离乳头颞侧约3mm,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称为黄斑。

4.眼的屈光间质: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晶状体、玻璃体三种透明物质,它们与角膜一并被称为眼的屈光间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5.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通常从经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视皮质视层的传导路径。

6.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及排泄泪液的泪道。

7.视力:也称为是敏感度,是指测量最小可分辨空间目标的大小,即眼睛分辨视野中空间距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其检查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

8.视野:指在一定的距离处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是眼睛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总和。

(双眼固前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

)9.睑腺炎:是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导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因有麦粒样疖肿,故又称麦粒肿。

中医称“针眼”、“土疳”、“土疡”。

10.眼睑板囊肿:是睑板腺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因该囊肿形似霰粒,故又称霰粒肿。

中医称“胞生痰核”。

11.慢性泪囊炎:是以常溢脓泪及冲洗泪道有粘液性分泌物反流为临床特征的常见泪囊组织慢性炎症,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中医称“漏睛”。

12.急性泪囊炎:是以泪囊及周围组织突发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炎症,多发生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与侵入细菌病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有关。

中医称“漏睛疮”。

13.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资料中医眼科发展简史1.中医眼科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奠基,独立发展,广盛,衰落与复兴。

2.《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首次将眼科病因归纳为19因。

3.晚唐《外台秘要》收藏眼科处方150首,详细介绍了白内障的症状,并提出金针拨内障。

4.《龙树眼轮》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5.《太平御览》记载,早在我国唐朝已能配置假眼。

6.光盛阶段出现的眼科专著:(1)元末明初,倪维得著《原机启维》。

(2)傅仁宇著眼科专著《审视瑶函》。

(3)清.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4)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的解剖生理(一)外层1. 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2. 成人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3.5mm。

3. 眼球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组成。

4. 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5. 眼球壁外层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

6. 角膜:中医称黑眼,角膜横径为11.5-12.0mm,中央部厚度为0.50-0.55mm,周边厚度约为1mm。

7. 角膜结构共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1)上皮细胞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10%,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内可以修复,而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均匀一致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10,约由200层纤维膜板组成;薄板排列极为规则;具有同等屈光指数;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由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8. 角膜的生理特点:(1)透明性(无角质层,无血管)(2)无血管(氧来自空气,营养靠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供应)(3)感觉敏锐。

9. 巩膜:中医称白睛,呈瓷白色,儿童因巩膜较薄,内面的色素组织可隐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着呈浅黄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总复习
一、眼的解剖生理功能
眼球眼球壁纤维膜(角膜5层、巩膜)
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视网膜(10层)
房水(房水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眼内容物晶状体(囊膜、皮质、核、悬韧带)
玻璃体
眼眶(7块骨头)
眼睑(分五层)
眼附属器泪器(泪腺、泪道)
结膜(分三部分)
眼外肌(6条)
神经(6对颅神经、交感、副交感)
血管
二、眼与五脏与五轮相关(内经.灵枢经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出于脑,后出于项中”)
脾肉轮胞睑(眼睑)
肺气轮白睛(结膜和前部巩膜)
心血轮两眦(内外眦与泪器)
肝风轮黑睛(角膜/虹膜)
肾水轮瞳神(瞳孔及其眼内一切组织)
三、外障眼病——从外而遮(翳、膜)
胞睑——内麦粒肿、外麦粒肿(针眼)——仙方活命饮
睑板腺囊肿(胞生痰核)——化坚二陈汤
带状疱疹、眼睑湿疹(风赤疮痍)除湿汤
睑缘炎(睑弦赤烂)除湿汤
上睑下垂(上胞下垂)补中益气汤
沙眼(椒疮)归芍红花散白睛——急性结膜炎(暴风客热)防风通圣散
流行性结膜炎(天行赤眼)祛风散热饮子
流行性角结膜炎(天行赤眼暴翳)龙胆泻肝汤
翼状胬肉(胬肉攀睛)栀子胜奇散
泡性结膜炎(金疳)泻肺饮、泻白散
巩膜炎(火疳)还阴救苦汤两眦——泪道阻塞(流泪症)止泪补肝散
慢性泪囊炎(漏睛)白薇丸
急性泪囊炎(漏睛疮)黄连解毒汤黑睛——单疱病毒角膜炎(聚星障)泻青丸
化脓性角膜溃疡(凝脂翳)四顺清凉饮子
蚕蚀性角膜溃疡(花翳白陷)泻肝散
角膜软化症(疳积上目)肥儿丸
四、内障眼病(瞳神疾病)——由内而蔽
瞳孔有改变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紧小)新制柴连汤抑阳酒连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绿风内障)绿风羚羊饮
慢性开角型青光眼(青风内障)加减驻景丸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圆翳内障)杞菊地黄丸
瞳孔无改变
(暴盲)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络阻暴盲)通窍活血汤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络损暴盲)血腑逐瘀汤
急性视神经炎(目系暴盲)丹栀逍遥散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衣脱落暴盲)补中益气汤
视神经萎缩(青盲)八珍汤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风内障)明目地黄丸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瞻有色)温胆汤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瞻昏渺)加减驻景丸
五、眼外伤
撞击伤目(眼钝挫伤)十灰散
真睛破损(眼球穿通伤)除风益损汤
眼化学伤
六、其他
风牵偏视(麻痹性斜视)正容汤通睛(共转性斜视)
近视
远视
散光
七、常用滴眼液
抗生素滴眼液
激素滴眼液
散瞳药
缩瞳药
八、名词
玄府
眼带
凝脂翳
宿翳
五风内障
蟹睛
黄斑
视盘
视路
九、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62岁。

主诉:左侧头痛眼痛伴视力下降6小时
现病史:昨日因与他人发生吵架后下半夜出现左侧头痛如劈,左眼胀痛、视力下降伴呕吐,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眼科检查:左眼视力CF/30cm,眼部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角膜背后KP(+),前房极浅,房水混浊,左眼瞳孔
散大5x7mm,右眼压5.5/3=24.34 mmHg,左眼压15/3.5=
76.20mmHg,眼底未能检查清楚。

回答下列问题:
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
辨证分型:
中医治则:
综合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