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设计效率分析

合集下载

手机无线充电器方案设计

手机无线充电器方案设计

手机无线充电器方案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等通讯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多,人类已经不再满足传统式的充电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循环使用充电设备会导致插头的损坏或者不牢固,产生漏电的危险.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手机无线充电系统,但是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对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剖析,让读者进一步的了解无线充电系统。

引言早在上个世纪末期,手机无线充电设备就已经诞生了.当时,它以小巧便携等特点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但是当时的手机充电系统还是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传输距离短,难以让不同厂商出产的手机充电设备兼容等因素导致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并没有广泛应用.1,手机无线充电的发展史自从两个世纪前的三十年代,迈克尔·法拉第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了随着周围磁场的变化就会产生电流.时隔六十年后,尼古拉·特斯拉以爱迪生助手的身份在光谱辐射研究时成功申请了一个专利.当时的科技非常落后,所以最终以效率低且存在危险而放弃.又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滞后,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许树源教授对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又做出了贡献,但是此充电系统必须让手机和充电器相接触.2007年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Soljacic)带领一些学生对无线充电又登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他们在两米以外成功通过无线电流点亮了一盏家用灯泡.最近,英国一家公司根据电磁感应发明了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它看上去就像一块塑料鼠标垫,将手机等放在垫上就能充电,并且可以同时给多个手机设备充电。

2,手机无线充电的特点手机无线充电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手机连线进行充电,它是利用磁共振在手机无线充电器和手机之间通过空气进行充电,手机与充电器相感应,那么线圈就会与电容器在手机充电器和手机之间形成磁共振.同时,无线充电可以节省空间,只要进入到无线充电器的覆盖区域就会进行自动充电.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可以发展为通过电脑对手机芯片的控制来进行充电,预计每秒中充电的电量是现在的一百五十倍.所以,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从根本上说,虽然这一系统对处在充电场的人生命没有危害的,其中的原因是电量是可以控制在同一频率的共振中的线圈进行传输.但对于这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技术,很多人还会产生担忧,就像几年前对Wi-Fi和手机天线杆不放心一样.现阶段的手机无线充电技术只是刚刚的开始,并没有成熟的技术与先例.我们面临的缺点主要有距离短、功率小、效率差等因素.并且假如一些无安全保证的手机电池进入充电区可能会导致火灾意外,所以从最初出现无线充电设备到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新设计的无线充电系统想要达到目标,那么解决效率与安全的问题势在必行。

关于无线充电效率的探讨

关于无线充电效率的探讨

关于无线充电效率的探讨来自深圳迈源电子/作者:乐进成无线充电已经是当下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WPC和A4WP两大组织也在不停的完善自己的标准,IC半导体厂商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无线充电方案,而对于无线充电的方案商来说,拿到方案后还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线路板并进行二次开发。

方案的好与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系统的效率。

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在二次开发过程中优化系统的充电效率。

图1无线充电系统框图首先我们先来看下如何计算系统的充电效率。

测试如下:图2效率测试上图中,黑色圆形的是一个超薄的发射板,接收端输出串接一个2A的电流表头,负载采用一个5W-5Ω的水泥电阻,测试数据如下:需要注意的是,输入端的电源线是有压降的,压降大约在0.3V左右,实际输入的电压是直流电源显示的电压减去线损电压0.3V,所以实际测试输入电压是4.99V。

然后按照效率计算公式:η= P OUT/P IN= 4.94/6.93 = 71.2%在带载1A的情况下,这个效率应该算是比较高的。

对于无线充电的整个系统,接收端的损耗其实是最大的,但由于接收端都是高集成度的IC,在此就不予讨论,我们重点来看下发射端。

发射端影响效率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MOSFET器件功率损耗在5V的全桥充电系统中需要用到4个功率MOSFET,一种全桥是4个NMOS管,另外一种全桥是2个NMOS和2个PMOS。

系统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至少有两个管子是导通的,所以在发射部分功率MOSFET的损耗是最大的。

为了减少损耗,就需要采用低内阻的管子,比如:这两种管子内阻都是比较低的,在5V和12V系统中都可以用,而且效果还不错。

2.主控制器在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中,接收端是被动感应端,理论上来讲,发射端提供多少功率,接收端就可以接收到除损耗之外的所有功率,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发射端的发射功率是根据接收端灵活调整的,过多的发射功率会在接收端的整流部分和降压部分造成过多的功率损耗,所以为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就需要对接收端的功率输出做精确控制。

无线充电阅读答案

无线充电阅读答案

无线充电阅读答案【篇一:无线充电设计效率分析】技术总监,深圳迈源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近10年电子产品开发经验,近5年无线充电技术开发工作经验,为国内较早一批无线充电技术资深研发人员,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

2011年底加入深圳迈源电子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监。

前言无线充电已经是当下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wpc的qi标准及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a4wp也推出了自己的rezence标准。

针对wpc的qi标准,半导体厂商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无线充电芯片,而对于无线充电的方案商来说,拿到方案后还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线路板并进行二次开发。

方案公司方案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无线充电的各项性能指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充电效率。

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在无线充电方案开发过程中优化系统的充电效率。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分为发射端与接收端,对于无线充电的整个系统,接收端的损耗其实是最大的,也是对充电效率影响最大的,但由于接收端一般都是高集成度的ic,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发射端的情况,看发射端哪些模块对充电效率影响较大,应该如何处理。

我们从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上去分析影响充电效率的因素。

一、电路设计考虑1. mosfet器件导通损耗在5v的全桥充电系统中需要用到4个功率mosfet,全桥结构,两种情况:一种是4个nmos管,另外一种是2个nmos和2个pmos。

系统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至少有两个管子是导通的,所以在发射部分功率mosfet的损耗是最大的。

为了减少损耗,就需要考虑采用低导通内阻的管子,比如:上表对应的mosfet参数对应的导通内阻相对较小的情况,系统的转换效率会比较好。

当然mosfet的低导通内阻与成本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导通内阻很低,成本会相对较高,从系统设计要折中考虑,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

2. 主控制器控制和响应不及时产生的损耗在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中,接收端是被动感应端,理论上来讲,发射端提供多少功率,接收端就可以接收到除损耗之外的所有功率。

无线充电技术的电能转换效率

无线充电技术的电能转换效率

无线充电技术的电能转换效率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项技术创新,它能够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提供便捷的电能补充。

然而,不同的无线充电技术在电能转换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直接影响了使用者的充电体验和能源利用效率。

本文将对当前常见的几种无线充电技术的电能转换效率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无线充电技术之一。

它利用发射端产生的交变磁场,通过感应耦合的方式将电能传输到接收端。

该技术的电能转换效率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传输距离和传输功率。

在传输距离方面,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的电能转换效率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这是由于随着距离的增加,磁场的强度减弱,从而导致能量传输的损耗增加。

为了提高电能转换效率,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增加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以及合理设计电磁感应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来减小能量传输的损耗。

在传输功率方面,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的电能转换效率与功率的大小相关。

通常情况下,功率越大,电能转换效率越高。

但是,过高的功率也会引发一些问题,如系统发热问题和安全隐患。

因此,在设计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功率大小与电能转换效率之间的平衡,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二、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相比于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在电能转换效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它利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磁场共振现象,实现较远距离的电能传输。

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的电能转换效率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共振频率和传输功率。

在共振频率方面,发射端和接收端需要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才能够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

因此,合理设计共振电路的频率和参数,对于提高电能转换效率至关重要。

在传输功率方面,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能够通过调节谐振器的耦合系数来实现自适应的功率传输,从而提高电能转换效率。

此外,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还可以通过将传输功率分割成多个小功率,将能量分布在空间中,减小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无线充电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效率分析

无线充电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效率分析

无线充电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效率分析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科技创新,它摆脱了传统有线充电的限制,让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给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智能设备进行充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无线充电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效率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新兴技术。

首先,我们将介绍无线充电技术的使用方法。

无线充电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利用电磁场将电能从充电器传输到设备中。

对于用户而言,无线充电相较传统有线充电的最大区别在于无需将设备与充电器之间连接,只需将设备放置在充电器上方或充电垫上即可启动充电。

对于特定的无线充电设备,也可能需要将设备放在具有充电功能的桌面或其它充电设施上进行充电。

总之,使用无线充电技术只需要将设备靠近或放置在充电设备上,充电的过程就会自动发生。

其次,我们将针对无线充电技术的效率进行分析。

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充电设备利用电磁场传输电能,无需物理连接,因此能够提供更方便的充电体验。

然而,无线充电设备的效率相较于传统有线充电方式存在一定差距。

这是因为,无线充电需要将电能通过空气等介质传输,而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损失。

因此,无线充电的效率一般较低。

具体来说,无线充电的效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传输距离,通常来说,无线充电设备对于设备的距离越近,传输效率越高。

其次是电磁辐射和干扰,无线充电设备会产生电磁辐射和对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从而降低了无线充电的效率。

此外,还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充电器和设备之间的障碍物、周围电磁场的干扰等。

因此,在使用无线充电技术时,尽量将设备放置在充电设备的传输范围内,减少障碍物的干扰,可以提高充电效果。

除了效率方面的考虑,无线充电技术还需要注意安全性。

一些研究发现长时间接触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无线充电设备时,用户需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接触电磁辐射,以保证健康。

尽管存在一些效率和安全方面的问题,无线充电技术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进行技术改进,以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和可靠性。

一篇读懂无线充电技术(附方案选型及原理分析)

一篇读懂无线充电技术(附方案选型及原理分析)

一篇读懂无线充电技术(附方案选型及原理分析)••0.背景•1.无线供电特点•2.无线供电原理及实现方式•3.现有解决方案分析•4.FAQ及相关测试•5.参考资料作者:HowieXue0.背景现今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等,进行充电的方式主要是有线电能传输,既一端连接交流电源,另一端连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电池的。

这种方式有很多不利的地方,首先频繁的插拔很容易损坏主板接口,另外不小心也可能带来触电的危险。

无线充电运用了一种新型的能量传输技术——无线供电技术。

该技术使充电器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完全分离。

在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显示出比传统充电器更好的优势。

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充电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无线充电已从梦想成为现实,从概念变成商用产品。

产品实例:图:手机笔记本无线充电器图: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图:电动牙刷无线充电1.无线供电特点1.1优点:(1)便捷性:非接触式,一对多充电与一般充电器相比,减少了插拔的麻烦,同时亦避免了接口不适用,接触不良等现象,老年人也能很方便地使用。

一台充电器可以对多个负载充电,一个家庭购买一台充电器就可以满足全家人使用。

(2)通用性:应用范围广只要使用同一种无线充电标准,无论哪家厂商的哪款设备均可进行无线充电。

(3)新颖性,用户体验好(4)具有通用标准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Qi标准、PMA标准、A4WP标准。

Qi标准:Qi标准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PC,2008年成立)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其采用了目前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具备兼容性以及通用性两大特点。

只要是拥有Qi标识的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

2017年2月,苹果加入WPC。

PMA标准:PMA联盟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在无线充电领域中具有领导地位。

PMA也是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与安全性分析

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与安全性分析

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与安全性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便利性的追求,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选择。

与传统有线充电相比,无线充电技术不再需要插拔充电线,而是通过电磁波或者其他无线传输方式,将电能传输至设备。

然而,无线充电技术带来的充电效率和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与安全性进行分析。

一、充电效率分析1. 理论充电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理论充电效率主要取决于能量传输的损失情况。

由于无线充电存在电磁波传输或者其他能量传输方式,会导致一定能量损失,从而降低了充电效率。

根据目前的研究和实验结果,无线充电的理论充电效率通常在80%至90%之间。

2. 实际充电效率实际充电效率是指在实际使用中,无线充电技术能够将有效能量传输至设备的比例。

实际充电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传输距离、传输介质、环境干扰等。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的实际充电效率在60%至80%之间。

3. 提高充电效率的方法为了提高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优化传输距离和传输介质:减小传输距离和合理选择传输介质能够减少能量损失,提高充电效率。

(2)改进电磁波传输方式:通过改良电磁波传输方式,减少能量损失,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3)优化设备接收端的能量捕捉和转换效率:改进接收端设备的能量捕捉和转换效率,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二、安全性分析1. 辐射安全性无线充电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传输方式会产生一定的辐射。

对于人体健康来说,辐射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表明,无线充电技术在合理使用下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辐射危害。

但是,长期高强度暴露的情况下,仍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监测。

2. 电气安全性无线充电技术在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电气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过流、过热和电压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保证电气安全性,需要对无线充电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合规认证,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安全措施为了提高无线充电技术的安全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遵守产品标准和规范:制定一套统一的产品标准和规范,对无线充电设备的设计、制造、销售和使用进行监管和管理。

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测试

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测试

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测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器成为了一种便捷而受欢迎的充电方式。

然而,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在充电效率上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进行测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测试方法和设备为了测试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我们使用了以下方法和设备:1. 选择同一款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手机型号为XXX),作为接受充电的设备;2. 使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依次对手机进行充电;3. 使用电能表检测无线充电器输入和输出的电能;4. 在每次测试前,将手机电量充至相同水平(如20%)。

二、测试结果和分析在测试过程中,我们测试了多个常见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并记录了它们的充电效率数据。

以下是一些典型测试结果:1. 品牌A无线充电器- 输入电能:10W- 输出电能:6W- 充电效率:60%2. 品牌B无线充电器- 输入电能:15W- 输出电能:9W- 充电效率:60%3. 品牌C无线充电器- 输入电能:12W- 输出电能:7.5W- 充电效率:62.5%通过上述测试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在60%到62.5%之间,相差不大。

这表明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整体上较为稳定。

三、影响无线充电器充电效率的因素虽然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但总体上影响充电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源适配器无线充电器需要连接电源适配器进行供电,电源适配器的功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充电效率。

较高功率的电源适配器能够提供更大的电能输出,从而提高充电效率。

2. 电磁感应和传输距离无线充电器通过电磁感应实现充电功能,传输距离的增加会导致电能的损耗。

因此,将手机与无线充电器之间的传输距离保持在合适范围内可以提高充电效率。

3. 充电器和手机适配性不同的品牌和型号的充电器和手机之间可能存在适配性差异,这也会影响充电效率。

因此,选择专为手机设计的充电器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乐进成,技术总监,深圳迈源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
近10年电子产品开发经验,近5年无线充电技术开发工作经验,为国内较早一批无线充电技术资深研发人员,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

2011年底加入深圳迈源电子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监。

前言
无线充电已经是当下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WPC的Qi标准及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A4WP也推出了自己的Rezence标准。

针对WPC的Qi标准,半导体厂商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无线充电芯片,而对于无线充电的方案商来说,拿到方案后还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线路板并进行二次开发。

方案公司方案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无线充电的各项性能指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充电效率。

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在无线充电方案开发过程中优化系统的充电效率。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分为发射端与接收端,对于无线充电的整个系统,接收端的损耗其实是最大的,也是对充电效率影响最大的,但由于接收端一般都是高集成度的IC,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发射端的情况,看发射端哪些模块对充电效率影响较大,应该如何处理。

我们从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上去分析影响充电效率的因素。

一、电路设计考虑
1. MOSFET器件导通损耗
在5V的全桥充电系统中需要用到4个功率MOSFET,全桥结构,两种情况:
一种是4个NMOS管,另外一种是2个NMOS和2个PMOS。

系统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至少有两个管子是导通的,所以在发射部分功率MOSFET的损耗是最大的。

为了减少损耗,就需要考虑采用低导通内阻的管子,比如:
NMOSFET
VDSS30V
RDSON(MAX.)9mΩ
ID20A
PMOSFET
VDSS‐30V
R DSON(MAX.)12mΩ
I??D‐21A
上表对应的MOSFET参数对应的导通内阻相对较小的情况,系统的转换效率会比较好。

当然MOSFET的低导通内阻与成本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导通内阻很低,成本会相对较高,从系统设计要折中考虑,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

2. 主控制器控制和响应不及时产生的损耗
在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中,接收端是被动感应端,理论上来讲,发射端提供多少功率,接收端就可以接收到除损耗之外的所有功率。

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发射端的发射功率是根据接收端灵活调整的,过多的发射功率会在接收端的整流部分和降压部分会造成过多的功率损耗,所以为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就需要对接收端的功率输出做精确控制。

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发射端和接收端通过一个2kHz的调频载波进行实时通讯,所以发射端通过解调可以得到一个接收端的功率反馈信息,再根据这个信息实时调整发射功率,以确保有效功率的最大化传输。

但对接收端负载来讲,并不是一个恒定的稳定输出,多数情况下输出会有一个电流快速变动的跳变,对应的调制信号也会产生快速变化,这就要求发射板的主控制器能及时处理这些解调信号,从而及时调整功率输出。

主控制器的主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也就决定了对负载变化的调整速度,也最终决定了有效功率的情况。

另外关键的一点是,要对输出功率精确控制就需要对PWM驱动信号精确控制,驱动信号是一个
110KHz-205KHz的一个占空比50%的方波信号,所以PWM驱动信号需要以1KHz以下甚至以100Hz的阶梯进行变频输出,这就要求主控的PWM控制单元性能要足够好才能满足要求。

3. 开关死区损耗
发射端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开关电源,通过MOS的开关来产生振荡信号,所以系统的开关损耗是在所难免的。

为了减少损耗,理论上就要求PWM控制信号的上升和下降的时间足够短,如下图:
在5V全桥系统中,上半桥与下半桥同一时间只能开一个,即Q1和Q4或者Q2和Q3同时只能导通一组,如图红色箭头部分为正常电流路径,两组管子交替导通,产生振荡,输出功率。

但开关驱动信号即PWM信号实际上无法做到同步开或关,如果有一个时刻Q1和Q3或者Q2和Q4会同时导通,出现瞬间短路的情况,系统在这个很短的时间段会产生很大的开关功率损耗,我们设计时需要避免同时开的情况,需要做一个死区处理,但如果处理不当,死区时间过长,系统的损耗也就加大。

要解决好这个死区的根本点其实就是PWM时序的控制。

也就是在确保Q3关闭之前才开Q1,反之亦然。

所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优化这个时序问题,减少死区。

一是从软件调整,主控通过调整PWM时序来改善死区问题
二是从硬件上去做延时处理,尽量缩短死区时间。

比如一些简单的RC延时电路:
通过选取合适的RC值来调整RC电路的充放电时间,达到延时的效果,从而有效减少死区时间,提高充电效率。

当然,有些驱动芯片已经在死区及延时上做了考虑,设计人员要根据具体芯片方案去考量。

4. 线圈损耗
目前市面上用的比较多的是A11类线圈,但又分单层和双线双层:
对于线圈来讲,有几个参数比较重要,最充电效率影响较大:
1、 Q值,即品质因数
2、自身的涡轮损耗
3、直流内阻
在10KHz频率下我们测得两类线圈的参数如下:
具体参数如下表:
感值(uH)Q值内阻(m
Ω)
单层7.212.2838
双层 6.821.418
从数据上来看,双线双层不管是在Q值上还是直流内阻,都比单层要好,至于自身的涡流损耗,可能在大功率比如5W的情况下双层的自发热情况会比单层要大,但实际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至少目前我们的接收负载很少达到这个高的功率输出,一般都是3.5W-4W。

所以总体来讲,采用双线双层的线圈对整个系统效率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但单层线圈与双层线圈从成本上来说也有一定的差异,系统设计时需要根据要求去折中考虑。

5. 各芯片模块的自耗电损耗
无线发射部分电路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主控
2、驱动芯片
3、功率MOSFET
4、运放芯片
5、部分逻辑器件
以上各部分元器件在工作的时候本身就存在自耗电的情况,集成芯片如果设计合理在自耗电上会有较大改善。

6. 其它损耗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以外,电流的采样精度和系统输入电压的稳定性也会一定程度影响系统的工作效率。

所以如果对效率要求较高,建议电流采样部分用差分式高精度运放,同时layout的时候采样信号的输入采用差分走线,尽量减少外部干扰。

另外要确保输入电压的稳定,电压波动过大对系统解调会产生干扰,从而使通讯不正常,不但影响功能还影响充电效率。

二、结构设计考虑
另外,可以从产品的结构ID方面入手来进一步改善系统转换效率,比如通过结构设计尽量让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对位准确。

保持接收线圈D2位于发射线圈D的正上方,且垂直距离Z保持在3~5mm左右可以达到效率最大化。

其实在WPC规格书里面还有两种发射线圈A1和A5,如下图
线圈的中央有一个磁铁,当把接收器放在上面的时候因为磁力的作用会有一种吸附力,可以使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更好对位,从而提高传输效率。

但后来发现这个磁铁的强磁场对接收设备有影响,所以一般不建议采用。

另外在产品结构方面也可以做些辅助对位措施,比如加一个卡扣或者凹槽之类的,或者在发射线圈正上方做一些明显的丝印符号,可以给用户一个提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