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村 殡 葬 仪 式 及 程 序

合集下载

临县丧葬礼仪

临县丧葬礼仪

临县丧葬礼仪(上)我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

《礼记·曲礼》中讲道:“亲死则丁忧。

丁,当也,言当忧伤父母之时也。

”庄子说孔子说过这样的话:“死生亦大矣!”孟子曰:“亲丧因所自尽也,唯送死,可以当大事。

”看来孔孟之道对丧礼都十分重视,然则因贫富不等又差异极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薪阶层又有新的丧礼仪式,即开“追掉会”,后又改为“向遗体告别”,不过大都新旧结合,按照各自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民俗,举办各种形式的丧礼。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裕之家为了讲排场,显阔气,又恢复了传统的丧葬仪式,并且规模越做越大。

临县的丧葬礼俗与全国有相似之处,但“十里乡俗不一般”,就临县而言也各有差异。

丧葬礼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还是有整理的必要,可使后人知道前人之习俗。

现按初终诸事,送终事宴,三年守制,礼歌与祭文范例四部分叙述如下。

第一部分初终诸事初终民俗认为凡六十岁以上病死者,都称寿终,故可以说是“白喜事”。

对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即制棺木,缝制老衣(寿衣)。

有的人选择有闰月的年头,提前给自己准备棺木、寿衣,希冀也能延年增寿。

人死了寿衣一般穿三至五件,富裕人家穿七至九件,穿单不穿双,穿蓝不穿青。

更忌毛类,以防“尸炸”。

(起电变形)老人临终时,儿女都要在病榻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

断气后给予盥洗、理发、剪指甲、穿寿衣。

穿好寿衣后不让有毛的动物近前,也恐“尸炸”。

同时,采用麻皮缚住手脚,覆盖面纸,停放在七星板上,斜置坑沿。

一切准备就绪,就给死者烧“倒头纸”亦叫“回头纸”,这时家人才可大哭,表示哀悼。

入殓入殓,俗称装裹,也叫成含,即把死者放入棺木。

入殓必须在寿终当日鸡叫之前,否则就在第三日。

入殓时棺木空隙处插香把和谷草,谓之“卧香坐草,福泽子孙”,有的富豪人家还要放入许多陪葬品,诸如金银宝玉。

首饰珍品,并放入五谷、雄黄、木炭、生铁等镇物。

臂膀上还要挂一串用白面捏成的小面饼,(俗称打狗饼饼)和打狗棍,还有纸钱。

红白喜事之规程礼仪葬仪篇

红白喜事之规程礼仪葬仪篇
葬仪篇
第 154 页
一 、葬 礼 程 序
( 一 )追 悼 会 程 序(一 人 司 仪 )
①追悼大会开始,全体肃立 ②唱哀歌或奏哀乐 ③主祭人就位 ④献花圈 ⑤ 默 哀( 三 分 钟 )
致悼词 向 同志遗体(遗像)致敬 介绍 同志生平事迹 来宾致词 家属致答词
二、治丧文书
(一)讣告的形式与书写要求
1.告 的书写要求 讣告也叫讣闻,是人死后报丧的凶信。讣告应该在向遗体 告别以前尽早发出,以便亡人亲友即时做好赴丧准备。过去供 职于衙门的人往往在家中老人去世时以“讣闻”多张发送亲友 报丧。平民百 姓家则 于人亡三 日内出 具“讣闻 ”,俗 称“应状 ”,
第 160 页
言“:不得因 为丧事 收受任 何人的一 文钱。”除祭 奠和表示 哀悼 的挽词、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谨此讣闻。
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蔡元 培、内山完造、宋庆龄、 史沫 特 莱、沈 钧 儒、萧 三、曹 靖 华、许 季 蕴、茅 盾、胡 愈 之、胡 风、周 作 人、周 建 人 ( 说 明:原 文 竖 排 ,无 标 点 。因 载 报 ,亦 不 署 日 期 。)
一世风流赢来桃李遍华夏 几番磨练铸就丹心颂舜尧
惊回首留伟业丰功垂宇宙 抬望眼存高风亮节励人民 五洲共仰移山填海翻天手 举国同悲尽瘁竭忠开路人
烟雨凄迷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云鹤失声一片赤心凝铁石 寒松有节千秋碧色凛冰霜
第 170 页
音容宛在勤奋一生传佳话 神魂离去芳名百世著清风
鞠躬尽瘁寸心不憾尤不愧 光明磊落一生无诌也无骄
山耸此郊埋忠骨 泽留乡里仰遗风
美德常与天地在 基英永垂宇宙间
春雨梨花千古恨 秋风桐叶一天愁
白雪阳春称雅景 高山流水悼幽魂

中国传统生命习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

中国传统生命习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
•拜稽颡 •子柳之母死 •子游问丧具 •丧具君子耻具
167. 253. 208. 224. 213.
150. 229. 188. 202. 193.
111.上 168.上 142.上 148.上 143.下
•子路曰伤哉贫也
•奠以素器
278.
256.
252.
232.
187.上
169.上
〔资料54〕殉葬及明器问题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 标点本216. 断句本195. 注疏144.上
• 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 219. 225. 264. 278. 280. 197. 203. 240. 251. 253. 146.上 148.下 172.下 186.下 187.下
•宋襄公葬其夫人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 •陈子车死于卫 •陈干昔寝疾
本作品已超过著作财产权存 续期间,属于公共领域之
•朝夕哭:自停殡起 •朔月奠:每月朔日奠 •荐新奠:如有新收成,以之奠 •卜日:占卜适当的葬日 •卜葬:占卜适当的葬地 •启殡:葬前一日,有启奠 •迁柩朝祖:葬前一日,有祖奠 •柩车发行:有遣奠
本作品已超过著作财产权存 续期间,属于公共领域之
பைடு நூலகம்
本作品已超过著作财产权存 续期间,属于公共领域之
• 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 189.
• 辟踊哀之至也…有敬心焉
256.257.
170.
127.下
232.233. 169.下170.上
•居丧之礼…处于内
•三日而食…以节制者也
75.76. 1470.
68.69. 1340.
54.上 1033.上
〔资料53〕丧祭哀敬与礼具

长垣农村丧葬流程-定义说明解析

长垣农村丧葬流程-定义说明解析

长垣农村丧葬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农村丧葬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家族的生活及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传统和文化价值。

长垣作为一个农村地区,其丧葬流程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农村丧葬流程的复杂性:长垣农村丧葬流程涉及到一系列的环节和程序,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定。

从丧亲的通知、吊唁、祭祀、下葬到后续的祭奠活动,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顺序。

3. 受传统观念和文化影响的农村丧葬流程:长久以来,农村地区的丧葬流程受到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较大。

如尊重长辈,讲究孝道,丧葬过程需要符合礼制等。

这些传统观念对于农村丧葬流程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农村丧葬流程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长垣农村丧葬流程也在不断改变和调整中。

一方面,现代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渗透到这一传统领域,如使用电子通知代替传统的口头通知;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的丧葬费用问题等。

因此,深入了解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概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农村社会的传统和文化,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方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叙述长垣农村丧葬流程。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农村丧葬流程的主要环节和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农村丧葬流程进行总结,在认识到其问题与改进的同时,强调其意义与价值。

具体而言,在引言部分的概述中,将对农村丧葬流程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如农村丧葬传统、社会经济状况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农村丧葬流程的重要性。

接着,在引言部分的文章结构中,还可以对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进行简要描述,以引导读者对文章整体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在正文部分的主要环节中,将详细介绍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具体步骤与流程。

人死后的后事程序

人死后的后事程序

人死后的后事程序核心提示: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

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

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

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

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

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

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

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

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

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

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

丧仪日程,少则五至七日,多达半月之久不等,耗费甚巨。

一般人家,人过50岁,晚辈即开始为老人做寿衣、打棺材(称“寿棺”、“喜棺”)、修坟穴,准备后事,被视为孝顺。

一、小殓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

寿衣为棉布或绸料的棉衣和单衣,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忌用黑色,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上等的是讲究有7根领,有的只穿三两件,也要多缝上几根衣领。

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

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

给死者身覆衾被,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

然后,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灵床前设供桌,供上一满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饭,称“倒头饭”。

家人拈香、焚纸、举哀后,子女们跪在灵床旁伴灵。

此时即为“遵礼成服”。

二、报丧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

城市上层人家,多是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请人协助办理丧事。

办理丧事的有总理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

总理差人给亲友送“长班条”和讣闻,讣闻格式要求称谓得当,具名皆为男性,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皆故称“孤哀子”。

丧仪葬程pdf

丧仪葬程pdf

丧仪葬程
丧仪葬程是指在一个人去世后举行的一系列传统仪式和程序,旨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同时帮助家属和亲友处理悲伤,以及完成对逝者的最后送别。

不同文化和地区的丧仪葬程各有特点,以下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传统丧仪葬程的概述:
1. 报丧:一旦有人去世,家属需要尽快通知亲朋好友,并向社会公布丧讯。

2. 守灵:逝者遗体安置在家中或殡仪馆,家属和亲友轮流守灵,表达哀悼之情。

3. 设灵堂:在家中或指定场所搭建灵堂,摆放遗像、祭品,以及其他象征逝者生前身份和爱好的物品。

4. 出殡:举行仪式后,遗体被送往火化场或墓地。

出殡通常伴随着送葬队伍和乐队。

5. 火化/埋葬:根据当地习俗和家族选择,逝者的遗体可能被火化或直接埋葬。

6. 追悼会:在火化或埋葬之前或之后,可能会举行追悼会,亲友们聚集一起缅怀逝者。

7. 祭祀:在丧期内,家属会定期进行祭祀,包括烧纸钱、供奉食物和酒水等。

8. 丧期:家属在一段时间内穿着孝服,遵守特定的饮
食和行为禁忌,以示哀悼。

9. 安葬骨灰/安放墓志:火化后的骨灰被安置在骨灰盒中,或者根据家族意愿安葬在墓地,并可能安放墓志铭。

10. 纪念活动:在逝者去世的周年忌日或其他特殊日子,家属和亲友可能会举行纪念活动,如扫墓、献花等。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中的丧仪葬程可能会因法律法规、宗教信仰、个人偏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病死是我们的⼈之常情,那么你们知道⼈去世之后的丧事祭拜礼仪吗?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家!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 费县传统⽩事流程 在费县当地红⽩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的⼀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 ⼤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 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的⼦⼥找到⼤总管,⾏⼤礼请⼤总管来主持⽩事总过程。

2、⼤总管进场,安排帮忙⼈员及整场⽩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员家中没有劳动⼒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

这是⼀种不成⽂的规矩,和对⽣命,对丧者的⼀种敬畏。

) 3、阴阳先⽣进场,由⼤总管派跑腿地⼈员请阴阳先⽣进场对出殡的⽇期、及下葬的地点风⽔进场勘察。

4、“叭喇匠⼦”进场,由⼤总管派跑腿地⼈员请⿎乐班“叭喇匠⼦”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 (第⼀天中午)开门:孝⼦们(丧主的⼦⼥当地称呼“孝⼦”)⾯向亡⼈全跪⾏⼋拜礼,辈分⼩于亡⼈的⾏⼋拜礼,与亡⼈平辈的⾏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的岁数,⽤⽩纸粘在柳⽊树枝上,放在⼤门外两旁,分男左⼥右(不得随意乱放) 拜榜:由⼤总管张贴帮忙⼈员名单,孝⼦们为感谢帮忙⼈员,特向张贴的帮忙⼈员名单的榜⾏⼤礼。

(第⼀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喝汤。

泼汤要到本村的⼟地神那⾥进⾏,当地称呼“庙⼦”由站桌头的⽼者,(站在亡⼈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称呼“领头的”)指引,孝⼦们披⿇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泼汤。

(孝⼦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的,⼈⼝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事中⼀⼤亮点,情景壮观。

从亡⼈的灵堂门⼝吹奏到庙⼦,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地神留下买路钱,孝⼦们跪下⾏⼤礼,烧纸钱。

汉族丧葬礼仪与葬礼操办程序

汉族丧葬礼仪与葬礼操办程序

汉族丧葬礼仪与葬礼操办程序中国汉族葬礼基本概况解放前,老人病重期间,子女将“寿材”(棺材)、“寿衣”(装老衣服)准备齐全。

在病人弥留之际,穿好寿衣,抬到外屋地中间搭好的木板床上,子女守在身边为其送终。

咽气后,脸蒙烧纸,将小碟压在胸前,口内放上“压口钱”,双脚绑上麻绳或红线。

死者头顶点“长明灯”,灵床前设供,上摆供菜馒头,床前置瓦盆,烧纸箔。

死者子女穿白孝服、系孝带、戴孝帽,先到土地庙去“报庙”,接着到各亲友家去送信“报丧”。

一般情况下,亡人停放3天。

有钱人家搭经棚,挂“经图”,请僧道在灵前唪经。

准备各种“纸活”(花卉、家具、人、马等)为丧者殉葬。

出殡时,抬棺材人数不等,一般16~32人,仪仗用品,仪仗队大小,形式繁简因家庭经济状况和本人地位而异。

出殡途中举行“路祭”,边走边撒“纸钱”(称买路钱)。

安葬后,烧掉亡人用过的枕头和衣物及各种“纸活”,请“阴阳先生”“画符”、撒五谷粮“靖宅”。

葬后3日“圆坟”,之后每7天去坟前绕纸设祭1次,连续7次称“烧七”,其中“五七”比较隆重。

再后“烧百日”、“烧周年”(共3次)。

3年后每届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去坟前祭扫志哀。

贫穷老人病故后,装老衣裳、棺材、丧葬仪式简单,遗体多埋在义地里。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丧事从简,但仍袭烧纸、送葬、祭坟等旧俗。

本县建火葬场后,城镇及农村部分地区废除土葬。

葬礼仪式改变为为死者送挽联、花圈.向死者遗体告别或开追悼会,以示悼念。

汉族葬礼的丧葬习俗主丧、傧相、孝子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

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

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整理)
第一,上床。

需将正房明间整理好,将明间内的缸、柜和锅上一切用具等各种物品全部清出。

在明间中央南北方向放置一张木床,为停尸床。

停尸床上铺一些散麦秸草,再盖上苇席。

苇席下面左右两边各放一棵带跟的高梁秸,根朝南头。

苇席上再铺上为死者做的褥子。

(过去在放枕头处褥子下面放一个泥做的坑面塈)
同时,请人书写倒头包袱。

买香、烧纸、尸盆、鞭炮等急需物品。

请主丧及几位有治丧经验的人员来帮忙。

将死者遗体穿戴整齐(衣服为单数),口内含压口金(用金或银做的小元宝)。

左手小馒头,右手小手绢。

由家属和帮忙人员抬到停尸床上,头朝南,头下枕日常枕头。

上盖尸琴蒙面,把脚并好,用砖(过去用人工打的泥塈)等挤牢放正。

在遗体腹部偏上处放置一小块生铁以镇妖邪。

(家属不得流泪于冥服上,否则称其不孝)
第二,倒头及布置灵堂。

由治丧人员和帮忙人员共同协商、操作,采集所需物品。

所买物品要专人记录好。

收送纸等要记好。

在停尸床前放一矮桌为灵前祭桌。

桌上放供品,有三至五样(水果、糕点,有配偶健在三样;无配偶五样。

忌蛋糕)放于盘中。

宽条面一碗、放筷子一双(如配偶先去世了,这时可供两碗宽面条,放两双筷子)、祭馒头十个(中等大小,每个馒头点一个黑点)分两侧摆放。

祭桌上还有挡风伞一把(死者配偶健在的,为男左女右半截伞;无配偶的为满伞),插在沙碗里,放在祭桌一侧(男左女右)。

用很小的圆碟内倒上油,用多股红细线拧成的灯芯做成长明灯(也叫照尸灯、倒头灯),放在挡风伞后。

祭桌前沿居中放一香炉,内装细沙,由死者子女等上香,并且出殡、下葬前烟火不断。

尸盆放在祭桌前地上。

将倒头包袱内包约9——11个纸元宝,用竹竿挑起倒头包袱,在尸盆内烧散纸,引着倒头包袱。

由治丧人员携死者子(女)手提擀面杖在庭院南头支南天门。

站立在高凳子上,面向西南方向,向天指三下,同时口呼爸爸(妈妈)上西天,一路走好。

长子先做,其他顺排。

无子者女儿同样做。

支完后放鞭两挂。

接着由治丧人员提纸篓(内装香、纸、鞭)携孝子(女)拉着擀面杖,到村外一特定地点或土地庙前为死者送魂。

烧纸若干,烧香一束,放鞭两挂。

冲西南磕头,口呼爸爸(妈妈)给你送魂,一路走好。

哭泣拉着擀面杖回走。

回到灵堂上香、磕头。

设置供桌:在灵堂门外,用一琴桌作为供桌。

前面有桌围子。

供桌上放由死者遗像,框围黑纱布。

一对蜡台,上装白蜡(相框和蜡台都要用细绳固定好),空香炉一个,香一束(三只用白纸扎三道箍,便于祭拜用)放在香炉上,空酒杯一个。

供品有10个较大一点馒头,打黑点,分列两侧。

(亲戚来上祭带来的糕点也摆放在供桌上)。

桌前草席铺地,以便吊唁人跪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