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水》教案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单元 水 4 水是什么样的》_12

一年级科学
《水是什么样的》教案
[学习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水景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2020-2021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是什么样的》附反思含板书【共两说课稿】

2020-2021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水是什么样的》主要内容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欲望。
第二个活动是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找到水并不难,但他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找到水的过程,启发学生用词语正确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并用气泡图的方法整理中心词,同时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
第三个活动是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感知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第四个活动是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形象认识水的流动。
后两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小朋友,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学习习惯也未养成。
但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课堂反应都很高。
一年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有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平时注意对各类事物的观察,表现出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但课外书阅读贫乏,无法建立起必要的学习联系;部分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陌然,无法适应。
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做小实验,这种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必将成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强大内驱力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
2.通过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通过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知道水可以流动。
3.学会用气泡图呈现对谁的特征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
五、说教法和学法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和性质;2.学会探究水的特点和作用;3.发现水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和感受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正确识别水的存在形态;2.学生探究水的特点和常见作用;3.学生认识水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深入学习并理解水的特性;2.学生能够举例子说明水在不同场合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各种水的存在形态,例如:冰、水汽、河流、湖泊等;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不一样?2. 学习(25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水的化学式及基本组成,帮助学生理解water的含义;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了解水的特性,例如:透明,和湿度;3.学生观察水的物理特性及现象,例如:挥发,散布,以及再沸腾和冷却过程;4.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水的作用,例如:散热、航行、植物生长等,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3. 运用(20分钟)1.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水的存在,了解并说明水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2.学生们利用多媒体和展示板,展示他们发现的水的应用场所;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当天学习内容做一个小结,并与学生一同回顾水的特性和常见作用;2.引导学生扩展学习,找寻学生感兴趣的水相关话题,例如:水污染,水资源等;四、课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他们理解和识别水的形态、特性和应用是否正确和充分;如何给予有针对性的评分?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苏教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单元水4水是什么样》课教学设计9

水是什么样的教课方案一.学习目标:1、用各样感官察看认识水的特点2、能用语言描绘所察看的水的形态特点3、如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水在自然界中的散布。
二.学习重难点:要点:能用语言描绘所察看的水的形态特点难点:失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水在自然界中的散布。
(一)导入新课:1、讲话:在今日的讲堂以前,我们先来几个谜语。
1)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烧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2)越洗越脏。
3)此物不稀罕,生命不可以离,用刀切不停,用网捞不起。
反应:没错,这些谜语的答案都是水。
2、水是我们每日都能见到的物体,你们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用水的例子?反应:洗菜做饭、洗衣服、刷牙、浇花。
讲话:水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饰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让我们来亲身研究下水的特征吧。
(二)讲解新课:一、研究水的特征1、师问:大家关于水这么认识,那你们能在实验盘中的杯子里鉴别出出哪个是水吗?记得要充足运用你们的各样感官哦(让学生疏别用眼、鼻、舌、手来鉴别它们的颜色、气味、滋味。
)注意:提示学生关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可以随意去闻,更不可以随意去尝,知道为何吗?(免得惹起中毒)议论: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反应: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简单认识水高兴嘛?一同来做个小活动吧!2、引入: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水的特点了,此刻老师问一个问题,水有形状吗?让我们着手来研究一下。
供给资料:水、各样形状的瓶子。
将相同多的水分别倒入不形状的瓶子中,察看水的形状。
总结:水的形状不国定,它会跟着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所以水是没有形状的。
3、引入:接下来同学们试着用手接一接水,察看水的形状。
反应:水不可以保持住固定的形状,会从指缝中流走,说明水有流动性。
4、引入:请同学们把手握成拳头,在手背上滴水。
要先滴一滴,过一会再滴一滴。
反愤:后滴的水珠会和以前滴的交融,这也是由于水拥有流动性。
二、水在生活中的散布:师问:此刻我们对水已有了必定的认识,水的重要性,那么同间学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吗?反应:天空中、地表、地下、空气中、动植物体内都含有水分。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单元 水 4 水是什么样的》_44

教学设计:水是什么样的教学目标:1.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了解水的等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2.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3.水在大自然中的分布与流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了解水的等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2.教学难点:水在大自然中的分布与流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记录单学生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学生准备:红色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想猜吗?(1)什么东西越洗越脏?(2)此物不稀罕,生命离不开,用刀切不断,用网捞不起。
(3)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指生猜。
教师:孩子们真聪明,这些谜语的答案都是——水(齐说)教师板书:水2.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水。
教师:水,太常见了,谁能给大家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水的?生交流反馈:池塘里、田里、河里、自来水管里、江海里……3.说说生活中需要用水的例子。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生活中真离不开水,你们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用水的例子吗?生交流反馈:洗水果蔬菜、做饭、浇花、刷牙……4.揭示课题教师:我们生活处处都要用水,那你知道水是什么样的吗?教师板书完整课题水是什么样的?(设计意图:教师从猜谜语开始,激发学生兴趣,从身边的水说起,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引出课题——水是什么样的,进一步启发学生。
)(二)探究水的基本特征。
1.在实验盘上准备好4杯水: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
教师:实验盘上有4个杯子,有水、白醋、白糖水、牛奶。
找一找哪一杯是水呢?记得要充分利用你的各种感官哟!(1)看一看——用眼睛牛奶是白色的,排除了,还剩下3杯。
(2)闻一闻——用鼻子白醋有刺鼻的味道,排除了,还剩下2杯。
(3)尝一尝——用舌头拿尝味棒粘一下,用舌头尝一尝,白糖水是甜的,排除了,剩下的一杯就是水。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水是什么样的》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学科教案单元:第二单元《水》课题:《水是什么样的》课时:1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水是什么样的》与后面两课呈递进关系,既包含探究物质科学的知识课程,又容纳技术与工程的制作学习,为中高年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水是什么样的》是在学习感官基础上的探究课程。
本节课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为:2.1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本课以观察和体验为核心,联系生活,展开四个主要活动:1.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水,意识到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2.调用感官配合,分析找到水,配合气泡图,总结水的特征;3.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感知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进一步认识水的特征;4.举例说出水有哪些用途。
着重在于指导学生利用感官的配合,分析并描述水的特征,引导学生借助气泡图总结观察特征,通过对比分类活动发现水的特征。
学情分析:1.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学生一般会直观地认识水的基本特征,而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水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在用感官观察和语言表述水的特征方面。
2.知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经验,了解水是可以流动的、透明的,并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比较零散、不够深入,对透明和无色的概念不够清晰,还不能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3.发展潜质:按照探究的核心逻辑开展活动,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探究水的特征,用科学语言描述水的特点。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够运用感官辨别哪一杯是水,并用科学语言初步描述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无固定形状、透明等特征。
2.科学探究: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水形态特征并用语言初步描述;通过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水的具体特征。
3.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水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
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4.水是什么样的一、学习目标: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2、通过把相同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在手背上滴一滴水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的特征;3、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三、教学难点: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记录单学生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学生准备:红色水彩笔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海洋、小溪、雨水、水滴2、组织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
3、明确本课研究的问题:水到底是什么样的?(揭题板书)二、用感官观察,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4、出示四杯液体,让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
5、带领学生一起用气泡图来总结水的基本特征。
(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然后分小组活动。
用眼睛观察,排除牛奶。
用鼻子闻气味,排除白醋。
用舌头尝味道,排除盐水。
)总结: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没有气味的、没有味道的。
三、将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透明瓶子中,观察水的形状的变化。
6、出示三种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学生说说瓶子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如果把同样多的水倒入这些瓶子,水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7、教师演示:将染成红色的水依次倒入三个瓶子中。
组织学生观察并画图。
8、带领学生完善气泡图: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学生观察三个瓶子,找出它们的不同——形状不同。
学生观察水在不同瓶子中的形状,并用水彩笔画出来。
)讨论后得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握一握水,在手背上滴一滴水,感知水的流动性特点。
9、请学生在水龙头下面握一握水。
10、组织学生在手背上滴水,观察水的流动。
11、带领学生完善气泡图: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学生代表在水龙头下面握一握水,说说感受。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能够简单描述水的三种形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水的三种形态。
三、教学难点
1.学生较小,对物质的认知较为模糊。
2.学生的描述能力仍有待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让学生观察有关水的图片或幻灯片,并询问学生对水的认识、水的用途和水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慢慢了解水的相关知识。
2. 学习(20分钟)
通过用自来水、冰块、水气等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水的三种形态。
同时,教师通过解释和讲述,介绍水的颜色、味道、形态、用途等基本特征。
3. 练习(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水的形态变化。
同时,让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并与同伴分享。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出水的三种形态,并让学生描述并标注各自的特点。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5. 课后作业
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不同水源,分别描述其颜色、味道、形态以及用途等。
并准备下一课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评估
1.学生对于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了解的情况。
2.学生对于水的三种形态的理解情况。
3.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法
学法
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盐、红糖、沙子、面粉、过滤杯、烧杯等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感知溶解
1.猜一猜:把红糖和沙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盐和糖哪儿去了
二、科学探究
活动一:观察并比较盐、红糖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在三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再分别放入同样多的盐、红糖和沙子,静置一会儿,再用搅棒轻轻搅拌一会,观察发现了什么变化,完成活动手册第第6页活动一。
2.怎样描述这些物质在水中的状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
活动二: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在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再分别放入同样多的盐和面粉,再用搅棒轻轻搅拌一会,静置一会儿,观察发现了什么变化。
2.通过公开对比实验发现影响水轮转速的因素。
科学态度
1.对玩小水轮感兴趣,乐于分享2.激发学生做活动记录的兴趣,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水力在生活中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用途;
2.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水力的技术与现状,培养环保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水有力量,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轮转速的因素。
3.试一试:不用水,让小水轮转起来。
4.调一调: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灵活?
(二)活动二:改进小水轮
1.试验:各小组尝试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比一比,看哪组制作的转得快。
2.讨论:怎样自己制作的小水轮转得更快?讨论完成后按照活动手册第5页的方法探索并填写活动手册。
3.小结:抬高水位或加大水流可以产生更大的力,让小水轮转得更快。
三、水力的作用
1.给学生展示一组借助流水力量的图片或视频,再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说水力还有哪些用途。
2.拓展:水流的力量,可能会造成灾害,但只要小心地利用,就可以减少灾害,还能用来为人们做有用的事。了解我国
四、课堂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设计
2.2玩转小水轮
流水——有力更高更大——更有力
转得更快
二、科学探究
(一)活动一:水的用途
1.生活中哪里需要用水?
2.扩充一些生活用水的类别。
(二)活动二:用多种感官观察与比较,找哪杯是水。
1.出示一套装置,含四杯液体,启发学生用各种感官找一找哪杯是水。
2.启发学生利用课本第13页的气泡图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尝试用科学的词语描述水的特征:没有()……。
(三)活动三:水的形状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2.3盐和糖哪儿去了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20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放进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有些很难溶解于水;
3.了解溶解的特征。
科学探究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一些物质可溶解于水,哪些难溶解于水;
三、课堂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设计
2.1水是什么样的
特征用途环境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2.2玩转小水轮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7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组装小水轮的方法;
2.知道水流有力,可以借助用水力做事;
3.知道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影响水轮的转速。
科学探究
1.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组装可以转动的小水轮;
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理解溶解现象。
教法
讲授、讨论、实验法
学法
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放大镜、盐、糖、水、烧杯等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2.1水是什么样的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水的特征;
2.了解自然中的水是怎么流动的。
科学探究
1.运用各种感官辩论出水,描述水的特征;
1.演示将同样的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形状。完成活动手册第4页活动一。
2.讨论小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完善气泡图。
(四)活动四:水的流动
用手接住水,在手背上滴水,感知水具有流动性,水流有力,说说大自然中水是怎么流动的,完成活动手册第4页活动二气泡图。
总结:用科学的词语归纳描述水的特征。
2018年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水》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第二单元《水》
主备人
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20页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水的特征;
2.知道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
3.了解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科学探究
1.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水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科学态度
1.对溶解现象感兴趣,乐于用科学的言语描述。
2.激发学生做活动记录的兴趣,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及生态环境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环保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里的的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
用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3.观察把物质放入水里发现溶解现象。
科学态度
1.小组完成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动手的乐趣;
2.激发学生做活动记录的兴趣,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水及水流的在生活中的用途;
2.了解水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
3.了解开发利用水的技术与现状,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观察与实验感官辩论出水,描述水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水的特征,运用气泡图呈现信息。
教法
引导法、启发法
学法
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容器、水、白醋、牛奶、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1.看图朗读:带学生在情景中朗读单元主题小诗:
你一定玩过水……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水是什么样。
教学难点
在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活动中,能公平对比。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水槽、塑料瓶子、萝卜、粗细不一的管子等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激趣导入
1.呈现一个做好的小水轮,演示转起来。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玩转小水轮。
二、科学探究
(一)活动一:制作小水轮
1.看一看:观看流程,了解制作要点。
2.做一做:小组长领取教师打包好的小水轮材料和工具。合作制作小水轮。
2.通过实验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可以流动;
3.会建立气泡图呈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科学态度
1.对研究水的活动感兴趣,仔细观察乐于分享,学会用科学的言语描述事物特征。
2.激发学生做活动记录的兴趣和良好书写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水在生活中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用途;
2.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水技术与现状,培养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