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合集下载

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文献综述】

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池莉,中国当代女作家,1983年参加成人高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人班,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毕业,任武汉市文联《芳草》编辑部文学编辑。

1990年调入武汉文学院,成为专业作家。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看麦娘》、《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

1987年,池莉凭借《烦恼人生》收获各类文学奖项,在当时的文坛上声名鹊起,1997年以《心比身先老》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以《致无尽岁月》获当代文学奖。

在《小说月报》的百花奖上,池莉的小说从第3届开始到第lO届,几乎每届榜上有名。

在读书界,只要她有新作品问世,就会引来大批读者的关注,并创下可观的销售数字。

而她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幕的更是不乏少数,在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期,池莉作品的主要读者还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现在已经辐射到广泛的识字阶层。

池莉的每一部新作问世,差不多都有传媒发表消息。

可见池莉已经像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一样,成了大众热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池莉的文学地位不算显赫,但却因为其小说创作的独特表现形式让她走进了大众读者的眼中,并且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她把目光的焦点投射在“平民与平民知识分子”这样一群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上,叙述平实、真切,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通过对大量的生活琐事和平凡的生活事件的描写来表达作家笔下的人物对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池莉自己曾经说过:“不为什么而写作,也就是为了一切而写作。

”[1]我想,她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使其作品成为了展现生活的一面镜子,让读者看着镜中的“自己”,产生深切的共鸣。

自1987年发表成名作《烦恼人生》开始,池莉就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开山元勋”之一,她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同时也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论池莉小说的小市民意识

论池莉小说的小市民意识

论池莉小说的小市民意识作者:程玫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摘要:池莉的小说还原生活原生态,有着世俗化倾向的内涵和本质。

通过表现生态化的市民生活,剖析了人生到了“欲望叙事”的深处,摹写人生到了渲染“烦恼”的地步,从而尽情宣泄了“审丑”“溢恶”的情绪。

分析世俗化小市民意识的具体体现。

对小市民意识的深入挖掘,折射社会现实,对我们文化认识的深度和社会发展的速度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池莉小说;小市民意识沈从文曾经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欲望——对于当前黑暗的否认,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而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刘恒、池莉、方方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以“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的风格而享誉文坛,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关注底层的生存状态,关注欲望在人生悲剧中的意义—它也因此而成为文学“世俗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在文学“世俗化”的进程中,小市民、名作家池莉成为焦点性的人物,她的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小市民意识,在引起大多数共鸣的同时也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一、池莉笔下人物形象近几年新发的对池莉小说内容进行研究的论文,有的将视角放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有的将眼光投射到知识分子上,还有的关注了市民群像。

关于池莉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很多学者进行了分类与归纳。

夏德勇认为,池莉一写到市井就充满感情,就流露出赞赏,尽管有时也不回避使劲的粗俗低鄙与丑陋的一面,但这一面常常被淡化,她写的最成功的是市井人物。

不论是相貌堂堂、事业有成的康伟业还是卑微苦闷、生活窘迫的印加厚,她都描绘得丰满而入骨,让读者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八点上班,印加厚必须赶上六点五十分的那般轮渡才不会迟到,而坐轮渡之前还要乘四路公共汽车,上车之前,下车之后还各有十分钟的路程”这是印加厚每天早上上班的流程,计算得非常精确,让人感到有意思的同时更多的是心酸。

贾铭珺认为,池莉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并不拉开与市民阶级的距离。

[6]而池莉自己也曾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谁能够不是小市民?谁能够不处于市井?我当然不会介意别人说我是小市民或者我是世俗作家”。

论池莉小说市民形象的文化精神

论池莉小说市民形象的文化精神

论池莉小说市民形象的文化精神作者:尤丽洵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4期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将市民普通生活的原生态毛茸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使得一个个生动立体的普通市民形象深入读者之心。

有的在烦恼生活中坚守,有的不谈爱情却固守婚姻,有的是富有进取心的“市井英雄”,有的是平庸卑微的知识分子。

总之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俨然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鲜明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池莉是20世纪八十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以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成为新写实派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

她将小说表现的视角触及到城市市民的普通生活,将市民普通生活的原生态毛茸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使得一个个生动立体的普通市民形象深入读者之心,淋漓尽致,不一而足。

池莉是武汉人,她的作品大部分体现了武汉特色,她是以汉派小说驻足文坛的。

她的作品如同一幅幅武汉的风情画,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不仅生动真实,而且俨然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体而逼真,地域特点及风俗性渗透其中,代表了一种鲜明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在烦恼生活中坚守的市民形象印家厚是池莉《烦恼人生》的主人公,他是一名普通工人,他的生活是忙碌的、无奈的。

池莉以“奔忙”框定了他人生的基本状态,印家厚对工作充满着热爱与自豪感,他的精神状态极好,但他的生活却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奔忙,从凌晨一直马不停蹄地奔跑到深夜。

他的生存状态及生命形式体现了烦恼的本色:由于住房的拥挤导致孩子半夜跌下床,由于条件的低劣导致晨起洗漱解手都要排队,由于领导的徇私导致本该评一等奖却只得了个三等奖而强压愤怒,由于经济的拮据导致不能为父亲祝寿准备满意的礼物和带着老婆孩子去吃顿西餐。

印家厚在这种无暇喘息的奔忙中显得渺小和无奈,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印家厚必须承担起家庭的伦理和责任。

对于这样的人生印家厚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充分认可了这种烦恼的生存方式。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以《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是好》为例【摘要】:“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重视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作为“新写实小说”一员主将的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上“以写生活本生,写生命存在”为主,如实反应世俗生活的真实,不粉饰,不矫情。

她的小说写得实实在在,无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语言选择上,都让人觉得贴切、平实、细腻,这一切构成了池莉小说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池莉思想艺术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

池莉发表在《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上的小说《烦恼人生》,象“太阳出世”一样,一发表就被理论界交口称赞,备受宠爱,成为这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这部小说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不在于叙述技巧的新奇,典型人物的典型特点,而在于作品以对世俗生活的深切体验,真实地写出了普通的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所写内容平凡庸常,司空见惯而又触目惊心。

随后她一发不可收,又发表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运用更多的文学手段,抛开所有理想化生活的色彩,一切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而正是这样才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忽然之间从一种理想虚幻的梦境中回到了真实的境地。

对于这种与传统写实主义写法相似又有明显差异的写作,文学批评家立刻对这一类以池莉为代表的作家们的小说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试图对这一类文学现象从理论上进行概括,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典型的是张韧在《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一新写实小说得失论》中提出了“新写实小说”的观点,他认为“因为它不仅与现代派与寻根小说,而且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了区别性,所以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回归’或‘后现实主义’,不如按其自身特点定为‘新写实小说’。

”(1)一场热烈的争论就此展开,但自从《钟山》1989年第3期开始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以来,文学界逐渐接受了“新写实小说”这一称谓。

论池莉《烦恼人生》的新写实特点

论池莉《烦恼人生》的新写实特点

论池莉《烦恼人生》的新写实特点【摘要】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八十年代后期写了一系列写实主义作品,《烦恼人生》堪称是她的代表作,究其作品的写实特点来讲,主要是还原生活本来面貌、反对典型性原则、情感的零度介入、中外各种手法的融通以及都市平民语言。

【关键词】烦恼人生;新写实;特征在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迎来了新的文学创作之风。

一批小说家摒弃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专注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人、凡俗的生活,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生状态。

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不同的文学载体,他们的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小说”。

池莉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下面就以池莉的《烦恼人生》为例来分析透视新写实小说的特征。

一、还原生活本来面貌自建国以来到70年代的文学作品大多被赋予了太多政治教化的东西,文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而是在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文学的社会功能被无限夸大。

而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使得文学的描写对象大多是帝王将相、英雄伟人,很少去关注小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成为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一个有影响的群体。

他们的生活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状况,文学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阶层。

关注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是文学发展的必要任务。

池莉最先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说:“我觉得我们从前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似乎并不能描绘出真正的现实,我模模糊糊地感到自己受到了某种召唤某种激动。

我想我再写作时,我要写一种新的现实,我要写真正的生活。

”《烦恼人生》描绘了武汉的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文章以“早晨是从深夜开始的。

”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了印家厚半夜孩子跌下床的慌乱,晨起洗漱上厕所排队的无奈,带儿子挤月票的拥挤争吵,评奖金只得了个三等奖的恼怒,对徒弟雅丽一往情深表白的恍惚,食堂吃饭吃到青虫的愤懑,为父亲准备礼物的奔波,住房的拥挤,经济的拮据、、、、、、零零碎碎地写出了生活的本色,本色的生活,道出了我们这个社会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人过日子的辛苦与无奈。

论池莉早期市民生活题材

论池莉早期市民生活题材

论池莉早期市民生活题材作者:汪建熙来源:《神州》2011年第26期摘要:池莉早期的小说以市民本位的立场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市民所承续的传统文化,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使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契合了当代中国广大市民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所以在描写的市民阶层时有极为广泛的亲和力,但也存在着大而无当、取向平庸的弊病。

关键词:池莉,市民题材,写实。

一、以普通市民为描写对象的演进《烦恼人生》的发表使池莉一举成名,同时也确立了她早期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那便是为普通市民“立言”。

不过她在一篇题为《写作的意义》中区别了自己的“市民作品”与传统“市井故事”的差别。

显然针对的是汪曾祺、阿城、冯骥才等人的“市井小说”。

池莉认为要抛弃这些传统文人化的市井故事,创作出现代普通市民的作品。

提到城市,前代作家总是先来个“大批判”,但池莉却意识到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快速的城市化是创作“新小说”的历史契机。

并且,在她看来巨大的社会变迁创造了复杂的“人”,提供了无数新鲜的“人类故事”,可以让作家写出与过去不同的作品。

池莉像张爱玲那样沉浸在“现时代”中,她不喜欢用典故,竭力摆脱“潜在文本”的影响,即使以历史人物为小说材料也标明“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

在这点上池莉做得不错,巨大的社会转型和丰富的城市空间,尤其是武汉这个城市为她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的“新市民故事”。

这些故事因为太接近现代市民生活本身而被改编成都市连续剧风靡一时。

不过,无论是在其早期创作还是后期作品中,我们发现她小说中的日常城市空间里总是弥散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氤氲之气。

这股氤氲之气不是要那些角色循规蹈矩,恰恰是要他们逃离和摆脱日常生活,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

二、早期市民主题的共同点在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中,有两个关键词:“苍茫”和“梦”。

平凡的主人公穿过整个城市坐轮渡到江对面的工厂上班。

他没有城市“漫游人”的闲暇,他穿越城市是为了生活和工作。

无论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他根本没有闲心观赏整个城市的风景。

池莉小说的市民情结浅析

池莉小说的市民情结浅析
21 0 1年第 4期 ( 第 1 期 ) 总 8 2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M UDANJANG OLLE I C GE OF EDUCATI ON
N O.4。2 1 O1
S ra . 2 e il No 1 8
池 莉 小 说 的 市 民 情 结 浅 析


塑 造 市 民 形 象
对 市 民 形 象 的塑 造 , 先 表 现 为 写 世 俗 中 的 男 人 。这 首 是 池莉 小 说 题 材 中 一 个 独 特 的 方 面 —— 写 女 人 眼 中 的 男 人 、 世 的男 人 , 且 写 得 十 分 深 邃 。 在 写 男 人 的 同 时 , 现 而 将 爱 情 、 姻 交 融 其 中 , 生 活 的 内 涵 告 诉 男 人 们 : 庭 是 一 婚 以 家 个 烦 恼 的寓 所 , 是 一 个 温 馨 的 港 湾 , 是 一 个 磨 练 人 、 更 还 成 就 人 的 所 在 。她 希 望 通 过 女 人 的 温 情 和 抗 争 使 男 人 的心 变 得美好 起来 , 男人 过好踏踏实实的现实生活 。 让 《 恼人生 》 烦 中的 印 家 厚 是 个 富 有理 想 、 实 肯 干 、 格 踏 性 宽 厚 的优 秀 男 人 , 可 以 有 一 番 成 就 , 是 他 的 生 活 中充 斥 本 但 的是 住 房 狭 小 、 济 拮 据 、 子 蛮 横 、 境 冷 漠 、 情 困 惑 、 经 妻 环 爱 待 遇不 公 的 烦 恼 。在 生 活 这 张 网 的束 缚 下 , 变 得 怯 懦 、 他 孤 独 、 曲求 全 。但 是 , 又 能 正 视 这 种 现 实 , 有 就 此 一 蹶 委 他 没 不 振 , 是 安 慰 老 婆 , 决 心 要 让 老 婆“ 一 次 西 餐 ” 而 并 吃 。这 便 是 池 莉 眼 中 的 男 人 !她 虽 不 愿 意 看 到 “ 郁 平 庸 ” 印 家 忧 的 厚 , 以 同 情 的 笔 调 去 抒 写他 , 却 因为 “ 实 是 无 情 的 , 不 允 现 它 许 一 个 人 带 着过 多 的幻 想 色 彩 。… … 在 它 面 前 , 几 乎 不 你 能 说 你 想 干 这 , 者 想 干那 , 很 难 和它 讲 清 道 理 ”。 或 你 《 阳 出世 》 的 赵 胜 天 原 来 是 一 个 混 混 式 的人 物 , 太 中 吊 儿 郎 当 、 世 不 恭 , 至 在 结 婚 的 当天 还 和人 大 打 出 手 。但 玩 甚 在 家 庭 环 境 的改 造 下 , 逐 渐 变 成 一 个 温 和 、 干 、 责 任 他 能 有 感 和 上 进 心 的 成 熟 男 人 。作 家 以 委 婉 细 腻 的 笔 触 阐 述 了 “ 姻 是 人 生课 堂 ” 家 庭 是 夫 妻 学 校 ” 婚 “ 的深 刻 道 理 , 市 民 与 的理想水乳交融 。 在《 以为 你 是 谁 》 , 莉 为 我 们 塑 造 了 一 个 市 民偶 你 中 池 像 — — 陆 武桥 。 由于 工 厂效 益 不 好 , 陆武 桥 辞 职 承 包餐 馆并

市民本位与乐生主义--池莉小说解读之一

市民本位与乐生主义--池莉小说解读之一

生 活哲学构成 了池莉 小说 的两大 支撑点 。在这里 , 市民本 位指的是作者对市 民生活状 态的赞 许和认 同, 乐生 主义 而 则代表著市 民阶层 的 日常 生活信仰和行 为准则 。正是 在这
个意义上 . 莉小说 基本可 看作是 当代中国市 民阶层 的乐 池
生 图
从化蛹为蝶之作《 烦恼 人生》 开始 . 池莉便 把市 民阶层
( 中圈分类号 ] o I6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03 33 (020 —01 — 4 l0 — 6720 )1 0 7 0
的 日常生活作为 自己小说 的主要描述 对象 , 从都市 旧市 民
的遗存 ( 住在花 接街的吉玲 父母 ) 到来 自边 远农村背 井离 ,
本文所提 到的“ 民” 市 完全 是个本 土化 的概 念 , 跟近 它 代西方政治 意义 上的市 民观念并 不完 全一 致。在 西方 , 市
象 因此 . 池莉小说放 弃 了现代 知识分子 自命 清高 的 启
罗之 风范的青年工人李志样 , 为替 王艳文残废的哥哥复仇 , 敢冒坐牢 的风险 , 深夜实 施 “ 新佐 罗 计划” 你 以为 你 是 。《 谁》 中年届不 惑的个体老板 陆武桥 处在生活的重 重重压 之 下, 以超人 的胆略 和智慧化解 了陆掌珠的婚姻危机 , 并使 差 点走 上邪路的弟弟陆建设 回到 了人生的正途 。他们都是 没 有受 过多少教育的下 层普 通 市民, 但在 池莉笔下 却远较 湖
《 甘肃社会科 学}0 2年第 l 20 期
1 7
维普资讯
lⅢ…Ⅲl… — — — — — — — 一 l _Ⅲ I1 — — — — — — — llⅢ… _ iI Ⅲ… ̄l iⅢ Il l … ll i1 l , i ll J m l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

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

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
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

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

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

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

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

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

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

“不谈爱情”的
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

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

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

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

论文第四章,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研究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本论文的第四章将池莉的市民小说与老舍先生的市民小说、张爱玲的市民小说以及方方的市民小说进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