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训练及答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巩固·限时达标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乱爆发的()。
A.背景B.经过C.结果D.影响2.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它发生在()。
A.秦二世统治时期B.隋炀帝统治时期C.唐玄宗统治后期D.唐高宗统治时期3.下图反映了唐朝从弱到强、由盛转衰的过程。
图中“①(755—763)”处应该填写()。
A.“开皇之治”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4.下列属于安史之乱影响的有()。
①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③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④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经过这场战乱,唐人的心态似乎也变得不再昂扬,也不再像先前那么自信了。
……往日的繁华已成追忆,盛唐的诗篇也已无法唱响。
”这主要源于()。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6.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该起义的领导者是()。
A.陈胜B.黄巢C.安禄山D.史思明7.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黄巢起义失败B.全国实现统一C.唐朝至此灭亡D.五代十国结束8.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代”是指()。
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B.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C.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D.后梁、后周、后晋、后汉、后唐9.下面歌谣中,横线处应填写的朝代是()。
A.隋西周B.隋十国C.辽十国D.辽西夏10.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中“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提升·理解应用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反映了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摘编自罗石贤《盛唐·四朝真相》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
七下历史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案-练习

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案知识概括: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 -百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 -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替与分立。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认识唐末农民起义的意义,说明在封建社会农民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课程导入】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
他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安史之乱”。
你知道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叛乱吗?这一叛乱的经过是怎样的?有何影响?这一叛乱后,唐朝又发生了哪些事件?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学习要求:1. 认真阅读教材全部内容,每阅读完课文一个标题内容后,完成以下相对应的材料补充填空题。
2.观看微视频《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并立》。
一、安史之乱1.背景:(1)开元末年以后(741年为天宝元年),唐玄宗追求,任人,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研读:“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练习题(含答案)一、填空题(该部分共10小题,每空1 分,共20分)1. 隋的统一: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连接了海河、、淮河、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3.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4. 唐玄宗在位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历史上称为“”。
5. 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6.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诗人李白享有“”的美誉。
7. 唐朝高僧不远千里到达天竺,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8. 开元末年以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各地的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9. 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0.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
此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选择题11. 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A. 581年B. 589年C. 605年D. 618年12. 美国学者麦克·哈特编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将隋文帝位列其中。
下列功绩属于隋文帝的是()A. 正式确立了科举制B. 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 开创了“文景之治”D.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13.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 促进了经济交流B. 促成了贞观之治C. 巩固了封建统治D. 结束了分裂局面14. 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
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以下最贴切的是()A.①B.②C.③D.④15. “北通深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新人教版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时作业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安史之乱1.背景(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5.黄巢起义原因( 1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结果、影响黄巢起义虽然被镇压,但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主题0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课件)- 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589年
陈朝 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炀帝暴政,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隋朝灭亡。
盛世:开皇之治
分裂后又统一的朝代
结束分裂
实现统一
春秋战国 三国 南北朝 辽宋夏金
秦 西晋 隋 元
统一而短暂的王朝: 秦朝、西晋、隋朝。 原因: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
3. 907年朱,温 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考点11:五代十国
1.五代:北方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出现。 2.十国:南方9个政权和北方北汉先后并存。 3.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特点:武将专权、政权分立 5.影响:①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③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趋势。(P25)
(2022·甘肃天水)“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
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
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
B 这直接导致了( )
A.八王之乱版权B.安史之乱
C.官吏冗余
D.宦官专权
(2022·黑龙江牡丹江)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
考点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原因 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确立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政治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⑤虚心纳谏,善用人才(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治 经济
贞国
观措 之施
民族 关系
治
对外 关系
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他们是()A. 炎帝、黄帝B. 黄帝、尧帝C. 舜帝、炎帝D. 舜帝、禹帝2.“承天景命,天下一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追求。
如图是哪个王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A. 秦朝B. 西晋C. 隋朝D. 元朝3.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这场叛乱史称()A. 七国之乱B. 八王之乱C. 安史之乱D. 噶尔丹叛乱4.明代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A. 《齐民要术》B. 《伤寒杂病论》C. 《本草纲目》D. 《黄帝内经》5.千百年来,获得土地是农民的愿望。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天国运动关于土地问题的设想分别是()①“均田免赋”②《天朝田亩制度》③“扶清灭洋”④《中国土地法大纲》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6.中国近代史上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其中,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洋务运动在“自强”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
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是()A. 安庆内军械所B. 江南制造总局C. 福州船政局D. 湖北织布局8.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该事件是()A. 创办强学会B. 百日维新C. 公车上书D. 创建兴中会9.从专制到民主是政治发展的趋势,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人却倒行逆施。
他镇压“二次革命”,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复辟帝制。
这个人物是()A. 吴佩孚B. 袁世凯C. 段祺瑞D. 张作霖10.“一”是开端,是起点。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期末复习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新课标版)解析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思维导学】唐朝政局概览【背记要点】知识点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1.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
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过程:①从河北南下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③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
4.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解析版)

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西晋的短暂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统一根本原因:北方经济恢复,国力强大1.初步:263年,魏灭蜀。
(刘禅:乐不思蜀)2.建立:266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魏国灭亡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4.统治特点:统治阶级腐朽,实行分封制5.衰落: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转折点)6.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二、八王之乱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严重破坏了北方经济,西晋从此衰落;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西晋末年)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经过民族融合,“五胡”至今仅剩羌族存在)。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各少数民族在北方相继建立政权,历史上把北方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十六国并不都是在北方)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推行改革,前秦迅速强大,统一了北方。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②八王之乱消耗国力,西晋从此衰落;③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包括()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补充了劳动力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利于经济发展④中原先进生产工具和经验传入江南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这样几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其中“第一次的革命”是指( )A. 商鞅变法B. 百家争鸣C. 秦统一中国D. 陈胜、吴广起义3.下列朝代中,使中国由分裂局面走向统一的有( )①秦朝②西汉③西晋④隋朝⑤唐朝⑥北宋⑦元朝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⑦C. ①③④⑦D. ①③④⑥4.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刘国石(北华大学古籍研完所,吉林吉林132013)摘要:七国、八王、安史三乱皆因地方势力过于膨胀,中央对其失控所致;地方官品德之优劣,对叛乱发生与否关系甚为重要。
叛乱之结果及其影响,则与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与否有直接关系。
或是迅速平定叛乱,中央集权因之而强固;或是延误平叛,导致割据;或是叛乱经久难平,直接影响王朝之命运。
另外,叛乱如有少数民族成分参与,将增加其复杂性;而少数民族成分之参与与否又与统治集团民族政策直接关联。
关键词: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原因;过程;影响;比较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是发生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前的三次大规模叛乱。
尽管三次叛乱的发动者身份不同,前二者为诸侯王,后者为地方官,但就其性质来说,三次叛乱都属于地方势力破坏并欲取代统一政权的战争。
三次叛乱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历来受到史学界关注。
三次叛乱虽然发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但亦可探究出某些共同之处和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笔者试就三次叛乱进行概略的对比,以求得到某些值得总结的同异。
一、三次叛乱发生的原因(一)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汉初消灭了异姓王势力后,汉高祖刘邦考虑到中央势力尚弱,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孤立之败”,既而又分封宗室子弟为王,实为“同姓诸王”分封的原因。
刘邦封同姓王时,诸王年岁还小,未对中央产生威胁,但随诸王年龄的增长,诸侯王国势力的发展,逐渐构成了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势力,从而导致“七国之乱”的爆发。
诸王势力的膨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诸侯王权力大。
诸王掌握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各级官吏,并可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行纪年等,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
第二,诸侯王势力强。
诸王国占据广阔地域。
当时西汉全国约有54郡,中央直辖只有15郡,另39郡为各王国所占。
王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其中齐、楚、吴三国辖地几乎“分天下之半”。
从占有人口上看,中央也大不如诸侯王国。
据柳春藩统计,汉初人口总数约1300万,西汉中央直接控制人口约450万,而诸侯王国所控制人口约为850万。
双方控制人口之比为5. 29: 10。
第三,诸侯王数量多。
刘邦封同姓王时,共有宗室子弟9人为王。
到汉文帝时,诸侯王已达18人,比刘邦时增加了一倍。
汉初,从积极方面来说,诸侯王在巩固西汉统一国家统治方面,无疑起了一定作用;从消极方面来说,由于诸侯王有较多的权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由对中央的向心力而转为离心力。
如淮南土刘长在封国内甚至“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首先向朝廷发难的是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济北王反叛于文帝前三年(前177年),淮南王谋乱于文帝前六年(前174年)。
一发一萌的两次谋反虽然很快平息,但更大规模的反叛已在酝酿之中了。
济北、淮南二王叛乱平息后,梁王太傅贾谊已预感将有更大祸乱要发生,于是向文帝上《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
文帝采纳贾谊建议,将势力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将反叛失败的淮南国分为三,对其他诸侯王国并未采取措施。
这是因为,从形势上看,文帝时期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虽已显露出来,但并未达到非除不可的程度;从经济条件上看,朝廷尚缺乏彻底解决诸侯王国问题的物质基础;从政治上看,皇权尚待巩固。
景帝时期,这些条件皆已成熟,而目_诸侯王势力又进一步膨胀。
如吴王刘濞在惠帝、高后时期,就利用吴地盐铁之利,坐收暴利,国用富足。
为收买人心,吴王濞还招纳各地逃亡的罪犯,又由官府出钱代替百姓支应朝廷所征之徭役,到景帝即位后,“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已成为必然。
继贾谊之后的晃错又将文帝在位时曾提出的“削藩”建议重新向景帝提出,并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据此先后削楚王、赵王、胶西王等几国的部分封地。
吴王刘濞见要削至吴国时,就决心发动叛乱。
他先后勾结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于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朝廷下诏削吴国之会稽、豫章郡为借口,起而反叛。
(二)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仍有多种看法,但无论如何,八王之乱是由司马氏宗王发动,不能说与分封毫无关系。
那么,晋武帝司马炎为何要实行分封呢?这与汉初有同样的目的,即是吸取曹魏孤立而亡的教训。
八王之乱虽说不能完全归之于分封,但这种出发点将导致司马氏宗室诸王权力的膨胀,从而为宗王叛乱准备了条件。
八王之乱与宗王有直接关系的原因是:第一,封国有自置军队权。
西汉时期虽有分封,但诸王并无置军权,亦无发兵权,兵权归于中央,以虎符为信。
西晋统治者却一改这种历史传统制度而让宗室诸王掌握军队。
分封使司马氏统治集团只看到宗室的力量,而忽视了对宗室制约的其它力量,所以与此同时又裁撤了州郡武备,这两件大事,影响至巨。
八王之乱所以乱到导致两晋灭亡,就是因为皇帝控制的州郡无武备,而封国则有军队。
第二,宗王出镇。
如果说西晋所规定的封国自置军队数量尚不足以反叛中央的话,那么宗王出镇则为其叛乱增添了足够的军事力量。
八王之乱爆发之速,主要是由于西晋承东汉末年以来州郡积重之势,而使诸王出一方重镇所致。
出镇的亲王既握兵符,复综民事,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均由此而起。
第三,宗王参政。
西晋统治集团为加强宗王权力,使宗王直接参与权力中心,可以侍中、诸公、中书监、令的身份参与政治决策,或者以录尚书事的身份直接代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指挥权。
参与权力中心的宗王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势与出镇的宗王相勾结,在中央政权的正常运营机制被打乱,权力中心出现震荡、移位、变动时,便成为搅乱统治秩序,制造战乱的因素。
除以上与宗王直接相关的原因外,八王之乱还有如下原因(依上述顺序):第四,西晋统治集团腐败。
开国皇帝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思想开始颓败,既不复留心政事,又偏信奸党,加之极意声色,为西晋统治集团开了腐化的先例。
在这种不良风气引导下,整个统治集团迅速陷于腐败,严重削弱了统治力量,为八王之乱带来可乘之机。
第五,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安排失误。
当时可以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有两个,一是嫡长子司马衷,二是齐王司马攸。
司马衷虽为嫡长子,却是个白痴,而司马攸既有才能又是朝中威望很高的宗王,朝臣认为其“才干出武帝之右”,故“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晋武帝虽然亦“素知太子暗弱,恐后乱国”,但由于外戚杨氏与司马衷妻子贾南风极力拥戴,最终仍决定司马衷为皇位继承人。
晋武帝又将辅政大臣托付于无能而专权的外戚杨骏与庸才汝南王司马亮,又将司马攸排斥于辅政大臣之外。
由于皇位继承人和辅政大臣都选错了,使朝廷大臣形成派系之争,并导致诸王争夺皇位的“非分”之念的产生,一场丑恶的争权夺利斗争便不可避免了。
王夫之在谈及西晋末王位继承人与八王之乱的关系时认为,“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
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这是很有见地的。
(三)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不同于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不是皇室宗王的叛乱,而是异姓地方势力集团的反叛。
归纳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唐玄宗统治时期民族关系处理不当。
唐玄宗对国内部落和种族实施军事镇压和民族压迫政策。
当时的一些少数民族将领对镇压周边各族立下功劳,尤其是安禄山等,在镇压奚、契丹族过程中得到宠信。
第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所致。
这种矛盾斗争表现在设立藩镇,重用番将,溺惑宠嬖等。
安禄山势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安禄山在唐玄宗后期李林甫专权形势下,乘李林甫与太子李亨矛盾斗争之机,作为前者拉拢的亲信地方军事势力,通过前者竭力扶持和玄宗极度宠幸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第三,军事部署上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
唐代开元年间,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随之瓦解,代之以募兵制,从而为边镇节度使扩充军事力量带来了时机,边镇兵员迅速膨胀。
到了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兵士不过57万余,而边镇节度使即掌握49万,比内地兵额多出6倍。
内轻外重局面因之形成。
天保十年( 751年),安禄山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兼统三道,共有兵士18万余人,占唐镇兵总数的2/ 5左右。
这种局面的形成,使边镇节度使的力量日益增强,他们“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节度使势力的增强,必将导致手握重兵的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能力与动机,加之朝廷虚弱,又给他提供了叛乱的可乘之机。
第四,唐玄宗对藩镇势力过于信任,毫无警惕所致。
边镇节度使由于执行唐王朝镇压周边民族政策有功,而得到唐玄宗的信任。
所以,当开元后期所潜伏的矛盾显露出来,尤其是边镇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威肋、日益明显时,唐玄宗竟固执拒谏,不及时采取措施,以防后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过错。
第五,唐玄宗统治态度的转变。
唐玄宗统治态度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自身开始腐化,他做了30年皇帝以后,“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为娱。
”二是宰相选任不当,自张九龄罢相后,便开始了李林甫、杨国忠相继独霸朝政的局面。
这表明,唐玄宗用人,从选用比较正直有作为的官僚,转到任用腐朽的官僚方面了。
从而导致朝廷邪佞当道,弊端丛生,社会危机四伏,终于不可收拾了。
比较三次叛乱之原因,就叛乱发动者而言,西汉宗王和唐节度使主要是专治一方,形成一种半独立的地方势力,西汉宗王有政权、财权,但无军权;唐节度使因开元二十年( 732年)以后权力日重,除军权外,还兼有民政、财政、司法、监察等事务,似较西汉宗王之权力又重了一些。
不过,西汉宗王与唐节度使皆无权干预朝政,对中央的威胁也只来自地方一面。
西晋宗王与汉唐比较,虽然形式上“徒享封土,而不治吏民”,但他们既可在封国内自置军队,又可以将军、刺史、都督军事的身份出镇地方,实际上行使着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军事统率权。
在此基础上,又可参与中央权力中心,直接干预朝政。
这些宗王“或出拥旄节,莅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之重”。
由此可见,西晋宗王对中央的威胁不仅有同于西汉宗王、唐节度使来自地方的一面,而且有来自朝廷内部的一面,其严重程度显然较汉、唐有所增加。
从各自统治集团看,西汉文景时期,统一政权正处于向上发展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励精图治,朝廷内部未给叛乱提供可乘之机。
在七国之乱发生时,中央仍能安然不动。
西晋较之汉唐,宗王不但可从中央、地方两方面威胁朝廷,而且统治政权也极不巩固,大族的腐朽统治使该政权严重削弱,无力控制宗王权势;皇帝白痴,皇权旁落,内部倾轧,又为叛乱带来了便利时机。
唐朝则在节度使权力日重的情况下,不思加强中央防卫力量,军事部署严重不足;皇帝腐化,佞臣当权,当政者不是一致对外,反而培植地方势力,与西晋有类似之处,所不同者是中央尚无直接参预反叛的势力。
二、三次叛乱之过程从三次叛乱的过程(三次叛乱过程是人们所熟知的,限于篇幅,故不赘述)可以知道,汉、唐叛乱者的势力相差不多,对各自中央的威胁程度也基本相抵,但镇压反叛的战争过程却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