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和意义

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和意义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场重大叛乱,起源于安禄山与史思明等叛军的反叛行动。
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混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安史之乱进行名词解释和意义分析。
一、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安史之乱,即指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
安禄山原是唐朝权臣安禄山的幕僚,后被任命为河东地区防御使。
然而,安禄山以权谋章状、组织军事力量和积累财富,逐渐成为对抗朝廷的巨头。
另一方面,史思明是一位薛仁杲的儿子,担任河北、河东等地的军事指挥官。
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
他们趁着唐肃宗在杭州度夜返京途中的机会,派遣刺客暗杀肃宗,但未能成功。
叛军进一步发展,占领了易水、泊头的重要据点,并进攻京城长安。
叛乱持续了8年,直到763年,唐朝武将郭子仪和韩全军力抵抗,最终平定了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意义1. 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破坏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叛军攻占了许多重要城市,包括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遭受了严重的洗劫和破坏,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由于反叛军力量强大,唐朝政权在叛乱期间陷入混乱和动荡。
这场叛乱对唐朝的治理和统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影响了唐朝政权的稳定与权力对抗安史之乱的发生揭示了唐朝政权内部的权力对抗。
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能够策划并发动叛乱,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地方政务和军事力量上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唐朝政权内部的腐败和压迫。
唐朝的官员贪污腐败,无视人民疾苦,导致了民众对政权的不满和抵抗意愿。
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这一权力对抗的爆发点,对唐朝政权的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3. 对唐朝的后续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叛乱平息后,唐朝开始进行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以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唐玄宗执政期间,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各地军阀割据、官僚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
安史之乱的性质介绍

安史之乱的性质介绍安史之乱是唐朝与叛军之间的战斗,叛军方面包括回纥兵、安史叛军汉人、契丹、室韦、胡等杂合军队,虽然唐朝最终获胜,但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安史之乱的性质介绍,希望你喜欢。
安史之乱的性质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是唐朝平叛与复兴的起点的原因十一月十五日,玄宗派刚刚入朝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募兵六万,去防守东都。
同时,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部署:以郭子仪取代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派右羽林大王承业为太原尹,避免这两镇落入安禄山亲党之手。
同时,他任命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曾在西域屡建奇功的名将高仙芝为副元帅,带着在长安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开赴陕郡(今河南陕县)。
然而,叛军前进的速度非常惊人,十二月初,已进抵黄河北岸,灵昌(滑州,今河南滑县)、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相继沦陷,叛军直逼东都。
一经交手,封常清就发现他临时招募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根本不是范阳虎狼之师的对手,只能连连败退。
到十二月十三日,洛阳就落入了安禄山叛军之手,封常清率残部与高仙芝会合之后,退往潼关,并组织起坚固的防线,暂时稳住了阵脚。
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一代名将,他们退保潼关的决策,在当时无疑是合理而明智的。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唐玄宗却听信了监军的宦官边令诚的一面之词,认为他们不战而退,竟然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处死。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敦煌文书中,保留着封常清在临死之前呈给玄宗的《谢死表》,其中先分析战况,希望朝廷能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有清晰的认识,最后说:“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动乱,此次动乱的起因还存在不少争议,但最终的结果是唐朝几乎被彻底摧毁,中原地区陷入了战乱的漫长岁月。
下面,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历史故事。
1. 安禄山的天意剑安禄山是这次动乱的最大叛乱者之一,他是唐代著名将领安世高的私生子,曾经任职于唐朝的安南节度使,但以奉承派奸佞李辅国为荣,野心勃勃地想要推翻唐朝。
据说,他曾经得到了一柄名叫“天意剑”的宝剑,据说这柄剑来自神仙,能够命运强盛,毒气无侵。
2. 张巡的义军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保卫家园,许多贫苦百姓和地方豪强纷纷组织起自己的义军。
其中一位著名的将领就是张巡,他原本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几位将领之一,此次加入义军,肩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不过,由于张巡过于自大,最终还是落得了覆灭的下场。
3. 唐玄宗的红拂女唐玄宗和他的红拂女在安史之乱期间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越来越深。
据传说,当时唐玄宗大臣们因为战乱不愿挑起公主的婚事,但是唐玄宗认为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必须大力推广女性教育,否则这个皇朝就没有未来。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一位心爱女子作为教育灵魂人物推进公众视野。
4. 李白的弃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文人李白在官场上不得志,此时他已经成为一名放浪诗人。
但是,当他听到祖国处境危急之时,便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行列。
他在那个惨烈的时代发扬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留下了一批经典的诗篇。
5. 韩城的种瓜大户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唐朝的经济和农业几乎全面崩溃,农民一度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但是,在陕西韩城,一位种瓜大户却不曾放弃自己的家业。
他带领着自己的家族,每年都会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和育苗方法,以此来提高产量,为食民谋福利。
这个种瓜大户也被后人誉为“唐代庄稼之神”。
在整个安史之乱时期,中国百姓深刻体验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滋味。
但这场动乱也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不息。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精讲课件

安史之乱加剧了唐朝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加大,民不聊生。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地方割据的形成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势力增强,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对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关系的改变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边疆民族、西北地区的控制力减弱,为各民族 的自立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文化艺术的推动
安史之乱后,文化艺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个性化,推动了文化艺术的 繁荣和发展。
唐朝的军事制度
募兵制
唐朝实行募兵制,军队主要由职 业军人组成,战斗力较强。
节度使制度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制度逐渐形成 ,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成为 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
边疆防御体系
唐朝中后期,边疆防御体系逐渐削 弱,边疆地区的安全受到威胁。
02 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禄山的崛起
出生背景
安禄山出生于边疆地区,早年生 活贫困,后因机缘巧合成为军人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 2
世界贸易的改变
安史之乱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 路,推动了世界贸易的重心向东方转移。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安史之乱后,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北地区得到了更 广泛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穆斯林的形成。
3
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安史之乱后,世界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 识,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逐渐上升。
。
安史军队分裂
02
由于内部矛盾加剧,安史军队战斗力下降,被唐朝军队逐个击
破。
覆灭
03
763年,史朝义自杀,安史叛乱宣告结束。
04 安史之乱的影响
对唐朝的影响
政治动荡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政治的动荡和中央集权的削弱,使唐朝由盛 转衰。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安史之乱简介中文名称:安史之乱参战部队:唐朝,安史叛军战争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地点:中国北方人物: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安史之乱的详情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廷反击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
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安史之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呢?背景是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来看看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的经过、背景和影响就知道!安史之乱的故事天宝十载(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
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
四月,南诏叛附吐蕃,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
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众,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不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江布尔),唐军又败。
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杨国忠继任宰相,兼领四十余使。
从此,国忠专决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颐指气使。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
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
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
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
这时,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西北)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
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一、安史之乱的背景1. 政治方面- 唐朝在开元盛世之后,政治逐渐腐败。
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将朝政大权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
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2. 经济方面-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而贵族、官僚和富商却大量占有土地,贫富差距悬殊。
虽然唐朝前期经济繁荣,但到后期,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逐渐凸显,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3. 军事方面-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
但随着时间推移,府兵制逐渐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下,士兵由国家招募并长期服役,这使得军队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同时,为了防御边疆,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
节度使不仅掌握大量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逐渐膨胀。
安禄山一人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具备了发动叛乱的军事力量。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1. 叛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
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由于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事,军备空虚,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很快,河北地区的郡县纷纷沦陷。
2. 叛军进军路线- 安禄山叛军从范阳出发,渡过黄河,迅速攻占了洛阳。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接着,叛军继续西进,逼近长安。
唐玄宗命哥舒翰率大军镇守潼关,哥舒翰坚守不出,本可阻挡叛军西进。
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
3. 长安沦陷与玄宗出逃- 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唐玄宗惊慌失措,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亲信仓皇出逃。
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无奈,只得赐死杨贵妃。
之后,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
安史之乱资料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
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
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
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
直至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言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安史之乱爆发前期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节选)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 · · · ·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
一、安史之乱爆发前期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节选)
二、安史之乱爆发初期Fra bibliotek《春望》
玄宗出逃后,肃宗至德元年在灵武继 位。报国心切的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 (Fū)州的羌村,八月,杜甫前往灵 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 被困居住在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 被囚禁。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 空,满目凄凉。
二、安史之乱爆发初期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安史之乱爆发初期
至德二年杜甫冒着风险从长安 出逃,抵达肃宗所在的凤翔。
敬谢观赏
那为什么会有安史之乱 的产生呢?
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杨贵妃一 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 深火热之中。
一、安史之乱爆发前期
杜甫在长安担任一个看管兵器的 小官后不久后,在天宝十四年十 月,他由长安往奉先县探望妻儿, 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 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 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安史之乱 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杜甫在 长安根据十载长安生活和这次途 中的见闻,敏锐地感到国家的危 机已迫在眉睫。
达官显宦,都分到大量的绸帛,那些绸帛 啊,都出自贫寒妇女的艰苦劳动。 她们的丈夫和公公,被鞭打绳捆,一匹匹 勒索,一车车运进京城。· · · · · · 神仙似的美 人在堂上舞蹈,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 的芳香。供客人保暖的,是貂鼠皮袄,朱 弦、玉管,正演奏美妙的乐章,劝客人品 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金橘,都来自 遥远的南方。 那朱门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 香气,这大路上啊,冻饿死的穷人有谁去 埋葬!相隔才几步,就是苦乐不同的两种 世界,人间的不平事,使我悲愤填胸,不 能再讲!
道邓 子 因 李 云 开 李 厚 玮 王 源 · · ·
安 史 之 乱
安史之乱,安是指安禄山, 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 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前后达八年之久。其 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 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 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 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等等。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 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 ”、武则天的“治宏贞观, 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 元盛世”后,国势大增,文 治武功达至鼎盛状态,属史 无前例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