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鸦片战争战败和《南京条约》及附件的签订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发展史
形成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短暂春天) 曲折发展 萎缩发展
必修1:第一单元——列强侵化华史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甲午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 九一八事变(1931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
南昌起义(1927年8月)
秋收起义(1927年9月)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10月) 土地革命(1931年)
长征(1934—1936年)
抗日战争(1937—1945年)
重庆谈判(1945年8月)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
解放战争(1946—1949)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必修2第二单元)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世纪末)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9)
中国人民抗争史:(必修1第三单元 选修1 选修2)
主要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辛亥革命(1911—1912年)
二次革命(1913年)
护国运动(1915年)
认识两税法-读《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认识两税法-读《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摘要]《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是黄永年先生在其个人多年研究的系列论文基础上加以充实连贯而成,近40万字宏通厚重的史著,笔者选取其中第十二章两税法阅读学习,在此过程中,对黄先生坚持的文献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
本文主要从两税法名之由来、两税法有关问题以及两税法实施目的来进行学习总结。
[关键词]两税法;《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夏秋两税;租庸调税额;摊配前言读黄永年先生这本《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是在选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寻得。
黄先生是我国老一辈中国古代史及古文献学研究专家,向以文献功底坚实、考证功力深厚而著称,其素养在这本书中都清晰可见。
这部近40万字的史著在涉及的每一个问题上都有深入独到的视角和论断,并且都有着有力的资料予以论证。
笔者仅选取有关两税法的部分来学习体会,因为本书着实篇幅宏大,整篇把握会成为泛泛之谈,选取一部分来学习更容易深入理解。
黄永年先生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这本书当中,选取北朝至中唐作为中国政治史上相对完整的一个时期来进行研究与论断,将两税法专门列出作为一章来写,依其观点是因为“这是唐德宗即位后的一个重大政治措施”,而非仅仅是唐代财政经济上的一种制度而已。
制度和政治的密不可分性,其实可以想见,重要的制度的实施,都包含着统治阶级想要维持统治的意志,两税法自然无法免俗。
通篇阅读此章节发现,黄先生对两税法的说明,主要是在王仲荦先生《唐代两税法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予以完善或者修正,其掌握史料的丰富及应用自如让人佩服,足够的论据支撑使得其研究论断非常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譹?訛一、“两税法”名之由来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到次年(建中元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
这便是唐代两税法的产生。
关于两税法的得名,有一种说法是,它包括户、地税两种税而因此得名?譺?訛,但黄先生认为这并不恰当,在唐代只要是一年两度征收的都可称为“两税”,王仲荦先生也说,只要一个赋税分为两次征收,都可以带上“两税”这一名称。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读书笔记外二张妍20一、本书逻辑在众多参考书目中选择黄永年先生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黄永年先生是吕思勉的学生,在上一本读书笔记中因选择诚之先生的《中国制度史》而深受折服,因而想要读读这位史学大家的学生笔下又是如何叙述唐史的。
再者,作为我个人来说,其实读过的历史书籍相对较少,对魏晋南北朝以及五胡十六国这部分的历史是较为混乱与了解甚少的,因此选择本书也相当于是为自己所欠缺的历史部分加油充电吧。
在序言中作者已指出,本书是在其曾撰写大量论文的基础上汇成系统性的专著。
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主要以唐代政治史为线索,并加以对东西魏、北朝齐周以及隋的政治斗争进行描写,从而使读者更加了解到唐朝政治发展的历程及原因。
作者黄永年先生围绕旧史记载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前人的研究著作中存在的谬论进行挖掘与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第一章“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这一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即北周吞并北齐,再度统一北方,缪彦威先生在对此阶段历史研究时提出“民族问题不能解决促使北齐亡国”,作者认为,在高欢政权体系下,汉人与鲜卑分别有掌权代表,而非以民族来划分营垒,两个民族互相抨击打压,实则是文官与武官之斗争。
在北周吞并北齐不久后,军政大权又落入到外戚杨坚手中,并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隋朝。
由此观之,并非民族矛盾致使两个王朝步入灭亡,内部的政治斗争才是关键。
第二章“关陇集团的始末”,作者借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提出的“关陇集团”这一概念展开论述唐朝政治,关陇集团是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政治集团,其中大多是文武兼和于一身的官员,而这种政治集团总体来说是落后的。
黄永年先生举例论证了关陇集团的消失是在唐初,对陈寅恪认为“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这一认识进行了修正。
紧接着,在第三章“府兵的兴衰”中阐述了与关陇集团密切相关的府兵制,西魏宇文泰在大统十六年前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府兵组织系统,而这八柱国又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
考研近代史重要事件时间梳理

考研近代史重要事件时间梳理一、1840年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
其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1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因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故又称“亚罗号”及“马神甫”事件。
1860年,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法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三、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法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其中的一部分。
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发动,是西方列强为了在华获得更大利益而相互纵容的结果。
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日本(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意)的八国联合军队。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六、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为了维护和增强清朝统治而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新式人才,革新武器装备,从而达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比较视野下的中古西欧政治史研究——与美国历史学家R.W.卡尤珀的学术对话录

比较视野下的中古西欧政治史研究——与美国历史学家R.W.
卡尤珀的学术对话录
孟广林
【期刊名称】《史学月刊》
【年(卷),期】2008()4
【摘要】不久前,笔者与美国著名史学家R.W.卡尤珀教授就如何探讨中世纪西欧政治史进行了学术对话。
双方都认为,应当重视比较视野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对英、法两国的王权作一比较,或将中国与西欧的君主制进行比较,将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化。
在讨论"封建主义"、"公共秩序"和法律、"宪政主义"等重要问题时,卡尤珀教授还提出了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总页数】6页(P25-30)
【关键词】比较视野;中古西欧政治;封建王权;公共秩序;宪政主义
【作者】孟广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03
【相关文献】
1.西南边疆在明清史研究中的地位——美国现代学术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J], 邹立波;李沛容
2.新视野下的中国中古政治史研究--《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述评 [J], 张燕波
3.中古英国政治史研究的路径选择与中西比较——与牛津大学J.R.马蒂科特院士的学术对话录 [J], 孟广林
4.英国中古政治史研究的学术系谱与模式转换——关于斯塔布斯、麦克法兰和新宪政史的对话 [J], M.阿莫诺;蔺志强
5.20世纪学术背景下的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专题讨论):唐长孺先生与中国中古史研究——以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例 [J], 冻国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政治史

(2)领导:
以 孙中山 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
(3)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以革命党人为主
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黄兴
萍浏醴 起义
浙皖 起义
黄花岗起 义
秋 瑾
黄花岗起义烈士公园
林 觉 民
1911(辛亥)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 武昌起义发动,当晚 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 械库。
2、太平天国运动 (1)时间:1851——1864年
(2)领导:以 洪秀全 为代表的农民阶级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朝田 亩制度》
1840 1842 1851 1853 1856
1859 1860 1864
《资政新篇》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 回声。”下列对这一观点的正确理解是 A.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反侵略斗争的 继续 B.鸦片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激化了社会矛 盾而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鸦片战争促进中国农民从中世纪的睡梦中 惊醒而奋起反抗 D.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
时间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不平等条约 《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侵略者
英国
英法(主犯)
美俄(帮凶)
列强主要罪 英国对华走私鸦片,英 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
行
军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城 俄国抢占中国北方大片
市,抢占香港岛
领土。
中国人民的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爱国将领抵抗
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
上。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 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 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 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 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 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 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读书笔记外二张妍1308020220一、本书逻辑在众多参考书目中选择黄永年先生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黄永年先生是吕思勉的学生,在上一本读书笔记中因选择诚之先生的《中国制度史》而深受折服,因而想要读读这位史学大家的学生笔下又是如何叙述唐史的。
再者,作为我个人来说,其实读过的历史书籍相对较少,对魏晋南北朝以及五胡十六国这部分的历史是较为混乱与了解甚少的,因此选择本书也相当于是为自己所欠缺的历史部分加油充电吧。
在序言中作者已指出,本书是在其曾撰写大量论文的基础上汇成系统性的专著。
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主要以唐代政治史为线索,并加以对东西魏、北朝齐周以及隋的政治斗争进行描写,从而使读者更加了解到唐朝政治发展的历程及原因。
作者黄永年先生围绕旧史记载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前人的研究著作中存在的谬论进行挖掘与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第一章“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这一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即北周吞并北齐,再度统一北方,缪彦威先生在对此阶段历史研究时提出“民族问题不能解决促使北齐亡国”,作者认为,在高欢政权体系下,汉人与鲜卑分别有掌权代表,而非以民族来划分营垒,两个民族互相抨击打压,实则是文官与武官之斗争。
在北周吞并北齐不久后,军政大权又落入到外戚杨坚手中,并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隋朝。
由此观之,并非民族矛盾致使两个王朝步入灭亡,内部的政治斗争才是关键。
第二章“关陇集团的始末”,作者借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提出的“关陇集团”这一概念展开论述唐朝政治,关陇集团是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政治集团,其中大多是文武兼和于一身的官员,而这种政治集团总体来说是落后的。
黄永年先生举例论证了关陇集团的消失是在唐初,对陈寅恪认为“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这一认识进行了修正。
紧接着,在第三章“府兵的兴衰”中阐述了与关陇集团密切相关的府兵制,西魏宇文泰在大统十六年前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府兵组织系统,而这八柱国又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
可以说,府兵制是关陇集团的一面镜子,亦或是其掌控军事大权的有力武器,从府兵制的盛衰可以看出关陇集团的兴亡。
第四章“李唐创业和玄武门之变”正式进入唐代政治史的研究,四至八章主要讨论的是初唐时期的政治史,占据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其中,作者首先探讨的是玄武门之变,不同于其他历史大家所认为的唐初宫廷政变成败在于控制玄武门,其实只不过是李世民和其胸建成、元吉之争而侥幸取胜的。
这几章中,着重描写唐太宗与武则天,揭开大多历史学家及史官为其披上的明君圣主外衣,更加真实的剖析这两位一直被后世所称赞的明君。
再由“李武政权”阐释后宫妃嫔参政带来的政局混乱,从而到李隆基唐玄宗继位时,对皇后摄政是严加防范的。
这之后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第九至十一章就是围绕这一重大事件而展开的。
第九章讲述府兵制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情况,从而朝廷设置节度使来使安禄山得据以叛乱,对最初在范阳设立节度使来防备奚和契丹的情况作了说明。
第十章则详细说明安史之乱为何发生、如何发展以及为平定安史之乱所采取的措施,向读者交代了一个完整的安史之乱发展历程模式图,这其中,西北和东北之间的两大军事集团存在着重大矛盾,而纵观全局,边陲势强,朝廷势弱,这种局面并非唐太宗统治不利造成,苦于前朝积重难返,玄宗时已无力找出根本解决办法,而肃宗未能根本平定安史之乱,仅收复了两京,第十一章“肃代两朝中枢政局”则是对肃宗时的内廷与外朝情况展开描述,而十二至十五章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延续,两税法的实施作为德宗即位后的一个重大政治措施,以两税法来向地方争夺财权,而后在实施的过程中,中央在动用武力方面上处于劣势,因泾原兵不满德宗赏赐与犒劳的饭菜而在长安发生的变乱,这场“泾师之变”使唐朝统治面临重大危机,宦官在这场危机解脱取得重大表现,日后得到了重用,这为日后宦官掌权唐朝逐渐步入灭亡奠定了基础。
第十四章写到“永贞革新”,即德宗去世后,顺宗即位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掌权后所开展的一系列革新运动。
十五章则主要讲述的是唐宪宗之死,他的死源于宫廷政变,而这场悲剧的幕后主使正是穆宗。
唐朝皇帝及妃嫔死于宫廷政变的居于多数,能够寿终正寝的实在少数。
以上是我对于这本书的逻辑内容把握,其中一些认识可能存在错误,对问题的阐述上可能也有些不当,还请老师予以指正。
对于黄永年先生重视历史真相的挖掘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点我是十分肯定的,钱穆先生曾说过,历史写作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民族历史,即主要撰写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域内各个民族间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相关事例,这是钱穆先生比较赞成的一种写法,但凡历史,便是与民族休戚相关的,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个“因果关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预测他的结果,而且可以谋“改良”、“补救”的方法,这是历史的目的。
民族历史的写作便是整理民族史的渊源,从中汲取有效成分,以史为鉴,而不单单是一味的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二是历史考据,即罗列出大量的资料或考古发现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某一历史事件,全文多资料堆砌;三是奉承君主,篡改历史,这种写法是古今中外最令人鄙夷的一种写法,但这种写法却又是较为普遍的。
我们在义务教育时代中所接触到的历史大多是被美观后的史实,即便如此,《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唐太宗的记载多少也有些往李世民脸上贴金的成分。
而这本《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则算是第一类史学著作,作者黄永年先生在掘发史实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些问题引发读者深思。
因此,接下来是我对本书一些问题的阐发。
二、问题阐发首先,我对作者在讲北齐的政治斗争中“口语中‘汉’字的解释这一节存在疑问,虽然黄永年先生举出十个例子来论证史料中所记载的“汉”字并未带有民族含义,但其中个别举例不免有些牵强,多处提到“汉”字不过是对人的贱称无关民族意义,如《北史》卷三——《高昂传》:“[刘]贵与昂坐,外白河役夫多溺死,贵曰:‘头钱价汉,随之死。
’昂怒,拔刀斫贵……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昂。
”《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而“头钱价汉”便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鲜卑人对汉人的蔑称,而黄永年先生解释称:“汉”是对“只值一文钱”之人的贱称,而这些人大多是服劳役的汉人,本意并非是站在鲜卑立场来仇视汉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对人的贱称偏偏用“汉”字?这难道不是针对汉人吗?自古以来,不论是女真族、蒙古族或是满族建立的政权,虽多少汉化,但其实际维护的还是本族统治者的最大利益。
东魏、北齐存在着鲜卑化很深的勋贵集团,该集团可谓是东魏、北齐的核心和支柱统治集团,其集团便是在北齐末年汉族士人的打压下势力严重削弱,政治统治上的核心与支柱垮台了,从而加剧了北齐衰亡的进程。
虽然该时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合作与民族交融,但北齐政权政权从文化角度来讲是鲜卑化的政权,其统治者高欢是鲜卑化了的汉人,但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鲜卑化的汉人就一定搞鲜卑化政治吗?从北齐当时的情况来看,全国军队中大多是鲜卑人,而鲜卑人在经济领域中又有着优待,虽然国家推行了抚汉人的政策,但兵是鲜卑人的军队,经济命脉掌握在鲜卑人手中,实质上还是一个鲜卑族政权,这就要求上层阶级多为鲜卑族谋利。
尽管高氏统治尽量给汉族士人一些优惠政策,这就免不了鲜卑族官员羡慕嫉妒恨了,因此,我是比较认同在北齐政治斗争中,是存在着民族矛盾的。
其次,个人认为,唐朝是一个皇位继承纷乱的年代,以往教科书上对唐朝的描写大多是“太平盛世”、“圣君明主”诸如此类赞美的话语,但读了本书后让我对唐朝的政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唐朝皇位竞争有较多的感慨。
李唐创业之时至唐中后期,皇位继承状况十分复杂,唐前期的皇位继承制度亦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唐高祖原本也是计划将皇位传给太子建成的,可面对皇位,哪位皇子不觊觎于此的?亲王李世民便是有此野心的人,以次子的身份利用开府征镇的机会集结力量,再伺机夺取地位,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胜利。
再来详细说下这玄武门之变,作者在第四章中说明了玄武门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原因,然后提出陈寅恪先生所推测的,李世民已收买了镇守玄武门的禁军首领,因此才能取得政变的成功。
黄永年先生对此予以否认,禁军并未被李世民所利用,并引用相关史料来说明李世民玄武门政变之所以选择在门内伏击,就是为了防止建成和元吉逃窜,不让他们俩就近逃回东宫。
而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李世民及其少数私党处于力穷气索时的一次冒险尝试,纵使未获进军的支持参与也在所不顾,显然,最终这场冒险成功了,为何成功?这里面就牵扯到敦煌写本《常何墓碑》中这位禁军人物——常何来作证明,作者先是从他的升沉荣辱来看他在当时的政治态度,先说明政变前,他只是北门禁军中一名普通将领而非主要负责人,却又曾是李世民直属部下,但他工于心计,在皇子间保持中立,最后从其在玄武门之变后官职变化的情况来说明常何是如何在玄武门之变中成为李世民成功弄巧成拙的例子。
在玄武门狙击中,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随之又进入宫中挟持李渊,逼迫其父退位。
唐太宗是如此,其子孙有些更是残忍。
到了高宗时期,长孙无忌杀害吴王恪一事令人发指,也开了肆意屠杀宗室的先例。
而后武则天为夺权屠杀李唐宗室倒也有理可说,但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放过,六个亲生子女中的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也成为她夺权斗争的牺牲品。
玄宗为铺平登基道路,先后铲除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肃宗也不例外,只因张良娣的谗言就赐死于其子建宁王,就连太子也险些被杀。
难道李家非要对自己的子孙赶尽杀绝吗?毕竟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即使在残酷的政治角都中也罪不当诛吧。
在所谓的繁华盛世背后,唐朝又是一个手足相残过于惨烈的时代,由此反思,唐朝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不够好,皇族相杀激烈实在是令人扼腕。
陈寅恪先生在其《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篇《政治革命和党派分野》里从“关中本位政策”中揭示唐代皇位继承不稳定的原因,他提出:“太宗至中宗、玄宗,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之向背为成败之关键。
然此皆诉诸武力,公开决战者。
至于武曌之改唐为周,韦氏之潜移政柄,其转变不出共为闱闼之间,兵不血刃,而全国莫之能抗,则以“关中本位政策”施行以来,内重外轻之势所致也。
然自玄宗末年安史叛乱之后,内外轻重之形势既与以前不同,中央政变除极少破裂及极小限制外,大抵不决之于公开战争,而在宫廷之内以争取皇位继承之形式出之。
于是皇位继承之无固定性及新旧君主接续之交,辄有政变发生,遂为唐代政治史之一大问题也。
”这里陈寅恪先生是说因外部势力(即非李唐宗室)扰乱导致内外势力不协调,而到唐玄宗时关中本位政策破坏已尽,地方势力兴起,宫廷战争以夺取皇位的形式展现,因此皇位继承呈现无固定性,但这未必说的过去,在唐初贯彻落实关中本位政策,中央权力增强,皇位仍是皇子间明争暗斗耍尽手段所梦寐以求的,相反,在关中本位政策被破坏以后的代宗和德宗之后,宗室相残渐渐平息,所以,究其原因又是为何?另一问题便是关于唐代政治史的重点——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集团,首先明白其含义,所谓“关中本位政策”,《述论稿》言:乃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为一不可分离之集团,匪独物质上应处同一利害之环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渊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熏习,始能内安反侧,外御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