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执政政策的转变,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从而警示自身需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居安思危。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而亡的了解,由史入政,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表象之中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由小见大。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再由学生论证安史之乱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思维。

通过史料分析得出五代十国的特点。

知识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概况及历史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灭亡等基本史实。

3.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难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安史之乱(1)明确“安史之乱”的意思。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2)播放视频《安史之乱》。

(3)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用材料做引导,得出原因: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日渐腐化,重用奸臣,政治黑暗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直观,容易记忆(4)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

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

明确安、史的进军路线和评判安史之乱的路线。

(5)研读材料,总结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学习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2)讲解黄巢起义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影响;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知道五代十国局面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史之乱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安史之乱:
师:课件出示安史之乱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复兴》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复兴》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复兴》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严重影响;- 理解唐朝通过经济、政治、军事等措施实现复兴的过程;- 掌握相关历史术语的基本含义,如安史之乱、唐朝复兴等。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唐朝复兴的措施和过程。

教学准备- 教材《世纪之战》、《华丽的帝国》;- 多媒体设备;- 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地图引起学生对唐朝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们对唐朝了解多少?”- 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2. 正文(30分钟)- 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原因,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对唐朝的影响。

- 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安史之乱的具体情况和背后的政治因素。

- 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复兴产生了什么影响?”- 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3. 唐朝复兴(30分钟)- 介绍唐朝复兴的过程和措施,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改革。

- 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唐朝复兴的关键事件和改革措施。

- 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措施对唐朝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进行个人回答,并进行讨论。

4. 小结与延伸(10分钟)- 总结研究内容,强调安史之乱和唐朝复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其他朝代的兴衰。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课堂讨论的结果和小结;- 检查学生对相关历史术语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和复兴措施,旨在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并加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解。

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唐朝在经历这场大乱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史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和平稳定的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再现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以便于生动展示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2.教学素材: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如论文、书籍等,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3.分组安排: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繁荣的景象,然后引出安史之乱,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唐朝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兴衰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相关史料。

2.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小组合作。

3.相关历史地图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衰落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兴衰变迁。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3)在小组项目评价中,教师将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搜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对PPT内容和展示方式进行评价。
(4)历史地图作业将主要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图表绘制能力,以及对学生对唐朝疆域变化原因的理解。
教师将在作业批改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2.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平定叛乱的措施。
3. 唐朝衰落的表现,如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4. 唐朝衰亡的重要事件,如黄巢起义、朱温篡唐等。
课后作业
1. 简答题:请简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
答案: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主要有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2. 论述题:请论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财政收入减少,社会动荡不安。
3. 案例分析题:请分析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
答案: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有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财政制度、加强边疆防御等。
4. 比较题:请比较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答案: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设立节度使等方面。
5. 应用题:请结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谈谈你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
5. 掌握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