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的加减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数字010的认识和写数,以及数字1法。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认知和基本的运算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字和概念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实物和图片。
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识数字010,能够进行数字110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学生能够理解数字和运算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010的认识,数字110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数字1~10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故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字和运算的知识。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字和运算的直观认识。
4.分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动画、游戏等,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实物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字和运算。
3.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小兔子种菜”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字和运算的探究欲望。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 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准备课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江缘学校陈思梅
1、数一数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素材积累】
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
”有选择就会有错误,有错误就会有遗恨,但即使第一步错了,只要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未必步步都错下去。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路断尘埃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双翅膀;厄运突降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雨雪连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份责任和梦想。
天下路都是相连的,沿着心中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同样能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2024年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准备课)

2024年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准备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数字0-10的读法和书写形式。
2.能够掌握数字0-10的大小关系。
3.能够通过图片、实物等多种途径认识数字0-10。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10,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字知识。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数字卡片、数字图案、实物玩具、教学PPT等。
2.教学环境:教室桌椅摆设合理,教学黑板干净整洁。
3.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熟练操作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数字0-10,并进行数字游戏,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重点•结合数字图案和实物玩具让学生认识数字大小关系,例如比较苹果和香蕉的数量。
3. 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寻数字,如门牌号、电话号码等,巩固所学数字知识。
4. 总结•总结学习内容,强化数字0-10的认识,并展示学生在拓展环节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练习1.根据数字图案填写数字。
2.比较大小:画出比较数量多少的符号“>”、“<”。
3.在生活中寻找数字并进行报数。
六、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数字的练习题。
2.家长辅导,检查学生在生活中找寻数字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字0-10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还有待加强,下节课将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以上是2024年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准备课)的内容,希本对备课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1. 数一数
点数法:数数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事物所对应的是几,即最后数到几,事物的总数就是几。
数图中物体的数量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比如可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来数数。
各种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
比如1面红旗,2本书,3块面包等。
但有时数字也可以表示多个数量的同一种事物分成的几类或几个整体。
比如1群大雁,4个小组的学生,3袋糖果等。
2. 比多少
同样多: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事物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如果一种事物有剩余,那么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多,没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少。
描述物体多或少时,不能只说谁多谁少,应该说“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解读一、单元课程理念(一)学科育人价值数学作为国家基础课程被赋予了独特的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明确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由此可见,“三会”在课程标准要求中被明确提出作为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体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和落实。
(二)单元育人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准备课”单元设计与实施中,着力了解学生数数、比多少的基础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及活动中,领悟“有序观察”“一一对应”的方法,为学生认数奠定方法基础、习惯基础和情感基础。
进一步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本单元重点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路径,也是单元独特的育人价值的体现。
(三)单元学习价值1、从纵向看,“整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共分为四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一年级上册有四个单元“准备课”、“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第二阶段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阶段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第四阶段在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
本单元“准备课”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方式观察、思考和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2、从横向看,通过数数活动,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使学生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4页)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
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位教学重、难点: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构造勤学生小组研究,使学生初步感知协作研究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数一数教学目标: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窥察等探求举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窥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协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协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有序观察图画,准确数出图画中人或物的数量。
教学难点:按一定顺序分类指物数数,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一起研究很多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能帮助们解决和不辞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师:研究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你能从1数到10吗?请你试着数一数。
板书课题:数一数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出示图画,引导数数。
人教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VS
举例
如(5+2)-3+4,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 5+2=7,再算减法7-3=4,最后算加法 4+4=8。所以(5+2)-3+4=8。
04
数的连加和连减
连加运算规则及实例演示
连加运算规则
当有两个或多个数依次相加时,可以使用连加运算。例如,2 + 3 + 4 可以表示为 2 + (3 + 4)。
05
数的加减混合应用题
应用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
类型
数的加减混合应用题通常涉及到两个或多个 数字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解题思路
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确 定需要进行的计算步骤。然后,按照先加后 减或先减后加的顺序进行计算,注意运算的 优先级。
典型例题解析与讨论
例题1
解析
小明有5个苹果,吃了2 个后,又买了3个,现在 他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实例演示
以具体的数字为例,演示连加运算的过程。例如,用具体的数字演示2 + 3 + 4的计算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可以 这样计算。
连减运算规则及实例演示
连减运算规则
当有两个或多个数依次相减时,可以使用连减运算。例如,10 - 3 - 2 可以表示为 10 (3 + 2)。
实例演示
以具体的数字为例,演示连减运算的过程。例如,用具体的数字演示10 - 3 - 2的计算 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连加连减混合运算方法与技巧
方法
在解决连加和连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时,可以先计算连加部分,再计算连减部分,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或相减。
技巧
为了方便计算,可以将连加和连减的部分分别进行括号运算。例如,对于表达式(2 + 3) + (4 - 1),可 以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和减法,然后再进行括号外的加法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