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新安江模型

合集下载

新安江模型介绍

新安江模型介绍
R[i]=PE[i]-(WM-W[i]);
}
//时段末土壤各层蓄水量的计算
if(i+1==N)
break;
else
{if(PE[i]<=0)
{if(WU[i]+P[i]>=EP[i])
{
WU[i+1]=WU[i]+P[i]-E[i];
WL[i+1]=WL[i];
WD[i+1]=WD[i];
}
else if(WL[i]-EL[i]>0)
水文第七组成员:刘俊、冯远、曹胜荣、杨春智
数据输入:刘俊、冯远、曹胜荣、杨春智
程序编写:杨春智
总结报告:杨春智、曹胜荣、冯远、刘俊
小组成员:杨春智、曹胜荣、冯远、刘俊
2010年11月08日
10壤中流消退系数CI
若无壤中流CI=0,若壤中流丰富,则CI=0.9
本小组经过程序的编写,用C++语言编写了新安江模型的计算界面,通过界面填写各种参数的数值调试计算结果,从而达到参数的简单率定。
部分(i=0;i<N;i++)
{
W[i]=WU[i]+WL[i]+WD[i];
}
}
}
}
在参数的率定过程中,KC,SM,KG,KI,CI,CG都属于敏感参数,而UM,LM,C,WM,B,IM,EX都是不敏感参数
本小组采用的资料为
流域面积
(km2)
流量测站
洪水要素摘录
蒸发测站
雨量测站
降水量要素摘录
夫夷水
522
资源(二)(13)
资源(二)(13)
新宁(27)
枫木(20)、

6 新安江模型解读

6 新安江模型解读

(6 - 3)
大量资料表明,WWM~f/F有如下关系:
f 1 (1 F f 或 1 (1 F
2019/2/24
WWM B ) WWMM WWM B ) WWMM
(6 - 4)
12
则:
WM

1
0
WWMd (f / F)
WWMM 1 B
(6 - 5)
对纵坐标积分 :
A f WWM W (1 )dWWM (1 )dWWM 0 0 F WWMM 1 W 1 B A WWMM 1 - (1 ) (6 - 6) WM A
(6 - 7)
产流计算特点:雨强对产量无影响,产流量取决于P-E与W。
2019/2/24
模型参数:WM与B WM:流域干燥时的缺水量,代表 流域干旱情况,气候因素; B:蓄水容量在流域上的分布不均 匀性,B=0时分布均匀,愈大愈不均匀, 决定于地形、地质条件。
2019/2/24
11
利用流域蓄水容量曲线计算产流量(右图):
W:流域原有蓄水量,相应纵标A W分布:(f/F)A左边蓄满,右边未蓄满, 假定按水平分布。 以此时段为基础: 降雨P,蒸散发E,径流量R,损失量L 满足如下水量平衡关系(超蓄产流方程):
R ( P E ) ( W2 W1 )
EU EL ED
WUM
WLM
C
出流过程
KE XE
径流 R
径流
R
2019/2/24
8
二、二水源新安江模型的微结构 (一)用超蓄产流(即“蓄满产流”)模型计算总径流 R、地表径流RS 及地下径流RG (1)超蓄产流模型概念 超蓄产流模型是目前我国湿润地区的主要产流模型。 “蓄满”,指含气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而非土壤完全 饱和; “超蓄产流”指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以前不产流,所有降雨都被土 壤吸收,成为薄膜水和张力水;而在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以后,所 有降雨(除去同期蒸发)都产流。这时土壤的下渗能力为稳定下渗 率,稳定下渗量FC补充地下水,形成地下径流,而超渗的部分则形 成地表径流。 与“超渗产流”模型的区别: “超蓄产流”模型先计算R,在分成RS、RG; “超渗产流”模型先计算RS、RG,再合成R。

新安江模型 陕北模型

新安江模型 陕北模型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桥涵水文资料整理指导老师:许崇法姓名:郭赵元学号:21710131目录第一章新安江模型 (3)1.1 新安江模型简介 (3)1.2 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3)1.3 新安江模型结构 (4)第二章陕北模型 (6)2.1陕北模型简介 (6)2.2 陕北模型结构 ............... .. (7)2.3 模型评述 (8)第一章新安江模型1.1新安江模型简介新安江模型始建于 1973 年,采用蓄满产流的概念,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是个分布式的概念性模型,30 多年来在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有广泛应用,并发展改进为三水源的以及其他多水源的模型。

原华东水利学院的赵人俊教授于1963年初次提出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而只有用蓄满产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

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传统的超渗产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而在湿润地区,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

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的新安江模型采用蓄满概念是正确的。

但对于湿润地区,由于没有划出壤中流,导致汇流的非线性程度偏高,效果不好。

80年代初引进吸收了山坡水文学的概念,提出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

1.2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新安江模型是分散性模型,可用于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

当流域面积较小时,新安江模型采用集总模型,当面积较大时,采用分块模型。

它把全流域分为许多块单元流域,对每个单元流域作产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

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求得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

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的总出流过程。

该模型按照三层蒸散发模式计算流域蒸散发,按蓄满产流概念计算降雨产生的总径流量,采用流域蓄水曲线考虑下垫面不均匀对产流面积变化的影响。

第二章 新安江模型PPT课件

第二章 新安江模型PPT课件
模型广泛应用于中国湿润和半湿润地 区,效果良好。《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模 型与陕北模型》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有时间请诸位读读 HillslHoypdeloro g y
等本学科的几部经典原著,以便对本学科
基本理论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
2.2 模型结构
为了考虑降水和流域下垫面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设计为分散性的,分为:蒸散发 计算,产流计算,分水源计算和汇流计算四个层次 结构。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用FC划分水源是建立在包气带岩土结构为水平方向空
间分布均匀的基础上,这假定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 ②用FC划分水源没有考虑包气带的调蓄作用,在某些流
域实际计算结果表明,壤中流的坡面调蓄作用有时比地面径 流大得多;直接进入地下水库没有考虑坡面垂向调节作用, 即包气带的调蓄作用;由于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汇流规律和 汇流速度不同,两者合在一起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常 会引起汇流的非线性变化。
f 1(1 W' )B
F
WMM
对W0积分:
W 0A 0(1F f)dW' A 0(1W W M M ' )BdW'
W 0W B M M 1[1(1W M AM)B1]
WM WMM B 1
AWMM1(1W WM 0 )11B
对总径流积分:
RP EAfdW ' P EA[1(1W ' )B]dW '
EL=C×(EP-EU),ED=0 若 WL<C×LM 且 WL<C×(EP-EU) 则
EL=WL,ED=C ×(EP-EU)-WL
2、 产流计算 产流计算中采用蓄满产流。蓄满是指包气带的土壤含水量 达到田间持水量。蓄满产流是指:降水在满足田间持水量以前 不产流,所有的降水都被土壤所吸收;降水在满足田间持水量 以后,所有的降水(扣除同期蒸发量)都产流。其概念就是设 想流域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当这种蓄水能力满足以后,全部 降水变为径流,产流表现为蓄量控制的特点。湿润地区产流的 蓄量控制特点,解决了产流计算在这些地区处理雨强和入渗动 态过程的问题;而降雨径流理论关系的建立,解决了考虑流域 降雨不均匀的分布式产流计算问题。

第二章 新安江模型

第二章 新安江模型

对总径流积分:
PE A
R

A
f ' dW F
PE A

A
W B [1 (1 ) ]dW ' WMM
'
P E A WMM
A 1 B P E A 1 B R P E WM [(1 ) (1 ) ] WMM WMM
P E A WMM
降水变为径流,产流表现为蓄量控制的特点。湿润地区产流的
蓄量控制特点,解决了产流计算在这些地区处理雨强和入渗动 态过程的问题;而降雨径流理论关系的建立,解决了考虑流域 降雨不均匀的分布式产流计算问题。
按照蓄满产流的概念,采用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来考虑
土壤缺水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所谓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是: 部分产流面积随蓄水容量而变化的累计频率曲线。
2.2 模型结构
为了考虑降水和流域下垫面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设计为分散性的,分为:蒸散发 计算,产流计算,分水源计算和汇流计算四个层次 结构。
新安江模型各层次功能、计算方法和相应参数
2.3 模型计算
1、蒸散发计算
蒸散发计算采用三层模型,其参数有上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UM,下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LM,深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DM,流域平
流实际上常常包括了大部分壤中流在内。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
表明,雨止至地面径流终止点之间的历时,实际上比较接近于 壤中流的退水历时,远远大于地面径流的退水历时。所以,稳 定下渗率的界面就不是在地面,而是在上土层和下土层之间。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用FC划分水源是建立在包气带岩土结构为水平方向空 间分布均匀的基础上,这假定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 ②用FC划分水源没有考虑包气带的调蓄作用,在某些流 域实际计算结果表明,壤中流的坡面调蓄作用有时比地面径 流大得多;直接进入地下水库没有考虑坡面垂向调节作用, 即包气带的调蓄作用;由于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汇流规律和 汇流速度不同,两者合在一起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常 会引起汇流的非线性变化。 ③对许多流域资料的分析表明,即使是同一流域,各次 洪水所分析出的也不相同,而且有的时候变化很大,很难进 行地区综合和在时空上外延,应用时任意性大,常造成较大 误差。

新安江模型报告.PPT

新安江模型报告.PPT
TRSS(t)=TRSS(t-1)*KKSS+RSS(t)*(1-KKSS)*U
KKSS表征壤中流水库的调蓄作用。它使本时段的出流有所折扣,又 使上一时段的存蓄对本时段有所补充。
TRG(t)=TRG(t-1)*KKG+RG(t)*(1-KKG)*U TR(t)=TRS(t)+TRSS(t)+TRG(t)
21
L新O安G江O模型
RunModle 运行新安江模型
▪ 水源划分——三水源划分的算法实现 三、0<PE+AU<SMMF
RS={PE-SMF+S+SMF*pow[1-(PE+AU)/SMMF, EX+1]}*FR;(引入曲线方次)
RSS=(PE+S-RS/FR)*KSS*FR(此时并不是全部蓄 满,收入为PE+S,支出为溢流部分,二者相减方能得 到当前自由水蓄水量)
RG=(PE+S-RS/FR)KG*FR S=S+PE-(RS+RSS+RG)/FR(仍为自由水蓄水量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只不过蓄水量不是满的)
22
L新O安G江O模型
RunModle 运行新安江模型
▪ 土壤含水量的更新计算
?为<:上层蓄水 能力已足够
全部在上层存蓄
上层土壤含水+ 蒸散发剩余-产流
_?_ 上层蓄水能力
11
L新O安G江O模型
RunModle 运行新安江模型
▪ 产流计算——蓄水容量曲线
最大点蓄水容量
由于产流计算要根据蓄满产
流原理,故必须了解蓄水容
量。但流域内各点的蓄水容
量并不相等,故概化为如图
的曲线。
如果连最大点蓄水容量都已不 能继续存蓄,则全流域产流; 反之,则并非全流域产流,就 需要引入抛物线指数B来概化 考虑了。

水文预报- 新安江模型

水文预报- 新安江模型

O2 = C0 ⋅ I 2 + C1 ⋅ I1 + C2 ⋅ O1
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预报

FR = R / PE
R = FR × PE
FR
第二节 新安江模型
5.2.3 模型计算 模型计算——2、产流计算模块 、 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比例——IM 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比例 R' = R ×(1-IM)+ PE ×IM - ) 为地表净雨。 且PE ×IM 为地表净雨。
第二节 新安江二水源模型
5.2.3 模型计算 模型计算——3、分水源计算模块 、 (1)PE≤FC, PE/△t= i ≤ fC =FC /△t , ) , △ △ RG=R RS=0 (2)PE≥FC, PE/△t= i ≥ fC =FC /△t , ) , △ △ RG=R/PE×FC=α×FC × × RS=R-RG
水文预报
CH5 流域水文模型
第二节 新安江二水源模型
5.2.2 模型结构 模型结构——四个模块 四个模块
产流 计算 蒸散发 计算 分水源 计算 汇流 计算
第二节 新安江二水源模型
5.2.3 模型计算 P P≤E 三层蒸发 模型求E 模型求 R=0 蓄满产流 模型求R 模型求 W末=W初+P-E WU末=WU初+P-EU 末 初 WL末=WL初- EL 末 初 WD末=WD初- ED 末 初 △W =PE-R≥0 W末=W初+△W △ 自上而下补给 P>EP E=EU=EP PE=P-E=P-EP
第二节 新安江二水源模型
5.2.3 模型计算 模型计算——4、汇流计算模块 、 (1)坡地汇流 ) 地面净雨——时段单位线法 时段单位线法 地面净雨

马斯京根法及新安江模型

马斯京根法及新安江模型

Q上
75 407 1693 2320 2363 1867 1220 830 610 480 390 330
Q下
75 80 440 1680 2150 2280 1680 1270 880 680 550 450
S~Q’ 计算
Q上-Q下
0 327 1253 640 213 -413 -460 -440 -270 -200 -160 -120
2500
K=13h x=0.2 Δt=12h
C0
0.5t Kx K Kx 0.5t
0.207
C1
0.5t Kx K Kx 0.5t
0.525
C2
K K
Kx 0.5t Kx 0.5t
0.268
验证:C0 + C1 + C2 = 1
Q上 250 310 500 1560 1680 1360 1090 870 730 640 560 500
E = Eu + EL E p= β E水 Eu=EP
WL WLm
(Ep
Eu )
EL
C(E p Eu )
WL C WLm WL
C WLm
SmmF (1 EX )SmF SmF Sm[1 (1 Fr )1EX ]
AU+Pe<SmmF
Rs
Fr Pe
S
SmF
SmF[1
(Pe AU ) ]1EX SmmF
取kt为整数可以分河段进行马斯京根连续演算t2kx有1个时段预见期新安江三层蒸发三水源模型简介流域蒸发
马斯京根法
稳定流河段
Q上
S
S=K Q上
Q下 S=K Q下
涨水河段
Q上 S上=K Q上 Q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E
G
2019/5/7
N
B
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过程
H
C 直接径流
地下径流
B’ C’
F D’
I
D t(h)
18
2、用试算法求fc
RSi

Ri

fi F
f c t i
RS
n 1
RSi
n 1
Ri
n 1
fi F
f c t i
又fi R F PE
得:
n
Ri RS
WWM:流域蓄水容量 WWMM:流域最大蓄水容量 WM:流域平均蓄水容量
2019/5/7
11
利用流域蓄水容量曲线计算产流量(右图):
W:流域原有蓄水量,相应纵标A
W分布:(f/F)A左边蓄满,右边未蓄满, 假定按水平分布。
以此时段为基础:
降雨P,蒸散发E,径流量R,损失量L 满足如下水量平衡关系(超蓄产流方程):
End If
w(1) = w(1) + p(i) - r - e(1)
w(2) = w(2) - e(2)
w(3) = w(3) - e(3)
If w(1) > wm(1) Then
(6 - 5)
A
f
A
WWM
W 0
(1
)dWWM F

0
(1
)dWWM
WWMM

A

WWMM 1-

(1 -
W WM
1
) 1 B

(6 - 6)
c)流域产流计算 P-E>0时,产流,否则不产流 ,产流时:
P E A WWMM时: R P E (WM W) P E A WWMM时:
R (P E) (W2 W1)
(6 - 3)
大量资料表明,WWM~f/F有如下关系:
1 f (1 WWM )B
F
WWMM
或 f 1 (1 WWM )B
F
WWMM
2019/5/7
(6 - 4)
12
则:
WM
1
WWMd(f
/ F)

WWMM
0
1 B
对纵坐标积分:
单元流域面积要适中,使得在每块面积上降雨比较均匀,并有一定数 目的雨量站;(泰森多边形)
其次,尽可能是单元流域与自然流域相一致;若流域中有大中型水库, 则水库以上的集水面积即可作为一个单元流域。
2019/5/7
4
Rainfall Averaging Methods
Thiessen Polygons
式中: P :时段降雨量
E :时段蒸散发量
R :时段产流量
WW1, WW2 :时段初末的土壤含水量
2019/5/7
10
式(6 1)中, R RS RG ,即
RG FC

RS R - RG P - E - FC
FC : 时段稳定下渗量
(6 - 2)
b)流域蓄水容量曲线(超蓄产流模型的核心)
最初的新安江模型:二水源模型——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编制新 安江入库洪水预报方案
80年代初:三水源模型——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引入了 萨克拉门托模型与水箱模型中的用线性水库函数划分水源的概念);
1984~1986年:提出四水源模型——地面径流、壤中流、快速地下 径流、慢速地下径流。
之后,其它改进。
三层模型,其参数有上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UM,下层张力水蓄
水容量 LM,深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DM,流域平均张力水蓄水
容量 WM,蒸散发折算系数 KC,深层蒸散发系数C,计算公
式为:
WM=UM+LM+DM W=WU+WL+WD E=EU+EL+ED
上层 (Upper layer)
下层 (Lower layer)
120.00
117.21
2019/5/7
15
尤其半湿润地区需要考虑
IMP:不透水面积参数(新安江模型新增参数),流域不透水面 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增加后,需修改(6-5),(6- 8)式,其它都不变。
(6 5) WM WWMM (1 IMP) 1 B
(6 - 8) P - E FC时
(6 - 9)
RG

FC
R P-E

IMP

RS R RG

(6 -10)
2019/5/7
16
(二)稳定下渗率fc的推求
1、求一场洪水的RS、R、RG (1)据上图求RS (2)根据图求R (3)求RG=R-RS (4)fc=RG/T T为净雨时间
2019/5/7
17
Q(m3/s)
D
A4
A5
A3
E
C
B
A
A2
测站
ai
(%)
A
24
B
21
C
37
D
8
E
10
A1
合计
100
2019/5/7
5
2019/5/7
6
模型结构
为了考虑降水和流域下垫面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设计为分散性的,分为:蒸散发计算, 产流计算,分水源计算和汇流计算四个层次结构。
层次 1层 2层
3层
4层
功能 蒸发 产流 水源划分 计算 计算 二水源 三水源
138.85
156.00
0.0338 0.0427 0.0632 0.0495 0.2091
0.4844
1.0000
0.16 0.50
0 7.46 17.61
13.47
0
RG
0.16 0.50
0 2.22 5.84
11.96
0
RS
0 0 0 5.23 11.76
1.51
0
W
16.61 20.67 29.57 23.68 76.57 113.20
蒸散发E
降雨P 蒸发皿蒸发EI
透水面积 土壤湿度
WUM EU
WLM EL
ED
C
W 上层
WU 下层
WL 深层
WD
WM B
径流
FC
R
2019/5/7
不透水面积
IMP
地面径流 UH RS
地面径 流过程
单元流域 KE 出流过程 XE
径流 R
地下径流 RG
KKG
地下径 流过程
8
二、二水源新安江模型的微结构
(一)用超蓄产流(即“蓄满产流”)模型计算总径流R、地表径流RS 及地下径流RG (1)超蓄产流模型概念 超蓄产流模型是目前我国湿润地区的主要产流模型。
fc
1
n 1
Ri Pi Ei
t i
n
Ri RS
fc
1 n
1
Ri Pi
t i
(忽略雨期蒸散)
(三)、不透水面积上的直接径流
DRS P IMP
(5 -12)
2019/5/7
(8 -11)
19
(四)、透水面积上的蒸散发模型
因为不透水面积上没有蒸散发,因此,计算出 来的蒸散发量要乘以透水面积所占比重,才是流 域上的蒸散发量。
深层 (Deep layer)
2019/5/7
21
模型中流域蓄水容量WM和流域蓄水量W都是上层, 下层和深层之和, 即:
WM WUM WLM WDM
W WU WL WD

WUM, WLM, WDM - - - -上层,下层,深层土壤蓄水容量
WU, WL, WD - - - -上层,下层,深层土壤蓄水量
此时
ED=C(EM-EU)-EL
这时才发生深层蒸发。
ED 深层的时段蒸发量
C 与深层蒸散发有关的系数
2019/5/7
23
当 P E WU EP 时, EU EP , EL 0 ,ED 0
当 P E WU EP 时, EU P E WU
新安江模型
目录
1. 概述 2. 二水源新安江模型 3.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 4. 新安江模型的改进 5. 新安江模型的应用
2019/5/7
2
1、概述
新安江模型简介
一、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系列
新安江模型是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水文系1973年对新安江水 库作入库流量预报时提出来的,是一个分块式的概念性流域降雨径流模 型。可以用于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
当上层水分不足时,把上层水分全蒸掉,下层蒸发量EL等于上层剩余蒸发能力
(EM-EU)与下层含水比WL / WLM之乘积。
2019/5/7
22
(6-15)中,只用到 EL C(EM-EU)
否则,取
EL=C(EM-EU)
但是,若EL C(EM-EU),同时WL C(EM-EU),则取
EL =WL
匀性,B=0时分布均匀,愈大愈不均匀, 决定于地形、地质条件。
d)地面、地下径流的划分(分水源)
产流面积变化,则:
P E FC时:

RG FC(f/F) FC
R

P-E
RS R - RG

(6 - 8)
P - E FC时:

RS 0, RG R


2019/5/7
1、蒸散发模型原理
蒸散发能力(EM,mm/d)
新安江模型中,认为流域土壤含水量达到最 大时,实际蒸散发量E=EM ;当土湿很小时, 蒸散发量几乎维持为一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