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2)掌握大洲、大洋的分布特点;(3)能够绘制世界海陆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海陆分布的特点;(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软件等,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1)海洋的定义和特点;(2)陆地的定义和特点;(3)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1)大洲的定义和分类;(2)大洋的定义和分类;(3)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规律;(2)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提问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和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及分布情况;(2)教师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分类及分布特点。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陆分布的特点;(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练习巩固:(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评价:观察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海陆分布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知识点:(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

注意利用: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知识点:1。

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

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

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

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1。

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

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习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学习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练习,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Ⅰ.准备活动
1.熟悉教材内容,分清教学内容主次,确定重点难点。

2.根据教材内容及《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

3.查阅并收集相关文献及图片资料。

4.根据所设计的教学过程选择相关的文献和图片资料制作ppt课件,收集相关视频,并做适当调整剪接。

Ⅱ.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
2.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分布。

(3).通过利用地理图册,了解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互位置关系。

(4).在地图上能够辨别大陆、岛屿、大洲等地理事物。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及七大洲的分布情况。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
(1).海陆分布情况。

(2).七大洲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4.教学难点
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5.教具准备
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收集相关视频,并做适当调整剪接。

Ⅲ.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

2.海陆分布特点
二、七大洲
1.基本概念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大洲的分界线。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了解世界地图的构成,能够识别主要的大洲和大洋。

3.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特点2. 世界地图的构成3. 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4. 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世界地图的构成,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 难点: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特点,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特点,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分析海陆分布规律。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世界海陆分布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主要大洲和大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特点,世界地图的构成,以及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环节,收集学生的答案,评估学生对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的批改,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如讲解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针对性的辅导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主题:世界的海陆分布适用年级:初中课程时间:1学时(40分钟)教材:教师自备PPT或投影设备教学目标:1. 掌握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

2. 了解海洋和大陆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全局观和环境意识。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并提出问题:“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多少呢?”步骤二:讲解(20分钟)通过PPT或投影,向学生介绍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1. 世界海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极洲洲际洋和北极洋。

2. 世界陆地: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洲和南极洲。

3. 世界海陆比例:世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占29%。

步骤三: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海洋和陆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海洋:温度调节、食物链形成、交通运输、气候变化等。

通过世界海洋的讲解,比较不同海洋之间的气候、水文、动植物、水资源以及人类风土人情等差异。

2. 陆地:自然环境形成、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有很大关系。

通过世界陆地的讲解,比较不同大陆之间的高山、平原、盆地、河流湖泊、岛屿和自然资源等差异。

步骤四: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总结海陆分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大体结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同时,通过对海洋和陆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环境意识和地球的全局观。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教案标题: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掌握世界各大洲的海陆分布情况;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2. 各大洲的海陆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1. 分析世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理解各大洲的海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地图、地球仪等教具;2. 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3. 学生地理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以及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通过使用地球仪和地图,向学生介绍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2. 分析世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生态等方面。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大洲进行研究。

2. 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地图,了解所分洲的海陆分布情况,并讨论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结果。

四、整合讨论(15分钟)1. 汇总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五、概括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概括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进行笔记整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一份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作业,包括各大洲的海陆分布情况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其他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山脉分布、河流分布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海陆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3. 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能够描绘世界地图,并指出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利用图表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2. 教学难点:地球上海陆面积的比例计算。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准确指出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相关数据和图表。

2.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

教师整理教学内容和流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任务,自主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学生记录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以及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知识拓展:教师利用图表和数据,介绍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势。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布置作业:请学生绘制一张世界地图,标出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

六、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有关地球海陆分布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七、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情况,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世界海陆分布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第一章:地球的海陆构成1.1 海洋的定义与特点介绍海洋的定义,海洋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讨论海洋的特点,如盐度、温度、潮汐等。

1.2 陆地的定义与特点介绍陆地的定义,陆地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讨论陆地的特点,如地形、气候、生物多样性等。

1.3 海陆分布的意义解释海陆分布对地球气候、生态、人类活动的影响。

强调海陆分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世界的地理分区2.1 亚洲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亚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高原、山脉、河流等。

2.2 非洲介绍非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沙漠、山脉、河流等。

2.3 欧洲介绍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平原、山脉、河流等。

2.4 北美洲介绍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北美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第三章:世界的海陆分布模式3.1 大陆漂移理论介绍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解释大陆漂移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2 板块构造理论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

解释板块构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3 海陆分布的动态变化讨论海陆分布的动态变化,如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第四章:世界的海洋分布4.1 太平洋介绍太平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太平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2 大西洋介绍大西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大西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3 印度洋介绍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印度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4 北冰洋介绍北冰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北冰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的陆地分布5.1 亚洲介绍亚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

讨论亚洲陆地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5.2 非洲介绍非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等。

讨论非洲陆地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5.3 欧洲介绍欧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俄罗斯、法国、英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本节教材包括海洋与陆地、七大洲和四大洋等三部分教学内容。

这里是第一课时,按照“课标”的设计思路,教材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和“宇航员从太空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呈蔚蓝色”两个案例简介地说明了地球表
面海、陆所占比例,强调了“我们生活的陆地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和地球是“水的行星”。

教材利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和“东、西半球海陆分布”两幅地图,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第一,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第二,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第三,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状况,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地理观察技能和描述能力。

为使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大洲,教材首页用正文简单介绍了陆地的相关概念——大陆、岛屿、大洲,引出几块相对集中分布的陆地——七大洲。

教材虽然用正文介绍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但是目的不是想要学生死记概念,而是只要在地图上能够区分这些地理事物即可,可帮助理解七大洲的范围。

教材安排“图2-28 七大洲面积比较”引导学生识别七大洲。

图中七大洲的轮廓形态明显,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各洲的轮廓基本特征;教材通过P.29活动第1题并结合图2-26和图2-27引导学生能够说出七大洲的分布特点。

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东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南极洲、南美洲、大洋洲主要位于南半球。

教材通过活动第2题引导学生了解七大洲中相邻洲的分界线,从而了解七大洲分布的相对位置。

还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分界线的一般特征,为以后区域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对地理课程有了初步了解,具备初步学习地理课程的方法。

对本课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又有畏惧感,因为他们的读图、分析、表达仍然很欠缺,因此需要老师引导与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辨别大陆、岛屿、大洲。

能力目标
3、初步形成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并准确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

4、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培养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填图技能和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难点:七大洲的轮廓特征、空间分布,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以学案为载体,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地球有多大? 我们知道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是地球,但是有人却说是水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呢?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展示目标,学生认定
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辨别大陆、岛屿、大洲。

3、初步形成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并准确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

重难点:七大洲的轮廓特征、空间分布,大洲的分界线。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学生读P28“海洋与陆地”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世界上海洋面积占全球的______℅,陆地占全球总面积的_________℅?
(展示海陆比例饼状统计图加深印象)
②读图2-26,看一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③读图2-27,分析东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④对比分析陆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__半球和_________半球。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展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图来集体验证自学成果)。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如果让你重新为地球命名,地球应该被称为“水球”还是“地球”?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精讲点拨】两种叫法都可以,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由于人们最先认识陆地,所以叫地球,是长期形成的习惯。

由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水球。

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

(注: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探究结论】由于人们最先认识陆地,所以叫地球,是长期形成的习惯。

由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水球。

两种叫法都可以。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课本29页的内容,
①完成下列要求。

②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主要的大陆、岛屿、大洲。

思考大陆和岛屿有什么区别。

③读图2-28,认识七大洲的轮廓特征,并按面积大小顺序记住七大洲。

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①读图2-26,说出南北半球的大洲名称。

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洲。

②读图2-27,分别说出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和非洲位于哪个半球?赤道横穿那几个大洲的大陆?【教师精讲点拨】
1.①题要学会看南北半球图,北半球图的中心位置是北极,南半球的中心位置是南极,两图中的大圆是赤道。

2.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图上,橙色的表示陆地,蓝色的表示海洋。

3.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赤道穿过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探究结论】
①南半球的大洲有:大洋洲、南极洲。

北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北冰洋周围的大洲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②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位于东半球;赤道穿过南美大陆、非洲大陆。

(展示南北、半球图和东、西半球图,世界海陆分布图)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认真观察图2-29至2-34完成下列要求:
①找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②完成填表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①不同的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②你能找出以海峡作为分界线的大洲吗?
【教师精讲点拨】
①回顾山脉、流运、洲界的图例,学会从地图上读取作为大洲分界线的地理事物。

②学会运用比较法比较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位置(从沟通的海洋、两侧的大洲两方面入手),培养读图能力。

【探究结论】
①不同的大洲之间,一般以山脉、河流、运河、海峡作为分界线
②略
③亚洲与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分界线,欧洲与非洲以直布罗陀海峡为分界线等。

四、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1、辨认轮廓:展示七大洲的轮廓图,快速说出大洲的名称。

2、指图比赛:迅速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找到七大洲,看看哪组找得最快、最准。

3、拼图游戏:用纸片剪出的七大洲的轮廓图,在纸上拼成世界地图(同桌人为一组),并说出每个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展示做得最好小组。

五、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其中七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运用地图建立起大洲的空间方位,这将为我们后面世界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巩固训练
填充图册
七、附板书设计
世界的海陆分
一、海陆分布特点-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二、七大洲
1、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大洲
2、名称与分布
3、轮廓特征
4、大洲分界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