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秦汉至宋元明清)考古讨论课
《中国古代都城》课件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统治阶级的 出现,夏商时期开始出现了真正 意义上的城市,并形成了以王都 为中心的都城体系。
早期都城的发展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都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出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城市功 能分区明确的都城规划,如周朝的都 城镐京。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战争的频繁和经济的发展,各国 开始重视都城的防御和经济发展,形 成了以城墙为主体、城内分区规划的 都城格局。
封建社会的都城发展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都城建设达到了巅峰,如秦朝的咸阳和汉朝的长 安,都城规模庞大、规划严整,成为封建社会都城的代表。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都城建设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唐朝的长安和洛 阳、宋朝的开封和杭州,都城规划注重文化、商业和市民生 活的发展。
02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与布局
古代都城的选址原则
制造业
都城周边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发达,为都城提供了丰富的物质 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
都城的文化中心地位
教育资源
都城聚集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学府,如国子监、太学等,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文化艺术
都城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如书法、绘画、音乐等,代表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
学术研究
都城汇聚了众多学者和文人墨客,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如经史子集的编纂和整理。
宫殿建筑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 度和政治体制,是研究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的重要依据。
宫殿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屋顶 覆盖琉璃瓦,装饰精美,气势恢 宏。
宫殿建筑群布局严谨,中轴线对 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 。
皇家园林
01
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都城中的另一大特色,是 皇帝休闲娱乐的场所。
宋元明清都城考古

北墙四门。现已发现十处城门缺口,其中南熏门 为外城南墙的正门,新郑门为西墙的正门,在已 探明的门址中规模最大。外城的周围挖有护城壕, 宽约40米,距今地表深11米。 内城,又称里城、旧城,宋初也称阙城,为开 封城的第二道城垣。《宋会要辑稿·方域》曰: “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即唐汴州城。” 所以内城也就是原来的唐汴州城,宋代时曾对其 多次进行修补和增筑。金宣宗迁都南京后,将内 城向南、北墙略扩出,形成了明清开封城城墙的 基础。经过考古勘探可知,宋代的内城略呈正方 形,东西稍长,南北略短。南墙位于今大南门北 300米左右,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500米左右,东
宋元明清都城 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制作人:白梅
主要内容 一.北宋汴梁城
(一)地理位置 (二)建制布局 (三)体现的特点及意义
二.南宋临安城 三.辽上京 四.辽中京 五.金上京 六.金中都 七.元上都 八.元大都 九.明南京城 十.明清北京城
参考资料 叶新民:《元上都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003年。 徐良高:《死城之谜: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四川 人民出版社,2003年。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年。 徐吉军:《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出版社,2008年。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头山的东麓往南延伸,长390米、宽10-11米,皆为 夯土墙。西城墙主要以凤凰山为天然屏障,只在地 势较平缓的山坡局部修筑城墙。南城墙在今梵天寺 北。 街道,城内主街为纵贯南北的中心御街,以和 宁门为起点,向北经过朝天门,直到新庄桥和中正 桥,全长一万三千五百尺。御街不仅是临安城的中 轴线,从和宁门到朝天门的这一段还具有外朝的性 质,是元正、冬至大朝会时会集排班之所。中央官 署都集中设在和宁门以北的御街两侧,城内河渠众 多,主街之外有四条大的横街,横街间是东西向小 巷,构成了纵街横巷、水陆并行的街网布局。
第2讲 中国古代都城

殷墟俯瞰图
九方按城
轨九:市
。里《建
左,周筑
祖旁礼基
右 社 , 面 朝 后 市 , 市 朝 一
夫
”
三 门 , 国 中 九 经 九 纬 , 经
涂
··
冬 宫
考 工 记 》 载 “ 匠 人 营 国 ,
本 模 式
经涂九轨之外,还有环涂 (环城的道路)七轨和野涂 (郊野的道路)五轨之说。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 为都经涂。
都城的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城邑,布局严 整,气势宏伟,以帝王听政、居住的宫 殿为中心,分为罗城、皇城、宫城三重, 庞大的宫殿群巍峨壮丽,城内道路纵横 如棋局,王宫城四周有又厚又高的城墙, 其上城楼高耸,雄浑壮丽。早在先秦科 技著作《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建造国都 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规制、理论体系,足 见中国都城建筑历史之悠久。
——夏、商、西周: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初阶段 ——东周时期:都城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 ——春秋战国:都城呈王城和外郭的棋盘式格
局
——秦汉:都城设计充分体现政治、礼 制政教功能
——三国两晋:都城以明确规范各城市 功能区为主要特点,发展了城市中轴 线,在城市文化中表现从“城” 功 能向“市”功能转移的“经济思想”
思考:
谈谈你对古代都城的了解
请欣赏纪录片《故宫1》
思考: 谈谈纪录片《故宫1》给你的印象。
一 、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规模 较小的城邦建筑 奴隶社会的商周早期已经出现了较大的、 具有防御功能设施的都城建筑 周代起,中国就有了城建筑与建筑环境 整体经营的自觉观念 ——建筑礼制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宫复原模型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的大型建筑基址
《中国古代都城》PPT课件

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置的宫城和郭
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内为国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筑群;
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布在宫城之外的郭城内。 秦汉
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封闭的里坊制
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这是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
度森严,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缓慢的结果。
精选课件ppt
24
• 邺,(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南的临漳县的漳 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 )地处公元 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 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虽 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 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 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
精选课件ppt
精选课件ppt
12
总结
•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 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 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 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 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 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 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 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 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精选课件ppt
29
五、陪都制度
•
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
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
设立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
• ①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 洛阳、明代南北二京。
• ②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 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精选课件ppt
16
精选课件ppt
部汉 )代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权⼒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在多数情况下,⼜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化中⼼。
可以说,都城是⼀定时期物质⽂明和精神⽂明发展⽔平的标志。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夏朝阳城河南登封商朝亳-殷河南郑州-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洛⾢河南洛阳秦朝咸阳陕西咸阳西汉长安陕西西安东汉洛阳河南洛阳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隋唐长安陕西西安北宋东京河南开封西夏兴庆宁夏银川⾦朝会宁-燕京⿊龙江阿城-北京元朝⼤都北京明朝南京-北京江苏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流洹⽔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和渭⽔的交汇之处。
这⾥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化轴⼼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经济⽂化轴⼼带的建⽴,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事:⼀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国家的建⽴;⼆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候温和,平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带漕运⼗分困难,致使天⼦也常常不得不“逐粮⽽居”,就⾷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种游离状态。
中国古代都城(秦汉至宋元明清)考古讨论课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 大明宫 在太极宫东北面禁苑内的龙首原高地 上。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高宗龙朔二年 (662)又经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听政,取代太 极宫,成为唐代的主要宫廷 。
• 兴庆宫 在外郭东城春明门内街北。开元二年 (714)因兴庆坊(旧称隆庆坊)是玄宗藩邸置为 宫,十四年扩建兴庆宫置朝堂,十六年竣工, 玄宗即常在此听政。天宝十三年(754,旧唐 书作十二年)又筑兴庆宫城,并起城楼。
汉魏洛阳城
• 东汉洛阳城:全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 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东汉洛阳城南北 长九里七十步,东西宽六里十步,通称“九六城”, 平面为长方形,有12座城门。
• 城的总体布局是在纵向轴线上,依西汉旧宫经营南北 二宫,两宫相距一里,其间以三条复道相连。南宫南 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北宫南北长约1500 米,东西宽约1200米。以后又陆续添建东西二宫。主 要宫殿在南宫,规模较西汉长安的宫殿为小。主要官 署设在南宫附近,太庙等祭祀建筑划在城南。全城有街 道24条,大致为方格网形,分划出 100多个闾里。
隋唐城市遗址
•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 隋唐洛阳城遗址 • 隋唐扬州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 兴衰状况:
• 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营造新都, 隋文帝命宰相高颖总督,宇文恺负责设计。 582年兴建,583年迁入新都,定名为大兴城。 大兴城的面积83.1平方公里。唐建国后,改名 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扩建。904年朱全忠强 迫昭宗迁都洛阳,并命令拆迁长安宫室,自此 长安城衰落废弃。
隋唐洛阳城
• 外郭城。 • 全城共设8门,东、南各3门,北面2门,
西面无门。定鼎门为一门三道,宽28米。 定鼎门大街为郭城主干道,现存宽度为 121米。街道两侧有水沟痕迹。里坊103 个,坊平面为正方形,周围有坊墙,墙 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有3市。
考古学单元6(秦汉考古:秦汉城市)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1
西域诸国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2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3
壹、秦汉城市与宫殿遗存
一、秦咸阳城遗址 -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
直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秦都咸阳自定都 开始陆续兴建。 -咸阳遗址位于渭河两岸之咸阳塬上(今 咸阳东)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39
四、秦汉地方城址 1.秦碣石宫遗址 - 公元前215秦始皇巡游燕地时修建的离宫,规模
仅次于阿房宫。
-辽宁绥中。发现大型宫殿基址。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40
2.邺城遗址
-河北临漳县。以漳河为界分南北二城。邺 北城为汉末曹操始建,曹丕时为北都;邺 南城为十六国至北齐时建。
咸 阳 宫 第 三 号 壁 画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6
阿房宫前殿复原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五步一楼,十步 一阁
——杜牧《阿房宫赋》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
——《史记·秦始皇本纪》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7
秦咸阳宫遗址全景图
秦咸阳宫第一号遗址复原透视图与平面图
-南郊礼制性建 筑:辟雍、明 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莽九庙
《周礼·考工记》(战国成书的齐国官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六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13
汉长安城南城城墙遗迹
汉长安城霸城门遗址
霸城门夯土结构遗迹
汉长安城厨城门遗址
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
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平面图
两宋都城课件

3·1·3、城门
• (1)、外城门:《宋史·地理志》、《东京梦华录·卷一·旧京城》 记载外城共有城门和水门21座,目前经勘探发现的有10余座,分别 是东、西、南三面墙上的城门或水门。多为直门两重或屈曲开 门的瓮城门。
• 新郑门:为外城之西正门。后周时称“迎秋门”,北宋初改为“顺 天门”,因此门直通郑州,俗称“新郑门”。经勘探,瓮城平面呈 长方形,瓮门与城门相对, 东西120米,南北165米。《东京梦华录》 记载“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燕门、新郑门、新宋门、 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也”。 门的形制与 文献记载相符。该门址面积达2万平方米,是已探明诸门中面积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门,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也是罕 见的。
• (3)、皇城城门:在宋皇城的勘探发掘中,
我们还分别在皇城的东墙、北墙发现二处 缺口,根据缺口深度和位置判断,东墙的缺口 应是明周王府紫禁城东门——礼仁门,下部 为宋皇城东门——东华门(该缺口处的街道 今仍名为东华门街);北墙的缺口应是明周 王府紫禁城北门——承智门,下部则为宋皇 城北门——拱辰门。
• III、礼仁门遗址:东墙南部门址Q3:位于龙 亭东湖(俗称潘湖)东岸的市文化局家属楼北 端。
刘春迎在其《北宋东京城的桥梁》一文中,从文献学与考古学角度对东京城 的桥梁数量、定名以及桥梁之间的时空关系进行了讨论。
将桥划分为:虹桥、平桥(数量最多)、浮桥、吊桥。
• 作者依据文献记载,将桥的位置归纳为,河流和皇家园林。 • 汴河: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此处误,应为十四):从东水门
3·1·2·3、内城
• 宋时又称“里城”、“旧城”,是在唐汴州城 基础上修建而成。《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 一;《宋史·地理志》记载:其周回“二十里 一百五十五步”。勘探得知,整个内城略呈东 西稍长南北略短的正方形,坐落在开封市旧城 区。其南墙位于今大南门北300米左右东西一 线,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500米左右东西一线, 东西墙则与现存的开封明清城墙东西基本重叠。 四墙全长约11550米左右,与文献记载的“二十 里一百五十步”的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