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燃烧与爆炸学

合集下载

燃烧与爆炸学

燃烧与爆炸学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1、燃烧的必要条件
2、燃烧热
3、闪点
4、自燃点
5、沸点
6、氧指数
7、特大火灾
8、爆炸极限
9、熔点
二、简答题
1、燃烧的“氧学说”?
2、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
3、化学性爆炸的热爆炸机理是什么?
4、防火、防爆的基本理论?
5、物理性爆炸的爆炸机理是什么?
6、阻火器的工作原理?
三、论述题
1. 燃烧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用链式理论解释为什么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其爆炸上限以上和爆炸下限以下不会发生爆炸。

2. 试分析论述如何做好防、灭火安全防护装置的使用及管理工作。

3. 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阐述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的技术关键。

参考知识点
一、概念题
1. 参考教材P21-22
2. 参考教材P27
3. 参考教材P8
4. 参考教材P12
5. 参考教材P75
6. 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氮氧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氧浓度。

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7. 参考教材P24
8. 参考教材P36
9. 参考教材P77
二、简答题
1. 参考教材p5
2. 参考教材p55
3. 参考教材P32
4. 参考教材P20-30,P49-53
5. 参考教材P32
6. 参考教材P104
三、论述题
1.参考教材P7,P36
2. 参考教材P89-124
3. 参考教材p89。

燃烧和爆炸理论重点

燃烧和爆炸理论重点

第三章 物质的燃烧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火焰(即燃烧波)在预混气中传播,从气体动力学理论可以证明存在两种传播方式: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
(Ⅰ)区是爆轰区。特点:①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②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③ 燃烧波以超音速进行传播
(Ⅲ)区是正常火焰传播区。 特点:①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②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少; ③ 燃烧波以亚音速(即小于音速)进行传播。
火焰前沿的特点:(1)火焰前沿可以分成两部分: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 (2)火焰前沿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
火焰传播机理:(1)火焰传播的热理论: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的结果。
(2)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凡是燃烧都属于链式反应。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气中扩散,使新鲜冷混气发生链锁反应的结果。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烧达5min以上,这种现象称为点燃。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
物质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燃烧两种形式。
受热自燃的两个条件:外部热源、有热量积蓄的条件
自热自燃的三个条件:必须是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 此类物质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或是呈多孔隙状的,有良好的绝热和保温性能;热量产生的速度必须大于向环境散发的速度。
爆燃是一种燃烧过程,反应阵面移动速度低于未反应气体中的声速,反应阵面主要通过传导和扩散进入未反应气体中。爆燃是一种带有压力波的燃烧,爆燃发生时,反应阵面的传播速度低于声速。
爆轰的反应阵面移动速度比未反应气体中的声速高。对爆轰来说,主要通过压缩反应阵面前面的未反应气体使其受热,从而使反应阵面向前传播。

燃烧与爆炸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燃烧与爆炸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燃烧与爆炸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一、背景介绍燃烧与爆炸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如何正确应对火灾和爆炸事件成为了每个员工必须掌握的消防安全知识。

为了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能力,本次培训将重点介绍燃烧与爆炸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二、培训内容1. 燃烧基础知识• 什么是燃烧?• 燃烧的要素有哪些?• 燃烧的四要素是什么?2. 爆炸基础知识• 什么是爆炸?• 爆炸的种类有哪些?• 爆炸的常见原因是什么?3. 火灾预防措施• 火灾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方法• 火灾报警器的使用• 灭火器的种类和正确使用方法4. 爆炸事故应急处理• 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 人员疏散和逃生通道• 爆炸事故后的处理方法三、培训形式本次培训将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际演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过PPT讲解、现场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员工更好地掌握消防安全知识。

四、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员工了解燃烧与爆炸的基本知识,掌握火灾预防和爆炸事故应急处理的方法,提高员工的自救逃生和火灾控制能力。

五、培训时间和地点• 时间:XX年XX月XX日上午9:00-12:00• 地点:公司会议室六、培训评估• 每位员工完成培训后需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方可取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证书。

• 培训后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员工对培训内容的反馈意见,为今后的培训优化做准备。

七、培训师资本次培训将邀请公司消防专家进行授课,专业知识丰富,能够针对性地解答员工提出的问题。

八、总结燃烧与爆炸是极具危险性的事件,只有加强员工对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有效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希望通过本次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的安全稳定。

特殊应用场合及扩展条款1. 化工厂生产车间• 在化工厂生产车间,由于化学物质的存在,火灾和爆炸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额外加强以下方面的培训内容:1.化学品的安全存放和处理方法,包括防止化学品泄漏和相容性测试等。

2.火灾和爆炸事故中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及其应对措施。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2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2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2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多选题1. 粉尘爆炸的敏感度是指炸药在热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包括_______三个指标。

(5分)(A) 爆炸下限(B) 极限压力(C) 粉尘云(层)最低着火温度(D) 最小点火能参考答案:A,C,D2. 爆炸分为_______几大类。

(5分)(A) 物理爆炸(B) 化学爆炸(C) 核爆炸(D) 粉尘爆炸参考答案:A,B,C3. 爆炸品一旦发生爆炸,爆炸中心的高温、高压气体产物会迅速向外膨胀,形成很强的_______并迅速向外传播。

(5分)(A) 压力波(B) 冲击波(C) 噪音(D) 蘑菇云参考答案:B4. 粉尘防爆措施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等。

(5分)(A) 控制粉尘扩散范围(B) 清除积尘(C) 控制火源(D) 适当增湿参考答案:A,B,C,D5. 粉尘爆炸必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是_______。

(4分)(A) 可燃粉尘(B) 助燃物(C) 点火源(D) 空间受限参考答案:A,B,C,D判断题6. 铁生锈不是燃烧现象_______。

(4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解题思路:7. 只有液体具有闪点_______。

(4分)正确错误解题思路:8. 当管子直径减小到某个尺寸时,火焰就不能传播,燃烧就停止了_______。

(4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解题思路:9. 爆炸过程最基本的特征是压力的急剧升高。

(4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解题思路:10. 可燃混合气的压力越高,最小点火能越小,该混合气体的火灾危险性越小。

(4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11. 可燃液体水溶液的闪点会随水溶液浓度的降低而升高。

(4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解题思路:12. 一氧化碳的爆炸极限是12.5%~75%,也就是说,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12.5%时,遇明火时,这种混合物也不会爆炸。

(4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解题思路:13. 高温时热自燃是着火的主要原因,而在低温时支链反应是着火的主要原因。

燃烧与爆炸学

燃烧与爆炸学

1、可燃固体阴燃转变为明火燃烧需要的条件?有利于阴燃的上述因素也都有利于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如外加空气流有利于这种转变;向上传播的阴燃比向下传播的阴燃更容易向有焰燃烧转变;棉花等松软、细微的阴燃很容易转变为有焰燃烧等。

从总体上讲,当炭化区的温度增加时,由于热传导使得热解区温度上升,热解速率加快,挥发分增多,这时热解区附近空间的可燃气体浓度加大。

当温度继续升高时,也可自燃着火。

这就完成了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

由于这一转变过程是个非稳态过程,要准确确定转变温度是很难的。

概括地讲,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阴燃从材料堆垛内部传播到外部时转变为有焰燃烧。

在材料堆垛内部,由于缺氧,只能发生阴燃。

但只要阴燃不中断传播,它终将发展到堆垛外部,由于不再缺氧,就很可能转变为有焰燃烧。

(2)加热温度提高,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

阴燃着的固体材料受到外界热量的作用时,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热解区内挥发分的释放速率加快。

当这一速率超过某个临界值后,阴燃就会发展为有焰燃烧。

这种转变也能在材料堆垛内部发生。

(3)密闭空间内材料的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甚至轰燃)。

在密闭空间内,因供氧不足,其中的固体材料发生着阴燃,生成大量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充满整个空间,这时,如果突然打开空间的某些部位,因新鲜空气进入,在空间内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进而发生有焰燃烧,也有可能导致轰燃。

这种阴燃向轰燃的突发性转变是非常危险的。

2、简述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与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

(1)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任何反应体系中的可燃混合气,一方面它会进行缓慢氧化而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另一方面体系又会通过器壁向外散热,使体系温度下降。

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发生自燃;相反,如果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就不能自燃。

在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中,假定体系内部各点温度相等。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一、爆炸及其分类
1.爆炸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声、光、热, 机械功等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叫做爆炸。爆炸做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系统内瞬间形成的高压气体或蒸气骤然膨胀。实质上爆炸是一种极为迅 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
2.爆炸的分类
根据引起爆炸的原因,爆炸可分为: 物理爆炸 化学爆炸
2、燃烧的条件
【案例3-1】 2007年3月3日,某电机厂电扇车间油漆 工段长兼操作组长王某,同本班女油漆工周某上大夜班。 凌晨1时40分,王某将点香烟未灭的火柴梗扔在喷漆台 上,即刻引起喷漆台上易燃物体燃烧,给国家财产造成 巨大损失。 可燃物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能源 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发生化学 反应的物质(汽油、木材)。 助燃物: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空气、氧气、 高锰酸钾等)。 着火源:能引起可燃物发生燃烧的热能源(明火、 电火花、化学热)。
3.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
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一般小于可燃气体和液体的燃烧速度。
不同组成、不同结构ຫໍສະໝຸດ 固体物质,燃烧速度有很大差别。 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也和燃烧时的风向和风力有关。
对于同种固体物质,燃烧速度还和固体物质含水量、比表面积 有关,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越大,燃烧速度越快。
第二部分 爆 炸
职业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化工HSE与清洁生产》课程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第一部分 燃烧
爆炸 化工原料及产品的火灾危险性 防火防爆技术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 燃烧
一、燃烧及燃烧条件
1.燃烧
燃烧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同时有热和光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是燃烧的三个特征。 燃烧反应一般速度快、放热较多,提高了燃烧产物的温度,引起 产物分子内电子的能级跃迁,放出各种波长的光。 一切燃烧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参加反应的物质必须包含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也就是助燃物和可 燃物。 要使可燃物和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必须具有点火能源。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目录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1. 引言 (2)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2.1 可燃物的种类 (2)2.2可燃物的热特性 (3)3. 燃烧理论 (6)3.1 燃烧的条件 (6)3.2 着火形式 (6)3.3 着火理论 (7)3.4灭火分析 (14)4. 爆炸理论 (18)4.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8)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1)4.3 防控技术 (23)5. 结论 (24)1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

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

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

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

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

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2.1 可燃物的种类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2)、一氧化碳(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

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

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

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

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1.42×108J/kg,是碳的4 倍多。

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

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2燃烧产物还可进一步燃烧生成完全燃烧产物。

《燃烧与爆炸》课件

《燃烧与爆炸》课件
化学性质爆炸是指物质发 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 明亮火焰和巨大气体冲击 波。
爆炸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1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爆炸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保证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2 爆炸的危害
爆炸会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冲击波、喷射物和火灾等危害。
3 防范措施
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如合理存放、正确操作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烟燃烧
烟燃烧是指可燃物在 缺乏氧气的情况下燃 烧,产生大量烟雾。
爆炸
爆炸是指可燃物与氧 气迅速反应产生巨大 能量释放的过程。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
1 爆炸的定义
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 迅速放出大量能量,产生 剧烈的声光效应。
2 理性质爆炸
理性质爆炸是指物质的体 积迅速扩大,没有产生明 亮火焰。
3 化学性质爆炸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木材、 燃油和天然气等。
氧气
氧气是燃烧必需的气体,它 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
引燃源
引燃源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 使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并 点燃。
燃烧的类型
明火燃烧
明火燃烧是指可燃物 表面燃烧产生明亮的 火焰。
雾燃烧
雾燃烧是指可燃液体 或固体在空气中形成 细小液滴或悬浮颗粒 后燃烧。
结语
1 总结
燃烧与爆炸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对我们很重要。
2 展望燃烧与爆炸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燃烧和爆炸技术将不断创新和改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燃烧与爆炸的应用
燃烧和发电
燃烧可用于发电,如燃煤、燃 油和天然气等。
燃烧和冶金
燃烧在冶金过程中用于矿石熔 炼和金属提取。
爆炸和科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的换热量
oC W/(m2·oC)
第二章 第10页
第一节 热量传递概述
三、热辐射(Radiation of Heat) 1、定义:物体转化本身的热能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
第二章 第11页
第一节 热量传递概述
三、热辐射(Radiation of Heat)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辐射力(Radiation Energy):凡温度高于0K物 体都有向外发射辐射粒子的能力;单位时间,物 体单位表面积向周围半球空间发射的所有波长范 围内的总辐射能。
⋅ (Ql

Ql1 )
第二章 第3页
第二章 燃烧的物理基础
2006年9月 杨 迎
第一节 热量传递概述
一、热传导(Heat Conduction) 1、定义:相互接触而温度不同的物体或物体中温 度不同的各个部分之间,当不存在宏观的相对位 移时,由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引起的热传递现象。
第二章 第5页
第一节 热量传递概 述
第二章 第29页
回顾 第二章 燃烧的物理基础
一、热传导(Heat Conduction)
傅里叶定律:
q&c′′ond
=
q&′x′
=
−K
dT dx
二、热对流(Heat Convection)
(W/m 2 )
牛顿冷却定律:
q&c′′onv = hΔT
(W/m2 )
三、热辐射(Radiation of Heat)

一、导热微分方程 7、具有内热源的三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
不存在内热源
0 ⎜⎜⎝⎛
∂ 2T ∂x 2
+
∂ 2T ∂y 2
+
∂ 2T ∂z 2
⎟⎟⎠⎞ +
Q& ′′′ K
=
1 α
∂T ∂t
导热是稳态
第二章 第23页
第二节 热传导
二、三种典型情况的稳态导热微分方程
例2-2:自热性材料以无限大平板、无限长圆 柱体和球形长时间堆积,形成内部温度高,边 界温度低的稳态温度分布。试推导描述内部温 度分布的导热微分方程。
dQK
=
K ⎜⎜⎝⎛
∂ 2T ∂x2
+
∂ 2T ∂ y2
+
∂ 2T ∂z 2
⎟⎟⎠⎞ ⋅ dxdydz
第二章 第20页
y
一、导热微分方程
x
z
5、微元体内热源发热量:
dQg = Q& ′′′dxdydz
dQx
6、微元体单位时间内能的改变:
dx
dE = ρcdxdydz ∂T
能量守恒:
∂t
dz
dy dQ x + dx
单位
W/m2 W/(m2.K4)
oC
第二章 第13页
第一节 热量传递概述
一、热传导(Heat Conduction) 二、热对流(Heat Convection) 三、热辐射(Radiation of Heat)
第二章 第14页
思考题:
1、台式电脑机箱内部的传热过程分析? 2、烧开水的传热过程分析? 3、人在同样温度(25oC)的水中和的空气中感 觉一样么?为什么? 4、暖水瓶的瓶胆为真空镀银夹层玻璃,原理是 什么?
第二章 第32页
第二节 热传导
三、两种典型情况稳态导热的热流密度
例2-1:求无限大平壁导热。已知无限大平 壁两面的温度分别为T1和T2,T1>T2,平板 厚为L。理想模型中,热流是一维的。
Solution: (1)单层无限大平壁导热
傅里叶公式:
q&′x′
=
−K
dT dx
积分:
Q& g = Q& ′′′ ⋅ 4πx2 ⋅ dx
能量守恒:
d 2T dx 2
+
2 x
dT dx
+
Q& ′′′ K
=
0
第二章 第28页
(4)导热微分方程通式
d 2T dx 2
+
β
x
dT dx
+
Q& ′′′ K
=
0
β=0,对无限长平板; β=1,对无限长圆柱体; β=2,对球体; β=3.28,对正方体。
=
−K
⋅ ⎜⎜⎝⎛
dT dx
+
d 2T dx 2
⋅ dx ⎟⎟⎠⎞ ⋅ 2π(x
+
dx )l

−K
⋅ 2πl⎜⎜⎝⎛ x
dT dx
+
x
d 2T dx 2
⋅ dx
+
dT dx
⋅ dx ⎟⎟⎠⎞
( 略去高阶无穷小量
d 2T dx 2
⋅ dx
⋅ dx)
第二章 第26页
Q& x
Q& x+dx
(2)无限长圆柱体
第二章 第9页
第一节 热量传递概述
二、热对流(Heat Convection)
3、牛顿冷却定律
q&c′′onv = hΔT
(W/m2 )
物理量
q&c′′onv ΔT
h
含义
单位
单位时间内,单位壁面积上的对流换热量 W/m2
流体与壁面间的平均温差
对流换热系数,表示流体与壁面温度差为 1oC时,单位时间内单位壁面面积和流体之
第二章 第19页
一、导热微分方程
3、微元体各向净得能量:
dQx

dQx + dx
=
K
∂ 2T ∂x2
⋅ dxdydz
dQy
− dQy +dy
=
K
∂ 2T ∂y 2
⋅ dxdydz
dQz
− dQz +dz
=
K
∂ 2T ∂z 2
⋅ dxdydz
y z
dQx
x
dx
dz
dy dQ x + dx
4、微元体净得能量:
净得能量:
Q& x
− Q& x+dx
=
K2πl(x
d 2T dx 2
dx
+
dT dx
dx )
内热源发热量:
Q& g = Q& ′′′ ⋅ 2πxl ⋅ dx
0 单位时间内能的改变:
能量守恒
d 2T dx 2
+
1 x
dT dx
+
Q& ′′′ K
=
0
第二章 第27页
Q& x
Q& x+dx
T
(3)球体
导入热量:
第二章 第6页
第一节 热量传递概述
一、热传导(Heat Conduction)
2、傅里叶定律
q&c′′ond
= q&′x′
=
−K
dT dx
(W/m 2 )
物理量
含义
单位
q&′x′
dT/dx
热通量,又称为热流密度; 在单位时间,经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
沿x方向的温度梯度
W/m2 oC/m
K
导热系数,单位温度梯度时的导热量
Reviews 回顾
2006年9月 杨 迎
2、燃烧热的计算式(a、某种物质)
i组分反应式 中的系数
∑ ∑ QP = ΔH r⋅m = ( ViΔH f .m.i )产物-( ViΔH f .m.i )反应物
2、燃烧热的计算式(b、气体混合物)
∑ ΔHc,m = Vi ⋅ ΔHc.m.i
i组分的体积百分比
第二章 第18页
y
一、导热微分方程
x z
1、导入能量:
dQ x
= q&′x′ ⋅ A =

K
∂T ∂x
dydz
dQx
dx
2、导出能量:
dQx+dx = q&′x′+dx ⋅ A
=
[q&′x′
+
∂q&′x′ ∂x
dx]⋅
A
=
−K ⎜⎜⎝⎛
∂T ∂x
+
∂ 2T ∂x 2
⋅ dx ⎟⎟⎠⎞dydz
dz
dy dQ x + dx
第二章 第12页
第一节 热量传递概述
三、热辐射(Radiation of Heat)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Stefan-Boltzmann law)
q&′r′ad = Eb = σT 4 (W/m2 )
物理量 Eb
σ
T
含义
黑体辐射力 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σ =5.69×10-8 表面的绝对温度
2、燃烧热的计算式(c、复杂结构的可燃物)
QH=4.18 × [81× C + 300 × H − 26 × (O − S)] (kJ/kg)
注意1:可燃物中氧和氮的总质量百分含量
QL = QH − 6× (9H + W)× 4.18 (kJ/kg)
注意2:代数只代质量%号前面的数值
第二章 第2页
一、燃烧热和热值计算
二、热容
1、热容(Heat Capacity):在没有相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条件下,一定量物质温度每升高一度所需要 的热量。分为恒压热容和恒容热容。
2、表达式 C = dQ n ⋅dT
三、燃烧温度的计算
kJ/(mol ⋅ K) or kJ/(m3 ⋅ K)
插值法:
t
=
t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