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有教无类》教案

合集下载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师,乐于助人的品质。

3.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有教无类》故事文本,了解故事背景、情节及寓意。

2. 语文知识:生字词学习,语法讲解,句型练习。

3. 写作训练:以“我的老师”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有教无类”的思想,掌握故事中的生字词和句型。

2. 难点:正确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有教无类”的意义。

2. 互动法:提问回答,讨论交流,巩固知识点。

3. 实践法: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有教无类”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

2. 阅读课文《有教无类》,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寓意。

3. 学习生字词,讲解语法知识,进行句型练习。

4.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有教无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5. 写作训练:以“我的老师”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性,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评估: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有教无类》,熟记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语法知识。

八、课程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班级演讲比赛,让学生围绕“有教无类”的主题发表演讲。

2. 邀请学校老师或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教育经验和感悟。

3. 开展教育公益活动,如支教、访问贫困地区学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掌握相关教育概念。

(2)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认知,提高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各类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掌握各种教育类型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如何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兴趣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有教无类》教案及相关教学资料。

2. 课件:相关教育类型的案例及图片。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教育短片,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

(2)教师简要介绍“有教无类”的含义及意义。

2.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各类教育的案例,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3.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对教育的热情。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并简要说明理由。

(2)收集有关教育的资料,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相关知识:(1)介绍我国教育制度及各类教育的现状。

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

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

高二课文《有教无类》教案《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有教无类 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有教无类 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有教无类》学案设计1. 认知目标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 技能目标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情感目标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4. 重点、难点主要讲授第一则、第三则、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选文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5. 课时分配一课时6.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 字音熟记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2. 通假字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u3. 古今异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 古义今义4. 词类活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礼后乎5. 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①判断句回也非助我者也起予者商也②省略句赤也惑,敢也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③宾语前置句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其斯之谓也何谓也合作探究一、导入自从我们开始学习这本先秦诸子就开始研究一个人‘孔子’,通过前边几篇选文的学习现在对于孔圣人的了解就算做不到耳熟能详最起码也略知一二了,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是思想家、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可见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

作为教育家,我们前面介绍孔子的时候说过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启发式教学,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在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主张。

本文共十则选文,现将十则选文归类分为四部分:通过本选文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

有教无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有教无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学习选文1,领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1、“有教无类”的含义?明确: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2、“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明确:“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习选文3,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1、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意思是:听说了就表示去实践。

即“闻斯行之”。

2、现在子路直接问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是另一番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3、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曰“闻斯行之!”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

而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四、分析选文5,了解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思想1、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明确: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加,作为大学生,要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技能与综合素质。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之间尤其是身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学生容易受到种种限制和不公正的对待,因此只有贯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才能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因此,我们设计的《有教无类》教案,针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提高其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意识,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份教案主要包含三部分:预习、课后作业和课堂实践活动。

其中,预习主要包括:阅读教材、自学资料和讨论小组。

课堂实践活动则包括:个人批判和小组讨论、辩论和研究报告等。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三部分内容:预习:1. 阅读教材教材学习是本次教学中的基础。

在预习阶段,每个学生需要逐课逐章进行认真阅读,对于不懂的重点部分,应该主动向讲师请教,并及时做好笔记。

因此,本阶段建议设置一个小测验,以增强活动性和积极性。

2. 自学资料为了更好的素质教育,学生还需要准备一些关于公正、均等和教育公平的资料。

学生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研究和理解,并做好相关笔记。

3. 讨论小组本阶段的小组由学生自己组建,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互动,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探讨公正、均等和教育公平的含义。

在下一阶段的课堂实践中,小组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向其他小组抨击自己对于是否具有教育公平的观点。

课后作业:1. 思考问题经过上面的准备,学生需要识别重点,思考各种问题,完成思考题,并以固定格式提交答案。

最新高中语文有教无类教案讲课教案

最新高中语文有教无类教案讲课教案

《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第2则、【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4)课堂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后拓展中的学习成果带到课堂上来,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共同提高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先秦诸子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先秦诸子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拓展要求:
(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观看视频、查阅网络资源等方式,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
(2)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先秦诸子思想的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加深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认识。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案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1. 学生层次
我所教的高中生在知识层次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而有的学生则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先秦诸子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先秦诸子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疏通文字第二课时:了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第一课时(疏通文字)导入语:天下熙熙皆为名利。

孔子也不脱俗,一生奔波,赢得生前身后名。

生前名:知师莫如生。

学生把孔子比作日月不可逾,比作上天不可阶,认为探索他的学问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竭尽全力还是不能企及。

学生的评价可谓高,如果评教,孔子的A得分率应该是百分之百。

身后名:历代君王都赐予孔子无比光荣的谥号。

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

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

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

好的老师是做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楷模,他有着怎样的教育思想,用什么样的教材,教什么样的学生,怎么教,我和你们一样充满着好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论语》的节录中寻找答案吧!(3分钟)一丶研读文本1.师范读正音,学生浏览文本,知大体。

(文本共计10则,除3、4、9、10外,篇幅都很短,要想研究就要先扫除文字障碍)(7分钟)2.学生分小组,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

(要求课下注释翻注在文本字里行间,做到能够站起来浏览文本就能串译文段)(20分钟)3.请学生提出遇到的困难,教师帮助完成文字翻译。

学情设计:第9则“如切如磋”第10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第9则: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第10则:“素以为绚”可以看做一个宾语前置,即“以素为绚”,翻译为“以本色为美”。

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

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

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

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

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优秀教案),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

拿什么打底子?仁。

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

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

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

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

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

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

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

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

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

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

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

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

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

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

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二丶作业。

研读文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孔子为什么要办私学?2、孔子的学生来源是怎样的?3、孔子教学生什么?4、孔子是怎样教学的?5、孔子指导学生怎样学?第二课时(探究孔子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一、导入语:①上一节课我们扫除了文字障碍,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孔子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抛出问题)②孔子办学不是为了牟利,孔子是为了牟政,孔子的政治活动都是对“周礼”进行维护和改革,因为作为上层建筑的“周礼”在现实中已经显示出不能与生产力相适应,需要改革。

③有两个办法,参政或者影响政治(a游说国君或者执政大夫——无效b育人,让学生去从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二、探究问题1、孔子招收什么样的学生?2、孔子教些什么?3、孔子怎么教?4、孔子对自己的教与学经验进行怎样的总结?(学生讨论探究答案,要求在文本中找依据,以《论语》选段为本,交流15分钟)三、讨论总结孔子教些什么?四门课:文、行、忠、信(古代文献、行为处世方法、忠诚、诚信)也就是文化课、实践课、思想品德课。

目标是培养君子。

培养方向:做官、做人。

怎么教?(学生讨论)A讨论法(《四子侍坐》孔子问“志”,在赞扬与点评中引导学生。

B 答问法(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主要在第4则,第9则,第10则第4则: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

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

”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

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

’又跑了。

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

’再跑了。

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

”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

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

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

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为政),19次。

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

再次是问仁,9次。

又再次是问礼,5次;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

孔子感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

其实即便是问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

比如课文当中举得这个例子:第10则:子夏向孔子问诗。

子夏,就是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有一次子夏问:《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何谓也)?课本翻译为“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值得斟酌。

“素以为绚”可以看做一个宾语前置,即“以素为绚”,翻译为“以本色为美”。

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

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

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

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

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

拿什么打底子?仁。

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

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

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以本色为底”。

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

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

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

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

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

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

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

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

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

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

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孔子对自己的教与学经验进行总结(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并总结)第5则,第6则,第7则。

小结:一方面教师教学重视“启发式教学”。

第5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她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

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已经说得天花乱坠、满头大汗了,硬映地要灌给大家,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另一方面学生学习重视“学思结合学习法”。

第6则,第7则,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

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在《劝学》篇里谈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回味。

这种状态我很认可。

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考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四、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一起来看看第1则和第2则。

1、你们是怎样理解“有教无类”的?(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

(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 无B”这种句式。

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

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

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

第三种更不对。

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

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

同样,有教则无类。

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易中天教授的理解是: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

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

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