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词集

合集下载

第二章·宋词发展概述

第二章·宋词发展概述

词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百花争妍、千峰竞秀的盛况,真是异军突起,华彩纷呈,使宋词显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与唐诗、元曲相映成辉。

收录在《全宋词》中的词人共一千三百多家,词作共一万九千九百余首。

作家之众,作品之多,艺术之成熟,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空前绝后。

以致于“歌台舞榭,竞睹新声”(吴曾《能改斋漫录》),故有一代文学之称。

同时宋词派别林立,风格纷呈。

从宋以来,人们对此研究颇多。

宋词的时代特色也非常显著,人们所说的宋人“男子作闺音”的现象,确定了词体不同于诗歌的阴柔美特征。

下面就宋词的昌盛气象、宋词繁荣昌盛的原因、宋词的词体派别研究以及宋词的时代特点分别论之。

第一节宋词的昌盛气象词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起源于隋唐之际,发展于晚唐五代,昌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代。

唐五代是宋词的准备时期,元明是宋词鼎盛之后的衰微时期,固然不能与宋词比盛;即使是清词号称“中兴”,毕竟是鼎“盛”之后的复“兴”,已落于第二位,难以与宋词之“盛”并驾齐驱。

宋词的鼎盛表现于下面几个方面:一、创作成果繁荣丰硕首先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空前。

宋词作家与作品的数量是非常大的,据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与孔凡礼先生辑补的《全宋词补辑》来统计,现存宋代有姓氏可考的词人共1493人,词作共21055首,其中有1569首为姓氏失传的无名氏之作。

这个数字既反映了宋词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宋词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数量而言,宋词与清词相比,不可言多;但是与唐五代词相比却大显盛况。

据新编《全唐五代词》统计,《正编》共收有姓氏可考的词人83家,性质确定的词作有1962首(不计《副编》所收作者60余人、性质不定的作品863首)。

可见,宋代词人词作的数量巳在唐五代词创作的基础上翻了十倍有余,显示出宋词创作的空前盛况。

其次表现在宋代词人别集也大量涌现。

别集也就是作家的个人专集,它既是检验一个作家创作成就大小的标志,也是衡量一种文体繁荣与否的指标。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中)展开全文川雪宋继唐俗,春节习俗与唐代也大致相同。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新年景象,欢快动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收到成效。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两次罢相,变法最终失败。

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

后人称其王荆公。

文学上成就突出。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此诗作于诗人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公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年,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创作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元日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

这奇特的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

根据《神异经》的记载,人们放爆竹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宋代词人介绍

宋代词人介绍

宋代词人介绍【全】辛弃疾1104~1207年,南宋诗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

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

天圣进士。

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

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周邦彦1056~1121年,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吴文英1212~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人。

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时显贵,作词较多,是一位重要词人。

其词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

今传有《梦窗词》。

李清照1084~?,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词调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性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王灼云: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阁巷荒谣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宋之韵》全部文字解说词(1-20集)

《宋之韵》全部文字解说词(1-20集)

《宋之韵》全部文字解说词(1-20集)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此句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 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3、赏析“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 看山河。”
“直下”,指目光一直地往下。 作者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飞上万里 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诗人 收复山河的坚定信念。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课堂练习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本词为赠友之作,标题“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交代写作时间、酬赠对 象。 B.开篇以金波四射的转轮和重新磨光的飞镜比喻月亮,描写了月满中秋的美 景。 C.“直下看”指目光一直往下看,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词作的趣 味。 D.本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桂树等典让表达的意思直白、抒发的情感直露。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 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 更多。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 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手法,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 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 词的主旨。
写作背景
介绍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 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 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 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 其族侄赵昚,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 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 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作者七年 之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 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 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构词集
渔父词(并序其一)
绍兴元年七月十日,余至会稽,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戏同其韵,赐辛永宗。

一湖春水夜来生。

几叠春远更横。

烟艇小,钓丝轻。

赢得闲中万古名。

渔父词(其二)
薄晚烟林澹翠微。

江边秋月已明晖。

纵远舵,适天机。

水底间云片段飞。

渔父词(其三)
云洒清江江上船。

一钱何得买江天。

催短棹,去长川。

鱼蟹来倾酒舍烟。

渔父词(其四)
青草开时已过船。

锦鳞跃处浪痕圆。

竹叶酒,柳毡。

有意沙鸥伴我眠。

渔父词(其五)
扁舟小缆荻花。

四合青山暮霭中。

明细火,倚孤松。

但愿尊中酒不空。

渔父词(其六)
侬家活计岂能明。

万顷波心月影清。

倾绿酒,糁藜羹。

保任衣中
一物灵。

渔父词(其七)
骇浪吞舟脱巨鳞。

结绳为纲也难任。

纶乍放,饵初沉。

浅钓纤鳞味更深。

渔父词(其八)
鱼信还催花信开。

花风得得为谁来。

舒柳眼,落梅腮。

浪暖桃花夜转雷。

渔父词(其九)
暮暮朝朝冬复春。

高车驷马趁朝身。

金拄屋,粟盈囷。

那知江汉独醒人。

渔父词(其十)
远水无涯山有邻。

相看岁晚更情亲。

笛里月,酒中身。

举头无我一般人。

渔父词(其十一)
谁云渔父是愚翁。

一叶浮家万虑空。

轻破浪,细迎风。

睡起蓬窗日正中。

渔父词(其十二)
水涵微湛虚明。

小笠轻蓑未要晴。

明鉴里,縠纹生。

白鹭飞来空外声。

渔父词(其十三)
无数菰蒲问藕花。

棹歌轻举酌流霞。

随家好,转山斜。

也有孤村三两家。

渔父词(其十四)
春入渭阳花气多。

春归时节自清和。

冲晓雾,弄沧波。

载与俱归又若何。

渔父词(其十五)
清湾幽岛任盘纡。

一舸横斜得自如。

惟有此,更无居。

从教红袖泣前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