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诊断课件

2~
3~
4~
5~
6~
注:2008年阜阳病例数据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7页
实验室检查
❖ 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
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 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
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
(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47页
手足口病
❖ 2008年3月安徽阜阳爆发手足口病,同期国内多个省份亦 有爆发。
❖ 2008年4月30日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 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 在初步总结当年病例基础上,2008年11月19日印发《手足
出现棘(尖)慢波。
❖ 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
缓,ST-T改变。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7页
诊断
❖ 临床诊断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7页
诊断
❖ 确定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
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 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 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47页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
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
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 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 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 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 低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 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 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 率较高。
《手足口病》课件

01 注意饮食
给孩子多喝水,可以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02 避免传染
避免孩子与其他患病儿童过度接触,注意个人卫生
03 定期监测
定期测量孩子的体温和观察症状变化
总结与展望
疫情监测
加强手足口病疫情 监测和信息报告
有效干预
提高对手足口病的 干预措施和防控措
施
科学研究
加大对手足口病的 科学研究力度
早期诊断
手足口病特点对比
典型症状
发热 口腔疱疹 手脚皮疹
患病年龄
婴幼儿 学龄前儿童 成人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粪-口传播
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预防为主 隔离治疗
手足口病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主要流行在春夏季,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是易感人 群,应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
● 03
第三章 诊断和治疗方法
临床诊断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结合实验室检 查结果,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手 足口病。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和隔离十分重要。
● 06
第6章 经验分享和总结
家长经验分享
一些经验丰富的家长分享了他们在孩子患手足口病时的护理经验, 包括如何缓解孩子的不适症状、清洁卫生、饮食调理等。这些经 验对其他家长来说是宝贵的参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患病 的孩子。
家长经验分享
及时就诊
在孩子出现症状时 要及时就医,不要
拖延
多喝水
保持孩子充足的水 分摄入
手足口病与其他传染病的区别
手足口病
主要发生在儿童 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为主要症 状 易在幼儿园、学校等群体机构 传播
手足口病课件(ppt)

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
疱、常伴有瘙痒。
03 治疗与预防措施
治疗方案及原则
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如降温、止痛 等。
抗病毒治疗
支持治疗
包括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等 。
对于重症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病毒 药物进行治疗。
02
01
并发症治疗
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
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02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等,皮疹
多在发热1~2天后出现,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
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
03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下降
1.谢谢聆 听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 等肠道病毒引起。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 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 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 播。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
流行特征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 季多见,呈现周期性流 行的特点。
手足口病课件(ppt)
汇报人: 2023-12-22
目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与展望
01 手足口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肠 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 幼儿发病为主。
病例:手足口病诊断与治疗培训课件(共39张PPT)

2.目前尚无具体推荐建议 3.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儿茶酚胺风暴”,减轻炎症反
应,协助液体平衡和替代肾功能 4.适用于第3期和第4期患儿。
发病1-2周患儿咽部排出病毒,3-5周从粪便中排出
病毒。
第六页,共三十九页。
EV71感染(gǎnrǎn)特点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
嗜皮肤: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斑丘疹、疱疹
嗜神经(shénjīng):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弛缓性瘫痪 ( EV-A71具有前角神经组织嗜性)
2.左西孟旦:荷剂量负6-12ug/kg 静注,0.1ug/(kg.min)维持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九页。
机械通气 指征 (tōng qì)
(下列情况之一)
1.呼吸(hūxī)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 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5.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 6.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 7.频繁抽搐或昏迷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 MRI检查可见异常
脑桥、延髓、中脑(zhōngnǎo)见斑
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急性迟缓性麻 痹:可显示节段脊髓前角区斑点状对称 或不对称长T1长T2信号
第二十页,共三十九页。
第2期治疗(zhìliáo)要点
1期治疗基础上 + 脱水剂 1.20%甘露醇:0.25-1.0g/kg.次,20-30min快速静脉注射 q4-8h 2.严重颅内高压或脑疝:20%甘露醇 q2-4h 3.严重颅高压或低钠血症:联合(liánhé)高渗盐水(3%氯化钠) 3.伴有心功能障碍:速尿:1-2 mg/kg IV
应,协助液体平衡和替代肾功能 4.适用于第3期和第4期患儿。
发病1-2周患儿咽部排出病毒,3-5周从粪便中排出
病毒。
第六页,共三十九页。
EV71感染(gǎnrǎn)特点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
嗜皮肤: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斑丘疹、疱疹
嗜神经(shénjīng):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弛缓性瘫痪 ( EV-A71具有前角神经组织嗜性)
2.左西孟旦:荷剂量负6-12ug/kg 静注,0.1ug/(kg.min)维持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九页。
机械通气 指征 (tōng qì)
(下列情况之一)
1.呼吸(hūxī)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 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5.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 6.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 7.频繁抽搐或昏迷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 MRI检查可见异常
脑桥、延髓、中脑(zhōngnǎo)见斑
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急性迟缓性麻 痹:可显示节段脊髓前角区斑点状对称 或不对称长T1长T2信号
第二十页,共三十九页。
第2期治疗(zhìliáo)要点
1期治疗基础上 + 脱水剂 1.20%甘露醇:0.25-1.0g/kg.次,20-30min快速静脉注射 q4-8h 2.严重颅内高压或脑疝:20%甘露醇 q2-4h 3.严重颅高压或低钠血症:联合(liánhé)高渗盐水(3%氯化钠) 3.伴有心功能障碍:速尿:1-2 mg/kg IV
手足口病课件PPT课件

– 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
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 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亦可经水感染。 – 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
•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 –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 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 可反复感染
– 急性起病,发热和/或手足口病。 – 口腔黏膜: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 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 斑丘疹,手足部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 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 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7mm,质地稍硬,自几 个至数十个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可伴有咳嗽、 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医疗机构(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各 乡镇卫生院)共同职责
• 1、组织领导: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防控 专班: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责任制。 • 2、预检分诊: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相关规定,对手足口病人进行预检分诊。 • 3、疫情报告管理:在发现手足口病时,在规定时限内向相
性别、年龄分布
流行特征
• 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
• 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 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 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 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
• 主要表现
病原学(理化性质)
手足口病诊断与预防PPT课件

• 传染源: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者。 •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接触、血。 • 易感人群:可在多年龄组一起感染,主要
是幼儿感染,5岁以下占绝大多数。
• 流行季节:全年散发,5-8月高峰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2—7天 • 多数患儿突然起病 • 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
热。
防控措施
• 自2019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
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 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 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 告。
报告内容和方法
•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 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
有,可见于手臂、腿及臀部,偶见于躯干
• 性质:初见斑丘疹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
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长径与皮纹走向 一致,米粒或豌豆大小,质地较硬,多不 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
手足及其他部位
• 数量:少则数个,多则百余个。 • 疱疹一般在5-7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
素沉着
临床表现
危重患儿的早期发现
• 具有以下特征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
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 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 1、年龄小于3岁; • 2、持续高热不退; • 3. 末梢循环不良; • 4、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 5、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 6、外周血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 7、高血糖; • 8、高血压或低血压
•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
行网络直报。
•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
是幼儿感染,5岁以下占绝大多数。
• 流行季节:全年散发,5-8月高峰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2—7天 • 多数患儿突然起病 • 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
热。
防控措施
• 自2019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
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 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 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 告。
报告内容和方法
•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 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
有,可见于手臂、腿及臀部,偶见于躯干
• 性质:初见斑丘疹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
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长径与皮纹走向 一致,米粒或豌豆大小,质地较硬,多不 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
手足及其他部位
• 数量:少则数个,多则百余个。 • 疱疹一般在5-7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
素沉着
临床表现
危重患儿的早期发现
• 具有以下特征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
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 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 1、年龄小于3岁; • 2、持续高热不退; • 3. 末梢循环不良; • 4、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 5、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 6、外周血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 7、高血糖; • 8、高血压或低血压
•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
行网络直报。
•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
手足口病ppt课件

03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家庭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家庭卫生
经常打扫卫生,保持室内环境 清洁,避免灰尘和细菌的滋生
。
勤洗手
家庭成员要经常洗手,特别是 在处理食物和照顾孩子时。
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不要与孩子共享毛巾、牙刷、 杯子等个人物品,以减少病毒
传播的可能性。
监督孩子卫生
监督孩子不要将手指或物品放 入口中,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对医疗体系的影响
医疗资源压力
手足口病在高峰期会对医疗体系造成 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紧张 的地区,可能会导致其他疾病的治疗 受到影响。
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接触患者分泌 物和排泄物等,存在感染手足口病的 风险。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加强个人 防护措施,避免感染。
05
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和研究方向
手足口病
汇报人: 2023-11-26
目 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 手足口病的社会影响 • 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和研究方向
01
手足口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 儿童。
症状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腔疼痛、发热、手部和足部出现 疱疹,以及臀部和腿部出现皮疹。疱疹和皮疹通常在发病后 2-4天内出现,并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进康复。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 辣、油腻的食物。同时,多喝水
有助于排毒和促进康复。
治疗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病情
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对于出现高热、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 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PPT课件

在肠道病毒众多成员中,唯一通过疫苗成功预防 控制的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小儿麻痹症。 EV71、CoxA16等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目前 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因此,人类预防手足口病流 行只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 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入手。
4
EV71危害更大
一般来说,EV71与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别。 但EV71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还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
2008年5月,安徽阜阳暴发EV71感染所致的手 足口病,病例累积超过6000例,其中24人死 亡。 。
近年,国内部分地区患者感染此病后病死率升高,
在2008年5月2日后手足口病被列入我国丙类法
定传染病。
2
病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 (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 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 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30
五、鉴别诊断
(一)普通病例:需要与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鉴别,如疱疹性荨麻疹、水痘、 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以及风疹等鉴别。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 出疹时间以及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可资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
31
(二)重症病例: 1.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
(1)其他病毒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可与 重症手足口病相似,皮疹不典型者,应该尽快留 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 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同时参 照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处置流程进行诊治、处理。 (2)以迟缓性麻痹为主要症状者应该与脊髓灰质 炎鉴别。 2.与重症肺炎鉴别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重症 肺炎鉴别。前者咳嗽症状相对较轻,病情变化迅 速,早期呼吸浅促,晚期呼吸困难,可出现白色、 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为肺水肿表现。 3.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者应与暴发性心肌炎、感 染性休克等鉴别。
4
EV71危害更大
一般来说,EV71与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别。 但EV71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还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
2008年5月,安徽阜阳暴发EV71感染所致的手 足口病,病例累积超过6000例,其中24人死 亡。 。
近年,国内部分地区患者感染此病后病死率升高,
在2008年5月2日后手足口病被列入我国丙类法
定传染病。
2
病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 (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 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 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30
五、鉴别诊断
(一)普通病例:需要与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鉴别,如疱疹性荨麻疹、水痘、 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以及风疹等鉴别。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 出疹时间以及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可资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
31
(二)重症病例: 1.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
(1)其他病毒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可与 重症手足口病相似,皮疹不典型者,应该尽快留 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 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同时参 照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处置流程进行诊治、处理。 (2)以迟缓性麻痹为主要症状者应该与脊髓灰质 炎鉴别。 2.与重症肺炎鉴别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重症 肺炎鉴别。前者咳嗽症状相对较轻,病情变化迅 速,早期呼吸浅促,晚期呼吸困难,可出现白色、 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为肺水肿表现。 3.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者应与暴发性心肌炎、感 染性休克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