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政治制度完整版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总结表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谏议制度
思想控制
秦
皇帝制、三公九卿
郡县制
军功授爵
御史大夫
——
焚书坑儒
汉
中外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刺史
察举、征辟制
刺史
——
独尊儒术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节度使)
科举制
门下省
门下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合一
宋
二府三司制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转运使)
通判
谏院
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元
一省制
行省制
——
——
明
废丞相(明太祖)
设内阁(明成祖)
省制
科举制(八股取士)
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
厂卫制度
无专门机构
清
军机处
省制
——
文字狱
演变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选官权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对官员控制不断加强,加强了皇权
对君主的约束逐渐减少,皇权不断强化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最全)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朝1)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2. 商朝1)通过内外服制度控制附属国;2)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P.S.与附属国的关系: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 西周1)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受封者有设置官员(行政)、征派徭役(财政)、建立武装(军权)的权利,也要遵守朝觐、上供、作战的义务。
作用:西周时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有血缘宗亲关系。
巩固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疆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不足:前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后期诸侯国实力过大,导致割据势力形成2)宗法制: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周代逐渐完备。
大宗与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
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
其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其嫡长子继承。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为核心。
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作用: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社会背景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变法,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思想文化上: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专业文化阶层形成、私学兴起、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国君主延揽人才、文化交流频繁。
2.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称皇帝;皇权至上,集司法、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全(含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全(含选官制度)0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五篇范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五篇范例)第一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一周知识概述1、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6、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7、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8、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9、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重难点讲解(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4、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内容: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特点: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亲缘上是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3、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但是这种制度能保持政权稳定一时,而不能保证奴隶制度永不衰亡,它有其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后来实际上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精品)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作用
积极——改变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巩固 政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军队 战斗力下降,加剧边患危机
1、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
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 C、消灭异性诸侯王和功臣 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D、效法西周,广建诸侯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诸侯国的权力 B、分割王国封地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尚书省
归入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6、自秦以后,中国出现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 A、三公九卿 B、皇权 C、内外朝 D、三省六部
7、对军机处这一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级别不高 C、提高了行政效率 B、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D、军机大臣只参与处理军务
8、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皇帝 皇帝
军国大事
清朝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
处理军务
日常事务
内政外交
Hale Waihona Puke 军国大计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
重大案件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借鉴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优秀元素,丰富现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弊端和问题,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经验和 教训。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思想基 础和理论支持。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制度和机制,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制度基 础和借鉴意义。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夏朝:实行世袭制,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个王朝,奠定了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是典型的方国联盟。商 王对内服有绝对的权威, 对外服则有一定的羁縻 性质。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 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以君王为核心,构 建了较为严密的政治体 系。
秦汉时期:实行 郡县制,官僚制 度初创
隋唐时期:科举 制形成,官僚制 度趋于完善
宋元时期:文官 制度强化,官僚 制度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官僚 制度达到巅峰, 后逐渐衰落
夏商周时期:习惯法向成 文法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图强,法家思想盛行
秦朝时期:制定《秦律》, 实行法治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与法 家思想融合,形成新律
兵制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兵制对现代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征兵制、募兵 制等。
战略思想: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战略思想如孙子兵法等对现代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
国防建设: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国防建设理念对现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军事组织结构: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军事组织结构对现代军事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秦朝:设立御 史大夫,负责 监督官员行为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世官制:在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在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政治制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
【课标要求】
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________建立,两种方式,影响深远?
②行政管理制度:商代中央设有________、卿士、卜、祝、史、等官职;地方封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周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________把一定的________和
________,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
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及军事权)
②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演变: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6、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实质:按________亲疏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________,解决贵族间在________、财产、________继承上的矛盾。
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4、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封建社会)
【课标要求】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法家思想
2、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
②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③本质: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①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郡、县长官全部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对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①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③军事: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筑长城
④交通: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课堂练习:
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2.《左传》记载:“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
”这段记载反映了()
A.夏朝建立压迫奴隶的国家机器
B.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春秋诸侯争霸,天子有名无实
D.秦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D.三省制的确立
5.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②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③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④体现了封建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关系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高考真题】
1.(2010·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2.(2010·新课标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2010·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4.(2010·上海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5.(2010·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作业
默写记忆:周:1、西周建立与灭亡2、分封制:目的、对象、主要诸侯国(结合地图)、受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崩溃的原因和标志3、宗法制:含义、目的、最大特点、宗法等级体系、影响4西周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秦朝:1、秦统一的背景、经过和结果2皇帝制度:由来、首创者、特点和影响3、中央官僚机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能,设计秦朝官僚机构结构图,朝议制度的作用4郡县制最早实行的时期、秦朝的全面实施(背景和主要建议者)、郡、县所设的主要官职及职能、意义5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义、郡县制实行的价值、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