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文化的形成以及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从中国古代至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古代人们在研究、实践中逐渐改善了农具和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最早的农具是简单的石制工具,后来发展出木质农具、铜质农具等。

古代农民还掌握了复耕、轮作、灌溉等农业管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在农作物方面,中国古代人创造了大量的农作物品种,并且逐渐形成了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认识。

例如,古代农民利用水稻的生长特点,创造了水稻田、水稻耕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的种植。

类似地,还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它们的种植和管理经验在古代农民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二、农业文化的形成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农耕社会中,农民与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农业节气、农事习俗、农谚农歌等都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农业遵循着农时农事,农民们因此意识到各个季节的特点,形成了丰富的农事活动和农业节气。

例如,农民们在立春、谷雨等农业节气时定下雨水、春耕等农事活动,这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存在。

此外,农民在农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很多农谚农歌。

这些农谚农歌既表达了农民对自然的感慨和对农耕生活的理解,也传承了先民们的智慧与经验。

三、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业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民的基本生活物质。

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主要食物,因此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众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人民的食物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生命之源,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更是千姿百态,历史悠久,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农业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对于农业基础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

最早的农业技术是采集果实和种植简单的农作物,比如玉米、豆类等。

这些农作物没有进行人工认养和培育,自然生长,收成也不稳定。

而在这个阶段中,人类还没有掌握灌溉和耕作的方法。

2. 农业劳动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500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村落和农业定居点。

这时期开始,人们逐步学会了利用简易的农具和自然条件来进行农业劳动。

在早期,人们采用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农业方法——“旱耕”,即没有灌溉条件下的耕作,这种方法比较耗时耗力,且收成较为有限。

之后,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灌溉方法——“田井”,人们挖掘了大量的小沟渠和田埂,利用汲水器等简易工具灌水给农作物浇灌。

这种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之间的巨大压力。

3. 耕种技术的改进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耕种技术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改进。

公元前500年左右,先秦时代的农学家陆贾对耕种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对“钩耕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

钩耕法最初只是沿海地区的一种机械耕作方式,后来陆贾提出,应该将其推广到内陆地区。

而后,继承陆贾思想的农学家加以完善,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鸟焙法”,它利用唧筒机将水淋在耕地上,在日晒和土壤中的蒸汽作用下,将地里的杂草杂质烘干,杀死了害虫,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达到节约人力,增加产量的目的。

这种新的耕种方法,使得中国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 农机械的出现到了现代,农业机械的出现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空前的改变。

从最早的农具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泵、小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农业机械的出现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也有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这些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农业阶段(约公元前8000年 - 公元前2000年):在这个时期,人们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向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也开始饲养动物,如猪、牛等。

人们使用简单的农具,通过耕种和灌溉等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 耕作农业阶段(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200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使用耕牛、铁制农具等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力和效率。

农业领域的科技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农历、畜牧技术、轮耙等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

3. 土地制度改革阶段(公元前200年 - 公元700年):在这个时期,一些政治改革和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农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郡县制的推行,农田的重新划分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使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识更加明确,激发了他们改进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此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增长,对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科技农业阶段(公元700年 - 公元1200年):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唐宋时期,农业生产进入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农业技术有了许多创新,如造纸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传递和记录水平。

并且,种植技术和工具也有了进步,如水力灌溉、畜力耕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

5. 农业产业化阶段(公元1200年 - 1911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向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农村的商业与手工业也相继发展起来。

同时,农业生产力继续提高,引入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业,如棉花、玉米、茶叶以及家禽等的引种栽培,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耕作农业阶段、土地制度改革阶段、科技农业阶段和农业产业化阶段等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年表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年表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年表1.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至约40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了农业的初步尝试。

他们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建立了最早的农业聚落,并开始种植谷物,如小麦和稻米。

此时期还见证了糕饼和面食的诞生。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记载的王朝。

农业在商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普遍采用了田地轮作制度和积肥培育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也在此期得到了提升,如使用了犁和耙等农具。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人们开始广泛掌握灌排水利技术,特别是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和水库。

同时,农作物的品种与农业技术不断提升,粳米和豆类成为主要的农业产品。

农民还开始养殖家禽家畜。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农业产量进一步提高。

大规模的农业耕地修复和土地整理项目得到了推动,水利工程的建设不断加强。

对肥料的使用和人工授粉的技术也有所改进。

此外,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普及。

5.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完善。

水车和风车的使用使得农田的灌溉和谷物的磨制更加便利。

农田制度以及农业税收政策也得到了修订改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6.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368年)宋元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推进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开始使用翻耕、灭草和种植耐旱作物等新农业技术。

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组合经营更加普遍,新的农业业态开始形成。

7.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农民对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积极探索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比如土地轮作制度的进一步普及。

同时,农业生产与农民福利的关系开始引起关注,视农民为国家根本的思想逐渐形成。

8. 当代农业(公元1912年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丰富多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1.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约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点,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畜牧动物。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原始的农耕和养殖技术,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饲养猪、牛、羊等畜牧动物。

这种农耕养殖方式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并且开始进行田地的规划和灌溉。

此外,商朝还有严格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税收政策,国王掌握了大部分土地资源,并且通过征收农业税来增加国家财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朝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周朝还建立了农业杂志,对农业技术进行集中研究和总结,并且制定了种植和养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人们开始使用犁耕法和耕作绳等先进的农具,同时加强了灌溉和水利建设。

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显著增加。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通过租佃制度进行经营,这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热情。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动荡时期。

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演变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演变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演变中国是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agriculture农业是中国风雨同舟的生命源泉。

从中国最早的神话故事到现代,农业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一、古代农业初步发展中国的农业始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长期居住在大大小小的自然洞穴里,饮食主要是采集天然果实、动物的肉、鱼虾以及根茎类的蔬菜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将石器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用石器制作农具,开始了农业的初步发展。

此时,农业主要生产粮食,田地用野生植物取代。

二、区域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商代是中国早期历史的一个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人们已经普遍开始在田地上用牛和马耕田,并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

此时,人们发现种植某种农作物在某些地区效果较好。

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区域分工的模式,将生产和加工分配到不同的地区。

其中,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们发现棉花较适合种植在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较适合种植小麦,小麦种植生产,制做粮食是农业工业。

随着商业的兴起,棉花制品在南方制造卖给了北方,而北方则把谷物和烘干过的食品运往南方。

农、工、商三者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体系,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三、汉代时期的农业发展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汉族是在这个时期确立政权并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农业发展特点,汉代也不例外。

在汉代时期,粮食作物发展迅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粮食仍然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这个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水稻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物,尤其是在南方。

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朝时期还创造了许多农业相关法规和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考功法”、“保甲制”等,这些制度为中国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四、唐代的农业发展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期之一,是中国的盛世。

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繁荣繁华的国家。

在唐代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田地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种植谷物和蔬菜外,人们还懂得了栽种柑橘、桔子等水果类,这也成为当时重要的特色产品。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理环境: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农耕。

2. 技术创新: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犁、水车、排水系统等农具,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 政策支持:古代中国政府实行重农政策,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和保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 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粮食,这促使农业不断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发明了犁、水车、排水系统等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如实行了轮作、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3. 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垦,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4.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逐渐演化为以粳稻、小麦、大麦、谷子、豆类等粮食为主的农业体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古代,农业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习惯将农业视为天地之本,因此在农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古代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耕技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人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当时气候环境的农耕技术,包括翻土耕种、田埂分水、施肥、水利灌溉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农民们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他们还研究出了一些对抗害虫和疾病的方法,保障作物的安全和丰收。

其次是农作物的改良和引种。

古代农业发展中,人们逐渐将一些原生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和引种,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例如在北方地区逐渐引进了小麦、大麦等耐寒的作物;南方地区则引入了稻米等水稻类作物。

这种改良和引种的方法使得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选择。

第三是农业工具的发展。

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古代农民们也逐渐研制出了一些农具,如犁、耒、耙等。

这些农具的使用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效益。

同时,这些农具的使用还使得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农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农田的规模,提高粮食的产量。

第四是农业生产组织的不断完善。

古代农业发展中,人们开始将个人农田逐渐合并成为集体农田,农业生产也从个体经营逐渐转变为集体合作的方式。

这种农田的集体化经营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人们还逐渐形成了以农田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农村传统社会组织形态,如村落、社区等。

最后是农业科技的进步。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人们也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在唐代,农学家魏徵编著了《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规范。

宋代,农学家吴澄编著了《农桑辑要》,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 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经营方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精耕细作
探究: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①立国之“本” 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与成就:②技术成熟、管理完备 ③对世界贡献卓越
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 ①小农个体经营;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导语解析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农民的负担沉重;②土地私有制为主
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
①手工业以官营为主,管理严格; ②商业被看做“末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 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 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 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赋税制度和徭役制度
封 建 国 家
徭 役 兵 役 赋 税 赋 税 地主 地 租 佃农
自耕农
阿房宫遗址
四、重点难点问题: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 纭。· · · · · ·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 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 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3、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 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 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 点,这主要是指
B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耒(lei)耜(si)(石、骨、木)
石犁
⑴材质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青铜犁
铁犁
二 牛 抬 扛 耦 犁 一 牛 挽
( )

⑶构造变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 提高耕地的质量。
古代朝代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更替
1、原始社会: 三皇五帝始 距今约 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尧舜禹相传 夏朝(建立) → 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2、奴隶社会: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3、封建社会:前475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
关中:井渠法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 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 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 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 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 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 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 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 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 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 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 进而成的。
东汉王景治黄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各地模拟
1.(2010.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假设古代
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 下图中扶犁的应是( ) D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2.(2010.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 C) A.翻车 B.高转筒车 C.水排 D.立井水车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 花一朵 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 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新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 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
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 化,引发农民起义。
悯农诗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你如何 解读古 代农民 的生活 境况?
泰半之赋
秦代收“泰半之赋 ”,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 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
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 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事业的发展)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阶段
名称或措施
水利工程 意 义 防洪、灌溉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 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 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 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你知道神农的传 说吗?
神农氏又称炎帝,开拓 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成 为传说中农业的始祖。
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 展的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事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统治者的重视(如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天文历法 的进步、有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等等。
一、 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商周 时期 春秋 战国 汉代 唐代 “锄耕”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 耦犁——一牛挽犁 曲辕犁(特点)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在唐代,曲辕犁是标志性的农 具。而且不仅在唐代。可以说在中 国农具发展史上都是标志性的农具。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
水旱 从人, 不知 饥馑, 时无 荒年, 谓之 天府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 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 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灌溉 工具
史前 阶段 春秋 战国
大禹 治水 都江堰 郑国渠 灵渠
秦朝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阶 段 汉 代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名称或措施
意义或概况
“井渠” 治理黄河 (王景)
关中农民创造, 适合干旱地区灌溉 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 增加、人民生活和政 局的稳定
唐 代
宋 代
设渠堰使 大运河 官员奖赏制度
筒车(以水为动力
翻车(以水为动力
明清 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风力水车
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 展的因素有哪些?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赋税沉重) (徭役沉重)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
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土地制度 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制 奴隶主贵族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 (以 (战国以来) 土地私有为主体的) 表现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