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 新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下-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练习卷(含答案) 学生版与教师版

部编 新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下-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练习卷(含答案) 学生版与教师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练习卷(含答案) 学生版与教师版八年级综合性研究专题:以和为贵主题语:以礼待人,以和为贵。

崇尚“和”文化,传承“和”思想。

以下是有关“和”的名言和成语:1.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XXX2.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XXX3.君子和而不同。

——XXX4.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XXX5.和气生财,和颜悦色,和而不同,和睦相处,民和丰年。

以下是讲述“和”故事:1.“将相和”故事2.“六尺巷”故事3.《罗威饲犊》:汉代有个人叫XXX,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

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

XXX并没有生气,而是想从XXX身上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

于是,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

XXX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

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经过观察,知道是XXX所为,顿时感到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

这个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4.《司马微让猪》:XXX(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

有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XXX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

XXX并没有争辩,而是说:“是你的你就拿去。

”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

过了几天,邻居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XXX。

XXX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

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XXX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态度,但在内心深处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和者无乖庆之心,同者有XXX之意。

因为没育乖戾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

相反,因为有XXX之意,所以小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总的来说,“和”包含了XXX、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XXX、XXX等含义。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

《论语⼗⼆章》对⽐阅读《论语》⽐较阅读(含2019年真题)⼀①⼦⽇:“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②孔⼦⽇:“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孔⼦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交朋友,与守信的⼈交朋友,与见多识⼴的⼈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与两⾯三⼑的⼈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交朋友,与花⾔巧语的⼈交朋友,是有害的。

”③⼦⽈:“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④⼦夏⽇:“⽇知其所亡,⽉⽆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张》)⼦夏说:“每天能学到⼀些⾃⼰没有的知识,每⽉不忘⾃⼰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习于摆架⼦装样⼦,内⼼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却⽆诚信。

④[便佞]善于花⾔巧语,⽽⾔不符实。

⑤[所亡]⾃⼰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

⑥[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从之(2)学⽽不思则罔(3)可谓好学也已矣【参考答案】(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所得(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题1分)15.翻译下⾯的句⼦。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不学则殆。

【参考答案】(1)与正直的⼈交朋友,与诚信的⼈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博的⼈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所得”均可)(每⼩题2分) 16.结合⾃⼰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按要求填写下⾯的表格。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2019-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论语)

2019-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论语)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六)——《论语》阅读【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释题】“论”字意义:(1)论纂。

论语,将“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

(2)通“伦”。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已所欲说也”。

即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文学主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涉及到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等问题。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涉及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主张文质兼备,相得益彰。

【主要内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论语》精读2020春季班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论语》精读2020春季班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论语》精读2020年春季班期末考试参考答案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这句话出自( )?C、《论语.阳货》2、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中,“色难”指的是()。

C、和悦的态度3、下列行为中,属于“孝”的行为是()。

B、晨醒昏定4、“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巍巍然”,这句话出自( )?B、《孟子.尽心》5、《论语正义》的作者是( ),他认为“施劳”与“伐善”对文。

A、刘宝楠6、《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为:()也。

C、柔7、“师与商也熟贤”中的“师”指的是( )?A、子张8、以下哪位是《国故论衡》的作者?()D、章太炎9、在《说文解字》中,“克”被解释为什么意思?()C、肩也,有负担的意思10、按照孔子的想法,季氏不能使用八佾,只能使用()。

C、四佾11、以下哪一位是《论语正义》的作者?B、刘宝楠12、恕”的实质是什么?()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当田常欲作乱于齐,孔子问二三子何为莫出的时候,哪一位弟子请行被孔子同意了?( )D、子贡1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春秋时期“学”的三个层次?()C、学平等15、《研经室集》的作者是?()C、阮元16、以下哪个不是古人理解的“三达德”?B、达者不畏17、“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问仁时孔子的回答?( )D、仲弓18、子路死后,孔子歌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这里的“萎”指()。

(1.0分)C、将要死去19、“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出自以下哪本书?()C、《史记.孔子世家》20、“君子义以为质”中,“质”可以解释为()。

(1.0分)C、基础21、《论语•宪问》中“子路问成人”,这里的“成人”是指()。

D、完人22、礼之用,和为贵”出自哪里?( )D、《论语.学而》23、将“慎终追远”解释为“丧尽其哀,祭尽其敬”的是()。

C、孔安国24、以下对“学而时习之”的解读正确的是?()D、以上都是25、大悦并许诺送子贡金百镒的是( )。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四第十四课中庸之道Word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四第十四课中庸之道Word含答案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论语〉十二章》综合练习2

《〈论语〉十二章》综合练习2

《<论语>十二章》综合练习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B.罔.(wáng)笃.志(dǔ)殆.(dài)焉.(yān)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D.三省.(xǐ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ǔ)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C.思而不学则殆.(疑惑)D.传.不习乎(传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温故.而知新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饭疏食,饮水.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对照别人的短处改正自身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全练: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不思/则罔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请选出下列句子所论述的内容。

A.学习方法B.学习态度C.品德修养(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老师要每位同学选读一本小说,开学后上台朗读读书心得。

《论语》十二章基础闯关(学生版)

《论语》十二章基础闯关(学生版)

《论语》十二章一、基础闯关: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3.下面加粗词是古今异义词,请写出其古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思而不学则殆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几乎;差不多4.下面加粗词属于词类活用,请对其进行解释。

(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_;)(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以”后面省略了“之”)译文:(2)贤哉,回也!(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回也,贤哉!”)译文:二、能力提升:1.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2.《解放军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由<论语>悟学习》,其作者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

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

(只填序号)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⑤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阅读答案论语》说:“礼之用,和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

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

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

以和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以各得其所释“正”。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

”“和贵”,就是以各得其所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

各得其所的基础是
中。

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

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

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

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

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

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
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以和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1.B(强加因果,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程子认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
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径。

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2.C(“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D(两个“就可以”表示的假设关系有误。

从原文看,有前者未必“就可以”实现后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