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

合集下载

写广西容县家乡的作文

写广西容县家乡的作文

写广西容县家乡的作文说起我的家乡广西容县,那可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我无尽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

容县的山,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

尤其是都峤山,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巨龙蜿蜒。

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山顶。

春天的时候,山上的野花竞相绽放,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像是给大山披上了一件绚丽的花衣裳。

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呼吸着那带着花香和泥土气息的空气,整个人都陶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

山路有的地方陡峭,有的地方平缓。

陡峭之处,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上去,那过程虽然有点累,但当你站在高处俯瞰山下的美景时,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真是无法言表。

平缓的地方则可以悠然自得地漫步,欣赏着四周的风景,听听鸟儿的歌声,感受着微风的轻抚,惬意极了。

容县的水,那也是别具一番韵味。

绣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就像无数颗钻石在闪耀。

小时候,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江边玩耍。

夏天,我们会迫不及待地跳进江水里,嬉戏打闹,清凉的江水瞬间消除了夏日的炎热。

我们还会比赛打水仗,看谁的“水炮”威力更大,笑声和尖叫声在江面上回荡。

江边还有不少渔民,他们撑着小船,撒网捕鱼。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映照着他们满载而归的身影,那画面温馨又美好。

除了山水,容县的美食也是让人难以忘怀。

容县沙田柚,那可是闻名全国的水果。

每到秋天,柚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就像一个个金黄色的大灯笼。

剥开柚子皮,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里面的果肉饱满多汁,咬上一口,甜甜的汁水在口中四溢,那滋味,简直妙不可言。

还有容县的霞烟鸡,肉质鲜嫩,皮脆骨软。

用它来炖汤,那汤鲜味美,营养丰富。

每次家里炖霞烟鸡汤,我都能喝上好几碗,那浓郁的香味至今都让我回味无穷。

容县的人们也是非常热情好客。

走在街头巷尾,总能听到亲切的问候声。

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哪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大家都会主动帮忙。

记得有一次,我家的屋顶漏雨了,隔壁的大叔二话不说,拿着工具就来帮忙修理。

古经略台真武阁

古经略台真武阁
传 古 经 略 台 建 于 唐 乾 元 年 间 (约 758年 一 779年 ) ,由容 管 经 略 使 元结 所
fJ
建 ,目的是 为检 阅士兵操 演。元结 ,名 字 挺 熟 悉 的 !应 是 唐 代 诗 人 , 网 上 搜 一 搜 ,的确 是唐 代 文学 家 ,字 次 山,
《贼 退 示 官 吏 )) ((舂 陵行 ))是 他 的 代 表 作 ,果 然是 有 名的诗 人 。经略 使 是干 啥的?再上 网查看一翻 ,原 来是中国古 代 地 区 军 政 长 官 的 称 谓 ,从 唐 朝 开 始 设立 。作 为经略使的元结 ,在军事上是 有建树的 , 新唐书 ·列传第六十八》 记载 :史思明乱 ,帝将 亲征,结建言 : 贼 锐 不 可 与争 ,宜 折 以 谋 。帝 善 之 ,因 命发苑 、叶军挫 南锋 ,结屯泌 阳守险 , 全 十 五 城 。后 元 结 “进 授 容 管 经 略 使 , 身 谕 蛮 豪 ,绥 定 八 州 … … 民 乐其 教 ,至 立石颂德 。”如此业绩 ,可与诸葛亮比
文 /吴 钢
广 西 壮 族 自冶 区 容 县 县 城 之 东 的 绣 江 之 滨 ,有 一 赭 红 色 的 台 基 ,其 上 有 一 座 三 层 高 阁 ,台 与 阁 浑 然 一 体 , 这 座 外 观 飘 逸 的 建 筑 ,就 是 被 誉 为 “天 南杰 构”的古经略台真武阁 。
经略台往事
肩。身为军事 主官 的元结在容JJ、【修建了 经 略 台 ,用 来 督 导 操 练 军 队 ,使 之 常 备 不 懈 ,此 举 怎 能 不 保 一 方 平 安 ,安 民之 事一定要点赞。当然 ,诗人兼军事家的 元结还在乎 山水,当你在经略台上凭栏 放 眼 四 周 ,远 山近 水 的 美 景 大 概 也 会 让 你 有 了 想 题字 吟 诗 的 冲 动 ,诗 人 修 筑 经 略 台之 举 同样 要 点赞 。

真武阁悬空柱原理

真武阁悬空柱原理

真武阁悬空柱原理
真武阁悬空柱原理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技术,它利用悬空柱的力学原理,使屋顶以及屋顶下的房间悬浮于空中,实现“悬空”效果。

悬空柱的原理是采用石头结构,结合悬空柱的特殊支撑效果,实现屋顶的悬空。

真武阁悬空柱原理的具体实现,一般都是由一系列的石头技术结构组成,它们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支撑整个建筑物的“空中桥梁”。

悬空柱分为两种:一种是单柱支撑,一种是多柱支撑,它们都是由石头技术结构组成的,但是多柱支撑的支撑效果更好。

真武阁悬空柱原理的实施,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比如建筑物的重量、结构的大小和形状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悬空柱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计算。

此外,真武阁悬空柱原理还可以用于建筑物的装饰,悬空柱可以用来支撑建筑物的楼梯、拱形廊柱、楼榭等装饰元素,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实用。

总之,真武阁悬空柱原理是一种古老而精妙的建筑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出让人惊叹的悬空建筑,使千古流传的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延续。

广西容县真武阁如意斗栱分析

广西容县真武阁如意斗栱分析

广西容县真武阁如意斗栱分析欧阳雨【摘要】通过实地考察广西容县真武阁并查阅有关资料,着重研究如意斗拱的形制,总结其构造规律.真武阁是江南著名的楼阁,其中的斗栱是组合型网状如意斗栱的代表.通过详细的数据测量及调研后,针对真武阁的如意斗拱提出"原型"+"要素"的构成概念,可为完善古建筑斗栱体系提供经验.【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2页(P129-130)【关键词】真武阁;如意斗拱;建筑历史;古建筑构造【作者】欧阳雨【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正文语种】中文真武阁坐落在容县城东绣江北岸一座石台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

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

建筑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

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整座建筑中,首层的如意斗栱从两侧,背面环绕建筑,别具特色。

1 如意斗栱概述在丰富的斗栱分类当中,如意斗栱是较为特殊的一个门类,最早见之于宋辽时期,但在《营造法式》中并未提及。

如意斗拱并不是结构功能退化后的装饰性产物,它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且形式多样,并且很好地平衡了结构、功能、技术、艺术等诸方面的关系。

李乾朗在《穿墙透壁》中对如意斗拱作如下解释:多出现在门楼或牌楼。

主要从较小尺寸的斗栱层层出挑叠成,并常用斜栱或昂,构成华丽至极的造型。

①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提到如意斗拱在平面上除互成正角之翘昂与栱外,在其角内四十五度线上另加翘昂者。

②刘志平在《中国建筑类型及构造》中写到,如意斗拱——这就是带四十五度斜栱的斗栱。

③图1 斗栱细部详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 真武阁如意斗栱概况真武阁如意斗栱属组合型网状如意斗拱,无正心出跳类。

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就是“不正规”,缺少很多支撑结构的构件,在视觉上也给人不稳定之感。

真武阁如意斗栱集中在首层,除正面在当心间的柱上用以插栱支撑梁头外,其他三个面均布置为如意斗栱,整体呈“U”字形排列。

探析《考工记》中结构美对工匠精神的启发——以恒山悬空寺为例

探析《考工记》中结构美对工匠精神的启发——以恒山悬空寺为例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了将官营手工业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而著的科学著作,也是我国已知最早记录有关手工业技术的文献之一。

因其记述的科学知识详尽,近年来备受推崇。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记载了工艺美术相关理念,其中关于“工巧”的阐述是我国工匠精神的精髓。

国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恒山悬空寺,是《考工记》工匠理念的集大成者(图1)。

恒山悬空寺原称“玄空阁”,寺院佛像悬置于半崖,古寺迄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从建成到20世纪初,悬空寺经历地质灾害和雨水侵蚀仍然安然无恙。

笔者结合《考工记》,具体从结构美学角度论述这一现象。

一、悬空寺搭建初期的结构借鉴当时有人设想从上而下建造悬空寺,在翠屏峰搭上绳索悬空作业。

但上方岩石凸出,悬空后仍离建造处很远,所以不可行。

也有人设想从下往上搭脚手架层层建造悬空寺,这需要搭58米高的脚手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方法浪费木料,且寺庙下方河流湍急,因此也不可行(图2)。

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的建造是从古代通行栈道中找到灵感。

《说文解字》曰:“栈,棚也。

竹木之车曰栈。

”可见“栈”的抽象寓意为空中的搭建工具。

《考工记 舆人篇》提出“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栈车欲弇,饰车欲侈”,强调栈车部件大小协调的结构美感,断面大小不一的部件受力时,断面小的易破损。

同理,栈道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栈道与栈车同属架空构件设计,轻简的材料与匀称的结构布局有助于部件的稳固。

古代保存至今最著名的栈道为古代蜀道的干线金牛道,《战国策 秦》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可见栈道在古代交通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建造悬空寺的匠人先用两根轻便、匀称的木头搭好平台,推出五尺凿眼,把悬臂梁打进去后撤下木头、铺上木板,随后再推出五尺凿眼,以此类推,悬挑梁固定后再开始寺庙的建造工作。

这种搭建方式十分合理,寺庙的形态美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错落有致的底部栈道分布为传统寺庙增添了韵律美。

古建筑真武阁的雷电防护

古建筑真武阁的雷电防护

古建筑真武阁的雷电防护摘要介绍真武阁的地理位置、结构及特点,通过近年来的防雷检测,分析真武阁的防雷现状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当地实际对完善真武阁的防雷设施提出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真武阁;防雷;现状;隐患;完善1真武阁的概况真武阁位于广西容县绣江北岸一座石台上,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阁为杠杆式纯木结构,通高13.2m,面宽13.8m,进深11.2m,全阁不用一件铁器,用近3000条格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整体。

二层楼的四根大内柱,离楼板2-3cm临空悬吊不着地,是全阁结构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

2真武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雷击虽然偏好高楼,但它作为概率事件,却也对珍贵的古建筑造成普遍威胁,从建国至2000年,我国共发生重大古建筑灾情8起。

如1957年7月15日,北京十三陵之“首陵”长陵受雷击起火,当时周恩来总理曾亲临现场处理灾情。

1987年8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景阳殿遭雷击引燃大火,大殿局部被烧毁,还险些引发整个紫禁城的大火。

2004年5月,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稷山县大佛寺大殿被雷击,受击点达13处之多,损失惨重。

广西容县为强雷暴区域,易发生雷击事件。

而真武阁地处容县绣江江边高台,全阁为纯木结构,又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和《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由真武阁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可将真武阁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3真武阁防雷现状和安全隐患真武阁为纯木结构,全部采用导电性较好的格木,在遭雷击后通过檐柱等可以将电流引向地面,而且为使阁楼厅堂避开雷击,消除”跨步电压”的危险,古人巧妙设计了四柱不落地的独特杠杆结构。

这些古代的防雷设施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技术和避雷理念,但是仅靠这些旧的防雷设施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格木的导电性有限,泄流能力不足,故在经过了几次雷击事件后,真武阁加强了雷电防护工作。

广西古建筑志之1--序篇

广西古建筑志之1--序篇

广西古建筑志之1《广西古建筑志》序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地域特点、生产力水平高低和文明发达程度。

遍布八桂大地、林林总总的古建筑,无不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体现广西各民族伟大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能。

60集专题片,以“志”的体式,为广西古建筑“存影”,一是为了抢救性地保存古迹,二是试图从建筑的角度解读广西,引领大家更深入地认识广西。

广西古建筑志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水利桥梁。

堪称船闸式运河世界之最的兴安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不仅历史悠久,科技含量高,功能效益显著,而且至今仍然泽被后世;建于唐代的桂柳运河是沟通桂林和柳州及桂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史称灵渠姊妹工程;同样建于唐代,位于防城港市的潭蓬运河,则是我国唯一的海上运河;而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式样独特,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列。

广西是祖国的“南大门”,边关建设历史悠久,功垂千秋。

始建于汉朝的友谊关,巍然屹立,扼中越通道要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横跨凭祥市和龙州县千里中越边境线上的大小连城,战略思想鲜明,是清末中国边境线上规模最大,布局最严谨,构思最巧妙,工事最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楼阁祠庙建筑,最能反映民间才智和价值取向。

被誉为“天南杰构”的容县真武阁,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每个榫头都充满智慧,其“杠杆结构”,享誉世界。

同样,全州燕窝楼、三江马胖鼓楼、合浦大士阁等,也因其高超的建筑艺术,闻名遐迩。

而恭城文庙、武庙、富川马殷庙、梧州龙母庙、横县伏波庙、邕宁五圣宫以及柳州柳侯祠、龙州陈勇烈祠、恭城周渭祠,则是供奉先贤神圣之所。

桂平西山古刹、全州湘山寺、桂林清真寺,是闻名八桂的宗教名胜。

合浦东坡亭、柳州文光塔、南宁魁星楼及各地的书院则是广西人重视文化的忠实记录。

官衙和名人建筑,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实力的整体反映。

忻城莫氏土司衙署,跨明清两朝,是土司制度的见证,被誉为“壮乡故宫”。

桂林靖江王府是明代规模最大的藩王府第。

晚清以来,广西名人辈出,冯子材、刘永福、李宗仁、李济深以及西林岑氏故居等,无不承载着社会和建筑的双重历史内涵。

说明文作文300字写建筑物8篇

说明文作文300字写建筑物8篇

说明文作文300字写建筑物8篇说明文作文300字写建筑物1:开封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有龙亭、铁塔等等有名的建筑物。

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龙亭,哪里非常的漂亮,在龙亭的左边和右边有两条湖,听我姥姥说:以前这两条湖都有人掌管,左边哪一条湖掌管的人是内奸,右边那条湖掌管的人是忠诚,所以鱼和虾的在右边那条湖里,左边那条湖里什么都没有。

龙亭里面有一个地方十分美丽:有很多人坐在一张大桌子上,人人的脸色都很严肃、庄严,好像正在讨论国家大事。

听姥姥说:这些人正在讨论一个很大的问题,坐在最前面的是皇上,旁边坐的是大臣们,为了保护国家他们都很辛苦。

晚上的时候,五彩缤纷的光照射这龙亭。

晚上哪里非常安静,姥姥告诉我:晚上龙龙亭一定要安静,要不然会吵到那些为了国家的人睡觉。

这就是龙亭,哪里非常的美丽,希望大家能来参观。

说明文作文300字写建筑物2:我的家乡信阳有许多好看的建筑物,尤其是桥,出名的就有十座,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民桥了。

民桥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地,她位于民权路与河南路的交界处,这座桥以前叫民权路浉河大桥,现在改名叫民桥。

民桥最早建于1965年,重建于2005年。

她是河南省惟一的一座独塔斜拉式桥梁,大桥主塔高72米,全长630米,宽24米,标准式双向四车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工程总投资4600万元。

民桥于2005年6月30日建成通车,她的建成使得浉河两岸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

我之所以喜欢民桥,主要是因为她好看,它的北面左右各有15根很粗的拉索,南面左右各有30根稍微细一点儿的拉索,就像一把树琴高高地悬挂在浉河之上,一到晚上,桥上斜拉索上的五彩灯光都亮了,那才叫漂亮呢,相当好看。

不信,你看下面的图片就知道了。

每个星期天的晚上如果爸爸在家,我们全家喜欢一起到沿河大道去看民桥的夜景。

说明文作文300字写建筑物3: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

这里曾经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梁思成1961年12月末,我和黄报青同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参观访问,承蒙自治区党委调查研究室贺亦然同志的指点,知道容县有一座在二层楼上内部有四根悬空不落地、柱脚离楼板面约一寸的奇特结构。

我们在广西建筑科学研究所建筑研究室杨毓年工程师的陪同下,于新春1月4日到达玉林;翌晨在玉林地委严敬义同志陪同下转容县,并在浦觉民副县长引导下,来到了东门外人民公园,登经略台,攀真武阁,亲眼看到了这一带遐迩称颂的悬空柱的罕见的结构。

的确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

我从1931年从事中国古建筑的调查研究以来,这样的结构还是初次见到。

我们上下巡视一周,决定这次调查以研究这座建筑的结构为主题,艺术处理的细节手法则在时间条件下给予必要的注意,在一天的时限内,做一次尽可能说尽的测绘,测绘工作主要由黄报青同志操劳,我不过做了些摄影和细部的描画、零星测绘等杂活而已。

由于在经略台和真武阁工作的时间实际仅仅七个小时,文献资料也仅凭一部《县志》,而且结构和力学又不是我的专业,差错遗漏,势所必然,恳请读者指正。

一、台和阁的环境及现状经略台在容县县城(城墙已拆除)东门外人民公园内,在距城里许绣江岸上;台上建三层高阁——真武阁。

台阁面向南,偏西约26度。

绣江是容江的别名,是黔、浔江的支流,由西南来,流到这里,在城西略转向东南,又在台下转向东北。

经略台就筑在江北岸这个微微突出的弧形转角上。

台的两侧,沿江有土堤,高出台后地面约3—4米,显然是一道防洪堤坝。

台面又高出堤面约3米,高出冬季枯水的江面目测约十余米。

在这里目测江面,宽约200余米。

这一喧江面叫做龙潭,但枯水季节,水流宽不及百米,对岸沙滩广阔,并不给人以“潭”的印象。

从台上登阁无眺,对岸平原宽约10公里,东南远处都峤山巍峨矗立,奇峰参天,气势极为雄壮。

经略台左右和后面(即东西北三面)现在辟为人民公园,面积约一公顷至二公顷。

台西就原有水塘(现在抽涸),以水泥墁地,做成“溜冰场”,并利用塘边做成四五级的“看台”;场的四周植树已成荫。

台东迤北一片产地,布置成不等边五角形图案的花园,中心建六角亭一座。

更东堤坝上沿江新建廊屋一列。

溜冰场与花园之间以一条路为界,路与台的轴线平行。

由公园门经此,直到台的西侧,拾级东转达台上。

台之西,溜冰场之南,有两面三刀个亭子:北面一个在缓坡上,内有唐代铜钟一口;南面一个在堤上,大致在经略台前部的纵轴线上。

台的西南,堤顶有老榕树一株,其它树木则多是细树。

临江陡岸上的树都是解放后为护堤而种植的。

总的说来。

西面树木多而东面比较少。

台下江面上停泊着十几只木船,看来台以西一段江岸也是容县东门外的码头所在。

高约5米的经略台和它上面高约13米余的三层楼阁真武阁就矗立在这样一个环境里。

二、经略台和真武阁的历史“经略台”是由唐代诗人元结而得名的。

元结于乾元、大历间(公元760年前后)曾任容管经略使。

明清以来的《梧州府志》、《容县志》以及台上的一些碑文,都把他和台扯在一起,并且把台叫做“经略台”。

想来只因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政绩比较昭著,好事之徒便牵强附会,把他和台联系起来。

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山西就有数不完的“豫让桥”,广西还有更多的“刘三姐歌台”!就台的现状推测,显然是利用法岸防洪堤修筑的。

可能远在唐代以前,为了保护容州城名于绣江洪水的威胁,就已沿江筑堤。

台的位置,如前所述,正在一个孤形突出部分,无论从军事上、防洪上乃至游观风景上,都很自然地成为一个最有利的地点。

在这里筑这样一个台是很恰当的。

即使它和元结确曾有些关系,我们也无须深入考证了。

按我国古代传统,从曹操的铜雀台到今天还存在的北京北海团城等等推测,台之上大多有楼阁,所以从一开始,台上就很可能已有楼阁殿堂。

从《县志》的各种记载可以推论,明代以前,这台可能平时仅供游乐,有时亦可作军事上了望指挥之用。

但按清康熙间知县徐发的碑记,“明洪开十年(1377年)……经略一台遂改为真武阁矣”。

其原因是:“容俗民居缉篱编茅,往往不戒于火,谓南山(想指都峤山——梁)耸峙,实为火宿,祀北帝(按:即“四神”中的玄武,亦即龟蛇——梁),所以镇离火也。

”从那时起。

经略台上的殿阁便成了奉祀真武大帝的真武阁。

我认为有必要明确分清台和阁是两回事,像徐发以及后来许多人那样把台和阁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台上原有的建筑已难考。

《县志》录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武当宫碑”提到“匝劂麓,梯劂磴,入劂阈,陟劂堂……”“迨嘉靖庚戊(1550年),颓敞芜秽,乡耆……等力慕葺修完固,黝丹垩饰,鲜明艳直,门堂寝室,神栖有几,鼎丹炼气,道术有处……”但到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杨际熙“重修武当宫碑”则谓“嘉靖庚戊……集众慕修,财辑制狭,仅取栖神而已。

”这些文献虽记述含糊,但可由此推测台上原有的不是像今天这样的仅仅一阁,而是一组建筑,但只有“堂”、“室”而没有楼阁,且规模不大。

杨碑接着写道“万历元年(1573年),……复憾前修之未务,思以旧贯而扩充之。

……慕就多金,于是大兴土役,……扩基寻丈,筑土坚乔;创造楼阁三层,隆栋蜚梁,斗窗云槛;辇神像,安轩仙人,好楼仙将,帅列傍侍;而钟磬,而鼎炉,而廊舍,而垣墙,而疱厨,巍乎其有成也。

……”从这篇记录里可以看到,这次工程把原有台基扩大了一丈左右;台是夯土的;台上创造了楼阁三层,那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这座阁;阁内安置了神象和胁侍的仙人像和钟、磬、鼎、炉;而且还修建了廊舍、垣墙、乃至厨房。

比起原有建筑,这显然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组群,而且是按照宗教仪式和道士生活的需要而布置的了。

在这组群之中,当然以三层楼阁为主体。

从《县志》的“城郭全图”看,“古经略台”大阁周围还有些附属建筑,这和其它地区所见的台上组群,例如河北安平县圣姑庙、涿县普寿寺、北京团城等的传统做法是一致的。

台东部凸起的部分,可能就是廊舍、庖厨所在。

但是今天所见,台上仅一阁矗立,神像仙人固已无存,连那些廊舍、垣墙、庖厨也不存在了。

到了清初,这座道教的真武阁可能就已成为佛寺。

尔后曾有“心斋禅师,北流人,咸丰二年(1852年),住持古经略台,清修梵行……”千百年来,在中国宗教史中,释老之间,有时固然相互斗争,但更多的是“互助合作”。

和尚道士也往往可以互相“转业”。

所以由和尚来住持一座真武庙,或者以一座真武庙用作佛寺,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查《县志》所载,自从明万历元年(1573年)楼阁三层建成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O,同治十二年(1873年),见于记录的修建共六次。

解放以后,据浦觉民副县长说,中央文化部于1956年曾拨款重修(应是1953年—1954年拨款的——编者注)。

现在台上仅有的的建筑就是那座三层的真武阁。

阁内神像已全部无存。

阁的本身也没有任何墙壁隔扇,事实上是一座四面通风、高达三层的庞大“亭子”;台上更没有廊舍、埂墙、庖厨等等阻碍视线,的确是一个登高临远的好去处。

台上也平坦修洁,唯一的附属建筑是解放后所建的对着登台石阶迎面伫立的一座六柱重檐、形似牌楼的“门亭”。

(此门亭不是解放后所建——编者注)。

“门亭”的大小、权衡、风格和阁本身很和谐,为台阁增置一个恰如其分的小“序曲”。

三、真武阁的“杠杆结构”建筑真武阁建于1573年,到今年1962年,已将近四百年了。

但在中国建筑史上,它却默默无闻。

这次偶然的机会,得一瞻“风采”,我认为它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

它的价值不在于经略台和元结的关系,也不在于它的三百八十九岁的高龄,而在于它的罕有的结构方法。

阁高三层,高出台面约13.20米。

底层平面总面阔(柱中到柱中)13.80米,进深11.20米。

就其底部檐柱来说,面阔是三间,进深也是三间。

但底层内总前后各有四根金柱,形成底层的内槽。

这八根金柱直通到上层檐下,到了中层和上层就成了檐柱。

因此底层的檐柱事实上等于一周回廊柱。

这样的用柱方法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阁的特殊的外形轮廓。

但是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发现这座阁的柱网布置特殊之处。

先从侧面看,当心间宽5.60米,次间各宽2.80米,次间刚刚是当心间的一半。

但在正面,当心间虽然也宽5.60米,而次间则宽4.10米,呈现比较宽阔的气概。

但再看内部金柱,当中的四根与正面和侧面的檐柱纵向取中并列,形成5.60×5.60的正方形,但在其左右两侧面,在距离侧面檐柱2.80米实测仅东测一个尺寸,为2.77米,恐有测误,否则施工有微差)的位置上,又加金柱一根,成为上两层的角柱。

而在底层正面没有和它相应的檐柱。

这样的柱网,是由于上面特殊结构的需要而布置的。

同时也可以看到,2.80米是平面柱网的模数,它是四面廊檐的宽度,而当心间则恰恰是它的一倍。

由于内槽增加了一缝金柱,就在外立面上取得了传统的当心间比次间仅略宽少许的比例。

这八根金柱是上两层全部荷载的支柱。

它们所形成的长方形非常接近我国传统的平面5:8的长宽比。

由底层通向中层的楼梯位置在阁的东北隅,下面砌石台,北上五步,折而西上两步,然后再折而向南,由两金柱之间上十四步,到达中层。

在中层楼板之下,八根金柱之间,相互以梁枋联系,形成“目”字形平面。

当心间左右(南北向)的梁上,各施斗拱四朵,上承楞木四根,以承托中层楼板。

前后(东西向)的枋上没有斗拱,但在枋下又加类似由额的枋一根。

环绕着八根金柱所形成的内槽一周的回廊以“一面坡”的屋顶形成阁的宽大的下层檐,在结构上起着扶持八根金柱的作用。

中、上两层的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

中层内部有四根很大的金柱,柱脚却离楼板面约2至3厘米,悬空不落地。

但因信脚离楼板极近,乍看并不给人以悬空的印象;然而一经指出,就不能不使每一个上楼的人为之惊叹!上得楼来,底层的八根金住已经变成中、上两层的檐柱,而在阁室里面,又添了四根金柱。

由下向上看,可以看见这四根金柱穿过上面的楼板,直上上层。

前后两金柱之间,还有承重梁一道,上安楞木,以承上层楼板。

从这四根悬空的金柱上,还伸出三层枋子,穿过檐柱(即底层的金柱的上部),向外伸出成为斗拱,以承托外面宽深的瓦檐。

看这四根金柱上面的这样沉重的荷载,而脚下悬空,乍看确是颇为费解。

更上一层楼,到了上层,就更令人为脚下的悬空柱捏一把汗了,柱头上承托着大梁一道,上面还有二梁,更上则立脊瓜柱以承托巨大的脊檩。

同中层一样,从柱上也伸出枋子三层,穿过檐柱成为斗拱以承托上层檐。

想到瓦上还有那么多条很大很重的梳璃正脊、垂脊、戗脊和脊上附加的花饿,还有那大面积的“望板瓦”,板瓦与筒瓦等等,就更加感到这四根柱上的荷载实在不轻,因而悬空的柱脚更显得“神乎其神?了。

这座阁的结构的确是很巧妙的。

上文已经提到,底层的八根金柱承托着中、上两层的全部荷载,到了中层和上层,这些金柱又成为檐柱和角檐柱;而另外又出现了四根悬空的金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