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知识体系】【教材全解】一、重难点诠释1.维持水平衡的方式及意义正常人每日水的出入量相等,维持动态平衡。
(1)水的来源有三个途径:①食物:各种食物含水量不同,成人一般每日从食物摄入的水约900毫升。
②饮水:饮水量随气候、劳动和生活习惯而不同,成人每日饮水约1300毫升。
③代谢水: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产生的水,数量较恒定,每日约300毫升。
将水的三个来源合起来共计约2500毫升,其中,饮水和食物中所含水是主要来源。
(2)体内水的排出途径有四条:①呼吸蒸发;成人每日在呼吸时以水蒸汽的形式丢失约400毫升,正常情况下所占比例较小。
②皮肤蒸发:指没有明显出汗的情况下,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分,约为500毫升,其中无机盐很少。
(补充:若高温环境下作业或剧烈劳动时会由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其中约含0.2%和极少量的K+(常忽略),因失水多于失钠,会导致水与无机盐平衡失调,则在给大量出汗或高温环境作业工人供应饮料时,必须适当补充钠盐。
)③粪便排出:成人每日由粪便排出的水分约100毫升,其中包括饮食中的水以及消化液被吸收后余下的水。
④肾脏排尿:成人每日排尿量一般约1500毫升,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
为维持血浆成分的恒定及保证每日35~40克代谢废物溶解后排出,每日尿量至少500毫升。
若尿量少400毫升,就会因代谢废物的积累而可能导致尿毒症。
水的四条途径排出水的量共计约2500毫升,与水的摄入量相等,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相当,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2.无机盐的作用及平衡的意义(以钠钾为例)多数无机盐在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如细胞内液的K+、Mg2+等、细胞外液的Na+等。
(补充: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的显著差异,是由于细胞膜能够逆浓度差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膜外的K+移入细胞内,称为“钠—钾泵”,简称“钠泵”。
)因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数中Na+占绝大部分,所以Na+是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而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K+。
1.1.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案(人教大纲版全一册)

1.1.2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学目标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
教学手段
1.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2.挂图、板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第一节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学过程
要点提示
1.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现象、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节课内容教科书提供了5幅图、1个小资料、1个表和4个旁栏思考题,这些内容形象、直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图表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信息,延伸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本节课涉及到“尿的形成”这些初中生物学的知识,由于学过时间已久,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已把握不准,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应作适当复习。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中⽣物苏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章第⼀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和⽆机盐的调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和⽆机盐的调节1.⼈的体温是指⼈体内部的平均温度,直肠温度最接近⼈的体温。
2.⼈的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骼肌,⼈体主要散热器官是⽪肤。
4.寒冷环境中,⽪肤⾎管收缩,⾎流量减少,减少散热;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激素增多,产热增多。
5.炎热环境中,⽪肤⾎管舒张,⾎流量增多,汗液分泌增多,散热增加。
6.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其作⽤是促进肾⼩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
⼀、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的体温是指⼈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常⽤直肠温度、⼝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
2.体温来源及恒定原理(1)⼈的体温来⾃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的热量。
(2)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骼肌,主要的散热器官是⽪肤。
3.体温调节过程(1)在寒冷环境中,⽪肤⾥冷觉感觉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肤⾎管收缩减少散热量;甲状腺和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增多提⾼了细胞的代谢⽔平,机体产热量增加。
(2)在炎热的环境中,⽪肤⾥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肤⾎管舒张,⾎流量增加,汗液分泌_增多,散热量增加。
4.⼈体体温恒定的⽣理意义(1)体温相对恒定是⼈体⽣命活动正常进⾏的必要条件。
(2)当体温过低或过⾼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丧失,⽣命活动也会出现严重异常。
⼆、⽔和⽆机盐的调节1.⽔和⽆机盐的来源和去路[填图](1)⽔的来源和去路:(2)⽆机盐的来源和去路:2.尿的形成(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单位肾⼩体?肾⼩球肾⼩囊肾⼩管(2)尿的形成过程:①⾎液经过肾⼩球滤过,进⼊肾⼩囊,形成原尿。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说课稿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对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介绍了水盐平衡的重要性,然后分别阐述了水和无机盐的来源与去路,以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在水盐平衡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通过调节机制来维持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基本的生理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具体机制,以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协同作用,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高中生的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述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2)说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生理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2)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
2、教学难点(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在水盐平衡中的协同作用。
(2)水盐平衡调节的反馈调节机制。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调节过程。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水盐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水盐调节教案时间:1节课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水盐调节的重要性,掌握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利用实例或图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让学生想象在没有水盐调节的情况下,人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解释水盐平衡的概念,包括水的进出机制和体液中离子的平衡调节。
- 介绍人体内水分调节的重要器官,如肾脏、肾小球、肾小管等,并说明它们在水盐调节中的作用。
- 讲解肾脏的排泄功能和浓缩尿的过程,以及尿液的组成和调节机制。
3. 案例分析(15分钟)-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案例,比如某人长时间饮水不足导致脱水,或长时间食用高盐食物导致钠离子过量,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4. 拓展活动(10分钟)- 设置小组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些罕见疾病或特殊情况下的水盐调节问题,并向全班进行简短分享。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整合课堂讨论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强调水盐调节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水盐摄入情况,以及如何合理饮食和补充水分。
板书内容:- 水盐调节的重要性- 人体水盐平衡调节机制- 肾脏的作用和排泄机制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性,并掌握人体内水分调节的机制和肾脏的排泄功能。
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案例分析和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生物水盐平衡教案

高中生物水盐平衡教案学科:生物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部水盐平衡的重要性和机制。
2. 理解人体如何维持水盐平衡。
3. 掌握水盐失衡可能引起的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1. 人体内部的水分和盐分分布情况。
2. 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
3. 水盐失衡引起的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重点:1. 理解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
教学难点:1. 理解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复杂机制。
2. 掌握水盐失衡引起的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盐水、蒸发皿、电子天平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人体内部水盐平衡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水盐平衡的关注。
二、讲解(15分钟)1. 人体内部的水分和盐分分布情况。
2. 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
三、实验(20分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盐水在蒸发皿中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盐分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四、讨论(15分钟)讨论水盐失衡可能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方法。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盐平衡的重要性和维持机制。
六、作业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水盐平衡的小论文,阐述水盐失衡可能引起的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延伸:1. 深入了解水盐平衡对人体的影响。
2. 探究水盐平衡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及调节机制。
教学反思:1. 学生实验操作是否顺利,是否理解实验目的。
2. 学生对水盐平衡的了解是否深入。
注: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案(完整版)实用资料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案(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案)高中选修第一章第一节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兔疫》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均有涉及,本章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它主要从内环境的稳态、营养与健康、兔疫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
《人体的稳态》、《人体营养与健康》和《兔疫》这三节内容在知识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本章正是通过这条主线,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不仅更加深入了解了有关人体健康的知识,而且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涉及的“稳态”、“调节”和“免疫”的内容相对抽象,这里有分子水平的物质基础,有细胞水平的结构知识,还有个体水平上的调控和表现,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本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紧密,也容易与理、化的相关知识相互渗透,因此这部分内容还是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培养学生思维综合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章作为选修教材的第一章,在全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3.分析:稳态是一个在生理学中涉及范围比较广的概念,通过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稳态的概念,已经了解了它的温度、渗透压和pH等理化性质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中生物无机盐平衡教案

高中生物无机盐平衡教案教学内容:无机盐平衡教学目标:1. 了解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2. 认识不同无机盐对生物体的影响。
3. 掌握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平衡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1.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 理解无机盐对生物体的影响。
2. 理解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教材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提供相关实验器材。
3. PPT:准备相关PPT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无机盐平衡为什么重要?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如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参与酶的活性、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等。
2. 分析不同无机盐对生物体的影响,如缺乏铁会导致贫血、缺乏钙会引发骨质疏松等。
3. 解释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平衡调节机制,包括通过肾脏调节盐的排泄、通过肠道吸收盐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一些无机盐不平衡导致的健康问题,并讨论可能的解决办法。
四、实验操作(20分钟)进行有关无机盐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结果,加深对无机盐平衡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平衡调节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无机盐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馈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无机盐平衡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学目的: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4)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5)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教学过程:上节内容,主要学习了内环境与稳态,我们知道,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即是说,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经过内环境。
一旦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代谢将会发生紊乱。
比如:内环境中的无机盐、水分不保持一定平衡状态,对人体就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表1-1 能得出哪些结论?水的平衡所含的水是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
2.人体内水的排出有四条途径。
其中,皮肤的排出量是指在没有明显出汗的情况下,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
肺的排出量是指随呼气而出的水汽。
大肠的排出量是指饮食中的水以及消化液在消化道被吸收后所余下的水。
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
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无机盐的平衡人每天都要通过饮食摄取一定量的无机盐,同时也要排出一定量的无机盐。
一般情况下,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
人体内的无机盐有多种,而且大多以离子状态存在,如Na+、K+、Ca2+、Cl-、HCO-3等。
下面以Na+和K+为例来说明。
钠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
正常成年人每天要通过饮食摄入6~10g食盐,而且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
Na+的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另外,还有极少数的Na+随汗液和粪便排出。
排除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钾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2~4gK+,其中绝大部分被消化道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则随粪便排出。
K+的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其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只靠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以维持代谢,也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
在人体内,血液与组织液中的K+,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中的K+,都在不断进行交换,这种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因此,血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K+的含量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临床上常把血钾(指血清中的K+)含量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指标。
(旁栏思考题)肾脏排尿主要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吗?还有钠盐、代谢废物等都是主要由肾脏排出。
(旁栏思考题)大量出汗后为什幺要喝盐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会丢失水和无机盐。
(旁栏思考题)有人说:“一个人一天内不吃饭、不喝水,但只要没有大、小便,就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幺?即使不排便,体内水和无机盐可以从皮肤蒸发、呼吸等排出。
Na、K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分布,能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
细胞外的阳离子中Na+占绝大多数。
因此Na+是决定细胞外渗透压的主要因素。
在细胞内液中K+浓度比外液高,是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
在细胞内外Na、K离子的这种分布是由于细胞膜上Na-K泵主动转移的结果。
一般来说细胞内的K+比外液高30倍,Na+比内液高出15倍。
这种不均的分布,能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是在神经传导兴奋中产生生物电的基础。
钠-钾泵是与钠钾离子转移有关的载体。
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膜外的K+或膜内的Na+度将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外。
同时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由于人体散失的水主要是通过肾脏形成尿液排除。
成尿液的场所。
肾的形态和结构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
肾结构:肾脏纵剖可以看到周围颜色较深的部分是皮质。
里面颜色较浅的是髓质。
髓质里漏斗状的部分是肾盂。
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脏大约是由100万个肾单位构成。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肾小体分布在皮质内,由肾小球和紧包在外的肾小囊组成。
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它由入球小动脉分支成的毛细血管盘曲形成。
这些毛细血管的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略粗。
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管弯曲细长,外面包围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所形成的毛细血管网。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
肾的功能:形成尿:包括滤过、重吸收和分泌两个过程。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因此原尿和血浆的差别就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各类物质又被选择性重吸收进入到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血液,其中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水、钠、钾、氯等大部分重吸收;其余如尿素、尿酸等对机体无用或有害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逐渐流入肾盂。
再流入输尿管进入膀胱。
暂时储存。
达到一定量由神经系统控制排除体外。
正常成年人每天滤过肾小球的水、Na+和K+等有99%以上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对水平衡的调节: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激素,它是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一种激素。
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垂体中储存,接受到冲动,然后释放出来,进入血液。
它的作用主要是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是随着体内水的出入情况而变化的。
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
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一方面使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相反,当人因饮水过多或是盐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就会减少对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脏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从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
对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Na+、k+: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调节激素:醛固酮。
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
) 它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远端和集合管的细胞重吸收Na+,同时促进k+的排出,所以醛固酮有保Na+排k+作用。
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使细胞内的渗透压暂时升高,水从细胞外同时自由扩散进入。
相对来说,细胞外液的水由于很快进入细胞内,使外液的Na+浓度相对增加。
同理,K+的排除,使细胞外的渗透压暂时升高,水从细胞内同时自由扩散排除。
相对来说,细胞内液的水由于很快进入细胞外,使外液的K+浓度相对增加。
这样,维持了血钾和血钠含量的相对平衡。
相反,当血钾含量降低或血钠含量升高时,则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
这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和食盐,就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昏迷等。
这时只要及时补充生理盐水,就可以缓解上述症状。
因此,对于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人、重体力劳动者或是某些病人来说,应当特别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和食盐。
人在大量出汗、剧烈呕吐或腹泻时,除了丢失水和Na+外,还会丢失K+。
K+不仅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到决定作用,而且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的重要作用。
当血钾含量过低时,会使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导致心律失常。
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K+,只要保持合理膳食,就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另外,人体每昼夜有35~50g的代谢废物必须要随尿液排出体外,而溶解这些代谢废物的最低尿量应在500mL以上。
如果排出的尿量过少,代谢废物不能及时随尿液排出体外,就会引起中毒而损害健康。
因此,人每天都要保证饮水,尤其是在大量出汗等情况下,更应当多喝水。
综上所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旁栏思考题)有的人口味过于清淡,炒菜时放盐极少。
想一想,长期这样下去,对他的健康会有什幺影响?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甚至昏迷等症状。
附:脱水(dehydration)指体液容量减少。
脱即失,失水伴有失钠、水钠丢失比例不同、按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同分为三类: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
(一)高渗性脱水(hypervolemia)1.原因:饮水不足;水源断绝,无水可饮;口腔,咽部食道疾病妨碍饮水;昏迷、极度衰竭,精神病患者不能饮水或拒绝饮水。
失水过多:皮肤和肺因高热不感性蒸发增加,每日多失水200-300ml;肾脏失水,(正常是1.5升)每日达10-15升。
高渗葡萄糖引起渗透性利尿。
短时间大量出汗,(高温环境)2.病理生理变化: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开高,是引起高渗性脱水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3.防治原则(principle of treatment):除防治原发病,主要补水,适当补钠。
(二)低渗性脱水因失钠多于失水,脱水的特征是血钠<13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280mmol/L1.原因丢失等渗体液情况下,若治疗不当,只补充水,未补充电解质,引起低渗性脱水。
等渗体液丢失见于: 腹泻、肠瘘、胃肠反复引流丢失小肠液。
大面积烧伤、血浆大量丢失。
3.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
轻症首先补充等渗盐水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重症可补高渗盐水,纠正严重低钠和细胞水肿。
(三)等渗性脱水1.原因任何等渗体液丢失,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
三型脱水:高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内液;低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并未丢失,甚至有增加;等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外液。
(见图3-10)3.防治原则除防治原发病外,补液应给予葡萄糖盐水,葡萄糖与盐水2:1为宜。
例: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C)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C、维持水分代谢D、维持无机盐代谢例、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C)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减少B、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增加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D、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