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18种地域特色建筑,至少有3种你没听过

18种地域特⾊建筑,⾄少有3种你没听过在新教材《地域⽂化与城乡景观》⼀节,建筑⽆疑是最易于考察的、地域特⾊最显著的景观,这⾥给⼤家总结了全国各地的⼗⼋种特⾊建筑,可以让学⽣开阔视野。
01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往往有部分悬空并靠柱⼦⽀撑,属于半⼲栏式建筑,分布范围:贵州东南、湖南西部、⼴西北部、湖北西部等与⾃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是与⼭区地形崎岖、建筑⾯积狭⼩有关,此外还可以起到通风⼲燥、防范野兽和毒蛇的作⽤。
02傣家⽵楼(⾼脚楼)傣家⽵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是上下两层的⾼脚楼房。
底层⼀般不住⼈,⽤于饲养家畜、家禽,上层供⼈居住,属于⼲栏式建筑。
分布范围:云南,主要是西双版纳地区。
与⾃然环境的关系:⾼脚是为了阻隔地⾯的潮⽓、空⽓流通便于通风去湿,适应⾼温多⾬的⽓候;此外⽵楼简单易建,还能避开洪⽔和⾍蛇的侵袭。
03⾼台民居⾼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城东北部⼀处建于600多年前的⾼40多⽶、长800多⽶的黄⼟⾼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
与⾃然环境的关系:⾼崖距地⾯三⼗多⽶,居⾼临下,空⽓清新,可免受洪⽔、暴⾬灾害。
04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称四合房,是⼀种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基本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化内涵:体现传统居住观念,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供⼦孙居住,等级分明、尊卑有序。
05窑洞窑洞是黄⼟⾼原上的古⽼居住形式,属于“⽳居式”民居的遗存。
分布地区:陕西、⼭西、河南、河北、内蒙古、⽢肃以及宁夏等省与⾃然环境的关系:黄⼟层巨厚,结构紧密且直⽴性强,不易坍塌;黄⼟保温性强,能够使得屋内冬暖夏凉,适应当地的⽓候条件。
06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属于地下的窑洞,亦是古代⼈们⽳居⽅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的“地下四合院”。
分布范围:河南、⼭西、⽢肃、陕西等与⾃然环境的关系:除了具有窑洞的特点之外,还需考虑到暴⾬乃⾄洪⽔的影响,地坑院建设在黄⼟塬上,⽽且所在地区年均降⾬量⼀般在500毫⽶左右,很少有⼤暴⾬发⽣,⽽且黄⼟塬三⾯都是沟壑,⾬⽔出路通畅,也不会殃及地坑院群。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一、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
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
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
地域环境、气候与地域建筑形式研究——以巴蜀地域建筑为例

地域环境 、气候与地域建筑形式研究
以巴蜀地域建筑为例
孙 克 刘 艳 茹 ( 长安 大学, 陕西 西安 7 1 0 0 0 0 ) 中 图 分 类 号 :U 4 5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7 — 6 3 4 4( 2 0 1 7 )0 8 — 0 2 9 0 一 O 1
休闲活动 、通风散热的最佳场所。
2 地域性环 境气候 对 巴蜀地 区建筑形式 的影响
巴蜀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腹地 , 位 于亚热带 范围,夏季高温多雨 ,日照时间短 , 受 四川盆地周 围山脉及 高原影响 ,导致冬暖夏热 ,是全 国的高湿地区。巴蜀建筑
风貌也可 以说 是受到 了巴蜀地区气候的绝对影响 ,干栏 式建 筑 、吊脚楼 、合院建 筑等建筑形式无 不是 受到地理 、环境气候 的影响而形成 的。可以说 巴蜀特色建筑 的形成与其地理气候 的密不可分的。传统建筑 ,尤其是 民居 ,主要考虑解决人在 建筑里 的舒适 性 ,以及从事生活 中各种活动 的便利性 ,因此建筑修筑时的关键点 就在于通风 、散热 、除湿 、防雨 ,从而构筑了许多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空间形态 , 如大 出檐 、多层空间 、窄廊巷 、天井等 。 巴蜀地 区多山多水 ,地势崎岖 ,而且气候潮湿 。因此 ,巴蜀地区的建筑形式 就要适应这样 的 自然条件 。例如 ,巴蜀传统建筑形 式 ,建设 台湾 ,悬崖坠落 ,出 挑 ,檐下 ,悬挂 、雨廊等形式 ,从 多方面 反映了建筑环境的适应 区域气候积 累了
针对建筑细部来 说 ,巴蜀城镇密度较高 ,建筑进深大 , 为 了缓解湿热 的气候 ,
巴蜀地区通风 、防晒 、遮雨 、防火等多方面的要求 。
巴蜀地 区地形奇特 ,多山多腹 地 ,这也决定 了干栏式建 筑造型的独特性 。干 栏式建筑 ” 架空”的建 筑形式 , 解决 了如何在复杂 的山地地形上建造居住 型房屋 的 根本 问题 。多柱落地穿 斗构架的房屋结构也更易 于为了适 应环境而演变 出更 多样 的形 式。” 吊脚楼 ”便是 巴蜀地 区为了适应 当地气候与复杂 的地貌而演变 出来 的独 具特 色的地域建筑 。吊脚楼仍与干栏式建筑有 着一定的差别 ,吊脚楼架 空的空间 大多数 不被 当做功能 空间使用 ,并且保 留了原有 的地表形态 ,因地制宜 ,更 为灵 活轻 巧 。吊脚楼 的建 造善于争取空间 ,巧用 地形 ,结合地形与本身 固有 的特点 , 从 而建造成 了特色 而又合理的建筑形态 ,从各 方面都表现出人类 的智 慧 ,化不利 为有利 ,在某种程度上 ,极大的丰富 了巴蜀地区地域建筑形态 。 干栏式建筑与 吊脚 楼的产生是源于对 当地 复杂地形地貌与独特 的气候 环境的 适应 性 ,并通过合理 的结构逻辑与局部空 间处 理建造而来 。这是多年来 人类智慧 的结晶 ,也是一种具有理 陛内涵 的美 的陈述 。 1 . 3 合 院 巴蜀地 区也居 住着许多汉族居 民,他们 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平坝地 区 ,相比地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建筑设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不同地方的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地理环境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各个地区拥有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由于地势低洼且多河流和湖泊,其建筑设计常常融入水系环境,流水、池塘等元素常见于成都的建筑中。
又如位于北方的内蒙古,寒冷干燥的天气让当地的蒙古包成为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
这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制约,也有人为的选择。
其次,气候条件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物需要采取不同的室内外布局和材料。
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式设计,以增加通风和采光,同时减少热量积聚。
而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则需要更好的保温和采暖设施,同时考虑到雪灾等极端天气条件。
这些因素都会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体现,成为地域性特征的一部分。
此外,文化背景也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习俗决定了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内部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如风水学以及尊孔崇圣的思想。
而印度的寺庙和清真寺设计则反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仪式。
有趣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现代建筑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相似的场景出现在各个城市中。
这也导致了一种无特色、无特点的建筑风格。
因此,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对地域性建筑的认识和认同感。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亚洲南部地区的气候主要为热带和亚 热带,全年高温多雨,湿度较大。
关系
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主要体现 在通风和遮阳方面。轻盈的墙体和开 放的屋顶结构有利于通风,降低室内 温度。同时,大窗户的设计也有助于 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空调的使 用。此外,遮阳设施也是该地区建筑 的重要特点,以防止太阳直射导致室 内过热。
东部地区气候条件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多雨,年平均降雨量较高,因此湿度较大。同时,由 于靠近海洋,夏季通常较为凉爽,而冬季则相对温暖。
大洋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南部地区建筑特征
由于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寒冷和干 燥,因此建筑通常会采用厚实的墙体 和较小的窗户设计,以保持室内温度。 同时,为了防止风吹雨打,屋顶通常 会设计成陡峭的。
02 欧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欧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01
02
03
建筑特征
木结构为主,墙体较厚, 窗户较小,屋顶陡峭。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 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关系
建筑特征适应了冬季寒冷 的气候,厚墙和窗户小有 助于保温,陡峭的屋顶可 以减少积雪。
欧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建筑特征
石材和混凝土结构为主,墙体较薄,窗户较大, 屋顶平坦。
04 非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非洲北部建筑与气候
北非地区气候干燥,大部分属于沙漠 和半沙漠地带,因此建筑多采用厚重 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以减少热量的 传递和蒸发。
北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 影响,常见尖顶、拱形结构和马赛克 装饰等,这些设计既可以反射太阳光 ,又能降低室内温度。
非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美洲西部建筑与气候
•· 适应多样气候,强调稳固和耐用
建筑环境学习题.

建筑环境学习题第1章绪论一.填空题1.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四方面。
2.通过学习“建筑环境学”,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内、外环境。
3.通过学习“建筑环境学”,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掌握改变或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4.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四方面。
5.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四方面。
6.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和四方面。
7.“建筑环境学”的英文名为:。
8.通过学习“建筑环境学”,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人工微环境的。
二.综合题1.试论述和分析“建筑环境学”的任务。
2.做一些热湿环境实验并加以分析,例如:1)挂窗帘的影响2)墙体的热响应(注意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不同)3)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和辐射在建筑热环境中的作用4)不同朝向房间的自然室温的区别5)攀藤植物对墙体热过程的影响6)不同下垫面对微气候的影响7)不同小区布局对小区风场的影响8)不同建筑设计的自然通风效果9)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10)………3.做一些场所的CO2浓度的现场实测和IAQ问卷调查分析。
4.做一些光环境的现场实测和分析调查5.做一些噪声环境的现场实测和分析调查,例如:1)交通噪声对不同楼层的影响2)不同窗类型、建筑构件对环境噪声的衰减作用3)试试不同隔音或减噪措施的效果6.做一些与热感觉有关的实验并进行分析7. 对一些有亲身体验的与热感觉有关的现象进行分析8.对一些有亲身体验的与光环境有关的现象进行分析9. 分析光环境控制与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或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检索和综述10.对劳动卫生保护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综述11.对“风水”学的初步分析12.文献综述与分析:目前IAQ问题的研究焦点有哪些?有哪些问题还有待解决?13. 对研究长期在空调环境中逗留人员的健康问题的文献进行综述(SBS问题、IAQ或热环境的影响)14. 协助老师做一些有关建筑环境模拟或实验研究的工作并写出工作报告15. 任何你感兴趣的有关建筑环境的话题第2章建筑外环境一.选择题1. 一般气象台站记录的风速都是当地()A.2m高处的风速B.5m高处的风速C.10m高处的风速D.12m高处的风速2. 我国各地气温的年较差 ( )A.自南向北、自内陆到沿海逐渐增大B.自南向北、自沿海到内陆逐渐增大C.自南向北、自内陆到沿海逐渐减小D.自南向北、自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小3.不考虑季节因素,上海(东经121°26′)与喀什(东经75°59′)两地的标准时差为()A.3小时2分钟B.2小时58分钟C.2小时54分钟D.2小时52分钟4.夏至日这一天的赤纬为()A.-23.5°B.0°C.+23.5 °D.+90°5.不考虑季节因素,喀什(东经75°59′)与北京标准时间相差()A.2小时59分B.2小时56分C.2小时48分D.2小时34分6.地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连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A.太阳位置B.太阳高度角C.太阳方位角D.赤纬7.室外气温升降的直接原因是()A.室外空气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热的多少而引起的B.室外空气与地面之间的热量交换而引起的C.室外空气与天空之间的有效辐射换热而引起的D.室外空气与周围建筑物外表面之间的长波辐射换热而引起的8.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趋势与气温日变化趋势()A正好同步,即相对湿度与气温同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B.正好相反,即气温最高时,相对湿度最小,气温最低时,相对湿度最大C.存在相位差,即相对湿度峰值滞后气温最大值约6小时D.存在相对差,即相对湿度峰值超前气温最大值约6小时9.降水性质包括()A.降雨量、降雨时间和降雨强度B.降雪量、降雪时间和降雪强度C.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现象D.降水量、降水时间和降水强度10.由于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造成赤道和两极间的温差,引发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做()A.大气环流B.季风C.地方风D.海陆风11.太阳位置常用两个角度来表示,即()A.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时角B.赤纬和太阳时角C. 赤纬和太阳方位角D.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12.某时刻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时间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称为( )A.太阳方位角B.太阳高度角C.太阳时角D.赤纬13.若垂直于太阳射线方向的直射辐射强度为I N ,则建筑物水平面上接受的太阳直射辐射强度I DH 的计算式为( )A.cos DH N I I β=B./cos DH N I I β=C.sin DH N I I β=D./sin DH N I I β=14.冬至日这一天,赤纬d 为( )A.+90°B.+23.45°C.0°D.-23.45°15.对南北方向的板楼建筑,如果要求日照时间同为2小时,则长春、北京和上海地区的日照间距系数d/h 的关系是( )A .(d/h )长春 >(d/h )北京 >(d/h )上海B .(d/h )北京 >(d/h )长春 >(d/h )上海C .(d/h )长春 >(d/h )上海 >(d/h )北京D .(d/h )北京 >(d/h )长春 >(d/h )上海16.地球表面处的法向太阳直射辐射强度( )A.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B.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C.先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D.先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达到最小值后,又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17.北京、昆明和拉萨三城市的大气压力B 的关系是( )A .B 拉萨>B 北京 >B 昆明 B .B 拉萨>B 上海 >B 昆明C .B 拉萨>B 昆明 >B 北京D .B 昆明>B 拉萨 >B 北京18.关于城市的热岛强度,说法正确的是( )A.白天热岛强度大于夜晚热岛强度B.日平均热岛强度大于夜晚热岛强度C.夜晚热岛强度大于白天热岛强度D.热岛强度的大小仅与城市所在地点有关,与城市规模无关二.填空题1.描述风特征的两个要素是。
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析

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地理环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建筑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如山川、气候、土壤等都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域的土壤、石块、木材等资源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建筑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例如,在石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砖石结构建造厚重的建筑,如欧洲许多古老城堡的建筑风格;而在典型的沙漠地带,人们则倾向于利用沙漠中的沙石等材料耐高温特性,建造适应沙漠气候的特殊建筑风格。
其次,不同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也对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各地的气候形式千差万别,如炎热干燥的沙漠气候、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等。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必须考虑建筑的隔热保温、通风通气等因素,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师倾向于选用透气性好的材料,采用阴凉通风的设计,如西班牙的传统白色建筑;而在极寒地区,则需要采用保温材料、加强建筑结构强度,如北欧国家的传统木屋。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
山地、平原、河流等地理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形状、布局及结构设计。
以中国为例,古代汉族建筑的风格直接受制于地理环境。
山地地区的土家族使用坡屋顶和高墙,以方便排水和抗震;河流丰富的地区,如扬州等,注重对水利的利用,建筑布局常围绕河流而建,形成独特的水乡风情。
这些例子表明地理环境对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最后,地理环境还对建筑风格中的装饰和细节产生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不同,这种差异在建筑装饰和细节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海洋沿岸地区,建筑通常会运用海洋文化的元素,如船帆形状的屋顶、海藻纹饰等;而在内陆风景秀丽的山区,建筑则常常以自然元素如花卉、鸟类等进行装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工管1091 肖雅娜200911421132
摘要: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因此,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分别对其中的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其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进行了解以及总结。
关键词:建筑特征气候条件不同地域关系
每个地方都有着其特定的建筑特征,也有着其不一样的气候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现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来分别对建筑特征与其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总结。
我国区域可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这里只对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几个典型省市进行总结。
1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
1月-7至-4℃,7月25至26℃。
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
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
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
江苏省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
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全省春季升温西部快于东部,东西相差4-7天;秋季降温南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3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
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从上述四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其建筑的特征,可以知道各个地区的建筑均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也因为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才因而有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建筑类型。
参考文献: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