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 全反射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选修三全反射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三全反射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三全反射教案
课题:全反射
教学目标:
1. 知道全反射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全反射的条件和规律。

3. 能够应用全反射解释物体在介质中的呈现。

教学重点:
全反射的定义和条件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全反射应用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黑板、白板、水杯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水杨杯在水中发生全反射的现象,引出全反射的概念,并提出全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15分钟)
1. 给出全反射的定义和原理,并引入全反射的条件。

2. 分析全反射的规律,解释全反射的发生原因。

3. 通过实验或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反射的概念和规律。

三、练习(15分钟)
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全反射的定义和条件。

2. 引导学生应用全反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拓展(10分钟)
1. 展示一些全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放映相关视频或图像,增加学生对全反射的理解和认识。

五、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全反射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习题和题目,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全反射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全反射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反射》名师教案3

《全反射》名师教案3

《全反射》教学设计南宁四中物理组梁俊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中光学部分第二节的知识。

高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光学知识,而《全反射》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之后编写的,是反射和折射的交汇点。

本节就从光的折射入手,探讨了光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以及相关应用。

全反射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高三的学生已经逐步体会出教材的思想,但是他们对物理现象和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和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验指导和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密介质、光疏介质的概念及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条件;了解全反射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过程,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全反射现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教育。

(2)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临界角的概念及全反射条件难点:全反射现象的应用五、教具:教师自制小实验、光学演示仪六、教学过程1、创设实验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演示自制小实验:水流导光引导学生思考:光为什么没有在水中发生折射现象而是随着水倾泻而下?导入新课——全反射2、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1)展示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几张图片:光亮的水珠、璀璨的钻石、水中明亮的气泡和音乐喷泉上色彩斑斓的水珠。

教师提问:平时看到的水珠和气泡都是如此明亮的吗?玻璃和钻石的亮度一样吗?说明看到这样的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2)引出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的概念:折射率小的介质就是光疏介质,折射率大的介质就是光密介质;学会区分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物理选修3-4人教新课标13.7全反射教案

物理选修3-4人教新课标13.7全反射教案

13.7 全反射【【教教学学目目标标】】1.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2.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3.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重重点点难难点点】】1.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2.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用具】课 件【【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相比较,折射率较大的叫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小的叫光疏介质。

2、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具有相对性。

二、全反射1、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2、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或折射光线恰好消失)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

sin901n sin sin nC C =⇒= 3、全反射的条件:(1)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2)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4、反射和折射中的能量问题:(1)入射光的能量等于反射光的能量和折射光的能量之和;(2)入射角增大,反射光的能量增大,折射光的能量减小;(3)发生全反射时,反射光的能量等于入射光的能量。

5、常见全反射现象及应用:(1)常见全反射现象:如:水中或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非常亮等等(2)应用:全反射棱镜、光导纤维【例1】潜水员在水探为h 的地方向水面观察时,发现整个天空及远处地面的景物均呈现在水面处的圆形区域内,已知水的临界角为θ,则所观察到的圆形区域半径是多少?【例2】某人在水面上游泳,看见水底发光体在正下方,当他向前游了2 m 时恰好看不见发光体。

求发光体距水面的深度。

(n水=4/3)解析:如图所示,由于全反射,发光体发出的光仅能照亮以2 m 为半径的圆形水面。

由几何关系得:sin C =2222h + 又有sinC=n 1,故2222h +=43 h ≈1.76 m. 【例3】如图所示,一立方体玻璃砖放在空气中,折射率为n =1.50,平行光束从立方体的顶面斜射人玻璃砖,然后投射到它的一个侧面,问:(1)这光线能否从侧面射出?(2)若光线能从侧面射出,玻璃砖折射率应满足什么条件?【【课课外外作作业业】】1、教材:P 5——(3)2、学海导航:P 2——4【【教教学学后后记记】】。

2024年高中物理全反射优质教案

2024年高中物理全反射优质教案

2024年高中物理全反射优质教案高中物理全反射优质教案 1一、教材分析《全反射》是高中物理选修3—4的必修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之后编写的,是反射和折射的交汇点。

本节就从光的折射入手,探讨了光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以及相关应用。

全反射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光密介质、光疏介质的概念及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条件;了解全反射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1)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过程,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全反射现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教育。

(2)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临界角的概念及全反射条件难点: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四、学情分析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了物理一、二册的教材,已经逐步体会出教材的思想,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低,对物理现象和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和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指导和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性的'实验和视频,将演示实验与多媒体的模拟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思维空间。

恰当的设疑,引导学生猜想,再通过演示和多媒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既实现了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又体会到了“设疑————猜想————实验————分析————结论”的研究方法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学案预习本节内容。

高中物理1.3.2全反射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4

高中物理1.3.2全反射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4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课标版选修3-4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全反射》名师教案1

人教课标版选修3-4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全反射》名师教案1

课题名称:全反射学习主题:全反射的现象和条件一、整体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学习价值分析)按照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实验现象研究为主线进行教学:直观感受→引导学生探索、质疑→经过分析形成假设→学生探究性实验验证猜想→通过概括形成概念→深化知识加以应用。

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动手、合作及归纳,使学生对全反射的概念和条件的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最后通过全反射的应用,实现知识延伸,开拓学生的视野,浸润科学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培养提出问题、解释、交流和合作的科学探究能力,渗透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设计)1. 通过体验和实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2. 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理解全反射的条件和临界角的概念,培养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的科学思维,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30°和60°的量化过程,巩固折射定律,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思想,建立不同问题间的联系与差异。

4. 通过解决逻辑困惑的过程,渗透质疑创新的科学思维,提出问题、收集证据、交流评估的科学探究精神,润透学科本质和科学态度。

5. 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临界角的概念并能定量应用;初步了解光纤的工作原理,开阔视野,紧密联系现代科技和社会问题,渗透社会责任。

三、学习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内容结构分析,重点难点分析)“全反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4》第十三章《光》第2节的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之后编写的,是反射和折射的交汇点。

本节从光的折射入手,在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折射定律和折射率,探讨了光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以及相应的应用。

全反射现象研究,既是对反射和折射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又为下一节“几种光具对光路的控制作用实验”的学习作了铺垫。

全反射现象及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重点。

全反射教案

全反射教案

思考交流
观察实验现象
三分钟
思考讨论并交流
三分钟
交流 计算
1 n
【教师】下面是几种常见物质的临界角。水晶看上去光彩夺目,非常漂亮。 因为水晶经过一定的方式切割,进入其中的光线经过多次全反射后射出,因 此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光线射出,所以异常耀眼。 自然界中的全反射现象 1、 炎热夏天柏油马路被“淋湿” 因为贴近热路面附近的空气层稀薄,比上层空气的折射率小,从远处物体射 向路面的光线,也可能发生全反射,远远看上去,路面显得特别明亮,就像 观察现象认真思 用水淋过一样。 考 2、为什么水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 水中的气泡是光疏介质,光线从水射入气泡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全反射, 有更多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会感觉气泡特别亮。 【教师】全反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光导纤维,请同学们下去先自学 光导纤维的有关知识,并去查一查它的一些应用。 课堂小结
三分钟
1、 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2、 全反射的概念以及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3、 临界角的概念以及临界角的计算 4、 生活中发生的全反射现象的解释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二节 全反射 一、 光疏介质与光密介质 二、 全反射 1、 概念 2、 条件 三、 临界角 1、 概念 2、 计算 四、现象解释
学生总结收获 两分钟
三分钟
思考并回答
一分钟
完成光路图
【教师】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如何变化? 【教师】请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没?(如果学生没人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会先增大到九十度,此时再增大入射角会出现什么情 况?) 出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器材并开始实验。 (若没借到实验器材,就动画模 拟) 【教师】将白纸固定在黑板上,放上半圆形玻璃砖。1、入射角等于折射角 等于 0°,未改变传播方向。2、转动玻璃砖,增大入射角。提示可看到反 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变大,折射光线越来越弱, 反射光线越来越强。3、折射角增大到 90°,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 再增大入射角,还是只有反射光线。 过渡:光线全部被反射,这就是全反射。 (板书主课题) 【教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折射角达到 900,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 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现象。 (三) 临界角 【教师】而折射角等于 90°时对应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 C 表示。 全反射的条件 【教师】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①光线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光线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入射角大于折 射角,因此折射角不可能达到 90°) 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临界角的计算 【教师】临界角如何计算,具体点,光从玻璃射入真空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C 如何求?假设玻璃的折射率为 n。 【教师启发】临界角是怎样一个角?(折射角为 90°时对应的入射角) 折射率 n 如何求?(从真空射入玻璃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 sin 900 1 弦之比) n sin c sin c 【教师】根据光路可逆原理, 因此,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C=

人教高中物理选修3-4 光的全反射 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物理选修3-4 光的全反射 优质-教学设计

《光的全反射》设计思路:“全反射”是学生在学习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光现象。

它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通过带有魔术色彩的互动游戏“消失的人民币”引入课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参与度;再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研究玻璃的全发射,让学生观察、分析,揭示全反射的现象及产生的条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使学生对全反射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明确临界角的计算,光密和光疏介质的区分;然后通过全反射的应用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并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客观正确的认知未知世界。

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遇到不同介质时要发生反射;2.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3.知道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一般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全反射现象、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及相对性;(2)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3)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分组实验,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2)通过互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全反射现象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周围事物习惯。

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全反射现象;理解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条件。

2.难点:全反射在实际中的的运用。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烧杯、矿泉水、人民币、圆底烧瓶、铁架台、半圆形玻璃砖、激光笔、光的折射全反射实验仪、半圆形塑料薄壁水槽、大水槽、多媒体设备教学模式:情境激趣、导入主题;师生互动、主体探究;归纳应用,解释现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设计意图情境激趣、导入主题互动游戏:消失的人民币教师出示一透明的玻璃杯,拿一张百元大钞,将人民币置于杯底,倒入矿泉水,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测钱是否存在杯底?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侧面看不见人民币呢?教师:真是水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啊!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到底是什么原理呢?带着这两个疑惑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然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可以预料,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角就会增大到90°,如果入射角再增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演示Ⅱ将半圆柱透镜的半圆一侧靠近激光光源一侧,使直平面垂直光源与半圆柱透镜中心的连线,点燃烟雾发生器中的烟雾源置于激光演示仪中,将接线板接通电源,打开激光器的开关.一束激光垂直于半圆柱透镜的直平面入射,让学生观察.我们研究光从半圆柱透镜射出的光线的偏折情况,此时入射角0°,折射角亦为零度,即沿直线透出,当入射角增大一些时,此时,会有微弱的反射光线和较强的折射光线,同时可观察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逐渐增大,反射光线就越来越强,而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2.烧杯,水,蜡烛,火柴,试管夹、镀铬的光亮铁球(可夹在试管夹上).
3.自行车尾灯(破碎且内部较完整).
4.直尺.
教学环节
导言
演示Ⅰ将光亮铁球出示给学生看,在阳光下很刺眼,将光亮铁球夹在试管夹上,放在点燃蜡烛上熏黑,将试管夹和铁球置于烛焰的内焰进行熏制,一定要全部熏黑,再让学生观察.然后将熏黑的铁球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现象发生了,放在水中的铁球变得比在阳光下更亮.好奇的学生误认为是水泡掉了铁球上黑色物,当老师把试管夹从水中取出时,发现熏黑的铁球依然如故,再将其再放入水中时,出现的现象和前述一样,学生大惑不解,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全反射现象.
新课教学
1.全反射现象.
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通常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若满足了某种条件,光线不再发生折射现象,而全部返回到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叫全反射现象.
那么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产生全反射现象呢?
2.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
(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对于两种介质来说,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小的介质,即绝对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光密介质,而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大的介质,即绝对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例如:水、空气和玻璃三种物质相比较,水对空气来说是光密介质,而水对玻璃来说是光疏介质,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线由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例如由空气射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例如由水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尾灯.用灯光来照射尾灯时,尾灯很亮,也是利用全反射现象制成的仪器.在讲完全反射棱镜再来体会它的原理就更清楚了.可先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尾灯内部的结构,回想在夜间看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它,从而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3)用激光演示仪的激光光源演示光导纤维传播光的现象,或用弯曲的细玻璃棒进行演示,配合作图来解释现象:
全反射
教学课题
全反射
备课时间
教学课型
新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2)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3)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概括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思维海洋中的波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能力.
教学难点
全反射的应用,对全反射现象的解释.光导纤维、自行车的尾灯是利用了全反射现象制成的;海市蜃楼、沙漠里的蜃景也是由于全反射的原因而呈现的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教学手段
实验与计算机相结合
教学用具
1.全反射现象演示仪,接线板,烟雾发生器,火柴,产生烟雾的烟雾源,半圆柱透明玻璃(半圆柱透镜),弯曲的细玻璃棒(或光导纤维).
德育目标
渗透学生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它,更科学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仪器、物品.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时,如果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就发生全反射现象.
(2)临界角C.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符号C表示.光从折射率为n的某种介质射到空气(或真空)时的临界角C就是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根据折射定律可得:
(3)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①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3.对全反射现象的解释.
(1)引入新课的演示实验Ⅰ.被蜡烛熏黑的光亮铁球外表面附着一层未燃烧完全的碳蜡混和物,对水来说是不浸润的,当该球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在其外表面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空气膜,当有光线透过水照射到水和空气界面上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而正对小球看过去会出现一些较暗的区域,这是入射角小于临界角的区域,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看这个实验,学生会有另一番感受.
从细玻璃棒一端射进棒内的光线,在棒的内壁多次发生全反射,沿着锯齿形路线由棒的另一端传了出来,玻璃棒就像一个能传光的管子一样.
实际用的光导纤维是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直径只有几μm到100μm左右,而且是由内心和外套两层组成的,光线在内心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如果把光导纤维聚集成束,使其两端纤维排列的相对位置相同,这样的纤维就可以传递图像.
(4)让学生阅读大气中的光现象——蒙气差,海市蜃楼,沙漠里的蜃景.
小结
1.全反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光学现象之一,产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两个条件都满足就组成了发生全反射的充要条件.
2.全反射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多的.在用全反射的知识解释时,特别要注意是否满足两个条件.回答这类问题要注意逻辑推理,一般是依据条件要叙述清楚,根据要给充分,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在高中阶段不深入讨论临界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