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高中物理教案1【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课时】1学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活动一:思考与猜想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高中物理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教案全套【篇一: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第一章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材分析本课选择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本章章名“运动的描述”点明本章研究的内容是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要理解这些物理量首先必须理解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质点是高中物理中介绍的第一个物理模型,正确理解质点的概念是研究后面运动学知识的重要前提,而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将该物体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看成质点进行研究,对更好的进行物体运动描述提供了方便。
其次由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在对物理的运动情况进行描述前首先必须要建立参考系,而所研究的运动形式以直线运动居多,所以用坐标系分析物体位置的变化会更加直观形象,所以本节课在讲授质点和参考系知识的同时,也添加了坐标系这一新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质点的定义和条件,知道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初步意识到物理模型正在探索中。
自然法则的作用,并初步掌握在哪些情况下物理学作为粒子。
2.知道什么是参考系,了解参考系选择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参数。
考系。
3、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也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这一理想化模型,初步掌抓住科学的抽象来抓住一个物体的本质,建立物理的理想化模型。
2.通过参考系的研究,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例子中体会运动。
描述的相对性。
3、体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质点模型的建立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科学抽象渗透研究问题时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研究和体会“参考系的选取不同对运动的描述可以不同”。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和比研究移动物体的习惯,提高你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物理高中选修讲解教案人教版

物理高中选修讲解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透镜的成像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的种类和成像原理;
2.掌握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3.能够用透镜成像公式解决透镜成像问题。
教学重点:
1.透镜的种类和成像原理;
2.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3.透镜成像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透镜焦距的确定方法;
2.透镜成像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教材;
2.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物体模型;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铺垫本节课的内容,引出透镜的成像问题。
二、展示:
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观察透镜的形状和特点,并说明透镜的成像原理。
三、讲解:
1.介绍透镜的种类和成像原理;
2.讲解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3.讲解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实践: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调整透镜和物体的位置,观察透镜成像的效果,验证透镜成像公式的正确性。
五、解题: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检测他们对透镜成像问题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作业:
布置作业:巩固透镜成像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讲解、实践和解题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提高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全套教案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全套教案的概述。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简要描述和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力的初步认识
本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包括:
- 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和不平衡力
二、第二章: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
本章介绍了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包括:-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三、第三章:力的测量
本章介绍了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内容包括:
-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
- 力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力的计算
- 等效力系统及其应用
四、第四章:运动的描述
本章介绍了运动的描述方法和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
- 全程图和速度图的绘制
- 加速度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五、第五章:运动的规律
本章介绍了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和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
- 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 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的规律
- 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
结论
本文档概述了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全套教案的主要章节和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教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力的性质、作用和测量方法,掌握运动的描述和运动规律。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教师们进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5篇

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5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方便大家学习。
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篇1电场线1、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在电场中画出的一些曲线,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
2、电场线的特征(1)电场线密的地方场强强,电场线疏的地方场强弱。
(2)静电场的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孤立的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电场线止无穷远处点。
(3)电场线不会相交,也不会相切。
(4)电场线是假想的,实际电场中并不存在。
(5)电场线不是闭合曲线,且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1)正、负点电荷的电场中电场线的分布特点:①离点电荷越近,电场线越密,场强越大。
②e以点电荷为球心作个球面,电场线处处与球面垂直,在此球面上场强大小处处相等,方向不同。
(2)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线分布特点:①沿点电荷的连线,场强先变小后变大。
②e两点电荷连线中垂面(中垂线)上,场强方向均相同,且总与中垂面(中垂线)垂直。
③在中垂面(中垂线)上,与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0等距离各点场强相等。
(3)等量同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中电场线分布情况特点:①两点电荷连线中点O处场强为0。
②两点电荷连线中点附近的电场线非常稀疏,但场强并不为0。
③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到无限远电场线先变密后变疏。
(4)匀强电场特点:①两点电荷连线中点O处场强为0。
②两点电荷连线中点附近的电场线非常稀疏,但场强并不为0。
③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到无限远电场线先变密后变疏。
(4)匀强电场特点:①匀强电场是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电场,故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平行等距同向的直线。
②e电场线的疏密反映场强大小,电场方向与电场线平行。
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篇2本学期我担任高二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1、教学内容和方法本学学期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物理选修3-23-5,内容多、知识点多,但对这两本书的知识点的要求和高一必修的两本书有较大不同,知识点多但对知识点的应用的要求并不高。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教案(完整)

第四章电磁感应4.1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教学过程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高中物理选修教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介绍波的概念和波动现象时,重点关注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波动性的理解。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波的计算方法和波动规律。
六、教案内容:第五章 光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讲解光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时,重点关注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光的波动性的理解。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摩擦力、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和计算,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这些力的计算方法。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二章 运动和动力学
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 讲解电磁感应和电磁场的能量,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使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和电磁场能量的转化。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电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案内容:第七章 现代物理简介
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教学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讲解物理选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3) 分析物理选修课程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选修课程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和期望。
二、教案内容:第一章 力学基础
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力学基础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教案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全套教学视频名师讲课播放物理选修3-5教案第十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目的要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寻找,利用身边的资源及已学过的原理,来完成该实验的探究过程。
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如何真正实现探究的过程。
二、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来自行设计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靠碰撞相连,台球由于两球的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两个迎面而来的人相撞后会相仰而倒,或者各自后退。
在微观粒子之间,更是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能量,甚至由于撞击而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二、新课教学由很多例子可知,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也不一样。
那么,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这节课主要介绍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思考一下,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有关的物理量有哪些? (学生答:质量m ,速度v ) 为什么与质量m 有关?(学生答:相互作用力下,质量越大的物体速度改变越慢)设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速度分别为1v '、2v '。
速度为矢量,因而需规定正方向。
问题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在碰撞前后有什么不变的关系?质量必定是不变的,但质量只是惯性的量度,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而速度却是在碰撞前后改变的,那么,可否有一个物理量为质量与速度的某种关系,却又恰好能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呢?可能关系: ①22221122221121212121v m v m v m v m '+'=+ →这个关系不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物理选修3-4教案11、1简谐运动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就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2、正确理解简谐运动图象得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得图象就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得特征,培养学生得观察、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得神奇,实验得乐趣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得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得变化规律三、教学难点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与位移得概念容易混淆;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得变化四、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学习机械运动得规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得运动——简谐运动1、机械振动振动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得一种运动形式,请举例说明什么样得运动就就是振动?微风中树枝得颤动、心脏得跳动、钟摆得摆动、声带得振动……这些物体得运动都就是振动。
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振动得实验,注意边瞧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演示实验](1)一端固定得钢板尺[见图1(a)] (2)单摆[见图1(b)](3)弹簧振子[见图1(c)(d)] (4)穿在橡皮绳上得塑料球[见图1(e)]提问:这些物体得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就是直线得、曲线得;运动方向水平得、竖直得;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得、不同得……它们得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得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就是机械振动得简称。
2、简谐运动简谐运动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得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1)弹簧振子演示实验:气垫弹簧振子得振动讨论:a.滑块得运动就是平动,可以瞧作质点b.弹簧得质量远远小于滑动得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得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c.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
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得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得运动。
(2)弹簧振子为什么会振动?物体做机械振动时,一定受到指向中心位置得力,这个力得作用总能使物体回到中心位置,这个力叫回复力,回复力就是根据力得效果命名得,对于弹簧振子,它就是弹力。
回复力可以就是弹力,或其它得力,或几个力得合力,或某个力得分力,在O点,回复力就是零,叫振动得平衡位置。
(3)简谐运动得特征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得大小与方向与振子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有直接关系。
在研究机械振动时,我们把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简称为位移。
3、简谐运动得位移图象——振动图象简谐运动得振动图象就是一条什么形状得图线呢?简谐运动得位移指得就是什么位移?(相对平衡位置得位移)演示:当弹簧振子振动时,沿垂置于振动方向匀速拉动纸带,毛笔P就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振动曲线说明:匀速拉动纸带时,纸带移动得距离与时间成正比,纸带拉动一定得距离对应振子振动一定得时间,因此纸带得运动方向可以代表时间轴得方向,纸带运动得距离就可以代表时间。
介绍这种记录振动方法得实际应用例子:心电图仪、地震仪理论与实验都证明:(1)简谐运动得振动图象都就是正弦或余弦曲线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振动图象在什么情况下就是正弦,什么情况下就是余弦?引导学生回答:由开始计时得位置决定。
五、板书设计11、1简谐运动1、机械振动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得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就是机械振动得简称2、简谐运动简谐运动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得振动3、简谐运动得位移图象——振动图象正弦曲线六、课后作业优化方案七、教学辅助手段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皮筋球、气垫弹簧振子、微型气源八、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机械振动与简谐运动,从实验中感受简谐运动到底就是一个什么样得运动,无论从形式上还就是图像上。
11、2 简谐运动得描述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简谐运动得振幅、周期与频率得含义2、理解周期与频率得关系3、知道振动物体得固有周期与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概括出机械振动得特征,培养学生得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总结概括,增强学生学习物理得信心与兴趣二、教学重点振幅、周期与频率得物理意义三、教学难点理解振动物体得固有周期与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四、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讲了简谐运动得现象与受力情况。
我们知道振子在回复力作用下,总以某一位置为中心做往复运动。
现在我们观察弹簧振子得运动。
将振子拉到平衡位置O得右侧,放手后,振子在O点得两侧做往复运动。
振子得运动就是否具有周期性?在圆周运动中,物体得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
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得物理量,即振幅、周期与频率进行新课实验演示:观察弹簧振子得运动,可知振子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说明振子离开平衡位置得距离在一定得数值范围内,这就就是我们要学得第一个概念——振幅。
1、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得最大距离。
我们要注意,振幅就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得最大距离,而不就是最大位移。
这就意味着,振幅就是一个数值,指得就是最大位移得绝对值。
2、振动得周期与频率(1)、振动得周期T:做简谐运动得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得时间振动得频率f: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得次数(2)、周期得单位为秒(s)、频率得单位为赫兹(Hz)实验演示:下面我们观察两个劲度系数相差较大得弹簧振子,让这两个弹簧振子开始振动,用秒表或者脉搏计时,比较一下这两个振子得周期与频率。
演示实验表明,周期越小得弹簧振子,频率就越大(3)、周期与频率得关系。
两者得关系为:T=1/f 或f=1/T举例来说,若周期T=0、2s,即完成一次全振动需要0、2s,那么1s内完成全振动得次数,就就是1/0、2=5s-1、也就就是说,1s钟振动5次,即频率为5Hz、3、简谐运动得周期或频率与振幅无关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注意听):敲一下音叉,声音逐渐减弱,即振幅逐渐减小,但音调不发生变化,即频率不变振子得周期(或频率)由振动系统本身得性质决定,称为振子得固有周期或固有频率例如:一面锣,它只有一种声音,用锤敲锣,发出响亮得锣声, 锣声很快弱下去,但不会变调、摆动着得秋千,虽摆动幅度发生变化,但频率不发生变化、弹簧振子在实际得振动中, 会逐渐停下来,但频率就是不变得、这些都说明所有能振动得物体,都有自己得固有周期或固有频率巩固练习:A、B两个完全一样得弹簧振子,把A振子移到A得平衡位置右边10cm,把B振子移到B得平衡位置右边5cm,然后同时放手,那么:A、B运动得方向总就是相同得A、B运动得方向总就是相反得A、B运动得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无法判断A、B运动得方向得关系、五板书设计11、2 简谐运动得描述一、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得最大距离二、振动得周期与频率振动得周期T:做简谐运动得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得时间单位s振动得频率f: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得次数单位Hz三、周期与频率得关系T=1/f 或f=1/T六、课后作业优化方案七、教学辅助手段弹簧振子音叉八、课后反思本节课涉及得描述简谐运动得物理量有周期、频率、振幅、位移,对于位移应重点讲解,不同于以前得所学得位移就是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初始位置一定就是平衡位置,学生易混淆。
11、3简谐运动得回复力与能量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简谐运动得定义,了解简谐运动得运动特征2、掌握简谐运动得动力学公式3、了解简谐运动得能量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概括简谐运动得运动特征与简谐运动得能量变化规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旧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而掌握新知识,以培养其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1、重点就是简谐运动得定义2、难点就是简谐运动得动力学分析与能量分析三、教学难点简谐运动中得回复力四、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什么就是机械振动?2振子做什么运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机械振动得情况:机器得振动,桥梁得振动,树枝得振动,乐器得发声,它们得振动比较复杂,但这些复杂得振动都就是由简单得振动得组成得,因此,我们得研究仍从最简单、最基本得机械振动开始。
演示竖直方向得弹簧振子,演示得就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得机械振动,叫做简谐运动提问3:过去我们研究自由落体等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研究得?今天,我们仍要从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研究简谐运动得运动性质;从动力学(力与运动得关系)研究简谐运动得特征,再研究能量变化得情况。
(二)新课教学第二次演示竖直方向得弹簧振子提问4:大家应明确观察什么?学生:物体提问5:上述四个物理量中,哪个比较容易观察?(位移)学生:位移提问6:做简谐运动得物体受得就是恒力还就是变力?力得大小、方向如何变?学生:变力小结:简谐运动得受力特点:回复力得大小与位移成正比,回复力得方向指向平衡位置提问7:简谐运动就是不就是匀变速运动?学生:不就是小结:简谐运动就是变速运动,但不就是匀变速运动。
加速度最大时,速度等于零;速度最大时,加速度等于零。
提问8:从简谐运动得运动特点,我们来瞧它在运动过程中能量如何变化?让我们再观察。
学生:动能先增加,后减小;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提问9:振动前为什么必须将振子先拉离平衡位置?学生:外力对系统做功提问10:在A点,振子得动能多大?系统有势能吗?提问11:在O点,振子得动能多大?系统有势能吗?提问12:在D点,振子得动能多大?系统有势能吗?提问13:在B,C点,振子有动能吗?系统有势能吗?小结:简谐运动过程就是一个动能与势能得相互转化过程。
五、板书设计11、3简谐运动得回复力与能量一、回复力:回复力得大小与位移成正比,回复力得方向指向平衡位置二、能量:简谐运动过程就是一个动能与势能得相互转化过程六、课后作业优化方案七、教学辅助手弹簧振子,多媒体八、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就是老师根据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以提问得形式进行,有得物理量便于观察,有得物理量就需要力学分析,学生对力学掌握得不太扎实,力学确实也就是高中物理得一个难点,教师在以后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得分析。
11、4单摆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就是单摆2、理解单摆振动得回复力来源及做简谐运动得条件3、知道单摆得周期与什么有关,掌握单摆振动得周期公式,并能用公式解题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影响周期得因素,培养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得兴趣与信心二、教学重点掌握好单摆得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三、教学难点单摆回复力得分析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
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得条件就是什么?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得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得运动(二)进行新课阅读课本第13页第一二段,思考:什么就是单摆?答: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得细线得伸长与质量可以忽略,细线得长度又比小球得直径大得多,这样得装置就叫单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