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

合集下载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单项选择题1.在下列少数民族中,信仰多神的东巴教的民族是()。

[2014年云南真题] A.白族B.纳西族C.彝族D.土家族正确答案:B解析: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多神的东巴教,又信仰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

A项,白族信仰的是大乘佛教;C 项,彝族信奉的主要是原始宗教;D项,土家族从原始宗教信仰逐步演变为多神崇拜,其中包括鬼魂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多种形式。

知识模块:中国的宗教文化2.正中药师佛、其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合称()。

[2012年浙江真题]A.横三世佛B.竖三世佛C.东方三圣D.西方三圣正确答案:C解析:“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包括正中的东方净土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其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

A项,“横三世佛”即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左边为药师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右边为阿弥陀佛(掌管西方极乐世界);B项,“竖三世佛”即正中为现在佛一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一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一弥勒佛;D项,“西方三圣”即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三圣,包括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知识模块:中国的宗教文化3.在元代,王重阳七大弟子分别开创了全真七个支派,其中以()最为隆盛。

A.遇仙派B.南无派C.龙门派D.华山派正确答案:C解析:“全真七子”分别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

“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后分为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见北七真),其中龙门派发展最为兴盛。

龙门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祖师,尊丘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

北京白云观是全真教第一丛林,也是龙门派祖庭。

知识模块:中国的宗教文化4.下列宗教中属于多神教的是()。

最新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民俗基础知识指导

最新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民俗基础知识指导

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民俗基础知识指导1、民族——(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民共同体。

(狭义)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已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是壮族、满族、回族。

人口最少的我族是珞巴族。

高山族在我国台湾省。

3、中国人口分布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呈现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4、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是回族;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是云南,在那里居住着25个民族。

5、中国各民族,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1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6、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特征:A集体性B传承性与扩布性C稳定性与变异性D类型性E规范性与服务性。

对待民族的风俗,我们都应该持尊重期“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

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7、民俗分类:A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的产品形式。

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

B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例。

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

C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

D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

8、节日,又称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导游基础知识(宗教文化)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基础知识(宗教文化)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基础知识(宗教文化)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判断题 5. 简答题 6. 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1.禅宗丛林大多寺院都有念佛堂,内供( )。

A.东方三圣B.西方三圣C.华严三圣D.释迦三尊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2.佛教中,当家师父或佛教师长可称( )。

A.师父B.和尚C.法师D.长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3.盂兰盆节,也称盂兰盆会,是佛教超度祖先的一种仪式,中国在每年( )举行。

A.正月十五B.四月十六C.七月十五D.八月十五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4.四大佛教名山中,建寺历史最悠久的是( )。

A.五台山B.峨眉山C.普陀山D.九华山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5.有“清凉佛国”美称的是( )。

A.五台山B.峨眉山C.普陀山D.九华山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6.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是( )。

A.五台山B.峨眉山C.普陀山D.九华山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7.地藏菩萨的道场是( )。

A.五台山B.峨眉山C.普陀山D.九华山E.天童山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8.有“海天佛国”美称的是( )。

A.五台山B.峨眉山C.普陀山D.九华山E.天童山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9.有“仙城佛国”美称的是( )。

A.五台山B.峨眉山C.普陀山D.九华山E.天童山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10.号称“东南第一山”的是( )。

A.五台山B.峨眉山C.普陀山D.九华山E.天童山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11.有“东南佛国”美称的是( )。

A.五台山B.峨眉山C.普陀山D.九华山E.天童山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12.我国中原地区开凿最早最大的石窟是( )。

A.敦煌石窟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麦积山石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13.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由建筑、壁画、泥塑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是( )。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民族特色的宗教,域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能在汉文
化的土壤中植根发展、广为传布。
2.民俗
1.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鱼肉、蔬菜为副食;
2.1.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食为主;
2.2.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
2.3.其他的粮食作物如玉米、高粱、谷类、薯类等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
饮食 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2018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 考点汇总整理
中国民族民俗--我国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况(2018 考试大纲要求了解)
1.中国的民族:狭义上的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 定的共同体,如汉族。
2.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的总称,按民族人口多少依次排列为汉族、壮族、满族、回 族等。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1.51%,其他 55 个民族 的总人口只占 8.49%。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2.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独步世界。
1.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主要代表,黄土高原上是错落有致的窑洞,南
方以天井式瓦房居多,闽赣粤地区的客家人则是居住大围楼,另有徽派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2018 考试大 纲要求熟悉)
居民
建筑、江南水乡居民、上海石库门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2.长期以来,对汉族居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风
生活
历史上,汉族是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形成了悠久 的农耕文化。汉族聚居的全国广大地区,资源众多,物产丰饶。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时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语言文字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宗教文化章节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宗教文化章节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宗教文化章节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多选题多项选择题1.下列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

A.哈萨克族B.傣族C.柯尔克孜族D.塔塔尔族E.鄂温克族正确答案:A,C,D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2.佛教的“三宝”是指()。

A.佛B.律C.法D.戒E.僧正确答案:A,C,E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3.印度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以龙树和提婆为创始人的中观派在4世纪时传入我国后,对下列哪些宗派产生了深刻影响?()A.法相宗B.三论宗C.天台宗D.华严宗E.禅宗正确答案:B,C,D,E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4.关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描述,正确的有()。

A.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B.佛经大量被翻译,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广C.兴建了众多的寺庙并开凿石窟D.统治者在佛道关系上有意识地通过儒家思想予以调和,消融两者间的矛盾E.众多佛教宗派形成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5.唐末五代之际,禅宗形成“五家”,下列不属于“五家”的是()。

A.黄龙B.杨歧C.曹洞D.法眼E.云门正确答案:A,B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6.下列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有()。

A.蒙古族B.白族C.满族D.纳西族E.裕固族正确答案:A,E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7.关于梁武帝的描述,正确的有()。

A.有“皇帝菩萨”之称B.他在位期间,使南朝佛教进人鼎盛时期C.亲撰”断酒肉文”,使食素成为汉地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D.极力推崇佛教,打压儒家思想和道教E.先后四次“舍身”灵隐寺,亲自讲解、注释佛经,大力提倡弘扬佛教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8.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层含义,包括()。

A.真觉B.等觉C.满觉D.正觉E.圆觉正确答案:B,D,E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佛教中,“竖三世佛”是指()。

A.释迦牟尼佛B.药师佛C.迦叶佛D.阿弥陀佛E.弥勒佛正确答案: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9.三身佛是指()。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版 第九章 中国四大宗教 第二节 道教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版 第九章 中国四大宗教 第二节 道教

4.八仙
八仙指李铁拐(也称铁拐李)、汉钟离(也 称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 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5.天妃娘娘
➢ 妈祖原名林默,传她生而神异,救助 过不少海上遇难渔民和船只,后在福 建莆田湄洲岛羽化升天。当地渔民在 岛上盖庙祭祀。
➢ 道教继承民间传说,把妈祖列为道教 女神 (海上保护神)。
正一道 江南和台湾。
历年真题
【答案】ACE
【2016年真题·多选】 下列关于道教全真道特点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修身养性为正道 B.主要流行与江南和台湾省 C.道士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 D.不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 E.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1.“道” 2.“气化宇宙”的学说 3.自然无为 4.柔弱不争 5.清静寡欲 6.仙道贵生,返璞归真
➢因北方在五行中属水,故真武又 是水神,有防止火灾之威力。
➢全国著名的真武庙还有:广东佛 山祖庙(始建于北宋),云南昆 明太和宫。
广东佛山祖庙
云南昆明太和宫
历年真题
【答案】D
【2018年真题·单选】 1.道教中的水神是(
A.天妃娘娘 B.王母娘娘 C.文昌帝君 D.真武大帝
)。
2.魁星
➢文昌原是星官名。宋元间道士称,天上 文昌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 为张亚子,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 他掌管人世功名利禄,遂成为道教大神 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崇拜。
重阳宫在户县祖庵镇北终南山下,是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埋骨处。
终南山重阳宫,与北京白云观、山 西芮ruì城永乐宫并称全真道三大 祖庭。
历年真题
【答案】ACD
【2017年真题·多选】
下列道教宫观中,属于全真道“三大祖庭”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宗教文化章节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宗教文化章节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宗教文化章节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宗教中,产生于我国本土的是()。

A.基督教B.道教C.佛教D.伊斯兰教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2.塔吉克族、裕固族、畲族、鄂温克族分别信仰()。

A.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B.伊斯兰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东正教C.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D.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大乘佛教、东正教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3.印度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无著和世亲两兄弟创立的瑜伽行派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后,对下列哪个宗派产生了重要影响?()A.禅宗B.法相宗C.天台宗D.华严宗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4.佛教在中国处于鼎盛时期是在()。

A.东晋时期B.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5.我国第一次木版雕刻汉文《大藏经》是在()。

A.南北朝B.唐代C.宋代D.明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6.藏传佛教各派中,“白教”是指()。

A.宁玛派B.萨迦派C.噶举派D.格鲁派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7.天台宗又称()。

A.莲宗B.佛心宗C.日莲宗D.法华宗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8.净土宗的初祖是()。

A.慧远B.慧能C.善导D.道安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9.隋唐时期,佛教繁荣的最主要标志是()。

A.佛经大量被翻译B.众多寺庙的兴建C.众多石窟的开凿D.众多宗派的形成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10.佛教四大圣地中,佛的成道地是()。

A.拘尸那迦B.鹿野苑C.菩提伽耶D.蓝毗尼花园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11.下列民族中,依次信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是()。

A.畲族、傣族、裕固族、蒙古族B.白族、纳西族、维吾尔族、藏族C.白族、德昂族、哈萨克族、裕固族D.畲族、阿昌族、鄂温克族、满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宗教文化12.藏传佛教各派中,黄教、白教、花教、红教分别是指()。

中级导游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知识归纳

中级导游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知识归纳

宗教文化一、中国宗教文化概况简述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现象:人类社会所特有。

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消亡。

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导游人员来讲,在学习宗教文化有关内容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宗教的性质、功用,产生、存在、消亡的原因、条件,尤其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理性,正确对待宗教,克服、消除宗教心理,超越宗教偏见和宗教价值体系的束缚,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熟悉和了解、尊重国外游客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导游工作中争取当一名优秀的“文化使者”。

二、中国的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播简况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宗派(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经典与制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汉地佛教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而传入我国的,故又称“北传佛教”。

2、藏传佛教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3、上座部佛教由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进而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史称“南传佛教”。

1、四圣谛(1)苦谛:众生经常被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患累,所逼恼,是谓“苦”。

(2)集谛: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3)灭谛:灭尽了贪、嗔、痴等烦恼的理想境界。

(4)道谛:即解脱痛苦的方法。

2、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支,它们互相为因果,一个因造成一个果生起,此果又为后果之因,生生不断。

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3、三法印“诸行无常” :即事物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诸法无我”:即事物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涅槃寂静”:即达到最安乐的境界.宁玛派:又称“红教”.宁玛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旧密宗为主,称为旧派,故名宁玛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
第九章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
第一节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
第二节汉族及其传统节日
第三节中国的宗教政策
第四节佛教
第五节道教
第六节基督教
第七节伊斯兰教
考试大纲要求:
熟悉: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概况和地理分布;我国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概况。

掌握: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宗教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

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民族的定义、人口与分布特点
1.什么是民族
民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民族是指在特定历史的人文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俄罗斯族等。

广义的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2.中国民族的族称与人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他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3.71亿。

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9%。

2.中国民族的族称与人口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为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3.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特点。

汉族遍及全国,主要聚集在我国东部和中部的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东北松辽平原。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布,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4.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汉语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之一。

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印欧等五大语系,共有1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我国是汉藏语系的发源地,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绝大部分在中国。

4.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我国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据统计,中国各民族当代和古代共有近60种文字。

历史上很多民族没有文字,或使用其他民族的文字。

这些文字分为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

非拼音文字,如包括汉字、音节文字(如彝文);
拼音文字,可以按字母形式和来源分为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阿拉伯字母体系(如老维文、老哈萨克文)、回鹘字母体系(如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文字母体系、拉丁文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如俄文)。

二、我国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6.使用或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因此,对中国各民族的民俗应该尊重其“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权利,要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第二节汉族及其传统节日
汉族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逐渐混血而成的。

汉族即华夏,“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原之人。

据先秦文献记载,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

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后,从黄帝、尧、舜、禹时代进入了部落联盟阶段,其间除黄帝、炎帝被公认为华夏族的祖先外,汉族的远古先民还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

来自不同源的氏族部落逐步融合,经过夏、商、周三代,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春秋至战国,进到中原的蛮、夷、戎、狄等族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化,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经达到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到秦汉,在统一国家的条件下,汉族形成为统一的民族。

一、汉族概述
族称:因汉王朝而得名。

宗教信仰:兼容并蓄的态度。

天命崇拜、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信仰的传统观念。

饮食:稻米、小麦等粮食作为为主食;蔬菜、肉、豆制品为副食;茶、酒为饮料。

服饰: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

交领、大襟右衽是鲜明特点。

民居:北京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南方天井式瓦屋、客家人大围楼、徽派建筑、江南水乡民居、上海石库门。

二、汉族的主要节日习俗(主要传统节日一览表)
第三节中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当前各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称中国四大宗教。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

3.各宗教一律平等。

4.宗教与国家政权分离。

5.国家保护一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的宗教活动。

6.无神论与有神论支持者之间相互尊重。

7.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