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大自然的馈赠

大自然的馈赠作者:郑子敬来源:《中国扶贫》2016年第09期地质公园建设以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是国土资源部门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载体。
贫困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不仅使地质遗迹受到保护,促进了旅游扶贫,还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
贵州省乌蒙山片区通过地质公园建设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既唤醒了地质遗迹保护的自觉,保护了绿水青山,又能实现贫困群众脱贫。
地质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共同构建了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令贵州旅游扶贫聚焦世界目光。
贵州省织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土资源部联系的乌蒙山片区县。
织金县委县政府积极筹集1亿元资金投入地质公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环境整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产业扶贫。
2015年9月,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新成员,成为我国第32个世界地质公园,也是贵州省第1个世界地质公园。
国内外因此慕名而来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多,与往年同期相比旅游人数成倍增加,贵州省内人数和省外人数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旅游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2014年全年旅游人数35万人次门票收入3600万元,2015年申报成功以后,全年来旅游人数达68万人次门票收入7000万元,由于各项旅游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园区内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影响力正逐步显现。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占地面积170平方公里,由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3个园区组成,是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为核心的高原喀斯特景观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公园园区所在的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原是生态环境恶劣、长期受生计困扰、生活和社会问题较多,远近闻名的贫困乡。
全乡辖16个村131个村民小组7784户310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21户7589人。
通过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实现1057户3885人脱贫,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重建。
“中国溶洞之王”织金洞:美若仙境的地心世界

“中国溶洞之王”织金洞:美若仙境的地心世界作者:杨纪来源:《新青年》2018年第06期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乾宏洞”、“织金天宫”,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官寨苗族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距省城贵阳120公里。
景区总面积307平方公里,分为织金洞景区、织金古城区、洪家渡高原平湖景区、裸结河景区。
织金洞是一座形成于500万年以前的大自然迷宫,属西部高原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980年偶然发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发现规模最大、造型最奇的洞穴宝库,拥有上百余种岩溶堆积物。
有趣的是,去大名鼎鼎的黄果树瀑布时,就经过这里。
我们从县城出发,又坐车行驶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来到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
上行不远,山径渐僻仄,两旁山峰壁立,恍若穿越一条狭长幽深的时光隧道。
忽然步入一方被山峰包围的平地,路已到尽头,原来这就是织金洞入口。
因其规模的宏大和绮丽,它曾有过“乾宏洞”、“织金天宫”的美名。
1985年,被官方正式命名为“织金洞”。
跨入洞内,瞬间让人感觉好不清凉。
驻足流连,入口右上方,还有一个小洞,透过洞口,可以看到外面明媚的阳光。
导游介绍,一大一小两个洞代表着一阴一阳,也就是太阳和月亮,如日月同辉,真是天作之美。
据说当初是有调皮的小孩跑到小洞口上方斗鸡,才在无意中发现织金洞的;现在这个游人进洞的大洞口,是后来经过搜索探寻才发现。
再看怪石堆积的地下,有暗流蜿蜒隐入深幽的洞穴,洞口雾气弥散,神秘幽深中,若乎带着缕缕仙气。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双狮迎客厅,只见一个巨大和一个略小些的钟乳石,酷似一大一小两头雄狮,面朝洞口,细看大狮,怀中抱一小狮,身上还趴一小狮,似两头小狮子在和母亲嬉戏,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细数起来,应该是“四狮迎宾”。
越往里走,洞越高大,一个个巨大的钟乳石,在灯光的照射下,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如火焰,有的黄如美玉,有的蓝如宝石,色彩斑斓,尤其是钟乳石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水塘边的这一岩溶堆积物酷似蹲着的大玉蟾,传说是居住在寒宫中的神蟾,专程赶到这里为人引路。
浅谈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以贵州织金洞为例摘要:溶洞是地质遗迹的结晶、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这项不可再生的风景旅游资源比生态旅游的保护更为艰巨,是危及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大课题。
如何开发?怎样保护?如何管理?怎样利用?给溶洞建设管理者提出了持久的挑战,探索实施贵州织金洞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深远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永不停留的科研项目。
贵州织金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最美的地方旅游洞穴第一名、中国自然遗产单位。
织金洞位于贵州西部的织金县境内,景区总面积307平方公里,由一个中心片区和一个独立景区组成,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下溶洞景区是旅游的中心景区。
织金洞已勘察长12.1公里,洞腔最宽跨度175米,相对高差150米,一般高度均在60——100米之间,洞内总面积70余万平方米。
岩溶堆积物的种类达120多种,囊括了世界所有溶洞的的各种形态和类别。
织金洞地质遗迹的构造形成,在两亿多年前三叠系处于潜海环境中,沉积了大量石灰岩。
由于构造运动,地壳不断抬升,海水逐渐退去。
2300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地壳大面积总体隆升,水流被地表、地下岩石的侵蚀、溶蚀,形成了以织金洞为代表的典型喀斯特溶洞、峡谷、天生桥、地下河、天坑等地质遗迹景观。
织金洞的发育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首先,水流沿石灰岩裂隙层面渗入地下,对岩层不断溶蚀、侵蚀形成织金洞的雏形。
随着洞腔的不断扩大,洞顶发生大面积坍塌。
距今35万年至10万年,进入洞中的水量充沛,沉积了大量粗大石笋为主的地质遗迹景观。
10万年以来,由于洞顶滴水量减少,沉积了以细长的杆状石笋为主的地质遗迹景观。
整个洞体分为四层洞道,星罗棋布的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际的“寂静群山”;神妙莫测的“灵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纤细玲珑的“卷曲石”;深奥难穷的“广寒宫”;珠光玑点的“霸王盔”;气势辉煌、延绵起伏长两百余米的“大壁画”;举世无双、豪壮、秀逸、精巧的“银雨树”;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晶莹剔透、亭亭玉立的“姊妹树”、“螺旋树”;波光粼粼的边石坝;琴弦分明的琵琶;群峰巍峨、丛林众生的“十万大山”……。
织金洞地质公园内的天坑及其形成过程

和速度 的差异 , 同级 阶地 发育 于不 同的高度 , 以结 如
河第 一级 阶地 海拔 高度 为 11 15~12 二级 阶地 15m,
为 12 15—1 9 三 级 阶地 10 15m, 2 0—1 2 新 寨 河 2 5m;
一
级 阶地 海 拔 高 度 为 1 9 2 0—1 0 二 级 阶 地 为 3 0 m, 区内地 貌 以 喀 斯 特 地 貌 为 主 , 要 有 洞 穴 、 主 天
富、 模宏 大 、 型优美 、 因复杂 , 规 造 成 除核心 地质遗 迹 景 观— — 织金洞 外 , 发 育 多个 被 当 地 人 称 为 “ 还 槽
期 的地 下河 连 接 的陷 坑状 负地 形 ( 学 稳 ,0 1 。 朱 2 0 )
天坑的形成与喀斯特水动力系统密切相关 , 其发育
地 区碳 酸盐岩 厚度大 , 含水层 包气 带深 厚 , 且坑 底 并
隙发育 , 以北北 东 向、 东 东 向 、 北 北西 西 向 3组 方 向 为主 ( 李坡 等 ,0 9 。新 构造 运 动在 区 内也 有 较 好 20 ) 的表现 , 主要为地 壳 强烈 的间歇性 抬升 , 致河 流 向 导 下 深切 、 区域侵蚀 基 面下 降 、 喀斯特 回春 和峰丛 喀斯 特 发育等现 象 ( 康 宁等 ,9 4 , 成 多 级 的 河 流 熊 19 ) 形 阶地 , 多层 次洞穴 和不 同高度 的天坑 分布 。 区内地 层 时代 为 二叠 纪 和 三迭 纪 , 地层 总体 走 向为北东 向 , 向为 西北 向 , 角 l 。~l 。 倾 倾 O 5 。地 层 岩性 以碳 酸盐 岩 为主 , 次 为非 碳 酸 盐 岩 。天坑 主 其
公 园的地质 遗迹景 观种类 和旅游 内容 , 而且 与洞穴 、
贵州毕节市旅游景点有哪些

贵州毕节市旅游景点有哪些贵州毕节市旅游景点有哪些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这是一个以溶洞景观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洞内有着奇幻多彩的岩溶地貌和丰富的钟乳石群,被誉为“中国的神秘洞穴博物馆”。
乌江源百里画廊:这是一条因修建水电站而形成的山水秀美的好地方,有着清澈碧绿的湖水、雄奇壮观的峡谷和险峻的山峰,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慕俄格古城: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有着精美的古建筑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九洞天风景区:这是一个集山水、溶洞、湖泊、森林、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有着幽深奇妙的洞穴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奢香古镇: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代古镇,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有着精美的古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平远古镇:这是一个小众静谧的古镇,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适合休闲度假。
油杉河景区:这是一个隐藏在毕节市的小众秘境,有着奇峰秀水和原始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
慕俄格古城: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有着精美的古建筑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九洞天风景区:这是一个集山水、溶洞、湖泊、森林、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有着幽深奇妙的洞穴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支嘎阿鲁湖:这是一个原名为水西湖的高山湖泊,水面宽阔,水质清澈,自然景观独特,被称为贵州第一湖。
贵州毕节市特产1、威宁火腿威宁火腿是贵州的传统特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就闻名海内外。
威宁海拔2000多米,属高寒的乌蒙山区,漫山遍野生长着丰富的牧草,历史上畜牧业就十分发达,当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赶山放牧的习俗,猪牛羊同群为伍,运动量大,猪腿非常发达,肌肉结实饱满,肥瘦肉交错;本地的可乐猪和法地猪等优良品种又有耐粗养耐寒的特点,瘦肉率高。
从明洪武年间起,这里的彝族百姓就喜欢用火熏腌制腊肉,贮存食用,为制作威宁火腿创造了条件。
威宁火腿,肉色棕红,色泽鲜艳,骨小皮薄,肉食细嫩,清香味美,多食不腻。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

元 /人 。 从 织 金 洞 回 贵 阳 要 先到 三 甲 ( 来 时 的岔 路 口 ) , 5
元或 10 元 ,
再截织 金到贵阳的车回贵阳 ,
元 2 5 — 3 0
。
圈 电话 : [ 景 区] 0 8 5 7 — 7 8 1 2 0 1 8 。
缀 阳双 河洞国 家地质 公 园
绥 阳双 河 洞国 家地 质 公 园地处 人娄山脉 中段 , 而积
3 18
6
.
平方公 里 。
双 河 涧国家地 质公 园属 f
大娄…山
脉 , 海拔 在 6 0 0 一 1 7 0 0 米之 问 , 地 形 切割 强 烈 , 相对 高度
差 大 . 地 貌 除太 阳 山 、 金 林 山 一 线 莹 干 }rⅡ沟 为 构造 侵 蚀
中 山外 、 多数地 区 为 喀 斯特 峰 丛 洼 地 及 峰 丛 谷 地 , 形 成
r 洞 穴 、 峰 丛 谷地 、 峰 丛洼地 、 肓谷 、 天窗 、 地 下河 、
竖井 、 天坑 等二 元 二 维 的地 貌 形 态 。
圆交通 :距 遵义城 区 8 0 余公 里 , 距 离绥 阳 县城 4 2 公 里 。
圈 电话 : [ 遵 义 市旅 游投 诉 ] 0 8 5 2 — 8 2 3 4 9 1 0 : [ 贵 州
圈 电话 :[ 昆明市旅游投诉] 0 8 7 卜 3 1 6 4 9 6 1 。
织盒洞国家地质公园
织 金 洞 位 十 贵州 西 郎的织 金 县境 内, 以织 会 涧 为 }:体 , 是
贵州喀斯 特地 貌 最 为 丰富 的 区域 。 总 而积 3 0 7 下方 公 里 ,
织金 洞 以规模人 、 气势磅礴称雄 十世 。 织会涧是一 个 多
织金洞旅游业SWOT分析

织金洞旅游业SWOT分析(罗娅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贵州贵阳)摘要:“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
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
”织金洞洞穴内碳酸钙沉积形态多样,洞外喀斯特景观组合完好,因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洞穴;但是织金县生态较为脆弱,经济又较落后,所以织金洞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与此同时,织金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有利又有弊,如何才能使得织金洞的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结合观察法以及文献法对织金洞的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系统分析织金县旅游发展的环境,找出旅游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并确定其外部机遇和挑战,有助于织金旅游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而对今后织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织金洞;旅游业现状;SWOT分析一、引言1980年4月,织金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旅游资源勘察队发现织金洞,织金洞因此就被人们渐渐熟知。
织金县的旅游业发展也以织金洞为中心展开。
但是,织金旅游业的发展受地理位置和配套基础实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织金县旅游无论在游客人数,还是经济收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全县旅游业增长势头良好。
2014年1至10月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游客接待量大幅增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3.67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765.45万元,综合收入11269.35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近三成。
下属景区——织金大峡谷与织金洞地下天宫洞穴旅游形成水洞与旱洞相依、地上与地下优势互补的旅游新格局,极大提升织金洞景区的旅游品质,丰富旅游内容。
近年来,织金县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项目,成功举办“织金国际溶洞文化节”系列节庆活动,积极为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升级景区各种软硬件设施,观光游、暑假游、学生游等各类团体游逐渐增多,有效拉动景区周边旅游购物、住宿、餐饮消费,活跃全县城乡消费品市场,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织金洞:地下的魔幻王国

织金洞:地下的魔幻王国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16年第2期本刊记者刘鹏飞我国西南,有一片神秘而秀美的土地。
在那里,山、水、林、洞天然生就,原始古朴,是驰名中外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带;在那里,大自然隐藏着一座沉睡了亿年的“地下天宫”,沧海桑田的点滴之功凝就一幅浩瀚神奇的画卷,千奇百怪的钟乳石与幻觉想象交织成一个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在那里,不仅有世界上最大、最奇的天生桥群,还有鬼斧神工的峡谷风光……那片土地,便是“美景托奇观、尽在山水间”的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于2004年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2006年建成开园,2015年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
据专家考证,织金洞规模体量、形态类别、景观效果都比誉冠全球的法国和斯洛文尼亚的溶洞更为宏大、齐全、美观。
织金洞以其丰富的岩溶地质现象记录了贵州高原200多万年来的沧桑巨变,是中国西南高原峡谷区岩溶地貌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典型代表。
沉睡亿年的“地下天宫”“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仙李白别有洞天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中国古老溶洞的壮观、神奇和美丽。
然而,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是时光的见证。
一个溶洞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溶洞,都已经过了几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时光雕刻。
当然,织金洞也不例外。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在距今约4亿年前的古生代到距今约2.2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所处的区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又过了2亿年,在沉积成岩的地质作用下,这里形成了厚度近千米的碳酸盐类岩石地层。
随后在相继发生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下,地壳进一步隆起,逐渐抬升形成内陆高原,奠定了该地区地质构造和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基本轮廓。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
当地质史书翻到距今约2.5亿年的更新世时期,公园所在的区域继续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地壳再次隆升,各条地下河开始不断侵蚀、袭夺、改道、深切,逐渐发育并形成新的峡谷、天坑等地貌景观,部分残留的地下河道则被抬升,从而形成化石洞、天生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2-2025)毕节市人民政府2012.06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公园位置 (1)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 (1)第三条规划期限 (1)第四条规划依据 (1)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3)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4)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 (4)第七条发展目标 (4)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6)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 (6)第九条地质遗迹类型 (6)第十条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7)第四章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 (10)第十一条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 (10)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 (10)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1)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11)第十四条功能区划分 (11)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 (14)第十五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14)第十六条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14)第十七条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16)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18)第十八条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18)第十九条灾害防治 (18)第二十条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20)第二十一条人文景观保护 (20)第八章科学研究 (21)第二十二条课题选择和依据 (21)第二十三条计划编制 (22)第二十四条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22)第二十五条研究经费 (23)第二十六条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 (23)第九章解说系统 (25)第二十七条解说系统构架 (25)第二十八条地质博物馆及科普电影馆(影视厅) (25)第二十九条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26)第三十条景点、景物解说牌 (26)第三十一条公共信息标识牌 (27)第三十二条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27)第三十三条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27)第十章科学普及行动 (28)第三十四条乡土科普活动 (28)第三十五条科学实践活动 (28)第三十六条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29)第十一章旅游发展 (30)第三十七条旅游客源市场 (30)第三十八条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30)第三十九条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31)第四十条专题考察路线 (32)第十二章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33)第四十一条地质遗迹数据库 (33)第四十二条公园监测系统 (33)第四十三条网站建设 (33)第十三章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34)第四十四条道路交通 (34)第四十五条水电设施 (36)第四十六条环境卫生 (36)第四十七条服务设施 (37)第十四章土地利用 (38)第四十八条土地利用 (38)第十五章社区行动计划 (39)第四十九条社区行动计划 (39)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0)第五十条管理机构设置 (40)第五十一条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40)第五十二条导游人才及其培训 (40)第五十三条管理层培训 (40)第五十四条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41)第五十五条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41)表格目录表格1 边界拐点坐标一览表 (43)表格2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类统计表 (45)表格3 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简要情况表 (46)表格 4 地质公园一级保护区边界标识牌坐标 (48)表格 5 土地利用规划平衡表 (49)图件目录图件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位和交通图图件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图图件3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图件 4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图件 5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图件 6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图图件7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园区功能分区图图件8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图件9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遥感影像图图件10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图件11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园区范围变化图图件12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洞内地质遗迹分布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公园位置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贵州省毕节市境内,跨织金和黔西两县,大部分位于织金县境内,距织金县城22km,距黔西县城78km,距毕节市120公里,距省会贵阳市146公里。
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1、范围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境内,跨织金、黔西两县。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地处织金县东北,黔西县南,跨织金县6个乡镇,黔西县5个乡镇,面积170km2。
本地质公园用地无矿权、无土地纠纷,行政区划清晰。
公园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5°44′42″至106°11′38″、北纬26°38′31″至26°52′35″。
2、边界、面积按自然界限山脊线、山谷线、河流、村镇边界、公路划定本地质公园边界,边界拐点坐标75个(边界拐点坐标详见附录表格1),划定公园总面积为170km2。
第三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5年。
近期2012-2015年,为科普设施提升建设期;中期2016-2020年,为建设管理完善期;远期2021-2025年,为公园管理和科普活动成熟期。
第四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08-28)(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01-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08-29)(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04-29)(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08-28)(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01-01)(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12-01)(10)《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09-19)(1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11-26)(12)地质矿产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05-04)(13)国务院《古生物化石管理条例》(2010-8-25)(14)《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03-01)2、技术规范、标准、指南(1)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3)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5)《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6—94)(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CJJ37—90)(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10)《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1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12)《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9.10)3、相关规划(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国发2010年46号)(2)《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30)(3)《黔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4)《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5)《贵州省黔西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4—2015)(6)《织金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7—2015)(7)《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织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1、公园发展概况本地质公园全名为“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属国家级地质公园。
2002年,织金洞开始申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1月,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2006年1月8日,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
2、规划编制背景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后,积极的进行了地质公园建设,初步建成能接待游客的园区,为了有效保护本公园的地质遗迹,完善园内科普设施和其它设施建设,进一步明确边界,提升管理水平,达到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最新要求,开展本次规划。
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1、公园性质本公园以织金洞岩溶洞穴为核心景观,绮结河峡谷等岩溶地质地貌为配套景观,是一个集游览、避暑、科研、文化考察于一体的综合型岩溶地貌类国家地质公园。
2、公园特色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西南高原峡谷岩溶地貌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典型代表,是研究第四纪更新世以来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水文的最佳场所。
园区内赋存有国内少有、类型丰富的岩溶地质遗迹,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
第七条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在有效保护织金洞和其它地质遗迹前提下,建设以岩溶洞穴为主要特色的、科普设施完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价值突出的综合型国家级地质公园。
并启动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努力将本公园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地质公园。
2、分项目标(1)地质遗迹保护目标严格遵守本规划的相关措施,按级别对相关地质遗迹进行分级保护。
(2)科普目标充分利用本区具有世界溶洞中最主要的形态类别等优势,发掘其科研科普价值,建设岩溶科普科研基地,打造毕节市面向世界的一扇科普交流之窗。
(3)旅游经济目标积极协调公园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利用地质公园的影响力建立毕节市生态经济产业链条;打造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品牌,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型国家公园,实现旅游业带动地方富民。
3、分期目标(1)近期目标(2012-2015年)近期初步把公园建成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可达性强,且适宜进行科学研究、科学考察、科普科教和休闲观光的旅游目的地。
具体确定以下规划目标:①科学划定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建立勘界档案,完成界桩、界碑的建设;②完善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建设,以世界级地质遗迹织金洞为重点,优先保护易损坏的地质遗迹,推进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与保护建设。
按国家对地质遗迹资源信息化规范标准,建立地质遗迹资源数据库、公园监测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③完成地质公园应有的科普设施建设、配齐地质专业队伍、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活动;④完善公园其它设施建设,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创造条件。
(2)中期目标(2016-2020年)启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达到世界地质公园标准,成为具有特色的世界地质公园。
(3)远期目标(2021-2025年)建成旅游、科普设施齐全的世界知名的地质公园和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
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1、地质本区构造线和地层总体走向呈北东方向,岩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时期为燕山期,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总体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