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高中化学1.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答案
活学活用 1 2 1.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 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元素非金属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D.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逸出气体的速率较快
_2_A__l+__6_H__C_l_=_=_=_2_A_l_C_l_3_+___
_3_H__2↑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视频
答案
①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一 元素原子结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导学探究
1.元素原子结构及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1)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填写下表:元素Fra bibliotek钠镁 铝
元素符号 Na Mg Al
原子序数 11 12 13
族序数 ⅠA ⅡA ⅢA
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硅 磷硫
Si P
S
14 15 16
ⅣA ⅤA ⅥA
4
5
6
氯氩 Cl Ar 17 18 ⅦA 0 78
解析答案
学习小结 元素周期律 (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 结果。 注 元素的性质主要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 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返回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⑵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则半径
。(同主族) 。(同周期)
如 Na > Mg > Al ;F < O < N
⑶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都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
则半径
。(同元素)
如 Cl < Cl-
1.看参考书或者到网上搜索常见的10电子和18电子微粒,总结在作业本上。 2.抄题,写本上。
比较C、O、H、Cl、B的 原子半径大小
活动探究3 根据前三周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情况,绘
制折线图。
B2O3 Li2O BeO
HClO4 H3PO4
CH4
PH3 Mg2Si
-2 H 2O
-1 H2O2
-1 Na 2O 2
二元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A、B均为短周期元素) 注意划线的陌生物质是存在的,理科生的要求。
⑤特殊:CO、NO、NaH、LiH
根续据一要求写出可能的化学式:(A、B、C均为短周期元素)
+2 -4
特殊
根续据二要求写出可能的化学式:(A、B、C均为短周期元素)
⑤特殊:HN3(叠氮酸)、NaN3(叠氮酸钠)
根续据三要求写出可能的化学式:(A、B、C均为短周期元素)
+4 -1
续四
HCN(氢氰酸)、NaCN(氰化钠)
收敛思维是先进行 发散思维,在此基 础上再进行集中, 从若干种方案中选 出一种最佳方案。
活动探究1 根据前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 子序数的变化情况,绘制柱形图。
活动探究2 根据前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情况,绘制 折线图。
知识点:比较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元素周期律课件(第二课时

电负性的大小可以反映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电负性越大,元素越容易吸引 电子,形成负离子;电负性越小,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因此,电 负性可以用来预测元素的化合价和化学键类型。
PART 03
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未来化 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
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未来化学教育将更加注 重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料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PART 02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序数定义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它与原子核中的质子 数相等。
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这种周 期性变化是由于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
组成。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 等于其核内质子数。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01
02
03
04
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规律,为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工具。
预测了新元素的性质,为新元 素的发现和研究提供了指导。
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为材 料科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
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生产实践中,元素周期表对 于指导工农业生产、合成新材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导致原子 半径逐渐减小。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2)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推导及实质教学难点: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学生讨论,性质比较,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教学过程:[复习]1、回忆有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填写课本P14 1——18号元素符号以及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参照课本上所填内容,请大家总结一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元素的化合价有何规律性变化?[板书]二、元素周期律[讲述]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1~2 1 1~23~10 2 1~811~18 3 1~8[讲述]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1个递增到8个的情况(H、He除外),这种周而复始的重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
这就如同我们一年一年的四季更替及学生活中的每天都是24小时一样。
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便称之为周期性变化。
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板书]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3~9 (0.152nm) (0.071nm) 大小10~17 (0.186nm) (0.099nm) 大小[过渡] 除了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外,我们再来看下元素原子的半径有何变化。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课件 高中化学课件

2、电离能
①第一电离能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 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最低能量 同周期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从左至右逐渐升高
ⅡA、ⅤA反常!比下一主族的高
②逐级电离能 利用逐级电离能判断化合价
3、电负性(第三课时)
键合电子:参与化学键形成
原子的价电子 孤对电子:未参与化学键形成 ①电负性 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能力 电负性越大,对键合电子吸引能力越大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电负性逐渐变大 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电负性逐渐变小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
酸性强弱
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5、化合价
主族元素族序数=最高正价=价电子数 F、O
非金属最低负化合价=主族元素族序数—8
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至右
化合价由+1→+7, -4 →0递增
巩固(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越容易发生,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最高价氢氧化物 碱性强弱 最高价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金属活动性顺序 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普通原电池正负极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跟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
越易反应,非金属性越强
二、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 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决定因素 层数 层数多半径大 电子间斥力大 核电 核电荷数大半径小 正负电荷 荷数 间引力大
1、原子半径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递减 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原子半径递增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小的半径大!
②电负性应用 一般而言 金属<1.8,非金属>1.8 1.8左右的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对角线规则: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主族元素 其某些性质与右下角元素相似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4.某元素 的原子序数为 ,下列叙述正确 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 某元素 的原子序数为52, 的是 A.X的主要化合价是 、+4、+6 的主要化合价是-2、 、 的主要化合价是 B.X可以形成稳定的气态氢化物 可以形成稳定的气态氢化物 可以形成稳定的气态氢化物 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的酸性强 比HBrO4的酸性强 D.X原子的还原性比碘原子强 原子的还原性比碘原子强 原子的还原性比碘原子强 ( AD)
思考
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有何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有何规律? 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 金属性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试用结构观点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试用结构观点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自上而下, 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自上而下,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的能力逐渐 增强,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增强,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1、用A表示质子数,B 中子数,C 核外电子数, 、 表示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表示质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E 电子层数 填写下列各空: 最外层电子数, 填写下列各空: 原子(核素 种类由_____决定 核素)种类由 ⑴ 原子 核素 种类由 A B 决定 元素种类由_____决定 ⑵ 元素种类由 A 决定 B 决定 ⑶ 元素同位素由 _____决定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______决定 ⑷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 D E 决定 元素的原子半径由_______决定 ⑸ 元素的原子半径由 A E 决定 元素主要化合价由______决定 ⑹ 元素主要化合价由 D 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______决定 ⑺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 D 决定 价电子通常是指_______ ⑻ 价电子通常是指 D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29张PPT)

电负性
1.电负性 (1)概念 ①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 化学键 的电子。 ②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 键合电子 吸引力 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 越大 。 (2)衡量标准 电负性是由美国化学家 鲍林 提出的,他以氟的电负性为 4.0 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5.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原子半径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表给
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 Al B Be C Cl F Li Mg N Na O P S Si
电负 1.5 2.0 1.5 2.5 3.0 4.0 1.0 1.2 3.0 0.9 3.5 2.1 2.5 1.8
1.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规律 (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 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如r(Cl-)>r(Cl),r(Fe)>r(Fe2+) >r(Fe3+)。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 r(O2-)>r(F-)>r(Na+)>r(Mg2+)>r(Al3+)。 (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Li+) <r(Na+)<r(K+)<r(Rb+)<r(Cs+),r(O2-)<r(S2-)<r(Se2-)<r(Te2-)。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电负性是人为规定的一个相对数值,不是绝对标准 ( √ )
(2)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反映了元素对键合电子引力的大小( √ )
(3)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4)同一周期电负性最大为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基础梳理 一、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序数 一 二 三 电子层 最外层电 原子序数 子数 数 1~2 ~ 3~10 ~ 11~18 ~ 1 2 3 1→2 → 1→8 → 1→8 →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 递增到8 外层电子排布呈现 从1递增到8 的周期 性变化(H、 除外) 性变化 、He 除外
2.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序数 二 三 原子序数 3~9 11~ 11~17 原子半径的变化 逐渐 减小 逐渐 减小 的周期性变化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 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径呈现 由大到小
思维拓展 1.能否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能否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短周期元素的化合价是否都符合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5 .短周期元素的化合价是否都符合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
答案 不是, 不是,第二周期的氧元素和氟元素只有负价没 有正价。 有正价 。
2.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1)钠 (1)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Na 与 冷 现象 剧烈反应 水 反 化学方 2Na+2H2O 2Na+ 应 程式 ==2NaOH+H2↑ =2NaOH+ 与 现象 酸 化学方 反 程式 应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 NaOH 强碱 物碱性强弱 Mg Al 与冷水缓慢反 与冷水很难反 应 , 沸 水 迅 速 应,热水缓慢 反应 反应
可以用它们跟水反应的实验证明: 可以用它们跟水反应的实验证明 :钠跟水剧 可用氯气通入溴
烈反应,放出氢气,并生成中强碱;Mg 跟水缓慢反应, 烈反应 ,放出氢气,并生成中强碱; 跟水缓慢反应, 放出氢气, 放出氢气,并生成中强碱 Mg(OH)2 Cl +2NaBr===2NaCl+Br2 2NaBr===2NaCl+ ===2NaCl 化钠溶液的实验证明:溶液呈棕红色, 化钠溶液的实验证明:溶液呈棕红色,发生的反应为 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