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0501 )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资源环境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要求掌握坚实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相关的专门知识 ,把握学科前沿研究动态 , 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现代地理学研究手段 ,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外文科研论文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学位获得者能够从事地理学和资源环境领域内的研究、教学或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 综合自然地理2. 生物地理学与生态恢复3.土壤生态4.生态气候学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 3 一 6 年 , 基本学制为 3 年。

生源为 2 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或非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4 年。

若在 SCI 检索源刊物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 2 篇以上〈含 2 篇 ), 经导师同意 ,可申请提前答辩。

硕搏连读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5 年。

四、培养方式1. 采取集体培养和导师负责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 , 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 , 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 ,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2. 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 , 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

3. 实行资格考试制度。

成立资格考试委员会 , 负责组织本学科专业的资格考试 , 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教研室和研究所负责人。

每学期组织一次资格考试。

考试委员会根据博士生的考试成绩做出评价并写出评语 , 由组长签署意见 , 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4. 博士生应自主完成各个培养环节。

在入学后一个月内 ,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 , 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 , 并经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博士生应在每学期末向导师汇报学习及研究进展。

5. 实行学术讨论班制度。

博士生导师应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主持制定本学期的讨论班计划 , 经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和公布。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坚实宽广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和GIS技术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理论或实际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A组: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与区域生物地理、环境地球化学。

B组:河口海岸环境、近岸海洋环境。

C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信息技术、水经济与管理。

D组: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五年制培养相关条例的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1998)145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考试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4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 4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十、主要参考书目1.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2.赵松乔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3.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4.陈伴勤等译,地球系统科学,地震出版社,1992.5.A.N.斯特拉勒,A.H.斯特拉勒,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6.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学科出版社,1997.7.国家计划委员会等,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8.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9.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1994.10.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保护地球一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1992.11.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85.12.牛文元,自然资源开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13.何希吾等,中国资源态势与开发战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刘天齐等,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5.朱发庆,环境规划,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6.董玉祥等,土地利用与管理,陕西教育出版社,2001.17.杨贤智等,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8.邓良炳等,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广东地图出版社,1995.19.南开人学等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山版社,1983.20.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21.R.福尔曼,M·戈德罗恩,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2.刘建国主编,当代生态学博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王荷生等,植物区系地理,科学出版社,1992.24.陈鹏主编,动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5.杨世弘,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1996.26.芮孝芳,《径流形成原理》,河海大学出版社.27.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水利出版社.28.沈晋等,《环境水文学》,安徽科技出版社.29.梁瑞驹等,《环境水文》,水利水电出版社.30.姚汝祥等,《水资源系统分析与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31.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华中工学院出版社.32.叶守泽等,《水文系统识别方法》,水利电力出版社.33.叶嘉安等,《GIS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34.陈晓宏等,《水环境评价与规划》,中山大学出版社.35.丁晶等,随机水文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36.王宝灿等,海岸动力地貌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要期刊:《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热带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经济地理》、《资源科学》、《土壤学报》、《自然资源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进展》、《海洋学报》、《水利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学报》、《水科学进展》、《水文》、《泥沙研究》、《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The Journal Geographical Analysis》、《Quaternary Research》、《Geography》、《Physical Geography》、《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y》、《Journal of Applied Geograph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 Sciences Journal》等。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相互作用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分异、环境资源功能的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养的研究、教育、规划和管理专家。

1.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

二、研究方向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博士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

1 自然地理环境过程和演变:研究地貌演化和形成规律、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海岸环境演化、沉积动力等2 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自然区域及其开发整治、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灾害研究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科学问题。

三、招生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生源来自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水文与水利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亦可选拟深造的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内;博士研究生年龄在40岁以内。

四、学习年限硕士学位:三年博士学位:三年(在职人员最长不超过六年)硕博连续:最短为四年,最长不超过七年。

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硕士英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选,其它三门任选其一,B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段专业主干课)(二)博士阶段1.博士英语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自然地理学进展4.人文地理学进展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六、教学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着重启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独立钻研与分析能力,注重在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能力。

全日制学术型 硕士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型 硕士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05)一、培养目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

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胜任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分析工作;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值分析等技能;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定量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符合规范地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使用一门专业外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工作,就业面宽广,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二、研究方向研究方向1:环境演变与灾害管理自然地理学(070501)研究方向2: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自然地理学(070501)研究方向3: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人文地理学(070502)研究方向4: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人文地理学(070502)研究方向5:地理环境遥感与GIS应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研究方向6:土地资源与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科学(0705Z1)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 年,在校最长年限(不含服兵役)不得超过4 年。

优秀硕士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 年。

四、培养方式1.硕士生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导师组,对硕士生集体指导。

导师组由3~5 人组成,成员主要是导师、其他导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

其他导师协同辅导硕士生,青年教师作为副导师,与导师一起共同指导培养硕士生。

2.硕士生培养主要侧重于科研训练、专业实践等方面,同时高度重视硕士生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质量提升。

3.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

4.课程教学应采取讲授、研讨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门课程可安排多位教师授课。

5.积极搭建硕士生培养的国际国内合作平台,推进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等合作方式,创造条件资助硕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地理科学培养的方案

地理科学培养的方案

地理科学培养的方案地理科学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培养地理科学的研究人才,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综合的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1)地理学原理:介绍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然地理学:涉及地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3)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活动和发展,包括人口、城市、经济等方面;(4)地理信息系统:介绍地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空间分析能力。

2.专业课程:(1)区域地理学:研究特定地区的地理特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策略;(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组织、分布和影响;(3)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管理,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4)水资源地理学:研究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管理,以及水环境保护和治理;(5)气候变化与环境地理学:研究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适应和减缓措施。

二、教学方法1.综合性教学: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创新性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地考察,了解地球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实地观察和数据采集能力。

2.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科研训练1.选题训练: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并进行论文选题和文献综述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2.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地理科学相关的科研项目,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1)

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1)

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1)(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培养目标使博士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在自然地理学领域,特别是河口海岸区域的地表过程、环境演变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学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能熟练使用电脑常用软件。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一)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堂教授、野外与实验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实行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修读年限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四年。

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三、研究方向1.河口海岸泥沙运动2.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地貌3.河口海岸沉积环境演变4.河口海岸动力学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6.河口海岸生态与环境7.海岸带管理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5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选修2门(含科研论文写作),不少于3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二)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中英文名称学分开课时间任课教师学位公共课(必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World2第一学期外国语Foreign Language4第一学年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Discipline and Ethics in AcademicResearch//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Selected Readingsin Marxist Classics1/学位基础课学科综述Discipline Study and Review2第一学年导师小组学位专业课(必修)河口海岸研究进展Progress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Science3第一学年教授讲座高等河口海岸学Advanced Estuarine and Coastal Science3第一学年国际教师科研论文写作Scientific Writing1第一学年张卫国学位专业课(选修)高等自然地理学Advanced Physical Geography2第一学年陈中原等河口海岸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Estuarine and CoastalScience2第一学年何青等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Principles of Instruments and OperationSkills3第一学年顾靖华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2第一学年蒋雪中海岸工程概论Port and Coastal Engineering2第一学年张国安工程水文学Engineering Hydrology2第一学年张国安海洋数值计算方法基础Marine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2第一学年吴辉物理海洋学概论Physical Oceanography2第一学年朱建荣等海洋地质学基础Marine Geology2第一学年陈庆强、孟翊生物海洋学概论Biological Oceanography2第一学年李道季泥沙运动力学基础Mechanics of Sediment Transport2第一学年何青流体力学基础Fluid Mechanics2第一学年丁平兴*海岸带遥感/遥感概论Remote Sensing3/2第一学年沈芳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2第一学年李秀珍闫中正环境分析化学Environmental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2第一学期周俊良侯立军瞿建国河口海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Response of Estuary&Coast to GlobalChange2第一学年张卫国等统计学方法2第一学年数学系Statistical Methods跨学科或跨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专业选修课标注“*”的课程,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选择2学分或3学分课程。

地理学培养方案-地理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学培养方案-地理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四、培养方式
(一)培养环节 1. 文献阅读。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 导师以学术交流组会的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文献阅读,每学期不少于 10 次,每次不少于 2 课 时的时长。 2. 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 并提交学院备案。 3. 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 硕士生可根据本 人学习计 划合理安排 课程学习时 间,在申请 论文答辩 前完成规定 的全部学 分。 4. 论文工作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尽早进入论文研究 状态。 5. 野外工作和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野外调查和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 学习和提高的态度与能力。采取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 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二)指导方式
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导师直接负责和全过程指导的同时,充 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指导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 发展。
(三)开放培养 提倡和鼓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培养方式。包括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院授 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 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2

2

2

2

1

1

2
Ⅰ 至少须修 4 门 7 学分
2
Ⅰ 的课程
2

2

1

2

234000MX313

自然地理学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培养方案
1. 嘿,自然地理学培养可不能马虎呀!就像种一棵树,得精心呵护它成长。

比如野外考察,那简直就是探索自然奥秘的超级冒险!能让你亲身感受大地的奇妙,这多有趣呀!怎么能让人不心动呢?
2. 哇塞,自然地理学培养方案里的理论学习也很重要啊!这就好比给房子打地基,得扎实呀!像学习各种地理概念和原理,就像为你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等建好了,那成就感爆棚呀!难道你不想试试吗?
3. 嘿呀,实践操作在自然地理学培养中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哟!想想看,就像一个小工匠在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

比如进行地理模型制作,动手又动脑,还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呢,这多棒啊!
4. 哎呀呀,交流合作在自然地理学培养里也非常关键呢!这就跟一群小伙伴一起搭积木一样,大家齐心协力。

像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能碰撞出好多奇妙的火花呢,何乐而不为呢?
5. 哇哦,自然地理学培养还得培养创新思维呀!就如同给鸟儿插上翅膀,让它能自由翱翔。

例如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那感觉肯定超赞的,你不想挑战一下自己吗?
6. 哈哈,持续学习也是自然地理学培养的重要方面哟!就好像不断给汽车加油,让它能跑得更远。

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才能让自己始终走在前沿呀,你还在等什么呢?总之,自然地理学培养是一个丰富多彩又充满挑战的过程,绝对能让你收获满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501)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相互作用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分异、环境资源功能的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养的研究、教育、规划和管理专家。

1.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

二、研究方向
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博士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

1 自然地理环境过程和演变:研究地貌演化和形成规律、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海岸环境演化、沉积动力等
2 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自然区域及其开发整治、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灾害研究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科学问题。

三、招生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源来自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水文与水利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
环境科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亦可选拟深造的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内;博士研究生年龄在40岁以内。

四、学习年限
硕士学位:三年博士学位:三年(在职人员最长不超过六年)
硕博连续:最短为四年,最长不超过七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硕士英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B类课三门必修,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转型期课程至少选修一门,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
(二)博士阶段
1.博士英语
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自然地理学进展
4.人文地理学进展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
六、教学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着重启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独立钻研与分析能力,注重在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能力。

考核方式:
1.学位课程结束后有严格的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2.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研究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或工作报告,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
3.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完成相关的野外研究、室内实验及教学工作。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学位论文选题:应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并可能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在国家重大建设工作中发挥作用。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导师的科研方面结合、为导师科研的组成部分,需选择该领域国际前沿课题,难度较大,其成果对科学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事业有较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学位论文的答辩:本专业将严格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程序。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博士生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门科学技术,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应报道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要达到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的水平;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部分要达到在SCI收录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八、质量监测
1.检验本专业毕业博士生、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检验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国内、国际科技界的需求及所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社会和市场价值。

2.对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各培养环节进行及时动态监测,按对对博士生、硕士生必需达到的量化指标(完成必需的学位前论文等)进行动态管理,使他们在校期间严格按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研究等。

3.对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进行追踪管理,导师将在一定时期内对博士生、硕士生作继续帮助、指导,使毕业生早日成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