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4教案 浙教版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建筑、节日、服饰等通过电视、网络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云南到底有多少种民族、各民族的沐足风情有哪些不同尚不是太清楚。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知——情——意——行”的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对云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拓宽学习视野。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附录4:小店区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 题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班级
四年级
课 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
知道云南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人文底蕴
审美情 趣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核心素养
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实践创新
问题解 决
课标
懂得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他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难点: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动
教 师 导学
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云南省,说说云南省的地图像什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
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研制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建筑 环境 25个
节日 文化
作 业 设 计
必做
看课本第59页,说说这些民族建筑与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文化习俗有哪些密切的联系。
选做
说说云南民族村的概况
教 学 反 思
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研制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宁波育才小学 李茵
教材分析
本课的第二部分为总结性综合学习。让学生在查阅、搜集资料和游戏中趣味学习。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及民族之最。
2、培养搜集资料和分类整理,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3、初步明白得民族文化的重要,愿自觉地爱护和发扬。
②看一段舞蹈的录像,猜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跟着学一学。(蒙古族舞蹈)
③看一组图片,猜猜是哪个民族的特色运动?(朝鲜族)
④播放几首民族歌曲的片段,然后用连线的方法考考经历力。(蒙古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并简单介绍这几个民族歌曲的特点)
4、小结: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一节课如何讲得完呢?课后同学们能够再去搜集几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和特色文化好吗?
(教学要点: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约1700多万人。其中1500多万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luo巴族,人口约2800多个。多居住在西藏林芝地区。)同时课件展现相关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图片。
2、讨论61页第二题:我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教学要点:在云南的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其他还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土家族、哈萨克族、黎族。重点介绍几个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同时课件展现蒙古、藏、回、维吾尔族、满族的特色服饰及分布情形。
1、宣布闯关规则:在出题同学读完题后才能抢答,答对的同学能够为所在小组争得一顶博士帽。答错的,其他小组能够再抢答。最后博士帽最多的小组获得“民族知识小博士”称号。
2、各小组依次出题,并由组长公布答案,判定对错。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二课时)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二课时)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教材以云南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少数民族文化较少,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及他们的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重点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5.案例分析: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四下品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设计狮岭学校许敏《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的一个部分。

本单元突出了民族团结、共创文明,由“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三部分组成。

以“民族长廊”为编写主线,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这部分内容对于本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师生的生活体验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课前有充分的学习和感悟,介于本人在云南旅游时有心收集了一些资料,对云南有了充分的教学准备,所以选择了这个内容。

这一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自己介绍它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的原因,“智力冲浪”活动了解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节日特点以及云南民族的风情,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1、通过对云南地理位置的了解,知道为什么云南被称为是少数民族之乡。

2、了解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节日风俗。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民族特征的缩影。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通过搜集资料、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明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你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同学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呀!2、猜一猜,这里说的是哪里?四季服装同穿戴,蚂蚱能做下酒菜,老太太爬山比猴快,新鞋后面补一块,娃娃全由男人带,四个竹鼠一麻袋这都说了那里的哪些特点?说的是哪个地方?〔云南〕这说的是“云南十八怪”里的其中六怪。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4.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讲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而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云南,通过的各个民族的介绍来了解少数民族之乡。

这篇课文由“建筑掠影、节日风采、思考题、综合版、闯关游戏”五部分组成,通过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以及节日来向大家展示云南的特点,以及云南民族的风情。

教学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教学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轻松谈话,走进云南1.夸夸自己的家乡先让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家乡(老师不是金华本地人),的确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也要带同学们走进另一个特别特别美丽的地方。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二找找、看看、听听、猜猜,走近云南1.想一想,猜一猜我们把云南称为少数民族之乡,那同学们知道云南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请同学们随便猜)《得出答案》云南有52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被誉为“彩云之南”。

(云南有15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当然,云南不仅仅是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还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之乡”。

(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中国地图上云南在哪里?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处云岭之南,所以得名——云南。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3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 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发现这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连贯的、递进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

如 56个民族是一家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大团结。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则是使孩子们知道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了解民族自治区制度及风土人情。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进云南,知道云南是多民族特征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之乡,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是本单元学习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说目标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它主要安排了民族建筑、民族文化和知识闯关游园这两大版块的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定位: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了解纳西族的东巴文,杨丽萍的孔雀舞。

4、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5、通过收集资料,闯关答题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情况。

6、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少数民族之乡_云南教案

少数民族之乡_云南教案

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研制
当堂检测
填一填
1.位于我国的(
),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
),是我国( )的
缩影。
2.居住着(
)少数民族,其中(
)民族为省特有,是全国特有民族最多的省。
3.苗族的(
)、傣族的(
)、(
)及白族的(
)是少
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建筑。
4.每年的四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
),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这三天,是彝族人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材容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少数民族之乡——》是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 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讲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而这篇文章主 要介绍的是,通过的各个民族的介绍来了解少数民族之乡。这篇 课文由“建筑掠影、节日风采、思考题、综合版、闯关游戏”五 部分组成,通过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以及节日来向大家展示的 特点,以及民族的风情。
小店区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用于同一课或节的后续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3.少数民族之乡——
班级
四年级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和“多民族”有了感性的认识。这节 课进行总结性综合学习。让学生在查阅、收集资料和游戏中更进一步了 解。
1 通过搜集资料、填表答题、闯关游园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 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学 生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 护和发扬。
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最新春浙教版品社四年级下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2.doc

最新春浙教版品社四年级下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2.doc
板书
设计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傣族的泼水节白族三道茶
教学
反思
选择有效、有趣的方法来实施史地内容的教学,对教材中呈现出的史地内容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中的史地内容彰显生命的色彩。我努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带领同学们走进民族村,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读后,猜猜那个地方的什么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最后一个活动,欣赏彝族火把节,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视频,无不陶醉在其中。
学生三组:2010年4月15日云南泼水节的时间泼水缩短至2个小时,采用在水池中泼水、循环用水等方式节约水资源。
学生四组:1961年,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讲这个故事)
教师小结: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哪我们赶快也去参加他们的活动,感受一下节日的快乐。2.感受彝族火把节:
A、交流你知道的彝族火把节。
二、了解多彩服饰文化:
1)教师过渡:出示“云南民族村”大门口的照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服饰展示:
第一套:苗族服饰。了解从少女的无底帽到已婚妇女的方帕,感受服饰文化。
第二套:侗族服饰。猜一猜的方式介绍,重点了解侗族服饰的设计绑腿是为了方便行路和劳动而设计的。
第三套:傣族服饰。重点考虑到服饰与西双版纳天气的关系。
3)教师总结:是啊,少数民族的服装不仅色彩鲜艳,而且每个民族的服装都包含了他们民族的智慧、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走进民族知识宫
1)教师过渡:要真正地走进民族村,真正地了解云南,我们还得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去。老师看到你们都准备了一些资料,真是对学习有准备的人,
2)认识傣族的葫芦丝
A教师过渡:云南不仅服饰美,那里的音乐也很美。刚才我们欣赏美景时的音乐就是用云南特有的乐器吹奏的,知道是什么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好大一个家
3.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讲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而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云南,通过的各个民族的介绍来了解少数民族之乡。这篇课文由“建筑掠影、节日风采、思考题、综合版、闯关游戏”五部分组成,通过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以及节日来向大家展示云南的特点,以及云南民族的风情。
3.去年暑假,老师也去了云南,哪里真是太美了。看,这就是老师在云南的玉龙雪山拍的照片。想去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镜头去云南旅游吧。【播放云南景色】
二、进入“民族村” 初步感知
1.出现“云南民族村”的画面,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图上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2.简介民族村。我们的民族村正在招聘汉语导游呢,想去试试吗?那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云南的少数民族了。
一起看看白族的歌舞《阿细跳月》
3.师:小导游们课了不起,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民族风俗。我想,民族村的领导一定会满意的。云南民族村里的民族太多了,他们的服饰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他们的建筑各具特色,出示各色建筑,连线。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的房子要造成这样呢?对了,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板书:建筑 环境】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也让我们大开眼界,你发现吗,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有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表达了少数民族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板书:节日 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他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难点: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组立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基础教案
个性设计
一、歌曲引入,揭示课题
看,这是我国著名傣族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他表现了傣族姑娘如孔雀般美丽的舞姿,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杨丽萍还花了4年多的时间专门搜集了云南各山寨的民间舞蹈,并邀请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一起创编了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2004年3月,《云南映象》终于在上海大剧院完美绽放,一举囊括中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中的五项大奖。2005年,《云南映象》开始了他的世界之旅,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傣族的节日吗?(泼水节在每年的四月中旬,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参加)老师找到一段泼水节的录像,一起来看看吧。【播放】
师:原来泼水节的来历还有这么动人的传说啊。傣族人民泼洒着水,就是在泼洒着——(祝福、快乐)希望有机会大家也能去参加一次泼水节。
第二站:苗族吊脚楼
苗族山寨有人吗?【请苗族组的同学上台】
3.师:在云南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50万以上的有苗族、纳西族等。看看他们的服饰多么漂亮,我们就去当当这些少数民族的导游吧。那个小组想当彝族的导游?……(发下标牌和资料)
三、当当小导游 深入了解民族特色
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资料,等会儿我们要从民族服饰、特色建筑和民族节日三个方面来介绍自己代表的少数民族。学生阅读资料,做准备。【播放葫芦丝音乐】
歌舞《七彩云南》已经走入了著名的悉尼歌剧院,走进了美国。
3.师:为什么少数民族歌舞会那么受世界人民的欢迎呢?(因为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风俗,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正如我们常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与众不同就是它的生命力!)【出示句子】
第三站:彝族山乡
彝族孩子们,快来吧。好漂亮的彝族服饰啊。快介绍介绍。
彝族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吗?节日呢?(著名的火把节就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啊)
为什么要举行火把节呢?【学生介绍】
第四站:壮族山水村
重点介绍壮族的节日和建筑风格。
第五站:哈尼族风俗楼
重点介绍哈尼族的蘑菇房和特色服饰。
第六站:白族歌舞园
重点介绍白族的“三道茶”及白族的建筑。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他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4.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2.师: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步入多彩的民族村,去见识一下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吧。
第一站:傣族风情园
看,美丽的傣族小朋友来欢迎我们了。【 Nhomakorabea傣族小组的同学上台】
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傣族的服饰呢?傣族的建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出示傣家竹楼】为什么要造竹楼呢?(因为云南的气候比较潮湿,竹楼不但通风防潮,而且可以避开虫蛇等动物。)哦,看来竹楼和当地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师:让我们来看看苗族的服饰吧。哇,你们苗族人真有钱啊!披金戴银的。
【学生介绍苗族服饰特点。】
师:这图上的吊脚楼一定是你们苗族的特色建筑了?有什么讲究吗?【学生介绍吊脚楼的特点】又是“因地制宜”的杰作,和环境密切相关。
师:那苗族又有什么样的节日呢?(花山节:爬花竿,吹芦笙)想听听芦笙吗?【播放芦笙曲】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把自己很喜欢的一首歌曲和大家分享,好吗?(播放《爱我中华》
师: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
2.师:对,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那你知道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是哪里吗?(板书:云南)
【出示中国地图,展示云南】云南在我国南部,古时被皇帝称为“彩云之南”,所以得名为“云南”。有一句话形容云南最贴切——“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云南居住者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省所特有。看,整个省遍布了许多少数民族,所以云南又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板书课题)
四、感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1.师:游览了美丽的云南,了解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建筑、节日,你有什么想说的?
2.师:许多人和你有一样的想法,想到云南去旅游。请看【出示数据】旅游人数还在逐年递增,他们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古老神秘和特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云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弘扬了我国的民族文化,让世界更全面的了解了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