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4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学设计_2

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整体感知,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3.通过对人物典型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把握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了解,探究本文的主题。
5.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枉凝眉》)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里的歌曲吗?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2.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刘姥姥进大观园》)二、整体感知1. 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 梳理小说的情节并板书开端:设局取笑高潮:博取众笑结局:实情相告三、细读探究1.刘姥姥进大观园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的导演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2. 鸳鸯和凤姐是如何捉弄刘姥姥的?3. 赏析有关刘姥姥的言谈举止的句子,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1)引入微课教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复习巩固方法(2)自由读文,交流讨论。
(3)总结概括刘姥姥形象。
(4)师: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
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去迎合大家的取乐之需,以便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议一议:面对这样一个的老妇人,难道我们就只是觉得她可笑?你有何感想?你想对她说什么?或者是她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谁?播放视频,结合背景,进一步理解刘姥姥的可悲可敬之处。
四、主题探究1.凤姐、鸳鸯为什么偏偏选择刘姥姥成为这出“笑”剧的主角?2.你如何看待这场“笑”剧?3.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塑造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示范教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插播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截取)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故事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以下是刘姥姥是贾贾的渊源: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做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
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
狗儿与嫡妻刘氏生有一子一女,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
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2.知识链接《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九年级上册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懂课文,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2、学习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亲近《红楼梦》,加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对刘姥姥等人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接触到更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刻画他们的。
二、预习检测1、下面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描写,请说出相应的名字。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林黛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
(薛宝钗)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2、金陵十二钗都是谁?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巧姐妙玉三、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学习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2、刘姥姥的身世背景?3、找出刘姥姥观赏大观园的线路?4、刘姥姥进大观园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的导演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5、鸳鸯和凤姐是如何捉弄刘姥姥的?6、刘姥姥是如何引人发笑的?7、作者是怎样描写众人笑时的情态?请任选一人,说说不同的笑,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8、重点揣摩:在众多的笑声中,又有哪些人未笑?分析其原因。
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篇一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
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
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
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
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
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
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1)字音蓼溆(liǎo xù)撮弄(cuō)发怔(zhèng) 岔气(chà)促狭(cù xiá) 筵席(yán xí)(2)词义【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及作者曹雪芹。
2. 梳理文章内容,概括刘姥姥、凤姐和鸳鸯等人的形象特点。
3. 品味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和雅俗对比的喜剧效果,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情节,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场“笑剧”的内容。
(2)分析刘姥姥、凤姐和鸳鸯等人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伏笔照应的妙处,理解作者通过这场“笑剧”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感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社会画卷。
今天,我们将学习《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起领略其中的精彩。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 教师介绍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明确:曹雪芹,名露,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2.提问:《红楼梦》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和情节,你能说出一些吗?明确:学生可能会提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以及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元春省亲等情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出示词语:调停(tiáo) 发怔(zhèng) 岔气(chà) 大筵席(yán)蓼溆(liǎo xù) 摄丝戗金(qiàng) 塵尾(zhǔ)铁锨(xiān)撮起(cuō)李纨(wán)2. 提问:课文围绕刘姥姥进大观园写了哪些事情?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刘姥姥二进贾府,与贾母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的事情。
九年级统编版《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九年级统编版《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分析刘姥姥等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贵族生活的描写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阶层差异,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4.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言行举止,分析其性格特点,如善良淳朴、精明世故等。
赏析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片段,包括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理解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梳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中的趣事,体会其中的喜剧效果和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刘姥姥这一人物视角所展现的社会阶层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讲述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趣味故事或介绍《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引发学生对这部名著的兴趣。
然后引入“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经典情节,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故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思考以下问题:刘姥姥为什么进大观园?在大观园里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有哪些主要人物参与?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刘姥姥为了答谢贾府的接济并求得更多帮助而进大观园,在园中经历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如吃饭、游园等,与众多贾府人物有了精彩的互动。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与情节(15分钟)1.分析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刘姥姥的语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刘姥姥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逗众人发笑,“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从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的精明,懂得迎合众人以获取好感;同时“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刘姥姥进大观园》课程教学设计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材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通过描写刘姥姥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这一闹剧,形成了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从而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态,各具特色。
学习这篇小说,要品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探究人物性格特征;探究刘姥姥的生活智慧,品读百味人生。
【教学目标】1、品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探究人物性格特征;2、探究刘姥姥的生活智慧,品读百味人生。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边读边悟(1)搜集关于《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的相关知识,并整理成笔记,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2)自由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进大观园》,勾画出体现刘姥姥性格特点的个性化描写,对比刘姥姥两次进入贾府心理有什么不同。
(3)人物的性格不仅反映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赏析《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不同人物的笑,猜想人物性格。
(4)自由读文章《刘姥姥:<红楼梦>里最大的救赎》,结合前文,探究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曹雪芹增删十次,批阅十载创作了经典名著《红楼梦》,毛泽东曾说,对《红楼梦》不读十遍就没有发言权,《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综合多门艺术的名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个情节——《刘姥姥进大观园》。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自己整理的《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的相关知识笔记。
二、研读探讨小组探讨预习自学中的问题,整理所得。
(1)自由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进大观园》,勾画出体现刘姥姥性格特点的个性化描写,对比刘姥姥两次进入贾府心理有什么不同。
(2)人物的性格不仅反映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赏析《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不同人物的笑,猜想人物性格。
(3)自由读丛书《刘姥姥:<红楼梦>里最大的救赎》,结合前文,探究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2024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台词编写和表演技巧指导
台词编写
根据原著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编写简洁易懂、富有表现 力的台词。
表演技巧指导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 形象,提高表演效果。
互动交流环节设置
问答环节
观众可向演员提问,了解角色内心感受和表演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点评环节
观众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演员不断提高表演水平。
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篇章 结构和写作技巧,进行简 单的写作练习,提高写作 水平。
相关知识链接和延伸阅读推荐
知识链接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如 《红楼梦》的背景介绍、作者生平、 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等,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课文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跨学科链接
将本课内容与历史、社会、艺术等学 科进行跨学科链接,引导学生从多角 度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综合素养。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改写或续 写,培养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小组讨论
跨学科联系
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 系,如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等,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0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鉴赏
通过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 之处。
模仿创作
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修 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篇章结构分析和写作技巧总结
篇章结构
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包 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 尾等部分,让学生理解作 者谋篇布局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讲的是刘姥姥--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
但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屡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而且把那些奢侈消费一再换算为平实的居家生计。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虽算是王家在京中的一门连宗之族,但知者甚少,早已疏远。
但在《红楼梦》的作者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成了日常常用的俗语,而且「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的文字也多次入选为高中国文教材。
作者在前八十回著作中,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三十九到四十二数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用了相当多篇幅,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突出他的人物特色,到底刘姥姥这个村气十足的人物魅力何在?而在作者笔下,刘姥姥是一个世故圆通的老妇,还是一个摇尾取怜的小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插播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截取)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故事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以下是刘姥姥是贾贾的渊源: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做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
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
狗儿与嫡妻刘氏生有一子一女,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
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2.知识链接《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一径.(jìng)潇.湘馆(xiāo)蓼溆..(liǎo xù)捏丝戗.金(qiàng)秋爽斋.(zhāi)篾.片(miè)银箸.(zhù)敁敠..(diān duo)楠.木(nán)调.停(tiáo)漱.盂(shù)麈.尾(zhǔ)撮.弄(cuō)四楞.(léng)铁锨.(xiān)发怔.(zhèng)肏.攮(cào)促.狭鬼儿(cù)筵.席(yán)嬷.嬷(mó)差事(chāi)调停(tiáo)叫嚷(rǎng)差评(chà) 调动(diào) 嚷嚷(rāng)差错(chā)(2)词语释义一径:径直。
调停:安排处理。
蓼溆:水边有着许多花草的地方。
文中指大观园中的一个景点。
捏丝戗金:把捏成各种图案花纹的金丝嵌在器物上。
相干:指相互间有联系,有关系、有牵涉,多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
仔细:小心,当心。
敁敠:通“掂掇”,估计,盘算。
撮弄:戏弄。
不伏手:不称手,不好用。
促狭鬼儿:爱作弄人的人。
促狭,爱捉弄人。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答案示例:第一层(从开头到“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层(从“只见一个媳妇”到“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层(从“一时吃毕”到最后):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2.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示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大家一块吃饭时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二)研读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
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答案示例: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
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四、课堂小结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对刘姥姥及凤姐等人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
凤姐、鸳鸯故意导演出一场“笑”剧,那么这场“笑”剧究竟将如何发展呢?下节课的学习,将告诉大家答案。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对刘姥姥等人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接触到更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刻画他们的。
二、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示例: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
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有趣。
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物和事物,当然处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
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做作。
所以她俗虽俗,却俗得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
刘姥姥是丑角,但她决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一切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
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3)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小人物;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品味赏析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答案示例:“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
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3.写法探究本文是如何运用场面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差异?答案示例:本文运用精彩的场面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观园群笑图。
作者用生花妙笔作了细致的叙述、描绘和渲染。
由于作者是以活动事件为中心来描绘群体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所以人物形象异常亲切,栩栩如生。
教师点拨:场面描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
场面是叙事一类文章和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写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动态描述。
我们在进行场面描写时要注意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三、拓展延伸【经典诵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赏析】“满纸荒唐言”,为什么说它是“荒唐言”?作者选择了小说这样一个形式,而小说本身有几分荒唐。
小说最早见于《庄子》,庄子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就是说小说是些浅薄琐屑的言论。
这是中国古代人对小说的观念。
既然如此,曹雪芹选择写小说,本身就是一个荒唐选择。
其次,曹雪芹在小说里,有些重要的情节让人觉得很糊涂。
有时候他的一些随随便便的描写,给你一种非现实的感觉,让人觉得它是一个荒唐言。
当然最大的荒唐还是人生的荒唐。
《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对于曹雪芹来说是家庭亲情的荒唐、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荒唐。
除了家道的衰落,人伦和人情的恶化,《红楼梦里》还表达了一种价值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