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资源型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以某个产业为例

资源型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以某个产业为例资源型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以石油产业为例引言:资源型产业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产业,如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
这些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的加大,资源型产业面临转型和创新的挑战。
本文以石油产业为例,探讨资源型产业在创新和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一章:资源型产业的现状与挑战1.1 石油产业的重要性- 石油在全球能源中的地位- 石油产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1.2 石油产业面临的挑战- 资源枯竭和供需矛盾- 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国际竞争与价格波动第二章:石油产业的创新路径2.1 技术创新- 油田勘探与生产技术的创新- 石油加工与提炼技术的创新2.2 产品创新- 新能源替代石油的研发与应用- 石油化工产品的创新与升级2.3 管理创新- 企业组织架构与管理方式的创新- 营销模式与渠道的创新第三章:资源型产业的转型之路3.1 从传统石油产业向绿色能源产业转型- 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比例3.2 从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型- 拓展石油产业相关产业链- 发展石油服务业3.3 从传统出口向内外贸并举转型- 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提高出口比例- 发展国内市场,提升消费能力第四章:政府的角色与推动4.1 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减税和优惠政策- 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4.2 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支持- 扶持创新型企业- 提供创业支持和融资渠道4.3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合作研发第五章:成功案例与启示5.1 美国油页岩革命- 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 短期石油自给和能源安全的实现5.2 挪威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能源转型的成功实践- 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结论:资源型产业的创新和转型是必然的趋势,而石油产业作为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在创新和转型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资源型企业转型路径研究——基于四家企业的案例研究(中)

资源型企业转型路径研究——基于四家企业的案例研究(中)2020年05月18日三、案例分析资源型企业作为传统企业,其转型过程也是企业逐渐成长的过程。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本文将资源型企业转型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分别是初始孕育期、基本发展期、内外部整合成长期、协作成熟期、衰退/再成长期。
资源型企业的转型过程是良性循环的,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第一轮转型的最后阶段也是下一轮转型阶段的开始。
不同的企业转型或者发展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处于不同时期的资源型企业其产业特点、效益状况、资源状况存在差别,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战略也需要相应的进行改变。
此时,企业需要通过变革来实现新的发展。
转型的第一个阶段:初始孕育期(1〜3年)。
在此阶段,资源型企业转型处于初始阶段,正在摸索新发展途径,主要目标就是生存,企业转型范围小,从个别产品或部门开始进行,资金不充裕,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任何差错都会导致企业转型的失败。
企业具有较高的开发成本和财务成本,面临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产品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的转型风险与困境。
因此资源型企业需要结合外部环境评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储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利用技术、管理创新推进转型变革,扩大产业规模,加大新兴工艺的研发力度和投入,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向产业链高端的延伸与产业结构优化。
该阶段面临的困境及各个资源型企业的转型策略如表3所示。
年)。
在此阶段,资源型企业加快了产品和服务向市场推进的脚步,企业实力持续增强,内部的各要素、资源实现整合,技术趋于成熟,员工能力得到提高,且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
此时企业外部环境也比较有利,转型也就比较顺利,成功机率也比较高。
此时企业转型需要整合内外资源,适应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要求,围绕供给侧结构几天改革,树立开放式思维,进行自主创新,继续为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环境,稳步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
2020年云南铜业专题研究:收购普朗铜矿,公司矿山资源储量和铜精矿产量大幅提升

2020年云南铜业专题研究:收购普朗铜矿,公司矿山资源储量和铜精矿产量大幅提升目录1 公司概况:老牌铜企业,进入国内铜冶炼第一梯队 (1)2 公司分析:矿山规模扩大,冶炼产能释放 (3)2.1 收购普朗铜矿,公司矿山资源储量和铜精矿产量大幅提升 (3)2.2 冶炼产能大幅提升,国外原材料采购加大 (6)3 行业分析:全球铜矿供给收紧,铜价有望反弹 (9)3.1 疫情影响上游供应端,TC/RC创新低,预计2020年全球铜精矿产量零增长 (9)3.2 精炼铜全球需求缺口扩大,风险偏好提升,有效支撑铜价 (12)4 盈利预测与估值 (16)5 风险提示 (17)图目录图1:公司发展历程 (1)图2:公司股权结构 (1)图3:公司主要控股参股公司 (2)图4:公司2019年产品营收构成 (2)图5:公司2019年产品毛利构成 (2)图6:公司2015年以来营业收入(亿元)及增速 (3)图7:公司2015年以来归母净利润(亿元)及增速 (3)图8:公司2015年以来各项费用率趋势 (3)图9:公司2015年以来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 (3)图10:公司阴极铜生产流程 (6)图11:公司2017年以来铜金属量自产和外购情况(吨) (7)图12:公司2017年以来铜金属量国内和国外采购情况(吨) (7)图13:公司2017年以来贵金属营收(亿元)和毛利率 (8)图14:公司2017年以来贵金属的自产和贸易销售额(亿元) (8)图15:公司2017年以来贵金属销量(吨) (8)图16:公司2017年以来贵金属销售均价(亿元/吨) (8)图17:2019年全球铜矿产量分布 (11)图18:2010年以来全球矿山产量以及增速 (11)图19:2019年废铜进口批文情况(万吨) (12)图20:2015年以来铜精废价差(元/吨) (12)图21:2015年以来中国现货TC(美元/吨)和RC(美分/磅) (12)图22:2018年以来国内硫酸市场价格(元/吨) (12)图23:2010年以来全球精炼铜产量(万吨)以及增速 (13)图24:2010年以来中国精炼铜产量(万吨)以及增速 (13)图25:2010年以来全球精炼铜需求缺口(万吨) (13)图26:2015年以来全球三大交易和上海保税区铜库存(万吨) (13)图27:2019年全球精炼铜消费地区占比 (14)图28:2019年中国精炼铜消费结构 (14)图29:2015年以来我国电力设备产量(万千瓦) (14)图30:2015年以来我国空调产量(万台) (14)图31:2015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量(万辆) (14)图32:2015年以来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14)图33:2013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15)图34:2025年我国新基建增加的电力负荷(GW) (15)图35:近两年美国通货膨胀指数与十年期国债债收益率 (15)图36:WIT原油价与LME3个月铜价 (15)表目录表1:公司矿山资源储量 (4)表2:公司矿山自产铜精矿产量(万吨) (4)表3:普朗采矿权资源储量 (5)表4:普朗外围探矿权资源储量 (5)表5:迪庆有色业绩承诺净利润完成情况(万元) (6)表6:公司冶炼企业阴极铜产量(万吨) (7)表7:铜产品同行业对比 (7)表8:贵金属同行业对比 (9)表9:2020年一季度全球十大铜矿商产量(万吨)以及同比 (9)表10:全球十大矿企受疫情影响情况 (10)表11:全球铜矿商下调生产指引情况(万吨) (11)表12:分产品收入及毛利率 (16)表13:可比公司估值 (17)附表:财务预测与估值 (18)。
我国大型铜业企业简介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1993---2005年 连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企业,2002年公司党委被评为 “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2002年公司荣获“全国五一 劳动奖状”,同年底公司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 ISO9001:2000认证,为全国首创。公司所属厂矿还分 别获得“环境优美工厂、矿山” 、“全国绿化先进单 位”和“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十佳单位”等。2001年吴邦 国副总理视察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时,称赞江西铜业集团 公司是“全国管理的最好企业(之一)”。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秉承 “用未来思考今天”的企业理念,紧紧围绕“做大、做 强、做优,创建世界一流铜业公司”的发展目标,紧跟 当今世界铜工业发展步伐,以铜的提取和加工为龙头, 加快贵金属和稀散金属提取与加工及硫化工三大产业的 发展,继续保持在中国铜工业和江西工业的领头羊地位, 规划以2010年生产阴极铜80万吨/年,铜材60万吨/年, 黄金25吨/年,白银500吨/年,力争综合实力进入世界 铜行业前三强。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中国彩云之南的滇池之滨、 铁峰山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公司凭借“有色金属王国” 的天时地利,其悠久的历史、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优质 的产品、热忱的服务和不懈的追求,使之在中国铜工业中占有 重要地位,成为中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最具竞争力的铜冶 炼企业之一。 公司前身为云南冶炼厂,成立于 1958 年, 1998 年改制 为股份制上市公司,更名为“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改 革发展的浪潮和世界铜工业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公司实现了跨 越式发展。公司生产高纯阴极铜、电工用铜线坏、工业硫酸、 金锭、银锭、电工用圆铜线、硫酸铜等主产品,并能综合回收 金、银、铝、铋、铂、钯等多种有色金属。公司主产品均采用 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依靠国际 IS09002 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 运行,保证产品受到严格的质量控制。主产品“铁峰牌”高纯 阴极铜,在上海金属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并荣获 “中国品牌产品”称号。
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以云南铜业为例陈蕊(云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本文首先从现金流量和财务风险出发,介绍了如何从现金流量角度识别财务风险,并结合云南铜业实际,从现金流角度对其财务风险作出分析,进而提出了使用现金流量分析公司财务风险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现金流量财务风险云南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与挑战。
风险对于企业而言,既是危险也是机会,如果能够正确识别财务风险、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就能为企业创造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赢得发展机会。
现金流量与财务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现金流量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
利用现金流量信息识别财务风险,通过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来控制财务风险,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一、财务风险与现金流量1、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常见的经营策略,负债一方面可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降低资金成本、产生财务杠杆作用。
但负债对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负债会带来相应的公司财务风险。
(1)无力偿还债务风险。
负债是以定期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当用负债进行的投资不能按期收回并取得预期收益,公司会面临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
(2)利率变动风险。
公司在负债经营期间,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贷款利率提高增加了公司的资金成本,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
(3)再筹资风险。
由于公司负债比率提高,债权人的债权安全程度降低,从而限制了公司从其他渠道再通过负债来筹集资金的能力。
2、现金流量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定义,现金流量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及流出,是企业现金的动态反映。
它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现金流量与财务风险现金流量信息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运行状况都可以通过现金流动的质量全面及时地反映出来。
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资源型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
资源型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但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逐渐恶化,资源型经济已经难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资源型经济必须进行转型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文将探讨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发展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升级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
以“中国制造”闻名于世的我国,应该加快工业现代化的步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资源利用上,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和清洁化。
二、加强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型经济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将长期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这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促进生态修复,加强资源节约和再利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健康的环境。
三、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投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支撑。
我国必须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投入,促进创新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加强教育系统的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技术支撑上,应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并举的发展路径。
四、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市场化发展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
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推动企业机制的市场化和现代化改革,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在开放方面,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转型发展。
五、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资源化农业是我国资源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类号密级U D C 学校代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西部国有大型资源型企业改革研究子课题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学院(部、所):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姓名:陈姣娣导师:于克信教授论文起止时间:20<12年5月~20<13年5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发表学位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循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摘要摘要作为资源大国的中国,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的建设发展中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大型资源型企业,是供应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的基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明显,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这时,焚林而猎的资源型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若不及时转型,必定会面临淘汰的风险。
因此本文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资源型企业“矿竭企衰”的问题,用以求得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话题,将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金融危机下云南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分析_以云南铜业公司为例

2.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销货成本与存货平 均余额间的比率 。它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和流动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 标, 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
实证分析
3. 应收账款周转率。 该指标是销售 收入与 年平均 应收 账 款 的 比 率, 也就是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一般来说, 应收账款 周转率越高, 说明应收账款的平均收账期越短, 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会 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 云南有色金属行业的 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 上市公司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为 141. 11 ( 2006 年的统计数字) , 而从 云南铜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近三年中最高的才是 图 3 中可以看出, 98. 62 , 并且持续下降, 到 2008 年仅为 53. 98 。 这管理的重要方面, 公司只有加强资产管理能力, 才能不断提高资产营运效率, 赚取更多利润。本文通过计算云南铜业 的资产管理比率, 分析了该公司的管理管理能力, 进而就如何提高云南铜业营运能力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 资产管理 云南铜业 建议 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 人民日常生活以及国防工业 、 科学技术发展 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战备物资 。 建国以来, 我国的有色金属 2008 年年初的冰冻雨雪和下半年的世 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 。 然而, 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使有色金属行业出现了市场需求减缓、 价格暴跌, 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 有色金属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 “有色金属王国” 云南省素有 之称, 其中 29 种有色金属矿保有储存 丰富的资源使云南具备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优势 。 量居全国前十位, 目前, 云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共有六家上市公司, 即:贵研铂业股份、 驰宏 锌锗股份、 云南铝业股份、 罗平锌电股份、 云南锡业股份、 云南铜 业 股 份。其中,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云南铜业) 是在原云南冶 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大 炼厂的基础之上于 1998 设立的公司, 型骨干企业, 以生产和销售铜精矿及其他有色金属矿产品、 高纯阴极 铜、 电工用铜线坯 、 工业硫酸、 黄金、 白银等产品为主。 目前, 公司铜产 2007 年排中国企业 500 强 115 位, 量居世界第 18 位、 中国第 3 位, 中国 有色金属工业企业 50 强第 5 位。 在 2008 年, 云南铜业同样面临了宏观经济形势的波澜起伏, 原材 料和能源价格急剧波动, 低温雨雪、 运输紧张, 又恰逢中铝注资后管理 层更替, 艾萨炉停产检修, 加之前任董事长邹韶禄贪污受审造成不利的 社会影响因素, 云南铜业接受了严峻的考验。 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对有 色金属行业类上市公司的在以后应对危机的财务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 标。在存货平均水平一定的条件下, 存货周转率越高好, 表明企业的销 货成本数额增多, 产品销售的数量增长, 企业的销售能力加强。 反之, 则销售能力不强。企业要扩大产品销售数量, 增强销售能力, 就必须在 原材料购进, 生产过程中的投入, 产品的销售, 现金的收回等方面做到 协调和衔接。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 在 2006 年云南铜业的存货周转率保持在一个较好 “有色 的水平, 到了 2007 年, 企业的存货净额急剧增加, 这是公司在 2007 年 金属热” 时大量囤积存货的结果。2008 年虽然出售了一部分存货, 但因存货 销量减少, 存货的周转率进一步降低, 这样不仅耗费了存货成本, 基数过大, 还影响了公司的资金周转, 加大了公司在危机中的经营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类号密级U D C 学校代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西部国有大型资源型企业改革研究子课题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学院(部、所):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姓名:陈姣娣导师:于克信教授论文起止时间:20<12年5月~20<13年5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发表学位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循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摘要摘要作为资源大国的中国,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的建设发展中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大型资源型企业,是供应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的基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明显,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这时,焚林而猎的资源型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若不及时转型,必定会面临淘汰的风险。
因此本文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资源型企业“矿竭企衰”的问题,用以求得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话题,将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为核心,结合了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在总结前人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归纳基本理论,并结合国外典型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问题,怎样才能找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转型发展模式。
最后选取我国具有代表型的大型国有资源型企业——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希望云南铜业的转型发展模式能给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好的参考。
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型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模式,引入“最适模式”(最适合转型发展模式),“最适模式”的定义为任何企业都只存在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模式,认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没有最佳模式更不存在通用模式。
大型资源型企业在选择最适合自己转型发展模式时,应该是走一条从低科技含量到高科技含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自我发展到合作发展、从单纯工作型到学习创新型、从发展不可再生资源到发展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选择转型模式时需要根据资源型企业所在的地域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企业矿产资源开发所处的阶段和规模等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企而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主动转型、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寻求外援的原则,探索出一条合乎自身实际条件可持续转型发展的道路。
与此同时,我们在转型过程中,无论选择何种转I摘要型发展模式,都应考虑系列影响转型的因素: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建立资源型企业有效管理体制;关注资源型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时注意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还需关注产业是否合乎当地经济的发展;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关注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关注企地共荣和发展企业所在地区区域经济等。
本文研究的弊端是没有对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成本和如何选择发展新的产业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在参考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方面非常有限,不能及时更新论文中所需要的最新数据,在方法论上缺少计量分析工具,这些都应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云南铜业;实证分析 IIAbstract Abstract As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extensive resources,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occupy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which a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especially large state-owned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are the major supply bases of China's energy and raw materials,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resource issue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focal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In this case,the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mode of burning forests for hunting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if businesses cannot be timely restructured,they will inevitably face the risk of obsolesce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mode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transformation to ob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society,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hausted mine and failing enterprises among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to realiz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opic of development mode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will get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the community. Centering on Restructuring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combining with methods such as the literature review,case studie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redecessors o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theory, combines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typical foreign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analyz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bout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mode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transformation, and how to find a suitable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mode of IIIAbstract themselves. Finally, this paper selects Yunnan Copper Industry Co., Ltd.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type of large state-owned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of China, and deeply analyzes it hoping the transformation mode of Yunnan Copper Industry Co., Ltd. can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transformation in China. Based on reviewing predecessors’ researchresults,deeply doing research into development mode of large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ost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transformati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most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transformation; is any enterprise has the development mode which is only suitable to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there is no best mode or general pattern mode. When large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select their own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s of transformation, they should take a new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is form low technology to high technology, from extensive growth pattern to intensive growth pattern,from self-development to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simple working type to innovatively learning type, from developing non-renewable resources to renewable resources. Sel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mode must be based on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such as regional environment,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stage and sca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mineral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grasp making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suiting one's measures to each enterprise and local conditions,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ctively transforming mode, practicing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rinciple of seeking foreign aid, thereby explore a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is suitable to its own actual conditions. Furthermo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no matter what kind of transformation mode we prefer,we should consider a series of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ransformation:developing of non-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of resource-basedenterprise;concern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developing the related diversifiedindustrie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m whether IVAbstrac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rnot when we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needs to pay attentio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industry;attachingimportanc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concern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mphasizing common prosperity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region;anddeveloping regional economy where the enterprise is located, etc. Theshortages of this study are having no further research in such issues asthe cos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rge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and how to select and develop the new industries; collection of referenceand data is very limited, this study cannot update the data timely andlacks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ols in methodology, etc. All of these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perfected in the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Keywords: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Yunnan Copper Industry Co. Ltd; Empirical Analysis. VAbstract VI目录目录第一章绪........................................................... <1 第一节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 一、研究背景 .................................................................. ..................................................... <1 二、研究意义 .................................................................. ..................................................... <1 第二节国内外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研究评述........................................................ 2 一、国内研究现状 .................................................................. ............................................. 2 二、国外研究现状 .................................................................. ............................................. 3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 .............................. 5 第四节论文框架 .................................................................. ............................................ 6 第二章大型资源型企业的相关理论 .................................................................. ...... 9 第一节大型企业的界定标准 .................................................................. ..................... 9 一、国外大型企业界定标............................. 9 二、国内大型企业界定标准 .................................................................. ............................. 9 第二节资源型企业的基础理论 .................................................................. ............... <10 一、资源型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 ....................... <10 二、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的重要性 .................................................................. ............... <15 第三节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发展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 ................................... <17 一、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 <17 二、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 <19 三、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25 第三章国外资源型企业或城市转型发展的案例分析 ................................. 29 第一节德国鲁尔转型发展 .................................................................. ........................ 29 一、鲁尔转型发展背景 .................................................................. ................................... 29 二、鲁尔转型发展措施 .................................................................. ................................... 29 三、鲁尔转型发展成果及成功经............... 34 第二节美国休斯敦转型发展 .................................................................. ................... 35 VI目录一、休斯敦转型发展背景 .................................................................. ............................... 35 二、休斯敦转型发展措施 .................................................................. ............................... 35 三、休斯敦转型发展成果及成功经验 .................................................................. ........... 38 第四章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40 第一节企业转型发展的界定 .................................................................. ................... 40 第二节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的定义及分类 (40)一、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的定义 .................................................................. ....................... 40 二、企业转型发展模式分类 .................................................................. ........................... 4<1 第三节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最适模式”的选择 .......................................... 42 一、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 42 二、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最适模式”的选择依据 ..................................................... 44 三、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最适模式”的选择原则 ..................................................... 46 四、选择“最适合转型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 (47)第五章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实证研究——以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 50 第一节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况 ...................................................................50 第二节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转型发展路径...................................................... 5<1 一、发展理念转型发展 .................................................................. ................................... 5<1 二、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 ................................... 53 三、循环经济转型发展 .................................................................. ................................... 55 四、企地融合转型发展 .................................................................. ................................... 58 第三节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转型发展经验总结 ............................................ 59 一、优势分析 ..................................................................................................................... 59 二、目前面临的挑战 .................................................................. ....................................... 6<1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 64 第一节论文创新点和结论 .................................................................. ........................ 64 第二节论文不足和研究展望 .................................................................. ................... 65 参考文献 .................................................................. .. (67)VII目录致谢 .................................................................. ..................................................................... ....... 7<1 VIII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大型资源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