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字读后感《中国美学史》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美学史的演变过程,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诗歌开始,一直到当代的艺术和美学思潮。
整本书充满了历史厚重的气息,作者用丰富的书写语言,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概念和思想展现在读者眼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往中国美学世界的入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条时间隧道,回溯了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成为了我思考生活和工作中的切入点;《诗经》中的诗歌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美和人生美的追求;唐代的诗词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繁荣和气象万千的诗歌智慧;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和建筑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显赫成就。
通过这些美学史的片段,我的感受和领悟相当深刻且具有启示性。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美学发展历程,各个时代的思潮和贡献,让我们对中国的美学思想有了更深刻而具体的认识。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生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执行文化传承和创新两大使命。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这一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和分析有助于我们获得文化对话和合作的优势。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创新思考和观点就是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
中国美学史提供的是一种完整、复杂、精神和形式上的“整体性思考方式”和“整体性美学想象力”,它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它的独特性、艺术性和实用性都具有指导性,成为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交流、对话的好手。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和教育,同时要主动跟进时代的发展,积极跨界探索,发扬创新精神。
这将是我们持续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前进的必经之路。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1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
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__”,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
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
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
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
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
三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
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
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文人。
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刚出生的小羊水灵鲜嫩,活杀活吃,对于生性凶猛的藏獒来说,无疑是顿难得的盛宴。
沈石溪想:这只小羊羔和那只小野猪是同样的下场。
一个让我深感意外惊讶万分又终生难忘的镜头映入我眼帘:小羊羔已抖抖索索站立起来,秀气的养眼半睁半闭。
曼晃侧卧在小羊羔身旁,长长的狗舌舔着小羊羔身上湿漉漉的胎液。
我仔细看曼晃的脸,表情温柔,狗眼充满母性的光辉,仿佛是在舔吻它亲生的狗崽,沈石溪带着小羊回到观察站,并把刚才发生的告诉向导巴强,他兴奋地告诉我它已经是条渡过魂的藏獒了。
哦,可以用它换两头牦牛了!这本书里面,装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白雪皇后、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
从十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的先进性集中概括出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
这样,就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
其实,说这气那气,实际都来源于一种气——元气。
此气在身,百气可生。
而这元气则是他人家远大志向、博大胸怀、过人胆识、深厚学养之积聚。
吾辈若想笔下生花,笔力遒劲,那么还是向他人家学习吧,养养自己的元气吧。
在那为人所无法洞悉的命运将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轨道推进时,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争都成为徒劳。
人在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时,是渺小而无力的。
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功勋或者罪恶,都不过是昙花一现。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抗争的徒劳。
如果这样认为,那将是对《俄狄浦斯王》价值的误解和低估。
《俄狄浦斯王》所隐含的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还在于表现了抗争的意义。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觉得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
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两汉美学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
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
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
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
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015简答题考题】老子又称大道为“大象”,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道”的形象特点,并指出“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无”、“有”二者的统一,也即是说“道”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美学上的重要启迪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有点类似宗教境界,但不是宗教境界。
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他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
第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推崇的艺术范畴——“意象”说、“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另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第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无”,但它是由“有”升华、转化而来的;是“大”,但它是由“小”积累而来的;是“朴”,但是由“华”锻造而来的;是“拙”,但是由“巧”转化而来的。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道”的静态的描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16名解考题预测】老子在许多地方对“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他在这里所揭露批判的“美言”就是漂亮的谎话,他本是伪,因为用漂亮的外衣装裹,而能让人上当受骗。
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而只是反对充当漂亮外衣的虚伪的“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把美当作形式来使用了。
他把美看作是形式,应该说在先秦具有积极意义,美本具有很强的形式意义。
美之独立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
从老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地注重形式美了。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觉得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
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中国美学史读后感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臵。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
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
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
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
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第二节文: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文章,文学之类,而是指原始仪式中的人,而文的本意是文身,仪式中的人就是在仪式中或为了仪式而文身的人。
现在的人们出席一些重要的仪式时,会根据不同的服饰来穿,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衣服,于是文身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与现代服饰不同的是,远古时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
问,从神的功能来说,是“巫”,从其社会角色来说,是“王”,从其“形象”来说,是“文”。
因而用文来指仪式之人,表明中国文化对人在仪式中的重要性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学外观的重要性的重视。
作者在书中书写,文在社会中的普遍化,其实质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文化化。
因此文就有了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既仪式的人(文身之人);广义的文一是一种礼的外观,二是社会的外观,这样文就有了两条发展之线:一是人之文的发展,一是整个文化之“文”的发展。
演化的核心和主题,这就是仪式中的文饰的发展。
而中国式的宽大服饰则以改变人的自然形体,从以自文的本意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然形体为主到以非自然形体为主,这是一个质的改变。
在原始时期,虽然不同的阶段之“文”在美学上和意义上有差别,但又有其共同点,这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神,文是为了人的神性华、神秘化、神力化、通过一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从电视还是书籍等上面都会看到古代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生录—龙。
不仅在服饰上,就是在书籍上我们也会得知,有着四个面孔的皇帝本身就是龙,而突出人的力量的夏王朝建设者夏启则自己乘龙。
龙是帝王的象征。
同时象征方式的不同使得在作为仪式之人的“文”远古演变中,有了两个飞跃:一是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而作为朝廷之王的冕服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服饰的基本文化则和美学原则。
从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对人重视的是外观和修饰的美丽,而外观和修饰的美丽又与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征紧密相连,这是中国人体美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
而仪式中纹文身之人的发展,同时就是与人的外观形式相连的整个仪式外观的发展,也是仪式四因素在美学外观形式反方面的发展。
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
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文章”,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
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
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
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二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
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
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文人。
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书中呈现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的脉络,令人感受到世界史意识中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它就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而中国美学史里囊括的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的美学观点,其中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尤其突出。
因为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之美学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前人片断的言论,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
从而,以“仁”为基础和内容的美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心理的具体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在观念或规约了。
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第一个从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与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相统一的高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指出了审美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道家之观点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
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臵疑的。
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它甚至认为,各种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表面看来,道家的这一类说法似乎是对美与艺术的否定,实际上,它是针对中国古代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美与善、美与真的分裂和对立以及以丑为美和以骄侈淫逸、伤身害生的感官享乐为美这样一些社会现象而发的。
所以,它在消极虚无的形态下,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