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三要素

好课三要素
好课三要素

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

一直在关注《历史教学》组织的“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的专题讨论,不少知名历史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见仁见智地发表了烛见,给笔者以极大启发。

实际上,好课标准实在是个开放而多元的命题。去年十月,笔者曾有机会担任某县高中名师教学展示活动的学术点评人,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对刚下课的5位不同学科的名师提出同一个问题:“请用3个关键词说出你心中的好课标准”,他们的回答见下表:

上表表明,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好课标准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其实,即使同为历史教师,对好课标准的认识也有不小差异,这一点已为本次持续一年的讨论所证实。问题在于,我们能否通过这场有价值的专题讨论,在不放弃己见的同时,取得某些共识?

作为高中历史教研员,笔者始终努力地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并寻找着两者间的平衡点。具体到本次讨论,笔者也秉持同样信念,以期能明晰前行方向与操作路径。笔者以为“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的讨论,需要明确两个前提:一是本次讨论中的“历史课”应当是指历史教学中的常态课。换言之,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不是各类复习课,也不是展示课或比赛课。因为课型不同,评价的标准自然会有所不同。二是“好课”的标准既要有一定品位,又要清晰,便于实际操作与评判。具体而言,一方面标准不宜过高过繁,导致教师视上出好课为畏途,导致好课难觅;另一方面,又要导向明确,操作性强,有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据此,笔者以为,构成一节好课的要素或许有很多,但基本要素是“故事”“学法”与“灵魂”。一节高中历史常态课,如果具备了这三个要素,应当就是好课了。如果还能具备其他一些要素,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如果不具备其他要素,也无伤大雅。

历史学科是与故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历史学科的基本特色就是讲故事。当然,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这里的“故事”,其内涵是较为宽泛的,可以是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有趣的细节,重要的是真实、有情节、生动形象。如某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课时,以下列这则材料作为导入:一日(宋仁宗)特开天章阁,召对(范仲淹等人)赐坐。【此于宋为殊礼矣。】给笔札,使其当面疏奏(改革政治的方案)。

显而易见,这则材料本身就是一则极为生动的故事,透露出宋仁宗急切而诚恳地期望范仲淹谋划变革的心态。由这则故事可以生发不少问题(想象):宋仁宗为何如此急切地想变革?宋仁宗为何对范仲淹等人寄予厚望?范仲淹将如何应对?教学可以由此展开。

故事的主要功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由生动形象的

故事或细节串联起来的。事实上,《百家讲坛》之所以如此吸引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主讲人善于讲故事。

历史课上的故事,不一定要讲完整,故事片断或者是某个细节用得好,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就是较为成功的一例:

某教师在执教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前,提供了一份“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见下表),并设计了配套问题:“…屋子?打扫干净了,…客人?为何迟迟不来?”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数据与问题的配合造成了一个悬念,极为自然地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关注,为学生理解新中国从“一边倒”方针转变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了很好引导。

历史课当然不是故事课。所以在课堂上讲什么故事是需要教师认真斟酌的。

有效课堂中的历史故事,除了真实和生动形象,应当是紧扣教学内容的需要,尤其是紧扣“重点”“难点”与“疑点”的解决需要而安排。上文中宋仁宗特开天章阁的故事,寥寥数语,却体现了宋仁宗急切变革、对范仲淹等人抱有厚望的心态,又与庆历新政仅历时一年多就夭折这一结局形成情景冲突,有助于引发学生对新政背景及失败原因的思考。

好的历史故事,还应当有些意蕴,让人能够细细体会,会心而笑,使“论从史出”成为可能。上文中的数据及配套问题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能收到让学生粗粗一看大感意外,细细一想恍然大悟的效果,不但记住了,更是理解了。

相信具备了上述四个特点的历史故事,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历史现象,进而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法”是指学生们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应当是现代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现代高中教育的重要理念和追求目标之一。

要出色地完成高中历史学习任务,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既有“普适性”的,也有“特殊性”的。前者如阅读教材的方法、识记的方法、复习的方法、准确表达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为各学科的学习同样需要;后者如搜集资料的方法、辨析史料的方法、左图右史的方法、运用史料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为历史学科所特有。

毫无疑问,这两类方法实际上是有不少交叉的,也是需要学习者尽可能一一掌握的。但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练,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这主要是因为受教学时间限制,一节课中的学法指导内容只能是有限的,学生掌握某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会学习,更是一个从初步知道到逐步内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从长计议,总体安排,逐步推进,使学生能逐渐地切实掌握各种学习高中历史所需要的方法。

“学法”指导当然可以是显性的,即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直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求真”为例,“求真”是历史学科的基石之一,但“求真”并不容易,除了要有“求真”的信念,也需要掌握“求真”的方法。某教师在执教《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代表——四大发明》一课时,通过“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证实中国古代有…四大发

明??”和“我们如何证伪…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之说?”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及其教学活动的展开,帮助学生初步地知道与运用“文物考古”和“文献典籍”这两种方法证实或证伪某些观点,进而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王国维首倡的“两重证据法”。这样的教学过程,较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确立了“求真”的理念,知道了“求真”的方法。这样的指导显然既是必要、也是有益的。据笔者所知,近年来已有不少教师开设了以学法指导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法课,如“如何收集与整理材料”,“如何解读史料”,“如何编制大事年表”,“如何掌握核心概念”等,这类课都是极有价值的,是历史教学中很好的探索与尝试。

“学法”指导在更多的时候是隐性的,即渗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如证据意识的确立、历史逻辑的揭示、历史意识的涵养、批判视角的形成……某教师在执教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研读教材安排的《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这一照片,并设问“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如何?依据?”这一教学片断的设计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紧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教材相关内容,从毛泽东的访苏时间之长、周恩来赶赴莫斯科、国际舆论的猜测等视角引发学生的思考,感受中苏两国当时谈判之艰难;再提供了该条约的秘密附件内容节选和如下这段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在1956年的讲话(见材料1),从而证明“毛泽东当时的心情”至少并不轻松,甚至还是忧心忡忡的。至此,学生不但可以确信自己的眼睛:照片中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神态都较为严肃,还可以知道蕴藏在伟人神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材料1:我一生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头两篇都是祝寿的。第一篇是在延安1939年斯大林60寿辰时写的,第二篇是在莫斯科,1949年他70大寿时的祝词。第三篇是在斯大林去世后写的悼念文章。这三篇文章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

但从理智上来说又不能不写,而且不能不那样写。

这一教学片断设计和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相当故事化地叙述了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背后错综复杂的真实历史,又为学生理解中苏关系在日后的破裂埋下伏笔,更是在悄无声息中引导着学生关注史证、关注论从史出,很好地将学法指导融入了教学过程之中。

没有灵魂的身躯注定行之不远。人是这样,课也是这样。赵亚夫先生说得好,“一节历史课如果失去了灵魂,内容再生动、丰富都是摆设”。

历史课的灵魂可简称为“课魂”或“课时灵魂”(也有些学者与教师称之为“教学立意”),它应当是能够统帅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应当能体现出为什么而教,应当能在较高层次上体现出一节历史课的价值。

如某教师在执教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将“政策决定命运”确定为本课灵魂,然后围绕这一课魂设计了问题链:①毛泽东的访苏直接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六点建议与日内瓦协议渗透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哪些内容?③周恩来在万隆曾面对着怎样的局面?他为什么能够扭转这种极为被动的局面?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与哪些国家的交往?它与“一边倒”方针是怎样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既准确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更引导学生着重思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得失及其背后的政策因素,这不但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还将有助于他们理性地理解“政策”的巨大作用,进而谨慎地审视各类重要的政策。

提出一节课应当要有自己的灵魂,会不会让历史课套上枷锁走向思想僵化?实践表明,由于确定一节历史课的灵魂要受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现实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同一课内容完全可以提炼出不同的

“灵魂”。以“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课为例,我市教师在最近的一场优质课比赛中就分别提炼出了“探寻‘走出问题丛生的灌木林’之路”,“感受1787年宪法中‘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恒久的宪法”,“总统靠得住吗——授权提高效率、限权保障共和”“妥协下的制约与平衡”等主题作为“灵魂”,真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既给观摩教师以很好启发,更给学生揭示了蕴藏于历史表象深处的智慧之光。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确信:一个没有灵魂的历史课堂,不管形式多么热闹,其本质都是死寂的,没有人文价值。因此,历史教师进行每一个教学设计时,都应当思考为什么而教这一问题,都必须明确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换言之,每节课都应当要有自己的灵魂,每一节课都能叩击学生的心灵,最终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

总之,笔者以为一节好的历史课,应当有故事(细节)的渲染,有学习方法的渗透,有灵魂的烛照。简言之,是应当有趣、有法与有味。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学会收集与讲故事,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关注寓论于故事之中,寓论于教学过程之中。如果能具备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堂具备了这三个要素,那么上出一堂又一堂的好课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作者简介】戴加平,男,1957年生,正高级教师,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高中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或人物,故事,环境(简写)}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 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小说构成要素】指构成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并显示其基本特征的主要因素。在小说理论中,构成小说形象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小说的内容因素,包括小说的素材、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一是小说的形式要素,包括小说的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技巧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又把最能显示小说独特性的人物、情节、环境称为“小说三要素”。 典型人物的解说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 信息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的反映;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学习的工具。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全面的教师;学生在教学 中的良好状态;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评判标准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评判标准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学生群体的共性 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即时性发展与延时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 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一)时间模式:15+30(即教师讲15分钟,学生活动30分钟)(二)组织形式:自学为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讨论、小组参与。(三)表现形式: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气氛活跃;多种角度,创新。 (四)五个特点:扎实、真实、充实、丰实、平实。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 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是:能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 学目标;有适切的教学 策略;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拥

有优化的教学环境. 五、有效课堂要把握的“六个度”: (一)是参与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二)是亲合度-—师生平等,合作交流;(三) 是自由度-—课堂宽松,和谐自然;(四)是整合度-—知识、方法、能力目标;(五)是练 习度-—引领发现,体验实践;(六)是延展度-—着眼关注社会生活。 六、有效课堂教学要八注意: 目标——学科学习元素目标一定要实在; 主体——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合作——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活动——但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也不是预演;评价——仅有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构建高效课堂三要素

构建高效课堂三要素 王书成 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提升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一般是指以尽量少的时间和采取最优化的手段,在课堂45分钟时间内使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愉快和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如何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呢?关键是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师生乐教乐学,课堂高效;方法不当法则事倍功半,师生负担沉重,效率低下。这个“法”字,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会教,二是学生会学,三是课堂和谐。 一、教师会教 1、了解学生。首先要对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原有认知基础,最近发展区的情况搞清楚;其次清楚是否具备相关的学习方法;再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始终具备积极的情感。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根本性指标。 2、熟悉教材。首先要站在单元、整册乃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备课,这样处理教材时才会避重就轻、驾轻就熟。其次指对于课堂教学要呈现材料的掌握应该很熟练,达到脱稿的水准,这样在巡视、指导,精讲时才会干净利落,不出现拖泥带水的低效现象。这样做的目的是利于学生学会,落实好知识与技能。 3、运用媒介。媒介在课堂教学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运用得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节奏,易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事物的本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媒介包括黑板、模型、实物、录音机、多媒体等。 4、自我设计。自我设计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考虑在课堂教学实际的进行中,教师自己的摆位问题,即课堂教学45分钟自己以什么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如何在课堂上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法。”所以在教的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的指导。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因为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要坚信一个原则,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方法,往往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把握课堂节奏。课堂提问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上有的教师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6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

课堂教学方案计划的三大要素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 教什么—内容 怎么教—方法 教得怎样—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效果:学到了东西(有结果); ★教学效用:学到的东西为学生所用(有益处,满足需要、促进发展、完善素质) ★教学效率:以教学效果与教学的代价相比较所得出的判断; ★教学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所作出的判断(两个维度的满足)。 教学要求 1)目标要明确(准确) (2)内容要清晰(清楚) ①教什么要清清楚楚 ②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 ③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 ④怎样教要清清楚楚 ⑤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 ⑥教得怎样也要清清楚楚 何谓反思性教学: ● 1.学生在你的课堂快乐吗? ● 2.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 ● 3.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够多吗? ● 4.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没有? ● 5.你的教学目标明确吗?任务清楚吗?都达到或完成了吗? ● 6.你是否挖掘了知识的思维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否联系生活实际把知识激活? ●7.你是否帮助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深? ●8.你的课堂氛围活跃吗?你是课堂有效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吗? ●9.你觉得你的课堂有效吗?可以更有效吗? ●10.你的课堂体现了你所教学科的文化和价值吗? ●11.学生在你的课堂收获大吗? ●12.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哪些环节还可以进一步修正完善?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策略和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起点和界面,是

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所采取的决策行动。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要素,策划教学活动,编写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 “前设计”(课前完成):是“教学预案”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眼光; “中设计”(课中完成):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预案”的调整改进,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后设计”(课后完成):是对教学实施情况的分析总结,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愿望。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 预设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准备教学资源 规划教学过程 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期达成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要求。 目标的陈述应该是策略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一、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而教学目标则是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 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管理职能,界定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是融合统一、不可割裂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教学任务相联系 1、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的方向。 2、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调节功能。 3、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4、教学目标对教学形成期待和激励。 1.教学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 2.就具体课堂而言,教学设计即指课时设计。 3.课时教学目标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只能是有所侧重的。

文化产业概论题库_含答案

文化产业概论 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一、阅读理解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一切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一方面,只有通过符号的创造,人类才能创造文化。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是通过语言符号来建构和传达的,我们情感和对世界人生的感觉,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符号才能够充分地捕捉和表达。另一方面,任何符号,都是一定文化的体现,一切文化,都是符号,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 二、文化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精神要素:文化的精神内容,主要指哲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思想意义层面的内容。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 表达要素: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表达特定精神意义的物质形态。 规范要素: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思维规范,如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艺术程式、风俗习惯,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文化创意产业 答: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创作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征的产业。 四、内容产业 答:内容产业又叫数字内容产业,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信息技术提供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服务的产业,其范围包括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五、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答:1、产品的精神性 人类的精神构成了文化产品的基本内核,尽管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但物质形式只是一定精神文化内容的载体,精神的内容才是文化产品的本质。 2、消费的娱乐性 文化产品的精神性,使人们在文化消费的时候,能得到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和娱乐价值,但对于一般大众文化消费而言,娱乐价值是文化产品价值的主要和基础的价值。人们的喜闻乐见,就成为文化产品的首要要求和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 3、产业的依附性 产业的依附性,是指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对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政策、制度环境有更大的附属性和依赖性。(1)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2)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政策制度环境。 六、材料分析 如何看待学者明星化的社会现象?(《百家讲坛》和《公开课》) 答:1、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走向大众是有必要的 学者明星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文化堕落的现象,因为学者所研究的学术是应该被公民大众所共同享有的,因此,应该鼓励学术走向大众,从而发挥学术更多的作用。 2、在鼓励学者、媒体、大众亟需“文化自省” (1)学者关键要做好真正的学问,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谱系,拒绝“学术失身”与“学术泡沫”;(2)大众对于媒介照单全收的心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需要提升媒介素养;(3)媒体最关键的是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坚守正确的文化导向,而不是一味地倒向市场与消费。 七、从文化产业的依附性谈如何适应国家政策制度环境 答:1、经营者要多研究国家的政策制度环境,尊重文化市场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 2、国家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条件。 八、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答:1、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从生产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

体育教学三要素讲解

体育教学三要素讲解、示范、练习 体育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年龄、性别、教材内容、时间及环境等诸多因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所有体育教学形式的构成,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讲解、示范和练习。这三个要素是体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讲解,就是对动作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它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讲解的要求很高。 讲解要精炼。讲解不仅要做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术语和口诀进行讲解,以达到确切地表达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要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 讲解要生动。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掌握语言技巧,运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进行教学。如把前滚翻比喻成球的滚动,说明团身要快要紧,这样才能使讲解生动、形象、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对动作的讲解,就要根据动作训练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和区别地进行如下讲解:①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要领和方法,对动作的细节暂不多作要求。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进行动作技术分析和正误对比,找出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与改进方法。③巩固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提出动作的难点与关键,以便改进动作的细节。 总之,在讲解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使看、听、想、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所以教师的示范有着重要作用。 示范应具有准确性。首先,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能准确地显示出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过程,做到动作规范、姿态优美、幅度大、节奏强。其次,教师示范动作要准确地选择示范的位置和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根据教材的不同要求,应分别采取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示范的方法。 示范应具有适时性和完整性。在教学的初学阶段,教师可以先做几次完整的示范动作,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技术概念。然后,再根据教学的要求,并结合动作的要领,进行分解示范,让学生了解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动作的印象。初步掌握技术后,就要突出关键技术的示范,并注意示范动作的速率和节奏。 示范应具有自控性。教师示范时,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能够自我意识到示范动作的现状,掌握示范动作的质量,控制示范动作的程序,使示范动作优质化,教师切忌利用示范的机会进行自我表演。另外,教师在示范时,还要控制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

好课三要素

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 一直在关注《历史教学》组织的“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的专题讨论,不少知名历史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见仁见智地发表了烛见,给笔者以极大启发。 实际上,好课标准实在是个开放而多元的命题。去年十月,笔者曾有机会担任某县高中名师教学展示活动的学术点评人,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对刚下课的5位不同学科的名师提出同一个问题:“请用3个关键词说出你心中的好课标准”,他们的回答见下表: 上表表明,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好课标准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其实,即使同为历史教师,对好课标准的认识也有不小差异,这一点已为本次持续一年的讨论所证实。问题在于,我们能否通过这场有价值的专题讨论,在不放弃己见的同时,取得某些共识? 作为高中历史教研员,笔者始终努力地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并寻找着两者间的平衡点。具体到本次讨论,笔者也秉持同样信念,以期能明晰前行方向与操作路径。笔者以为“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的讨论,需要明确两个前提:一是本次讨论中的“历史课”应当是指历史教学中的常态课。换言之,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不是各类复习课,也不是展示课或比赛课。因为课型不同,评价的标准自然会有所不同。二是“好课”的标准既要有一定品位,又要清晰,便于实际操作与评判。具体而言,一方面标准不宜过高过繁,导致教师视上出好课为畏途,导致好课难觅;另一方面,又要导向明确,操作性强,有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据此,笔者以为,构成一节好课的要素或许有很多,但基本要素是“故事”“学法”与“灵魂”。一节高中历史常态课,如果具备了这三个要素,应当就是好课了。如果还能具备其他一些要素,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如果不具备其他要素,也无伤大雅。 历史学科是与故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历史学科的基本特色就是讲故事。当然,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这里的“故事”,其内涵是较为宽泛的,可以是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有趣的细节,重要的是真实、有情节、生动形象。如某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课时,以下列这则材料作为导入:一日(宋仁宗)特开天章阁,召对(范仲淹等人)赐坐。【此于宋为殊礼矣。】给笔札,使其当面疏奏(改革政治的方案)。 显而易见,这则材料本身就是一则极为生动的故事,透露出宋仁宗急切而诚恳地期望范仲淹谋划变革的心态。由这则故事可以生发不少问题(想象):宋仁宗为何如此急切地想变革?宋仁宗为何对范仲淹等人寄予厚望?范仲淹将如何应对?教学可以由此展开。 故事的主要功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由生动形象的

小说三要素

一、基础梳理 一、上节课内容复习 二、引入 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曾写过一篇就目前来说,堪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世界上最后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屋子的黑暗角落。突然间他听到了敲门声… 二、基础知识 一、定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分类 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1、长篇小说:篇幅在十万字以上。《红柳梦》《平凡的世界》 2、中篇小说:篇幅一万字以上,十万字以下。《阿Q正传》 3、短篇小说:篇幅几千字,容量小,人物少《孔乙己》《茶花女》 4、微型小说:字数一千字左右,甚至更少,是对一两个人物的瞬间扫描。是中 考小说材料的来源。 三、小说三要素 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1、人物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所以小说中的“我” 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①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 内容上: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仪表、服装、风度等的描写,是塑造人物 的重要手段。 例如:《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 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作用上:使人物栩栩如生,起到反应时代特点,突出作品主题,引出故事情节, 透露人物精神世界等。

②、动作描写 内容上: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应心理活动的进程,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有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语言描写 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印象深刻。 内容上:叶圣陶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写农民大清早到河埠头后、急切询问米价,同米行先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吗?”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来,隔几天还要跌呢!”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激愤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 这段人物对话,十分生动、传神、精炼。先生们冷笑着说,有气没力地回答,对农民的责问热讽,显得傲慢而有恃无恐,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人物特点形象鲜明。农民呢,听到米价大跌,“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都呆了”,只好喷出愤激的话。“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他们询问米价、急不可耐;听到“大跌”消息,吃惊发呆;争议米价,显得焦急迫切而无可奈何。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内容:直接描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把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 内容上:“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作用: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真实、立体化。 ⑤神态描写 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内容上:两个猎户听得痴呆了,说道:“怕没这话!”武松道“你不信时,只看我身上兀自有血迹。”两个道:“怎地打来?”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

演讲稿的写作三要素

演讲稿的写作三要素 演讲稿是一种应用文体,它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演讲稿虽然是用书面文字撰写的,但是作为在特定的时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它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听众主要是通过对演讲者有声语言的倾听来理解和感受的。下面是演讲稿的写作三要素,希望小编整理的对你有用,欢迎阅读: 以下三个影响演讲稿写作质量和表达效果的要素: 演讲稿写作第一要素:现场感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在特定的时境中彼此发生关系而 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主要是通过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因素共同作用而营造的环境气氛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撰写演讲稿,就不能不对演讲现场进行预设性假想,也就是说,撰稿人必须把构成演讲现场的种种因素全部纳入自己的整 体构思之中,并通过独特的语言设计和表达,把这些现场信息释放和传达出来,以强化听众的现场体验和感应,从而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演讲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效应。例如,余秋雨在岳麓书院发表的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人》的主题演讲,有这样一段结束语: 如果再过很多年,譬如我设想——现在朱熹先生去世 8xx年了——如果在朱熹先生去世9xx年的时候,又有很多人在这里聚会,集体朝拜前辈大师,突然发现,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已经很高很高了。如果我们觉得整个民族的素质由于我们文化地位的提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地位的 提高会使本身的素质发生变化,因为我们这种自重的感觉就是与这个文化地位本身的提高有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相信,即使我们到时肯定一定不在了,我们在座的大多数已经不在了,也会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可能不会记得在1999年的7月11号的下午,在一个细雨朦胧的日子,我们有过这样一个聚会。因为这样的聚会会不断地有,全部这样的聚会其实都是一种期盼,都是一种期待,都是一种对未来的向往,在纪念过程当中的向往。他们可能不记得我们有过这样的聚会了,这都不要紧,我们把我们的愿望留给这个庭院。我们相信,这个庭院既然有过千年的魅力,那么不管再过多少年,她一定会给我们今天的期望有一个满意的答复。

小说阅读(一):小说三要素解析

小说阅读(一):小说三要素解析 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人物 1.人物是小说欣赏的核心要素,人物欣赏的核心在于把握人物的性格。 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典型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 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2.典型人物(熟悉的陌生人,一类人的突出代表) 典型人物分析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 第一,哪一类人 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群体,共性分析; 第二,有哪些突出的个性 个性分析,可以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也可以通过背景评论(旁白),环境描写等分析人物。 第三,作者对该人物的评价; 第四,塑造该人物与作品主题的关系(人物的社会意义)。

人物分析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 A.大方向:根据情节分析人物。 B.大眼光: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如:《祝福》,辛亥革命时期,从人物关系看社会面貌、悲剧根源…… C.细致分析:根据人物描写分析人物。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白描。 故事情节 1.情节的概念 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在小说环境中发生,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往往又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 2.情节设置的要求是生动、曲折、有悬念。 3.情节和矛盾的关系—— 情节发生(矛盾的产生)、情节发展(矛盾的展开)、情节高潮(矛盾的激化)、情节的结局(矛盾的解决)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情节欣赏方法指导 1.理清小说的结构,什么地方是伏笔,什么地方是照应。(《项链》结局发现项链是假) 2.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以事物“项链”、事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间、人物、地点等为线索) 3.抓住场面描写 4.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荷花淀》伏击战的安排) 5.情节揭示主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或本文是如何展开的? 4.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答题思路】 了解情节的一般作用: 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色彩三要素教案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并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色彩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明度、纯度的调色练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欣赏、分组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卡纸、透明杯子、画笔、洗笔桶、苹果 学具准备 绘图纸、铅笔、画笔、水粉颜色、调色盘、洗笔桶、透明杯子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2分钟) 1、欣赏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来欣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图片,来说一说,你能看到哪些颜色呢? 生:(春天-绿色,夏天-蓝色,秋天-橙色,冬天-白色)。 2、师:观看课件提问: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了色彩会变成什么颜色? 生:(黑色、白色)。 师:看了图片以后我们发现色彩的变化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色彩构成的三个要素。

教学过程 b. 游戏:师:选择红、黄、蓝三颜色的有色卡纸贴在黑板上。 生: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把写出三个颜色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写出橙色、绿色、紫色。 生: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找到与色彩名字相对应的有色卡纸贴在各自色彩名称的上面。 红黄蓝 橙紫绿 c.给出定义: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样子)。 2、明度: a. 师:运用生活中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来举例说明色彩的明度,演示红、 黄、黑三种色彩的明度变化图表让学生观察,黑白图片中白色明 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在同一色相里,最亮颜色的明度越高最 暗的颜色明度最低。

b. 问一问:把红、橙、黄、蓝、深蓝、紫等六种颜色分成三组 放在一起让学生找出其中明度最高三个色彩。 (学生回答:红、黄、橙) c. 实验:(教师示范)首先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入有水的杯中,然后 分别在每个杯子中加入黑色和白色进行调和,让学生观察色彩 的明暗深浅变化。 (学生练习)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明度调色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d. 给出定义: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 3、纯度: a. 师:观看课件,演示红、黄、蓝、橙、绿、紫六种颜色的纯度变化。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三要素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三要素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状况仍是令人担忧的。“减负”口号几乎年年在喊,但学生的负担就是减不下来。学生学习苦,一线教师教书也比较辛苦。这就涉及了一个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这也是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的认真程度,学生的努力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接受并牢固确立“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努力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及行动策略,并积极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收获较好的效益,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导入;调控;收尾 正文: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以及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生有没有进步以及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益或效益高低的唯一标准。所谓“有效教学的方法和行动策略”,是指一线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学习了相关这方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三要素进行了简单整理和阐述。 一、有效地导入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的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式有:以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以旧引新法”、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法”、以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创设学习情境法”,还有就是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通常会显得很枯燥,如果一开始就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整节课要想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非常的困难了。著名教师华应龙是这样做的:在课前针对“技能课为什么上得这样累”的课前思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用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情景中。当有学生说想玩第3个滑梯时(角度很大,显得很陡),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从这一阵大笑中我们可以想到学生也许已经领悟到了什么,并且他们已经对后面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这节课的课堂实录中不难想象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这节课感兴趣的,即使他将来不去专门研究数学,又或者是现在数学学得不好,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他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一个“激趣导入”已经使得这节原本难上的技能课成功一半了。有效地导入,能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有效地调控 其实,我们每一课的教学流程是由许多个小环节组成的,而各个环节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它们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每个教学环节虽已经预设,但实际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环节进行而不考虑动态生成的变化,就会陷入机械的、僵化的、沉寂的泥潭。所以,我们每节课实际的教学流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入鲜活的学情,随即进行有效的调控。例如这样一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开课。按照教学流程,执教老师会先和学生一起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再出示平行四边形,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吗?”教师继续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我知道,只要用底乘高就可以了。”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似乎掉落一根针的声音都清晰可见,孩子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都屏住呼吸在等待着这位教师如何答复这位学生。只见教师微笑着问这位学生:“孩子,你是如何知道的?”这位学生说:“老师,我是在书上看到的。”这位教师继续追问:“孩子,你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了不起,那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学生

浅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三要素”(标准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三要 素”(标准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浅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三要素”(标准 版) 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安全文化的物化会变成强大的安全生产动力。因此,要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长治久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笔者认为打造优秀、强势的企业安全文化,需要牢牢抓住“转变观念、完善机制、规范行为”三要素。 一、转变观念,巩固企业安全文化之源 1、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认知。企业传统的安全管理只注重对“物”的管理,以“事”为中心,只注重监督管理而没有强调“自主管理”。在安全管理工作上,只局限于生产之中,而没有认识到安

全问题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分布在人类活动的全部空间,体现在自下而上环境的各个领域。加之其管理办法与具体作法的专业性较强,难于被一般人所接受和变成职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探讨企业安全管理的新机制,即塑造一种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创造一种文化的气氛,形成职工自觉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从而形成稳定的安全文化机制,充分发挥其监督、检查、预防的功能,达到长周期安全生产的目的。 2、加强安全文化宣传。结合自身特点,提炼出富有个性的人性化的警示标语,这些标语牌、警示牌时时处处提醒、警示人们注意安全。积极拓展宣传阵地,在充分利用板报等传统阵地的同时,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安全文化建设格局,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约束人、端正人的安全行为的目的,从根本上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3、树立企业安全形象。燃气厂作为危化品生产单位,要害部位

企业文化的三要素

企业文化的三要素 文化是由人们的观念与行为组成。文: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即使命、愿景、价值观等等;化:是通过观念的长期影响产生的行为,形成的习惯。以下我们简要谈谈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一、使命使命,解决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为什么如此短,因为没有找到企业存在的理由。1975年,微软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随时随地帮助人们自由地交流。韩国三星提出“事业报国”,海尔提出“创造世界名牌”。企业的使命从市场及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是企业使命的基础。赢利不是企业的终极追求目标。赢利是企业的基础需求,就好比人呼吸一样重要。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呼吸,还应该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如果一味的追求赢利,便会动摇企业生存的基础。 使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是在更广大的领域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让使命来拯救我们散乱的能量,使我们有一种为他人工作的神圣感。我们都是普通人,一旦我们的命运与一个伟大的使命联系起来,我们便可以创造出历史的辉煌。许多企业没有思考为什么要办企业,这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愿景愿景是发展的方向,是由多个目标形成的。微

软的愿景是每一家、每一张桌子都有一台电脑。这一愿景当初提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持怀疑态度。愿景愈大,带来的冲突愈大。因为大部分人看见了才相信,只有少部分人没有看见就相信。现在微软的梦想基本实现,人们才相信其愿景的威力。 愿景给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凝聚人才,创造一个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结合的沟通平台,从而产生了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相结合的契机。企业不再是由一群普通人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共同理想、共同使命的生命联合体。每一个人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而是为了共同目标进行创新学习的开拓者。共同的愿景从DNA的角度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组织就如原子弹爆发一样,释放出每一个人的巨大潜力。同样是碳元素,结构的不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是金刚石,另一个是石墨。 三、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判断决策的依据,价值观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强生公司1954年提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社会第三、股东第四”的价值观。这四条价值观实际是强生的宪法,即使董事长也不能违背。这些价值观保证了强生的可持续发展。1982年发生了泰诺中毒死亡事件,强生马上召回其产品。短时间给强生造成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赢得了市场的信任,因为他们把客户放在第一位。日本的三菱汽车公司却故意掩盖其汽车的质量问题,给消费者带来

合唱训练三要素

合唱训练基础三要素 合唱训练是培养学员的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培养合唱必需的、科学的、高位置的发声方法以及各种歌唱技能技巧,又能增强学员的集体观念及群体意识等。学员在合唱训练中如何科学的掌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呢? 一、视唱能力的训练: 合唱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加强单旋律的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为合唱打下扎实的基础。 1、单旋律的音准训练: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要准,因此音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求学员学唱音阶,同时必须重视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因此,在唱音阶的同时,要从简单的乐句片段,让学员辨别唱名,可以从接近音阶的乐句听起,逐步发展分解和弦,直至较难的旋律音程。在让学员听唱的基础上,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 2、节奏训练:培养学员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的训练,不同时值的符点音符节奏训练、切分音节奏训练、三连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及两部交错节奏训练等,以提高学员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 二、歌唱技能的训练 1、姿势:良好的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也是学员歌唱技

能的基础。在训练中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如翘下巴、挺肚子、牙关紧闭、嘴张不开、眼睛乱看等毛病,要让学员一参加合唱团就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状态: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弛,双脚稍微分开(可一前一后),重心站稳,头部端正,双眼平视,上胸畅开,小腹微微收拢,面部表情自然等。 2、呼吸:正确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对唱好一首歌曲也起着非常重要人作用。呼吸训练时可进行一些纯呼吸练习,如闻花、抽泣、呵气、咳嗽、高音喊叫等,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置。在纯呼吸训练的基础上,可进行呼吸控制练习,如吸气→控制→吐气→……使学员逐步学会有节制地控制气息的能力(以上每次各10秒)。 3、发声:发声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发声,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训练原则。在训练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尤其是对初学者一定轻声唱。所以,可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也可用母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也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虚”、“白”、“咧”等毛病。咬不准字头,归不好字韵,这是合唱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训练中让学员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结合发声,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使学员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 三、和声技能训练 在歌唱技能技巧及歌唱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可对学员进行和声基

小说三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神态、外貌); ②抓语言(对话/独白); ③抓动作(及所做的事); ④抓心理; ⑤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等); ⑥白描 ⑦对比突出 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环境描写、对比)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 ③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预示人物命运;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⑥烘托、暗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①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②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暗示主题 (三)小说的情节及结构安排: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 1、情节的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结尾来说有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行动。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3)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法) 《红楼梦》中王熙凤 《故乡》中杨二嫂 (4)先抑后扬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