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亲近对联

合集下载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范性。

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教学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

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对联常识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1、什么是对联呢?“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2、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2)词类相同(3)结构相当(4)意境相合(5)平仄相对。

赏析:辞旧岁再创千秋业;过新年更上一层楼辞旧岁——动宾结构过新年——动宾结构千秋业——偏正结构一层楼——偏正结构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相同的位置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1)平仄相异,仄起平收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春联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春联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春联上联:诗礼传家承祖训下联:琴棋书画继遗风横批:家风淳朴上联:历史传承长八荒舞下联:文化底蕴深九州歌横批:国乐盛世上联:春满神州文化源深广下联:岁临盛世家风继往开横批:承前启后上联:墨海书香源流远下联:琴川画韵雅风长横批:文脉相传上联:源远流长传千古下联:根深叶茂荫万家横批:文化传承上联:扬文化遗产永续下联:兴艺术薪火相传横批:艺薪文传上联:源远流长承古韵下联:春华秋实谱华章横批:文化昌盛上联:源深流远承先祖下联:叶茂根深继后昆横批:世代传承上联:源远流长承文化下联:春回大地焕生机横批:福满人间上联:智慧源深浸润史册万下联:文化源远流长风传千横批:源远流长上联:瑞雪兆丰年,文明传千古下联:春风送暖意,文化润心田横批:春满人间上联:诗书传家久下联:寿禄庆年丰横批:文化繁荣上联:顺义言行传厚德下联:朝阳草木绽新春横批:情润京华上联:铜琶铁板,客家文采下联:楠竹梧桐,华夏精神横批:华夏栋梁上联:龙舞祥云迎春文化传承远下联:风拂大地送暖民族团结长横批:团结和谐上联:源远流长承古韵下联:根深叶茂谱新篇横批:成长传承上联:源远流长传千古下联:春风送暖入屠苏横批:喜迎新春上联:源远流长传千古下联:春风化雨润万灵横批:福寿双全上联:和风细雨润万物下联:诗礼传家乐千秋横批:礼仪之邦上联:龙年文化源流远下联:春节家风福祉长横批:春满乾坤上联:文化源远下联:历史流长横批:传承千年上联:岁月悠悠乐无穷诗书传家远下联:江山如画庆有余春色满人间横批:诗书传家上联:梅花点点报春信岁寒三友伴下联:源头悠悠送人生雅韵四海传横批:源韵流芳上联:琴瑟和鸣乐融融家风传百世下联:松梅共赏庆团圆福寿享千秋横批:和乐融融上联:龙行天下报春来,文化传承展风采下联:凤舞九天迎新年,艺术瑰宝放光芒横批:文化瑰宝。

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对联

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对联

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对联上联:千年文化韵味浓,艺术精神永流传。

下联:古风犹存心不老,传承创新展新颜。

横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上联:文脉千年展风范,传统文化秀神韵。

下联:礼乐诗书传中华,文化自信耀五洲。

横批:中华文化荣耀显上联:传统文化流芳百世,我们的根源精神在。

下联:民族精神与时俱进,沿着现代化之路前行。

横批:传承与践行上联:历经沧桑立身于志,中华文脉薪火相传。

下联:传统文化底蕴深邃,中华民族崭新文明。

横批:文化传承创新上联:书香门第传久远,文化传承贯穿今昔。

下联:红楼梦里汇精华,文化自信辉映十年。

横批:古今交融更辉煌上联:国粹之美韵悠悠,千年文化韵味浓。

下联:尊重传统创未来,乘风破浪展新貌。

横批:传承与发展上联:雕龙画凤传美誉,传统文化流芳千古。

下联:糖画剪纸愈娇艳,中华艺术展拓新路。

横批:传统文化创意新上联:浪漫古色长河畔,传统文化浸润心田。

下联:创新精神翱翔天际,中华文化自信展新颜。

横批:传承有我,创新看未来。

上联:草堂雅集文化盛,传播海内外人心澎。

下联:士大夫风范永传,中华文化让人神往。

横批:文化传承海内外上联:高山流水反征途,中华文明璀璨耀。

下联:琴棋书画传家久,传统文化富民心潮。

横批:传统文化涵养心灵。

上联:传统文化颂国魂,振兴中华延数千。

下联:神州大地壮士志,宏图美好展未来。

横批:文化五千年,国魂传万代。

上联:大好河山情爱在,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下联:立志奋进展宏图,时代使命催人奋。

横批:文化历久弥新。

上联:千百年来昌盛繁,传统文化尤胜人间。

下联:发展变革迭新发,中华文化展新颜。

横批:传承发展共荣。

上联:千古壮志雄心在,传承文化永生不灭。

下联:智慧文明创辉煌,创新精神铸辉煌。

横批:文化传承创新。

让学生亲近文化的对联教案

让学生亲近文化的对联教案

让学生亲近经典文化的对联教案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文化不断涌现,年轻人对于传统经典文化的认识逐渐淡化。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传下来的经典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丰富的人文情感和博大的智慧。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和传承传统经典文化呢?本文介绍了一种让学生亲近经典文化的方法——对联教学。

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符号,它结合了象征性、韵律性、意蕴性和美学性等多种文化元素。

对联是由对、仗、照、应四部分组成的,是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意义深刻的对联诗句,常常用于节庆、招牌、匾额等文化场合。

二、对联的艺术欣赏对联的艺术欣赏是通过学生对经典对联进行欣赏、解读和创作,让学生在对联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艺术欣赏中,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后讲评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对联的特点、韵律、语言技巧、写作技法、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而感知到对联所传递的人文情感和智慧内涵。

三、对联的文化解读对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经典对联的文化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对联,描绘了自然的美好与女性的婀娜多姿,在诗意和形象方面都富有深刻的艺术的内涵和魅力。

四、对联的创作实践对联的创作实践是通过学生自己创作对联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对联中,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共鸣。

如“景阳岗独步江南”、“古木阴中藏古佛”等对联,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情怀。

五、对联教学策略针对以上对联教学的实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对联教学策略:1、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对联的语言形式和意义入手,逐渐了解对联的韵律、技巧和文化内涵;2、采用分层讲解的方式,从形式、内涵、韵律三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并配合经典文学作品等材料,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3、结合本地民俗文化等特点,进行对联创作实践,让学生将对经典文化的感悟融入到对联创作中去,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帮助。

走近对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长城

走近对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长城

1、学生展示身边对联
2、羊年对联一瞥:
上联:马去雄风在 下联:羊来福气生
上联:马有知途德
上联:三羊开景泰 上联:三羊开泰日
下联:羊存跪乳恩
下联:双燕舞春风 下联:万事亨通年
上联:老马识途破雾导航奔胜境
下联:吉羊接力承先启后展宏图
上联:月异日新不少羊肠成大道 下联:春和景泰好多蜗局变高楼
上联:先富后富你富我富大家富
梁父吟
出师表
四)在年级举办的“诵读古代诗文,感受先贤 情怀”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根据名家作品对对子的 内容。现在请你根据所给的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 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白居易游钱塘湖,喜看早莺争暖树 下联: A.柳宗元游小石潭,凄神寒骨景幽邃 B.欧阳修上醉翁亭,后天下之乐而乐 C.王安石登飞来峰,浮云难掩赤子心 D.文天祥过零丁洋,甘愿丹心照汗青

谢谢!
对联与对偶的异同: 对偶是修辞方式,对联是文学形式,对偶是工具, 对联是产品,没有对偶的修辞手法写不成对联 对偶:一种修辞手法,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 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两 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 重复用字。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 相” 是字数要相等。 词性相当。 结构相称。 节奏 相应。 平仄相谐。 内容相关。
D
五)选一选哪一下联更合适

上联:梨花院落溶溶月
A带水芙蓉点点雨 C柳絮池塘淡淡风
下联:
B榆英临窗片片雪 D丁香初绽悠悠云

答案: C
六)改一改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将“前”改为“香”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野”改为“走”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案: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掌握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学习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对对联的了解,并请学生就“对联”这个词进行思考与解释。

Step 2: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教师给出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指以两个相对称的句子组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2.教师讲解对联起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联起源于古代,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对联作为一种言简意赅、形式优美的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官方场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Step 3:对联的概念和特点1.教师给出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两个对仗的句子组成,这两个句子既可以是对仗的,也可以是相对称的。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传统对联的特点,如字数相等、意思对仗、形式对称等。

Step 4: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1.教师讲解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对仗、字数平衡、意境统一等。

2.教师给出一些经典的传统对联,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韵味,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红袖添香”、“青梅竹马”。

Step 5:制作对联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每组选取一个主题,或诗词、或寓意,并编写对仗句子制作对联。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审查、修改对联,确保其形式对称、内容对仗。

3.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对联,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定义、起源、概念和特点,并学会了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通过制作对联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但是本节课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操作环节相对较少,下一步可以增加相关练习和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近对联

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近对联

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近对联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近对联活动动机: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的历史以及在它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师准备:1、搜集关于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备用。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准备师生互动。

3、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4、将学生分成①知识介绍组②故事讲述组③表演组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活动过程:1、学生个人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班级集体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知对联——对对联——赏对联第一个环节:知对联小组活动根据分组,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㈠知识介绍组:讲述有关对联的知识。

要求学生以《我是对联》为题讲述对联的知识。

让学生亲近文化的对联教案

让学生亲近文化的对联教案

让学生亲近文化的对联教案第一章: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3. 对对联产生兴趣,亲近我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秦朝悬挂桃符,避邪祈福。

2. 对联的发展:唐朝律诗的对偶,宋朝文人墨客的对联。

3.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4. 对联的结构:上联、下联、横批。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2. 举例法: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四、教学活动:1. 讲述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经典对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 让学生尝试创作对联,培养对对联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更多知识。

2. 创作一副对联,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对联的种类与特点1. 了解对联的种类,如春联、挽联、寿联等。

2. 掌握不同种类对联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种类:春联、挽联、寿联、节庆联、装饰联等。

2. 不同种类对联的特点:春联喜庆、挽联哀婉、寿联长寿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对联的种类和特点。

2. 举例法:分析不同种类对联的经典案例。

四、教学活动:1. 讲述对联的种类和特点。

2. 分析不同种类对联的经典案例,如春联、挽联、寿联等。

3. 让学生尝试鉴赏对联,提高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不同种类对联的案例,了解对联的多样性。

2. 分析自己喜欢的对联,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标:1. 掌握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 能够独立创作对联。

3.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热爱,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1. 对联的创作方法:审题、构思、对仗、平仄等。

2. 对联的技巧: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 举例法:分析优秀对联作品,让学生学习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课:亲近对联
赶到会场,下午第一节已经开始。

贺国卿老师正在讲《亲近对联》。

开课环节没有听到,课堂主要环节有三个:
一、初对对联。

老师出上句:爆竹声声脆。

学生随口对下句。

欢笑声声传,新衣年年穿,礼花处处开……学生参与比较积极,对出的下句多有不通。

老师出示对联的四项基本原则: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辅相成(正对、反对、流水),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让学生根据这些原则审视下句是否得当。

没有展开评讲。

二、再对对联。

老师出上联---菊生篱下。

五六个学生对下联:梅长枝头,荷游水中,梅绽雪中,莲出水中,竹挺风中。

老师告诉学生,除了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还要注意文化内涵。

然后拉长上联:陶渊明赏菊菊生篱下。

学生对下联:郑板桥画竹竹立石中,毛泽东咏梅梅傲枝头,周敦颐赞莲莲绽池中,周敦颐爱莲莲开塘中,齐白石画虾虾游画中。

师生根据基本原则和文化内涵的标准评价,排除。

老师提出,好联特别注重动词的选用。

改联:周敦颐爱莲莲绽池中,换动词,使之更生动有内涵。

学生换为:游,立,挺,舞,涌,傲,笑,倚。

教师明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芙蓉即莲花。

用“出”字,既对应了“生”,又语出有典。

陶渊明赏菊菊生篱下,周敦颐爱莲莲出池中。

三、赏析中华传统名联。

出示了不同类型的名联:叠音对,回文对,谐音对,偏旁对。

最后以一幅长联结课:新桃旧符微言大义揽中华文化,长吟短歌厚积薄发探民族精髓。

回味这节课,层次分明,张弛有度。

三个环节拾级而上,逐层提高要求,加大训练。

学生刚开始对的下联很一般,慢慢的,对的越来
越好。

这与老师的引领密不可分。

老师充分发挥了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推动者的作用。

课后,贺老师的讲座妙语连珠,佳句迭现。

教育警句以喷涌之势滔滔而来。

相对而言,讲座比课更出彩。

贺老师提倡“四有”语文课:有人,有料,有趣,有味。

这趣是智趣、情趣、雅趣。

最让人感佩的是,讲座中的贺老师激情勃发,语速极快,那些精彩语句成串成串的冒出,仿佛它们就在唇间齿缝。

教师丰厚的阅读积累可见一斑。

说到关键处,随口唱起来,声音高昂动听,肯定是唱歌的好手。

自嗨、自燃的讲师怎会不让人喜欢?语文老师都当如此啊!
一节好课,一场精彩讲座,点亮了今天。

明天,值得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