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分段线性变换概述

分段线性变换概述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姓名罗娟院系地理科学学院年级二零零八级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学号20081500001 日期2010年11月14日填写要求一、实验完毕,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二、严格按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三、不要求字数,完整表述即可。

一、实验目的二、仪器工具及材料(要求:列出实验中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工具、实验材料,如软件、数据等。

)三、内容及程序(要求:应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步骤流程。

)四、结果及分析(要求:应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将实验结果表示出来,并进行分析。

)五、问题讨论(要求:结合有关理论对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误差等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应注意的事项。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使用软件:ENVI软件一、分段线性变换:概念:有时为了更好地调节图象的对比度,需要在一些亮度段拉伸,而在另一些亮度段压缩,这种变换称为分段线性变换。

目的:使图像有更好的目视效果或突出有用的信息。

提高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

过程:Enhance/interactive-stretching/stretch-type/piecewise-lin ear/中键拉伸压缩/apply/输出结果。

结果:(与原图对比)结论:从0——20,20——65,65——100进行分段,在第一、三段压缩后,亮度值数变小,在第二段拉伸,亮度间隔变大。

突出了原图20——65这部分的地物信息。

二、空间滤波:概念: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

目的: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

如,突出边缘,纹理。

(1)中值滤波目的: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邻域内取中间亮度值来代替该像元值去掉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

过程:Image/Filter/Convolutions and morphology/Convolutions/Median/Apply to file/选can.tmr.img/OK/Memory/OK/Disply/New Display/Load Band/输出结果。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
学号:201314010137 任课教师 指导教师 王召海 王召海
丁京京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使用反光立体镜 2.按照操作过程,观察出航空像对的立体效果 3.对地貌内容进行判读分析
一、实验步骤: 1.将遥感影像像对放于反光立体镜下, 2.两手食指尖压盖像对上的同一地貌形体, 3.将像对平行缓慢向两侧移动,同时通过立体镜观察, 4.当观察到指尖重合时移去食指,直接观察像片就会产生立体效果, 5.判读观察到的地貌形态。 二、 实习仪器 HCF-3 型反光立体镜
貌、黄土地貌、火山地貌等。
成绩: 备注:根据实际要求可加附页。电子文本与此等效。
教师签字:
山东师大地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班级: 13 级地理科学 1 班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姓名: 遥感导论 遥感图像处理及遥感综合解译实习 地理实验教学中心微机室
验 报 告
丁京京 学号:201314010137 任课教师 指导教师 王召海 王召海
三、实验体会 观察立体的原理: 眼睛的结构相当于一架能自动调节焦距和光圈的摄像机, 立体的形成取决 于双眼观察。两个像机从相距一定距离的两点对同一目标进行摄影,产生的重叠图像,称立体像 对,成为立体像对的必要条件是航向 60%的重叠。将成为像对的两张遥感影像并排排列,如果 左眼看左边的图像,右眼看右边的图像,就可以产生目标物的立体视觉效果,如果左眼看右边的 图像则不能形成应有的效果。必须是航摄立体像对 ( 即不同摄影站对同一地区所摄的两张像 片), 像对的比例尺差不得超过 15%,同名地物点的连线与眼基线平行,且两像片的距离需要调 整,应与双眼的交会角相适应。 地貌判读的标志有形状、大小、色调或颜色、影阴、组合图案或纹理结构。 ① 居民地和道路的判读—城市居民地的判读特点:房屋稠密,面积较大,建筑物排列 整齐, 能判读建筑物的形状、 高度和周边环境。 农村居民地的判读特点: 小而分散, 有农田包围,能判读居民地的外形和面积及通向居民地的道路。道路的判读特点: 线状分布,色调较亮。 ② 水体的判读— 河流判读:界线明显、弯曲自然、宽窄不一的条带状。能判读流向、 河宽、流速、桥梁、码头等附属物。 湖泊的判读:轮廓明显的形状、色调较暗。 能判读其形状、面积。海域的判读:能清晰地判读出海岸线、潮侵地带、高潮、低 潮位置。 ③ 地貌的判读:利用航片能判读地貌的类型、形态。如流水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遥感导论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遥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内容1. 遥感原理与系统(1)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探测和监测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环境的科学。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实现对地表物体、现象和过程的监测、分析和评价。

(2)遥感系统组成:遥感系统包括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其中,遥感平台是搭载遥感传感器的载体,遥感传感器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设备,数据传输系统负责将遥感数据传输到地面接收站,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遥感数据处理(1)遥感数据预处理:遥感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校正、图像增强、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等。

数据校正主要消除传感器和大气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图像增强通过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提高图像质量;几何校正是指将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校正到实际地理位置;辐射校正是指消除传感器和大气等因素引起的辐射误差。

(2)遥感数据分类与制图:遥感数据分类是根据遥感图像的特征,将图像中的物体或地物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模糊分类。

制图是将遥感数据分类结果以图形、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

3. 遥感应用领域(1)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监测、水资源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林业:遥感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火灾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森林资源信息,为林业管理提供支持。

(3)城市规划与管理: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扩张监测、环境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遥感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任务作为遥感导论实习的学生,我的实习目的是通过实践和实地调查,掌握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任务有:1.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3.了解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4.完成一项遥感实践项目。

二、实习方法和内容1.实习方法我采用了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习。

首先,在教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流程。

然后,我选取了一个具体的遥感实践项目,并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最后,我将实践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撰写了本实习报告。

2.实习内容(1)基础理论学习在实习开始之前,我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包括了解遥感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学习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以及学习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技术等。

(2)实地调研在实习过程中,我参观了当地的遥感应用中心。

在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了解了他们常用的遥感数据、遥感工具和遥感分析方法。

这次实地调研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实践操作三、实习心得通过本次遥感导论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大尺度、多源、多时相的数据,可以对地表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监测,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其次,我对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知道如何选择最适合的遥感数据和合适的处理方法。

最后,我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学会了使用遥感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此外,这次实习也让我意识到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评估等众多领域,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遥感导论的实习,我在遥感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收获。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实验报告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课程名称:《遥感导论》教师:院系:矿业工程学院班级:姓名: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习操作,掌握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基本原理和和方法,理解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意义。

二、实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8.1软件:ENVI 4.3三、实验内容ERDAS 软件中图像预处理模块下的图像几何校正几何校正的必要性:由于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地形起伏、地球表面曲率、大气折射、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遥感图像在几何位置上会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畸变,称为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

产生畸变的图像给定量分析及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在遥感数据接收后需要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以使其能够反映出接近真实的地理状况。

几何校正的原理:遥感影像相对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进行配准校正,即要找到遥感影像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通过这种函数关系可计算出原遥感影像中每个像元在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上的位置从而得到校正后的图像遥感影像相对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进行配准校正,即要找到遥感影像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通过这种函数关系可计算出原遥感影像中每个像元在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上的位置从而得到校正后的图像。

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的是Polynomial(多项式变换)的模型,通过在遥感影像和参考图像上分别选取相应的控制点,求出二元二次多项式函数:25243210'25243210'y b x b xy b y b x b b y y a x a xy a y a x a a x +++++=+++++=,得到变换后的图像坐标(x ′,y ′)与参考图像坐标的关系,从而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

实验步骤:运行ENVI 软件第一步:显示图像文件从ENVI 主菜单中,选择File —— Open Image File 当Enter Data Filename文件选择对话框出现后,选择进入当前目录下的"几何校正"子目录,从列表中选择bldr_tm.img和bldr_sp.img文件。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遥感导论》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任课教师实验1 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和高程测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的方法;二、实验步骤:1.航空相片的立体观察(1)准备工具:立体透视镜。

(2)器材架设:将立体镜的主架部分从箱子中取出,倒过来平放在桌子上,安装好各个支撑脚组件,注意将可调的支脚安在左上方。

然后将装好的主架倒过来平放在桌子上,从箱子中取出目镜部分,安装在主架上,完成安装。

(3)相片的调整。

调整目镜的间距,取出两张立体相对,用手指分别按住2张相片,隔开立体镜之间观察,使两个手指在视线中重合,然后加上立体镜微调相片使2张相片完全重合。

(4)持续观察相片5秒以上,可以得到立体效果。

(5)实验完成后,将器材装回箱内放好。

三、心得体会:初次接触图像,在按照实验原理完成实验后,看到了十分清晰的立体图像,很兴奋。

以前虽也看到过一些立体图像,但是这么近距离的亲身感受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做出了这个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温习了遥感原理中有关立体相对的知识,立体相对就是两个相机从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对同一目标进行摄影产生重叠图像。

双眼在观察同一事物时,由于两眼所见的角度不同而在大脑中产生影像的重合产生立体效果。

立体观察时,能获得与实物相似的立体模型,称为正立体效应;若将左像片与右像片对调,则获得与实际相反的立体,称为反立体效应。

通过立体观测及阴影可知山的海拔不高都为小山丘,且成片分布,判断为西南或东南地区。

实验2 遥感图像的光学合成一、实验目的: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2.掌握3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3.了解和认识色彩图;二、实验步骤: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1)进入CAI软件主界面,打开“遥感光学合成原理”子目录(2)进入“彩色与非彩色”,对比彩色与非彩色图像对地物特征的表现;(3)进入“彩色的特性”分别进入“明度”,“色调”,“饱和度”界面,观察枫叶色彩的变化,分析对比彩色的三大特征在色彩中的影响。

《遥感导论》实验分析

《遥感导论》实验分析

《遥感导论》实习第2章实习1 地物光谱的测试实习目的:掌握地物光谱数据的采集方法,熟悉常见地物的光谱特性。

实习内容:利用便携式光谱仪(如ASD),测量校园附近典型地物的光谱数据及光谱曲线,如水体、植被、水泥地面、建筑等。

实习主要步骤:1.安装调试光谱仪。

参照光谱仪的使用说明进行野外安装和调试。

2.测量目标地物。

选择要测量的目标地物,进行野外实际测量。

3.记录测量目标基本信息,并记录测量过程和数据。

4.测量结果分析。

根据野外测量数据,绘制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图,分析各地物的光谱特征。

5.编写实习报告:内容包括测量过程、方法、数据、结果等。

第4章实习1 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实习目的:理解像对立体观察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像对上测量高差的方法。

实习内容:利用立体镜(透镜式立体镜、发射式立体镜等均可)进行像对立体观察和高差的测量。

实习主要步骤:1.在立体镜下安置像片时,应使两张像片的基线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将立体镜基线距离调整到与两眼距离(即眼基线)大致相等,并使立体镜基线方向与像片基线平行。

2.观察时眼睛接近立体镜,若同一地物影像出现双影,是由于两张像片相隔太远或太近(即两张像片的相应点距离大于或小于眼基线),或是两张像片的基线未在一直线上等原因所造成,这时应慢慢移动像片,使两张像片的基线在一直线上,并使两张像片的间隔适当,直至影像重合。

重合后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出现立体。

3.在立体观察时,像片的阴影部分尽量对着自己,这样对观察立体有很大帮助,可以提高立体观察效果。

因为人的生理比较适应光线从人的对方照射过来。

4.像对的立体测量(高差)。

通过量测像对的左右视差,计算已知焦距和航高的像对上两点之间的高差。

实习2 利用校园航片编制校园平面图实习目的: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过程、方法与技巧;掌握计算机遥感制图的基本过程。

实习内容:判读校区附近彩红外像片,使用GIS(如Mapinfo)软件进行影像的屏幕数字化判读结果与成图。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实习一航空像片的立体观测与高程测量一、实习目的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像片立体观察的方法2.掌握在航片上测量高差的方法二、实习步骤1.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1)准备工具:立体镜(2)将立体镜置于老师所给的两张航空像片上,左眼看左边的像片,右眼看右边的像片(3)左右手的食指指着两张像片的同个位置,然后观测并移动像片,直到两个食指重合,这时候就可以观测到立体的图像三、实习认识掌握了掌握用立体镜观测航空像片的立体观测的方法,同时还观测了好几副航空图片,效果很好。

首先,老师岁给的是黑白色的像片。

通过立体镜的观察,知道这是一个比较规则的矩形形状。

山脉基本上是灰白色的,而农田呈浅白色的。

山脉是该像片的主要地物,山脊连续、沟壑纵横,山脊之间的山谷有河,山谷呈U字形。

居民地零星分布在河流附近,农田在平原上分布。

实习二遥感图像的光学合成原理一、实习目的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性和相互关系2.掌握三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3.了解和认识色度图4.认识正负像片的产生过程二、实习步骤1.基本特性及其相互关系(1)从CAI软件主界面中进入“遥感光学合成原理”子目录(2)进入“彩色与非彩色”,对比彩色图像和非彩色图像对地物特征的表现在彩色特性中观察枫叶色彩的变换2.三原色3.补色4.色度图5.彩色正负相片产生过程三、实习认识彩色图像与非彩色图像都比较容易识别地物。

彩色的三个基本特性是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明度即彩色光的亮度,彩色光的亮度越大,明度就越高。

色调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别的特性,它决定于物体向外辐射的光谱组成,不同色调的物体具有不同的辐射光谱。

光源的色调决定于辐射的光谱组成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饱和度是彩色纯洁的程度,反射光谱越窄,物体饱和度就越高。

通过移动滑块可以知道,当蓝绿红均为0时,圆盘颜色是黑色,。

当绿红为0,蓝色标尺从0向255变化时,圆盘颜色由黑色到浅蓝色再到深蓝色,绿红颜色是同样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遥感导论》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任课教师实验1 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和高程测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的方法;二、实验步骤:1.航空相片的立体观察(1)准备工具:立体透视镜。

(2)器材架设:将立体镜的主架部分从箱子中取出,倒过来平放在桌子上,安装好各个支撑脚组件,注意将可调的支脚安在左上方。

然后将装好的主架倒过来平放在桌子上,从箱子中取出目镜部分,安装在主架上,完成安装。

(3)相片的调整。

调整目镜的间距,取出两张立体相对,用手指分别按住2张相片,隔开立体镜之间观察,使两个手指在视线中重合,然后加上立体镜微调相片使2张相片完全重合。

(4)持续观察相片5秒以上,可以得到立体效果。

(5)实验完成后,将器材装回箱内放好。

三、心得体会:初次接触图像,在按照实验原理完成实验后,看到了十分清晰的立体图像,很兴奋。

以前虽也看到过一些立体图像,但是这么近距离的亲身感受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做出了这个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温习了遥感原理中有关立体相对的知识,立体相对就是两个相机从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对同一目标进行摄影产生重叠图像。

双眼在观察同一事物时,由于两眼所见的角度不同而在大脑中产生影像的重合产生立体效果。

立体观察时,能获得与实物相似的立体模型,称为正立体效应;若将左像片与右像片对调,则获得与实际相反的立体,称为反立体效应。

通过立体观测及阴影可知山的海拔不高都为小山丘,且成片分布,判断为西南或东南地区。

实验2 遥感图像的光学合成一、实验目的: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2.掌握3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3.了解和认识色彩图;二、实验步骤: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1)进入CAI软件主界面,打开“遥感光学合成原理”子目录(2)进入“彩色与非彩色”,对比彩色与非彩色图像对地物特征的表现;(3)进入“彩色的特性”分别进入“明度”,“色调”,“饱和度”界面,观察枫叶色彩的变化,分析对比彩色的三大特征在色彩中的影响。

(4)进入“颜色立体”,观察在颜色立体中彩色三大特征的表示方法,掌握三大特征的相互关系。

2.掌握3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1)进入“三原色”目录,当蓝绿红均为0时,屏幕中圆盘颜色为黑色;(2)分别拖动红绿蓝的标尺,观察图中圆盘颜色的变化;(3)将红绿蓝均设置为255,屏幕圆盘为白色;(4)进入“互补色”目录,单击“互补色”按钮圆盘中出现一对互补色,在单击“融合”,观察圆盘中混合后的颜色为白色;(5)单击“非互补色”,融合后为各种彩色三、心得体会:在实验中,我认识到彩色图片比非彩色图像能更好的识别地物,而且彩色图像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基本特征,而非彩色只有“明度”的差别。

明度的高低取决于光源的光强和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率。

色调取决于光源的光谱组成和物体表面的光谱反色特征。

饱和度取决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的选择性程度。

颜色的立体是表示明度,色调,饱和度三者关系的理想模型。

互补色是通过加色法,等强度混合后产生白色的两种颜色。

实验3 遥感图像增强(I)对比度变化一、实验目的:1.认识遥感图像的基本结构,了解数字图像;2.学习掌握图像直方图变化与图像亮度变化的关系;3.掌握图像线性拉伸的方法和过程;二、实验步骤:1.打开CAI,进入“遥感图像处理”,点击“处理”菜单中的“拉伸”,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相应的数据,设置拉伸类型为“简单直线拉伸”,效果图如下:2.变换拉伸类型为“线饱”“直方图均衡化”,对图像进行拉伸。

三、心得体会: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遥感图像可以表示为数字图像,以有序的数字反映地物或景观后发射的电磁波的特征及其变化.图像增强的目的是改善图像显示的质量,以利于图像信息的提取和识别。

可以通过调整数字图像直方图进行像元亮度值间的数学运算和函数变换达到图像增强的效果。

常用的图像增强的方法有.对比度变换、彩色增强、滤波等。

进行对比度变换,常用有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

拉伸方法有:简单直线拉伸,线饱,直方图均衡化。

通过这些方法实现我们需要的图像增强效果。

实验4 遥感图像增强(II)彩色合成一、实验目的:1.通过计算机中彩色合成的演示,了解加色法原理;2.理解遥感图像彩色合成的基本原理;3.掌握选用不同合成方案产生不同的合成效果的方法,从而达到突出不同目标地物的目的;二、实验步骤:(1)彩色合成演示1.从CAI主界面进入“光学合成原理”目录;2.在进入“真彩色和假彩色合成”子目录;3.分别进入“真彩色生成过程”“真彩色合成演示”“假彩色生成过程”“假彩色合成演示”子目录;4.浏览各部分系统的演示,回答系统提出的问题。

(2)彩色合成操作1.1)从CAI 的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2.从菜单进入“处理”->“增强”->“彩色合成”,单击模拟操作;3.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文件名(分别是蓝色波段名,绿色波段,红色波段),单机输出图像名,选中简单线性拉伸,完成;4.单机“结果和原图显示”,可以查看原始图像和合成结果。

三、心得体会:通过这个小实验,我学习了真彩色的生成过程,以及真彩色的合成过程,假彩色的生成和假彩色的合成。

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对假彩色合成图像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平时很少接触假彩色合成图,一般看到的都是真彩色,有时候看到的是黑白照片,我们认为真彩色的情况和我们实际生活很接近,然而假彩色合成图像由于是采用的三原色表达的其他波段,他反应的并不是地物的真实颜色,只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判别地物加的三原色。

实验5 遥感图像变换( 1 )一滤波一、实验目的:了解空间滤波的操作过程和空间滤波对图像产生的效果二、实验步骤:1.从CAI 的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2.从菜单进入“处理”->“增强”->“滤波”,进入滤波操作界面;3.进入模拟操作,在对话框中双击输入输出框,滤波类型设为均值,模块大小为3×3,单机确定完成;4.打开“结果”查看处理前后图像的变化三、 心得体会:通过这个实验,温习了课本上关于空间滤波的知识,同时我们知道空间滤波作为一种重要的图像增强技术,对遥感图像的增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间滤波以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如突出边缘或纹理等,因此他是通过改变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领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

实验6 遥感图像变换( II )主成分分析(K-L)一、 实验目的:1. 了解并掌握K-L 变换的过程和方法2. 理解K-L 变换产生的处理效果和意义二、 实验步骤:1. 从CAI 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从菜单进入“处理”->“变换”->“主成分”进入“主成分”操作界面;2. 单击模拟菜单,出现“主成分”对话框,依次双击波段1,波段2,波段3,波段4,波段5,波段6,波段7;3. 单击标题框,确定后进入“结果”查看对比7个波段,主要信息都集中在前3个主成分,从第五个主成分开始完全是噪声。

三、 心得体会:主成分变换是对某一多光谱图像,利用变换矩阵进行线性组合,而产生一组新的多光谱图像的操作。

由于变换前各波段之间的相关性很强,变换后输出图像的各分量将具有最小的相关性。

且变换后新波段主分量包括的信息量不同,呈逐渐减少趋势。

其中第一主分量集中了最大的信息量,常占80%以上,而后各波段递减,到第n分量信息几乎为0,最后的分量几乎全是噪音,所以这种变换可以分离出噪音,常用作遥感数据处理时做数据分析前的预处理。

实验7 遥感图像变换(III)K-T变换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K-T变换的过程和处理效果二、实验步骤:1.从CAI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2.从菜单进入“处理”->“变换”->“K-T”;3.单击模拟操作出现对话框,依次双击波段1,2,3,4,5,7;4.双击输入图像框,确定。

在“结果和原图显示”查看实验结果图三、心得体会:K-T变换是另一种线性组合变换,变换矩阵为6×6,主要针对TM的1到5和第7波段,低分辨率的热红外波段不予考虑,变换后的6个分量中,前3个分量与地面景物的关系明确,第一分量为亮度,第二分量为绿度,第三分量为湿度,后三个分量与地物没有明确的相应关系。

目前K-T变换的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针对TM数据和以前的MSS数据,但是他抓住看地面景物,特别是植被和土壤的多光谱空间中的特征,对于扩大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分析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实验8 遥感图像变换(IV)-HIS彩色空间变换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彩色空间变换的过程和方法二、实验步骤:1.从CAI主界面进入“遥感图像处理”模块;2.从菜单进入“处理”->“变换”->“彩色空间”;3.单击模拟操作,出现对话框,选择“RGB TO HLS”的变换;4.单击“结果和原图显示”查看处理前后原图像和处理图像结果三、心得体会:HIS是色调,饱和度,明度的色彩模式。

通常把RGB空间和HIS空间之间的关系模型及所进行的相互变换的处理过程称为HIS变换。

HIS模式可以用近似的颜色立体来定量化,并从常用的红绿蓝表达方式转换到HLS表达方式。

这两种模式的相互转换对于定量的表示色彩特征,以及在应用程序中实现两种表达方式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9 航空像片的判读一、实验目的:1 学习航空像片判读的基本原理租方法.2 掌握航空像片判读中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3 解译判读各土地覆盖类型在彩红外航片上的影像特征。

二、实验步骤:说明: 与黑白航片相比.真彩色像片基本反映了地物的天然色彩,地物类型间的细微差异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束3 彩色像片上的丰富色影提供了比可见光黑白像片更多的信息。

由于受到大气散射与吸收的影响,在航空摄影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彩色摄影信息损失量远大于彩红外摄影,因此航空遥感中广泛使用彩色红外摄影。

由于绿色植物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很强的反射特性,在影色红外像片上呈红色,使彩红外航片比普通彩色航片在植被的判读和识别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也使其在识别伪装方面有突出的功用。

(1)准备实习工具立体镜、放大镜、铅笔、橡皮、直尺、透明纸等,(2) 选行彩红外航片土地覆盖的判设,(3) 以光盘中"主习图像" 于H 章中彩红外八和彩红外B 作为实习用航片像对(4) 根据航片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建立判读目标地物的判读标志;(5) 根据判读标志,通过在体观察和判读.观测各目标地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6) 将透明纸蒙在其中的一张航片上,勾绘目标地物的边界。

(7)编写实习报告。

三、心得体会:航空像片是在航空遥感平台上通过摄影机所获得的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光学摄影像片,可分为普通摄影,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其中普通和红外摄影的航片又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