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科 技 教 育
基于学生能 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工商管理类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优化 ①
卢安 文’ 唐丹 胡倩倩。 ( . 重庆 邮 电大学经 济管理 学院 重 庆 4 0 6 ; 3 叶县 教育体 育局 河 南平顶 山 12 0 0 5 .
2 工 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 指标 体 系效度检验
指 标 体 系 确 定 之 后 , 要 进 一 步 对 其 需 有效 性 进 行 检 验 , 过 检 验 之 后 才 可 以 展 通
开实 际应 用 。 为此 , 按 照 以 下主 要 步 骤 对 将
工作能 力
所提 出 的学 生 能 力 评 价 指标 体 系进 行 效 度
检验 。
创新能力 品德素质
( ) 用 已经 制 定 好 的指 标 体 系 对 重 庆 1应 邮 电大学 2 0 、0 7 工商管 理 专业 学 生进 0620级 行 实 际 评 价 , 出 每 位 学 生 的 综 合 能 力评 得
济 , 治 , 化 等 各 方 面 的 全 面 发 展 , 种 提 出工 商 管理 类专 业 课 程 体 系优 化 的 主 要 标 , 学 生 身心 素 质等 。 政 文 各 如 指标 体 系 的形 成 拟 科学 , 术 , 科 知 识 体 系都 在 发 生 着 深 刻 措 施 与 实 施 方 案 。 技 学 通 过 以下 几 个 步 骤 来 完 成 。 的 变 化 , 本 科 工商 管 理 专 业 的教 学 提 出 对 了新 的挑 战 , 同时 也 使 教 学 课 程 体 系 原 本 ( ) 用 专 家 法 拟 出一 级 指标 及 = 级 指 1使 :
4 70 ) 6 2 0
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创新能力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面对变革和不确定性时,通过独特的思维和方法,创造新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如今的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新能力成为了企业和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如何评价创新能力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1. 创新思维力:创新思维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它包括了对问题的洞察力、对变革的敏感度以及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一个具备创新思维力的个人或组织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发现新的机遇,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2. 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评价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包括了组织中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对创新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对风险的容忍度。
一个拥有积极创新文化的组织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推动创新的发展。
3. 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基础指标之一。
它包括了对现有技术的掌握程度、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技术创新的能力。
一个具备较高技术能力的个人或组织能够在创新的过程中更加高效地实施和应用新技术。
4. 团队合作力:团队合作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创新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一个具备良好团队合作力的个人或组织能够在创新的过程中更好地协同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创新的目标。
5.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它包括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能力以及对自我提升的意识。
一个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个人或组织能够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6. 市场适应力:市场适应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实用指标之一。
它包括了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力、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对市场竞争的应对能力。
一个具备较强市场适应力的个人或组织能够及时把握市场机遇,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
7. 创新产出:创新产出是评价创新能力的最终指标之一。
它包括了创新的成果、创新的影响力以及创新的商业价值。
一个具备较高创新产出的个人或组织能够通过创新实现商业和社会的价值,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新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的基础上 ,构建 了创新 能力模 糊综合 评价模 型,并对我校 工商管理研 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 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工商管理 ;创新 能力;模糊综合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4 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7 - 2 9( 0 8 4 O 5 — 3 63 2 1 20 )0 一 17 0
收 稿 日期 :2 0 —1 -2 07 1 6
基金项 目:中南大学研 究生创新基金 ( 目编号 14 项 33
-
7 1 。 614)
作者简介:禹智潭 (9 0 ),男,湖南双 峰人 , 17 - 博士 , 中南大学商学 院副教授 。黄炳根 (9 2 ),男,湖南浏阳 17 - 人 ,中南大学商学院MB A。
二
构 建工 商 管理研 究生创 新能 力
评 价 指标体 系
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 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直接 或间
接与其相关的多项 指标 , 本文根据上述建立原则对其进行选 择 ,并把它归为四类 :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智力、创新意识 和创新 方法运 用能力 ( 如表 1 所示 )。
( )基 础 知 识 一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4期 9
2 0 年 4月 08
湖 南科技学 院学报
J r lo u n Un v r iy o i n ea gi e i ou na fH na i e st fSc e c nd En ne rng
基础知识是工商管理研究生所掌握 的运 用于创新所需 的外语知识 、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交叉 学科知识 。其 中外
语知识是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外语水 平, 对其搜集所在学科 资
17 5
维普资讯
料 、 握 本 学 科 国 际 发展 动 态 具 有重 要 影 响 ; 础 理 论主 要 掌 基 指 工 商 管 理 研 究 生所 在 学 科 的基 础 知 识 , 创 新过 程 中 , 在 基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估与培养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估与培养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培养和评估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和培养方法。
一、创新能力的评估创新能力评估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了解和量化分析的过程。
评估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学术表现:学术表现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术研究成果等。
通过对学生学术成绩和科研项目参与情况的考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学术能力。
2. 创新项目参与情况:创新项目是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创新项目,可以展现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评估学生的创新项目参与情况可以通过考查学生参与的项目数量、贡献程度等指标来衡量。
3. 创新竞赛获奖情况:学生参与各类创新竞赛展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
通过评估学生在创新竞赛中的获奖情况,可以了解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以考虑学生在学校内外获得的创新竞赛奖项、竞赛级别等指标。
4. 创业实践经历:创业实践是一种深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创业项目,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
评估学生的创业实践经历可以考察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商业意识等方面。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下是几点可行的培养方法:1. 创新课程设置:学校应该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合理设置创新类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创意思维培养、创新方法与技巧、项目管理等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创新实践平台: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创新实验室、孵化器等。
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开展各类创新项目,得到指导和支持。
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创新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导师指导: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项目。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研究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常迷茫 ,真正具体到某一部 门、某一工作 岗位就
无所 适从 , 自信 心严重 缺 乏[] 6。 - 7 ( )职业 技 能及 素养 不能 适应 工作 需要 二
此 外 ,很 多 地 方 高 校 选 用 的专 业 教 材 和 案 例
内容 比较 陈 旧,缺少典 型的本 土化案例 ,对 中国
由于我 国高校 的教育体制一直在应试教育 的
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
生产运作管理 、采购管理等课程 ,每 门课程只能
・
9l ・
区敏涓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研究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是蜻蜒 点 水式 地 简单 了解 ,对课程 不 能深入 地理 解
与钻研 ,更谈不 上对 专业 的正确认 识 与理 解 了吲 。
目前 我 国高 校 的 工 商 管 理 专业 对 学 生 的 培养 理 念 及 模 式 大 多 存 在 同 质 化 ,专 业 培 养 方 向 及 定
( )专业 建设 缺乏 特色 一
位不 明确 ,专业结构及 教学 内容相互 模仿 ,不考 虑各 自的特点及所在 区域的经济发展 特点 ,普遍
目前我 国高3期 1 2 1 年 6月 01
梧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FWU HO N V RST O R A Z U U I E IY
No 3 121 . Vo .
J n2 1 u .0 1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研究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区 敏 涓
各方面空前繁荣 ,综合 国力得 以飞速提升 。其 中,
我 国经 济 建 设 中 的 主力 军— — 工 商 企 业 更 是 得 以
空 前 发 展 。 为此 ,作 为 社 会 人 才 培 养 与 储 备 基 地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提升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评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并提出几种有效的提升策略。
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评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方法:1.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创新作品,包括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和社会创新等方面。
这个评价方法可以通过作品的原创度、实用性、影响力等来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参与的创新项目,包括学术科研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
评价项目的难度、创新度以及学生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来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估创新能力。
这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创新竞赛或者创业实践等来获取案例,然后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估。
二、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评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提升策略:1. 培养创新意识: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可以通过增加创新教育课程,举办创新讲座和座谈会,组织创新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创新平台: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
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资源来实践和发展创新能力。
3. 强化实践教学:大学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开展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4. 促进合作交流:大学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可以组织团队项目、学术研讨会和创新竞赛等,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和合作,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5. 提供导师指导: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导师指导,帮助他们发展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大学University2021年第18期总第512期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研究李兴宽,张强劲(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与是否能够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合格人才有一定关系,本文探讨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多维实践平台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8-0005-06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1]。
此后,他经常在重要场合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上下形成一股创新创业之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新时代青年成为创新创业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的需要[2]。
在国内,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提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探索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在提高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3]。
上海同济大学提出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一流课程培育项目“管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19JWC-KC-17);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管类本科专业微积分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项目编号:2018JWC-JG-04);云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持续创新视角下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进研究”(项目编号:2021J0619),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管理学课程建设》基金资助。
基于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基于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摘要:本文对确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效度检验。
通过检验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与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
本研究将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提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方案。
关键词:效度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指标体系课程体系优化在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课程教学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和核心。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优化课程体系,只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现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各种科学,技术,学科知识体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使教学课程体系原本存在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
文章首先对确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效度检验,利用SPSS软件得出其有效性。
然后,通过检验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与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提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措施与实施方案。
1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同时具备“学生”以及未来“企业管理实践人员”双重身份,所以该指标体系将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要素,根据人力资源的胜任力模型,紧密围绕知识学习和掌握以及技能运用和创新两个重点评价方面,并着力体现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较强的IT/通信行业学科特色,此外,还将兼顾其他基础性指标,如学生身心素质等。
指标体系的形成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4 结语文章首先对确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进行效度分析,检验得出其具有实际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谢成东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12期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缺乏专业特色的现状,结合我国发展建设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形势,提出了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求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了明确的改革要求。
由此,高校探索新的创新机制与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的人才,是现阶段高等学校面临的战略任务。
而目前在全国的本科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直接关系到否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
本文通过利用数据库和大量书籍、杂志、网站等资源,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学术文献及资料,收集了一系列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接下来又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首先确定了四个基本维度,并将以上指标进行分类整理,保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和逻辑联系。
由此确定了以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四个基本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以指标统计中出现频率超过5次的创新思维等28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的三级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分析如下。
1、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指标,该项指标可以用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标新立异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2、创新知识基础。
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可以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保障条件指标。
3、创新思维能力。
该指标可以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4、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由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四个二级指标来反应。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只有对各级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才能真正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
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专业领域内的十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两两比较和对结果汇总分析后得到以下判断矩阵。
表1 创新能力判断矩阵
依照表1,依次得出以下四个矩阵
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向量的求法,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对归一化的矩阵按行求和,再归一化处理,计算特征值。
拿创新能力判断矩阵为例,其他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都按此算法得出以下指标权重,如表2。
表2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需求、教育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必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此时需要对一些评价指标做一定程度的修改,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