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1-6篇
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答案+译文)

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答案+译文)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第一篇:(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世说新语一批文人编写的。
他是_____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2)相委.而去()(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4)下车引.之()3.指出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思。
(5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4)相委而.去()(5)友人惭,下车引之.()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文中出现了“君”“家君”“尊君”三个称谓语,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他们的意义与区别吗?(3分)()6.《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7.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
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3分)()()【参考答案】1.刘义庆2.(1)相比(2)丢下、舍弃(3)家庭聚会(4)拉3.(1)趁着、乘着、(2)才(3)就(4)表承接(5)代词、代友人。
4.(1)还不如把它比作成柳絮乘着风飘起。
(2)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见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旺,吟啸②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③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注释)①谢太傅在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等畅游山水。
②吟啸:吹出曲调。
③承响:应声。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太傅神情方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B.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屈伸呼吸....C.足以镇安朝野俭以养德 D.公欣然曰其人舍然大喜....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4.(甲)文收入于《世说新语》“言语”篇,某位同学是这样理解编者的意图的: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太傅对兄子兄女咏雪的比喻很满意,特别是兄女“柳絮”精彩的比喻,表现出她才思敏捷的风度。
而且文末特别交代谢道橸的身份,也暗含了对她才华的肯定。
(乙)文收入于《世说新语》“雅量”篇,结合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一句,请给画线句中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A .即B .徐C .笑D .怒我选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B3.划船的老翁因为谢安的脸色气定神闲的缘故,仍旧继续向前划船。
4.选 B。
理由:“徐”是慢的意思,表现出谢安在遇到风浪时处变不惊的名世风度,与众人的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他是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进一步赞美了谢太傅为人的雅量。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整版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比较阅读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甲文(狼)乙文《牧竖》两牧竖(牧竖: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1.比较《狼》与《牧竖》中相同的实词,分别写出它在文中的意思。
⑴狼不敢前()⑵.一狼径去()跑号如前状()相去数十步()⑶.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2.比较阅读《狼》与《牧竖》两文,回答《狼》两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牧竖》从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3.《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和跟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口技》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方字,完成9—12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无敢哗者。
(乙)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9.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
甲文段以“______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____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11.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2.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一)愚人食盐从前有一个愚人,到朋友家吃饭。
他觉得菜太淡了,没有味道。
主人听到后,就加了更多的盐。
吃起来很美味,愚人就想:“这么好吃,一定是因为加了盐。
” 晚上回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了。
他问:“有盐吗?”母亲拿出盐来,但奇怪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母亲说:“这样可不行啊。
” 愚人回答说:“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美味都在盐里。
” 然而,他吃了太多盐,反而让味道变得不好,变成了他的困扰。
这说明,过度的东西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1.(1)但XXX惟食盐不食菜:只看到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2)愚人食盐不已:愚人一直吃盐,没有停下来。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所以美味的原因是因为加了盐。
”4.过度追求某些东西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适度而为。
二)释盗遗布XXX,XXX,是XXX的长官。
有人被发现在XXX上行窃,XXX看到了,就叫他的儿子教育他说:“并不是不喜欢工作的人就一定是坏人,也许是因为生活贫困。
” 然后那个人自己承认了罪行。
XXX说:“从他的外表看,他不像是坏人,应该是因为贫困而做了这件事。
” 于是,他送给那个人两个布匹,让他改过自新。
从此以后,那个人再也没有行窃了。
1.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2.C.乃遗布二端(赠送)3.因为他认为那个人并不是坏人,只是因为生活贫困所迫。
4.XXX是一个宽容和善良的人,他不会轻易地对别人下判断,而是愿意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从前有个庸医,他只会开一味药,叫做“驼背”。
他认为,只要人喝了这个药,就能治好所有病痛。
有一天,一个人来看病,庸医照例开了“驼背”药。
这个人却问:“我是腿疼,怎么能用驼背药治呢?”庸医回答:“你不懂,这个药能治好所有病,包括腿疼。
”那人只好喝下了药。
结果,他的腿疼更加严重了。
他气愤地找到庸医,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以下是6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的对比阅读,供您参考: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卖胡琴者,价格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一僧闻之,入市遍视,得其真者,酬值勿计,其人讶之。
僧曰:“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吾是何许人,能办此事须著工价百缗①。
”人竞谢去。
僧因取良者换败弦,改调弄一过,听之甚美。
即付直与卖者。
其人持归,以告豪贵。
豪贵始悟曰:“吾所听音不深也!僧所换弦声高下与旧异;吾持去又改其调音律与价无差;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于是争以重价买之信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
古时一贯千钱,故称百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止有剩骨 ______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______③豪贵传视 ______④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 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3)甲、乙两文都写了“人”与“狼”的较量,但结局不同:甲文中“两狼”被杀,“人”胜利;乙文中“豪贵”被蒙骗,“僧”胜利。
请简要分析两文作者对“人”与“狼”的不同态度及两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6篇(有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6篇(一)师旷论学(18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4分)①学而时习之()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三)自护其短(1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四)守株待兔(16分)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这篇关于初⼀课外⽂⾔⽂阅读,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唐太宗论⼸⽮上①谓太⼦少师②萧璃⽇:“朕少好⼸⽮,得良⼸⼗数,⾃谓⽆以加,近以⽰⼸⼯③,乃⽇‘皆⾮良材’。
朕问其故,⼯⽇:‘⽊⼼不直,则脉理皆邪④,⼸虽劲⽽发⽮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定四⽅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指李世民。
②太⼦少师:指教皇太⼦读书的官员。
③⼸⼯:造⼸的⼯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朕少好⼸⽮ (2)皆⾮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数延见2、句⼦翻译:朕问其故,⼯⽇:‘⽊⼼不直,则脉理皆邪④,⼸虽劲⽽发⽮不直。
’翻译:3、请⽤“/”给下⾯的句⼦断句。
(三处)朕以⼸⽮定四⽅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4、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位怎样的君主?答:(⼆)齐宣王为⼤室,⼤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国之⼤具②之,三年⽽未能成,群⾂莫敢谏者。
⾹居③问宣王⽈:“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为*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为⽆主。
”“敢问荆邦为有⾂乎?”王⽈:“为⽆⾂。
”居⽈:“今王为⼤室,三年⽽不能成,⽽群⾂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乎?”王⽈:“为⽆⾂。
”⾹居⽈:“⾂请避矣!”趋⽽出。
王⽈:“⾹⼦留!何谏寡⼈之晚也?”遽召尚书④⽈:“书之寡⼈不肖好为⼤室⾹⼦⽌寡⼈也。
”(选⾃刘向《新序》)【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居:齐国⼤夫。
④尚书:官名。
汉以前是⼩官,负责掌管殿内⽂书。
1、解释下⾯的加点词语。
(1)以齐国之⼤具之( )(2)⽽群⾂莫敢谏者( )(3)趋⽽出( )(4)遽召尚书( )2、⽂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标出来。
初一语文10篇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一语文10篇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1.赵襄主学御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2.老马识途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3.穿井得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4.南辕北辙原文: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狼》和《黔之驴》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 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 狼假寐,盖以诱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与人期行 须期乃入 B.道次迎拜 次北固山下 C.尔曹何自远来 白雪纷纷何所似 D.诸儿复送至郭外 将复何及 【解析】A.动词,约定/名词,约定的日子;B.顺序/停宿;C.为什么/ 什么;D.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相委而去 六十而耳顺 B.计日告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遂止于野亭 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为人若此 人不堪其忧 【解析】A.表顺承/表修饰;B.代词,他们/助词,的;C.介词,在;D. 代词,他/代词,那。
——选自《韩非子·说难》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3)暮而果大亡其财果然 (4)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公欣然曰 其人舍然大喜 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往晓之 C.其邻人之父亦云 于我如浮云 D.而疑邻人之父 以我酌油知之 【解析】A.……的样子;B.趁、乘/于是;C.说/云彩;D.助词,的/代 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5.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乙】文 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
6.【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 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 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 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 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 (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肃敬保持道德品 行宽大宽容的人,就可以荣华富贵;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 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并用谦卑来 保有它的人,地位显要;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 人,必定会胜利;用愚拙来保有明察事理的聪慧、明智的,就是明智, 聪明;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浅显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 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 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
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慭慭(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②习:熟悉。③狎 (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④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 的样子。⑤跳踉(liánɡ):跳跃。⑥㘎(hǎn):吼叫。
⑪
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2)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 (3)又相天子辅佐 (4)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见闻广博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静以修身 守之以浅者 B.淫慢则不能励精 有龙则灵 C.周公诫之曰 夫君子之行 D.然一沐三握发 然则天下之事 【解析】A.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用;B.就;C.代词,指伯禽/助词, 的;D.然而,但是/如此,这样。
(三)《诫子书》和《周公诫子》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
【译文】【乙】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 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 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 作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 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 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 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 它,但始终不敢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态度更加亲切而 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 高兴,(心里)盘算着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 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来看待)。
5.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 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勇敢机智(或 果断地杀死两狼);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过早 暴露自己,和老虎相处太久,让它熟悉了自己(或无异能)。这充分 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2)以为且噬己也,甚恐恐惧,害怕 (3)远遁逃跑 (4)觉无异能者特殊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C A.止增笑耳 技止此耳 B.转视积薪后 然往来视之 C.以为神 可以为师矣 D.益习其声 屠自后断其股 【解析】A.只,仅;B.看;C.认为/可以凭借;D.代词,它的。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2)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郭伋告诉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
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但 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 【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 重描写,【乙】文侧重叙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那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来 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两篇文章中儿女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B.【甲】文最后交代兄女(谢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 韫的才气。 C.【乙】文的故事主旨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 D.两篇文章都涉及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甲】文从不同角度咏雪, 【乙】文从相同角度强调了修补防盗。
6.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 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 为儿童做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译文】【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了西河美稷,有几 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路旁迎着郭伋拜见他。 郭伋问:“你们为什么从大老远来(见我)?”回答:“听说使君到 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郭伋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完毕 后,各位孩子再次送(郭伋)到城外,问:“使君哪一天回来?”郭 伋请部下官吏计算,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出巡已经回 来了,比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 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郭 伋的为人就是如此。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有所成就。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 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 还怕(因怠慢)失去人才。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十三篇
(一)《咏雪》和《智子疑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 之妻也。 【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 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
①者,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者,哲
⑩;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
四海由⑪
⑫
⑫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恭:肃敬,谦逊有礼。②荣:荣华显贵。③俭:行为约束而有节
威严。⑦聪明:指明察事理。⑧睿智:聪慧,明智。⑨愚:愚拙,不巧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