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雪意象
北国雪景诗句

北国雪景诗句
北国雪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被描绘为壮丽、寂寥与豪放的意象,以下列举几首关于北国雪景的诗句: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5.《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宋·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古诗词中雪的意象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刘勰《文心雕龙·名诗篇》)当我们面对外在的一切物象,都有所感应。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都与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有相同之处。
”(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
古代诗词都是因作者身处特定的处境,触景生情,借助自然界中的物象言志托情的产物。
中国古典诗词常引用的物象:植物如“松、梅、竹、兰、荷”;自然物象如“日、月、山、川”等。
作为自然物象的雪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如何?雪可以引发诗人怎样的联想?诗人借助雪表达了怎样的境遇?本篇小文旨在回答上述问题。
首先,自古以来,不乏诗人以雪为题作的诗赋。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有文曰《咏雪》,文中歌咏一位女子的诗文不逊男儿的轶事。
咏雪南北朝 · 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唐代也有以雪为题作诗之人,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分别以《夜雪》、《春雪》、《江雪》为题赋诗。
夜雪唐 ·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春雪唐 ·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江雪唐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些诗词作者将雪与梅联系起来,元代王冕的《白梅》歌咏梅的傲雪凌霜之气质;宋朝卢钺的《雪梅·其一》描写雪与梅在气质与气势上的势均力敌、不相上下、难分仲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白梅元 · 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雪梅·其一宋 · 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五代词人李煜和唐代诗人李白眼中,雪是感慨岁月催人老、抒发内心无尽愁苦的媒介。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100例1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100例(一)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古诗词中有许多经典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选用表达出不同情感,托物言志便是古诗词中常见手法。
于是找了一篇关于古诗词中意象的文字,分享给朋友们,对爱好古诗词的你肯定有所帮助。
一百个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高中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含义(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中国古诗词意象100种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诗宋词中的“雪”意象研究-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关键词:“雪”诗;意象;内涵;作用AbstractIn the poetry and poetry of China, "Snow" has always been praised asa favorite image.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image of "Snow" in Tang poetry and song. In order to have a clear logical relationship, the first part first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the image,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agery symbol of "Snow" and the early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dissertation centers on the study of Tang poetry and snow imagery, classifies the snow poetry, and narrates its connotation in five aspects: auspicious vicissitudes, people's livelihood, dedication to the nation, separation from the affair, and feminine metaphor. The third part will describe the function of the snow poetry in detail, mainly described in three aspects: sentiment, expression, and rendering atmosphere. Finally, the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t status of the snow image as a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how the "snow" poems were chanted, praised, and sent for worry.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Keywords:"snow" poetry; image; connotation; func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雪”意象及唐前相关创作 3(一)“意象”之辨 3(二)“雪”与早期文学创作 4二、唐诗宋词中“雪”意象的内涵 5(一)祥瑞之兆 5(二)民生疾苦 6(三)报国之志 7(四)离愁别绪 8(五)女性之喻 9三、唐诗宋词中“雪”意象的功能 10(一)抒发情感 10(二)托物言志 10(三)渲染气氛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目录绪论“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拥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不拘一格的文化意义以及社会意义备受文人喜爱。
诗歌常见意象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分别表达什么情感、思想?(用于诗歌鉴赏)在诗歌中,作者笔下的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和发展,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
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雪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雪意象一、理想难成,孤独寂寞的情怀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诗人路途颠簸人马劳顿,回望长安,“云横秦岭”,远眺前路,“雪拥蓝关”,在寒天大雪前路艰险的描绘中流露出宦海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怆。
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的同情
罗隐《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全篇不着一个雪字,却流露出对穷苦百姓的满怀同情和对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憎恶和愤慨。
都说瑞雪丰年,即便是丰年又当如何?作者并未回答,可是作者的无语显然更具有力量。
对于长安的穷人,恐怕一夜风雪便会倒死街头,为瑞之雪还是不要太多吧。
语调平缓从容语意却犀利透骨,将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融合在一起,情感鲜明热切。
三、游子在外,羁旅思乡的感情
孟郊《商州客舍》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
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此诗中的作者对雪描绘可谓简洁明了,仅一“壮”字而已,但是就是这个“壮”字,使游子异乡飘零,搅天风雪之中倍感思亲的情感跃然纸上,更加上失路不知所往,自然是胸中愁肠百结了。
四、友人相送的惜别慰藉之情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黄云千里使得白天如同日落黄昏,凛冽的朔风搅动着漫天大雪,寒云之中断雁南飞,送别的情景使人顿生沦落不知所之之感,别有一种凄酸。
可是直率豪爽的肺腑之言让人感到了悲壮和昂扬,慰藉中充满了“天下谁人不识君”、“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和力量。
五、戍守边关决战敌人的冲天豪情
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首诗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其雄壮豪放颇具盛唐之气势,雪野严寒景象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