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密度》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

密度复习教案

密度复习教案

密度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密度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复习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能够应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练、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
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他们的实际
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应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密度的概念,如比较不同材料的重量和体积。

2. 讲解:介绍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密度与物质的紧密程度之
间的关系。

3. 演练: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讨论,加深对
密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合作:安排学生分成小组,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密度概念进
行解决,并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解决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密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
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手段与学时安排:
1. 教学手段:黑板、投影仪、实物模型、计算器等。

2. 学时安排:本教案为一节课的内容,预计用时45分钟。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和作业考查学生对密度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效果
更加理想。

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

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设计时间:2009/12/26计划课时:1课时时间:2009/12/30
课题
《密度》复习课
教材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范例教材简析
首先通过对“密度”概念、公式、单位等的复习,进一步了解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加深对密度的理解和密度概念的定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2. 复习密度的相关知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3.巩固与复习
4.布置作业
3.教师利用投影,投射密度知识结构图,并对密度知识结构进行分析讲解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量体积比问题的练习,并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5.教师利用投影,投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量方法
6、教师引导学生练习
学习方式
实践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大量的练习、训练




问题情景:用“对密度知识知多少?”提问,通过学生参与回答的结论,引入复习的主题;
活动场景: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提问,并进行解题训练。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引入
2.正课
1.教师引入课题,
提问:对密度知识知多少?
7.教师再次回顾密度知识结构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密度知识结构
4.学生练习
5.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6.学生练习
7.作业
3.认识密度的知识结构
4.复习利用比值不变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控制变量法
5.进一步学习密度的测量方法
6.学生进行有关密度问题的解题训练

中考物理复习 第二单元 密度教案 新人教版

中考物理复习 第二单元 密度教案 新人教版
C.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D.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例题4:(20xx山东省荷泽市)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如图所示,主要原因是
A.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
D.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筒壁所受压强较大,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A.用塑 料做炒锅的手柄B.用塑料泡沫表演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C.用水给发动机冷却D.用铜丝做导线
2.(20xx山东泰安)一个瓶子能盛1kg水,可用该瓶子盛1kg下列哪种液体?(已知ρ水银>ρ水>ρ植物油>ρ酒精>ρ汽油)
(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要多少ml?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ml的酱油?(ρ矿泉水=1.0x103kg/m3,ρ酱油=1.1x103kg/m3)
三、举一反三
1.(20xx连云港)下列关于物质的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轮船用钢铁制成是因为钢铁的密度小
B.纳米铜与普通铜相比具有更好的延展性
5.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讲练平台
例题1:(20xx·昆明)通常情况下,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正确的是
A.铜、铁、陶瓷是金属
B.盐水、铝、人体是导体
C.沥青、冰、玻璃是晶体`
2.密度是______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______。
3.水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ρ= 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 密度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测量物体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密度特性。

2. 难点: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密度特性。

3. 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漂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冰和水的密度关系。

2. 探究密度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实验,如橡皮泥、铁块等,总结密度特性。

4. 案例分析:给出实际问题,如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密度教学的主要部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密度概念的引入:通过展示不同体积和质量的物体(如篮球、乒乓球、铁块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关系,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的学习:在讲解密度公式ρ= m/V时,结合具体实例,如水的密度为1g/cm³,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3. 密度特性的探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如橡皮泥、铁块、木块等,总结密度特性。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测量物体质量、鉴别物质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密度知识的重要性。

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质量和密度

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质量和密度
b、测液体密度
1、判断是什么物质,实、空心
2、质量计算
3、体积计算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大的是。
2. 银河系只是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也异常巨大,要表示银河系的大小使用长度单位最方便.
3.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你能举出两种现象支持你的说法吗?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即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⑶体积的测量方法:A: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B: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得出其体积变化,则该体积变化就是该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体积,指不溶于液体或不发生化学反应,注意处理气泡、物体孔隙、化学反应、溶解等现象的问题)ρ物≥ρ液可完全浸入;ρ物<ρ液漂浮.(悬锤法、针压法);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十章密度复习教案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十章密度复习教案
难点
应用密度解决简单问题




一、弄清两个概念:质量和密度
1、质量:(1)单位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单位:斤(2)换算:1吨=千克1公斤=2斤(3)常见物体质量估测
2、密度:(1)计算公式:(2)单位:
思考1、2×103 kg/m3= g/dm3
3、水银的密度是13.6×103kg/m3表示的含义是:
二、会用二个测量工具:天平和量筒
当堂
检测
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克,体积是60厘米3,问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纠错
记载
教学
反思
授课时间间:10年5月总第1时
课题
第十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复习
课型
复习课
共享备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个性备课
教学
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重点
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1、天平:测量质量的常有工具。
结构:使用时要注意的地方,(学生思考回答)
4、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学生思考量筒的单位及使用中要注意的地方。
三、基本知识的简单应用:
1、应用公式求物质的密度:
例1:一块长2m,宽0.5m,厚20cm的金属块,质量是1.78×103kg,求此金属的密度,并说出它是哪种金属?若将它截去1/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是多少?学生解答
2、测量物质的密度:
原理:用量筒测量出体积V,用天平测量出质量M,根据密度的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对规则物体可用刻度尺量出有关长度,再求出体积。

九年级物理密度复习总结教案

九年级物理密度复习总结教案

九年级物理密度复习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密度的复习,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回顾: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 m/V。

2. 密度公式的应用:计算物体的质量、体积;判断物体是否漂浮或沉没;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等。

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实际应用中要考虑温度和状态的影响。

4. 实际问题举例: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鉴别真假黄金、测量物体密度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运用,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难点:实际问题中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和公式。

2. 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回顾密度概念和公式,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讲解: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密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掌握情况。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密度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等,让学生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数据分析: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如身高、体重、年龄等,进行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如测定不同液体的密度、计算物体的浮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密度》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重点:密度
难点:密度
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

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

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

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

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

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

(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三)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

(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设计: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密度
(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三)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ρ=m/v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教学后记: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

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

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