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摘要:依据控制系统与外部能源、结构振动反应信息和动荷载信息之间的关系,结构振动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四类。
本文探讨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energy, structure vibration response information and dynamic load in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can be divided into passive control, active control, the semi-active control and mixed control four catego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在机械、宇航、船舶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其在土工工程界引起广泛兴趣则始于1972 年美籍华裔学者yaoj.t.p(姚治平)对结构控制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
此后,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结构工程学科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被称为土木工程的高科技领域。
一、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分类依据是否需要外界能源, 结构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四类。
1、被动控制被动控制不需要提供外部能量,而通过减震、隔震装置来消耗或转移振动能量,同时阻止振动在结构中的传播,它具有构造简单、造价低、易于维护且无需外界能源支持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土木工程软著题目大全

土木工程软著题目大全以下是一些土木工程软著题目,供您参考:1.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加固技术研究3. 基于GIS的土木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4.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与减震技术研究5. 土木工程智能检测与无损检测技术研究6. 基于人工智能的土木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7. 土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8. 土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9. 基于虚拟现实的土木工程结构仿真与优化研究10. 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安全性评估研究11. 土木工程材料性能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12. 基于机器学习的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识别与预测研究13.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研究14. 基于云计算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15. 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数据处理研究16. 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研究17. 基于物联网的土木工程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18. 土木工程环境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19. 土木工程结构抗风设计与抗风加固技术研究20. 基于大数据的土木工程结构性能评估与预测研究21. 土木工程信息化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22. 土木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23. 基于机器视觉的土木工程结构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24. 土木工程施工噪声控制与减振技术研究25. 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与预制构件安装技术研究26. 基于神经网络的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与修复技术研究27. 土木工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8. 基于数值模拟的土木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29.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与减震技术应用研究30. 土木工程材料耐久性与性能优化技术研究31. 基于大数据的土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32. 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优化研究:人工智能视角下的探索与实践33. 基于BIM和GIS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例3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35.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种创新的实践方法36. 基于机器学习和云计算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种高效的应用模式37. 基于BIM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38. 基于物联网和机器视觉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39. 基于大数据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种前瞻性的技术发展方向40. 基于人工智能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比较好写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比较好写在土木工程领域,选择一个适合撰写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至关重要。
不同的选题方向会直接影响论文的难度、深度和创新性。
在选择土木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时,有一些研究领域相对容易写作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结构可靠性分析结构可靠性一直是土木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通过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可以评估结构在设计寿命内的性能和安全性。
论文选题可以围绕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结构设计参数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结构可靠性与耐久性的关系等展开。
这一领域的研究通常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但是相对来说可以有较明确的研究框架和方法,适合进行深入的探讨。
新型建筑材料应用研究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如高性能混凝土、纳米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可以从材料的结构、性能、应用范围等方面展开探讨,探索新型建筑材料在结构设计、施工中的应用潜力。
这一领域的研究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测试、数据分析等工作,但是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对比展示新型建筑材料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结构振动与控制结构振动与控制是土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结构在地震、风载等外部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和控制方法。
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可以探讨结构的振动特性、振动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不同振动控制算法的比较等问题。
这一领域的研究通常需要进行数值模拟、振动试验等工作,但是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结构振动与控制的实际应用效果。
地下空间工程地下空间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中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之一。
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可以从地下结构设计、地下空间利用、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展开探讨,探索地下空间工程在城市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这一领域的研究通常需要进行地质勘察、施工监测、地下结构安全评估等工作,但是可以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展示地下空间工程的实际应用效果。
结论选择一个适合撰写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对于土木工程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国内土木工程中的TMD应用研究【论文】

国内土木工程中的TMD应用研究摘要:简要介绍了TMD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对国内近两年对TMD在结构创新、参数分析和工程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了介绍,总结TMD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方向,并为TMD在桥梁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振动控制,TMD,被动控制,动力特性引言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MassDamper,TMD),是一种结构形式简单,工作性能稳定的被动耗能装置,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减振与抗震领域。
近年来,大数据科学与计算机性能迅速发展,建筑和桥梁结构中非线性问题的解决取得一定进展;同时,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与高强材料的进一步升级,使得设计方案可以向更高耸,更大跨方向发展,而柔性结构在风和其他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TMD作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可以为结构提供更好的减振与抗震性能,并仍有不断改进的潜力。
1TMD的原理与应用案例TMD作为一个附加系统安装在主结构上,形成耦合系统,可以对系统整体动力特性进行微调,从而改善抗震性能。
早在1909年,Frahm为德国邮船设计的动力吸振器即为TMD 前身。
该结构由质量块和弹簧两部分组成,通过质量块的振动将主结构能量转移,而弹簧对主结构施加的作用力与惯性力相反,可以明显减弱结构振动。
在动力吸振器的基础上添加一个独立阻尼单元即成为传统TMD,阻尼单元通过集中耗能极大提高了对振动的抑制作用。
在TMD的设计阶段,通过调整质量和刚度,可以使TMD频率接近主结构固有频率以达到最佳减振效果。
DenHartog等人在研究中,发现TMD 参数变化时,主结构的动力响应曲线上存在不动点,以此引出关于最优阻尼比和最优频率比的研究。
理论上,TMD为主结构的一个附加质量,其质量增加对减振效果有明显增强,但受限于结构承重能力与布置空间,TMD与主结构的质量比一般不超过5%。
TMD作为被动控制措施,不需要外部供能即可对主结构特定频率的振动进行有效控制;TMD与主结构的结构和功能相互独立,在安装和后期养护时基本不会影响主结构;另外,相对其他主动控制措施的经济性使其得以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
结构振动控制与应用 201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结构振动控制与应用 201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is a crucial aspect of engineering,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结构振动控制是工程学的一个关键方面,特别是在土木工程领域。
Vibration can hav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structures, leading to decreased stability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 振动可以对结构造成有害影响,导致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降低。
It is essential to implement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se impacts and ensure the safety and longevity of structures. 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减轻这些影响并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持久性至关重要。
One of the key methods used in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is the use of damping devices. 结构振动控制中使用的一种关键方法是使用阻尼装置。
Damping devices absorb and dissipate energy from vibrations, reducing the magnitude of oscillations and minimizing the potential for damage. 阻尼装置吸收并消散振动能量,降低振荡幅度,最小化损坏的可能性。
Common damping devices include viscoelastic materials, tuned mass dampers, and passive or active control systems. 常见的阻尼装置包括粘弹性材料、调谐质量减振器以及被动或主动控制系统。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耗能方案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
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术。
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
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置、半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和耗能减震技术。
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
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混合隔震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最近有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
浅谈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

目录0.前言 (1)0.1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用概况 (1)1.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 (2)2.结构振动控制分类 (3)3.各类控制系统构造及性能 (4)3.1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概述 (4)3.1.1 主动控制控制原理 (5)3.1.2 加力方式及加力位置 (7)3.1.3 控制装置 (8)3.2 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概述 (8)4.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算法 (11)4.1 主动控制算法 (12)4.1.2 几种算法的简单介绍 (13)4.2 半主动控制算法 (21)4.3 智能控制算法 (22)5.结构主动、半主动控制系统分析方法及设计方法 (24)5.1 主动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力设计与分析 (25)5.1.1 主动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力设计 (25)5.1.2 主动最优控制力和受控反应特征分析 (26)5.2 结构主动变阻尼和智能阻尼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力设计与分析 (30)5.2.1半主动最优控制力设计 (31)5.2.2系统反应分析 (36)5.3 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力设计与分析 (37)5.3.1主动变刚度最优控制力设计 (37)5.3.2系统反应分析 (40)6.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41)6.1 AMD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41)6.2 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41)6.3 结构主动变阻尼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42)6.4 其他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42)7.研究展望 (43)7.1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43)7.2 结构振动控制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43)8.结语 (43)参考文献 (44)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综述0.前言0.1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用概况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与传统的依靠结构自身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抗地震作用的做法不同,通过在结构中安装各种控制装置,从而达到减小结构地震反应、保障结构地震安全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6・善s.曼s.蓑s.辎4.图6模拟结构阻尼比随TLMD频率比变化曲线模拟结构阻尼比达到极值。
频率比在0.96~0.98区间,即频率比在最优值附近改变±1%时,模拟结构阻尼比变化较为平缓且均在6%以上。
实桥通常采用多重TLMD(MTLMD进行减振,为此在室内进行了MTLMD减振性能试验。
分别将1~4台频率和阻尼均调为优化值的减振器固定到上述模拟结构上进行试验,得到模拟结构阻尼比随TLMD总质量比变化的曲线如图7所示,按TMD 理论计算的相应曲线亦绘于图7。
从图7可知,模拟结构的阻尼比随TLMD总质量比增加而增大,4台TLMD(质量比1.91%时,模拟结构阻尼比达到7.13%,抑振效果非常好。
1~4台TLMD 的试验值与同质量比下的TMD理论计算值比较,模拟结构阻尼比分别提高27%、23%、35%和46%,说明新型TLMD双调谐减振器由于同时具有TLD 和TMD的抑振效能,抑振性能在TMD基础上有大幅提升。
图7MTLMD抑振性能的试验值与TMD理论僵对比3.1.3实桥试验选取九江长江大桥三大拱中2根典型吊杆(C32A32和C10A10,对该新型减振器进行了减振性能实桥试验。
在每根吊杆上安装4台活动质量均为10kg的减振器,如图8所示。
首先撤下吊杆原有TMD减振器,分别进行激振并得到吊杆自身的自振特性;然后安装试验用新型减振器TLMD对吊杆激振,进行新型TLMD减振性能试验;最后对撤下的既有TMD减振器进行检修,使之恢复最佳状态,重新安装到吊杆上进行综合减振性能试验。
试验结果如图9所示。
由图9可知,吊杆C32A32和C10A10在TLMD质量比分别为1.57%与1.56%的情形下,图8新型TLMD实桥安装图9实桥试验结果目标振型阻尼比达到了5.09%和3.58%,阻尼分别提高了50.9倍和35.8倍。
对非目标振型,结构阻尼比也有所提高。
对比原TMD在质量比为1.9%时,目标振型阻尼比为3%左右,TLMD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
TLMD与TMD减振器共同工作时,目标振型的结构阻尼比进一步增加到5.47%和4.98%,非目标振型的结构阻尼比有更明显的提高。
由于九江长江大桥公路面二期恒载变化等因素影响,吊杆频率发生变化,本次减振器的频率根据早期实测频率设计,C32A32及C10AlO实际频率比分别为0.945和o.936,未调节到最优值,抑振效果略低于室内试验。
在准确测试吊杆频率和精确调试TLMD参数的情况下,实桥TLMD减振性能将得到提升。
3.2杠杆质量阻尼器(LMD减振技术随着斜拉桥的大量兴建,斜拉桥的跨度逐渐增大,斜拉索的长径比也越来越大,拉索的刚度、阻尼相应不断降低,通常斜拉索前几阶自振频率在2Hz 以下,未采取减振措施时模态阻尼比在0.1%左右,拉索极易在风、风雨、地震及交通等外界激励下产生大幅振动。
斜拉索振动引起其疲劳损伤与应力腐蚀,还会使过往行人和车辆产生不舒适感和不安全感,影响桥梁的正常运营。
解决斜拉索振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课题。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18桥梁建设2009年增刊2桥梁景观的不良影响小,易于安装、养护,且减振效果更好,是一种更适于超长斜拉索的振动控制的“广谱”减振器。
A大样参[1]考文献:W,BergmanLA,CaugheyTK,以a1.andHousnerGStructuralControl:Past,PresentFuture[J].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ASCE,1997,123(9):897—971.[2]PertersenNR.DesignofDampers.StructuralLargeScaleTunedMassControl[M].North—HollandSMPublishingCo,1980:581—596.[3]顾金钧,赵煜澄,邵克华.九江长江大桥应用新型TMD抑制吊杆涡振[J].土木工程学报,1994,27(3):图1lLMD一斜拉索系统室内模拟试验整体布置2—20.(GU采用复模态分析法对有LMD试验索的减振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如图12所示。
Jin-jun,ZHA0Yu—cheng。
SHAOKe-hua.Sup—onpressingVortex-InducedVibrationHangersofaJiu‘ jiangChangjiangRiverBridge,UsingCivilEngineeringNewTypeofTMD[J].ChinaJournal,1994,27(3):2—20.inChinese)[4]汪正兴,任文敏,苏继宏,等.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参数优化的一种改进算法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2005,22(5):26—30.(WANGZheng-xing,RENWen-min,SUJi—hong,da1.AnImprovedtionof阶披AlgorithmforParameterOptimiza—MTMDandItsApplication[J].EngineeringMechanics,2005,22(5):26—30.inChinese)图12有LMD试验泵前15阶对数衰减翠实测值与计算值的对比[5]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一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Ito由图12可见,安装LMD后,试验索前15阶对数衰减率艿从0.005提高到0.04~o.12,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斜拉索振动控制上需要提供较大附加阻尼的4~6阶艿值可达0.11左右,通常刚性连接的粘性剪切阻尼器(VSD)对斜拉索提供的最大附加阻尼仅约0.06,可见与VSD相比,LMD具有更好的整体减振效果。
M.MeasuresAgainstWind—InducedVibrationsofofStructuresCongresstSTBridge[C]//ProceedingsDiv,ASCE,1987.[7]FujinoY.RecentResearchandDevelopmentInducedVibrationsandControlofonWind.JapanBridgesin[c]//Proceedingsonof4thEastAsia—PacificConferenceStructure.Engineering&Construction.Seoul.Korea,1993,I:43—48.[834结论BauerHF.OscillationsofImmiscibleLiquidintangularaRec—Container:ANewDamperforExcitedStruc—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日益成为工程界高度关注的课题,包括被动与主动控制在内的结构振动控制方法逐渐获得广泛的应用。
TMD与TLD对结构风振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新型液体质量双调谐阻尼器(TLMD)兼具TMD与TLD的优点,便于调谐,减振效果与耐久性更好,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调谐式减振器;与通常斜拉索减振器相比,LMD对,。
、tures[J].Sound&Vibration,1984,93(1):117—133.SakaiF,TakaedaS,TamakiT.TunedLiquidColumnDamper—NewTypeDeviceforSuppressionofBuildingVibration[c]//Proceeding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igh—RiseBuildings.Nanjing,China,1989:926—931.(下转第25页)万方数据钢桥构造的疲劳开裂分析党志杰25●●●'●'’●',-’●’-,’,,'',-’-’’’’●,'’'’’'’,’,●●,-’●●●,'m-m●●''●I●,,''’',''●’,●-',,●●,,●’-’-'-’'','(上接第18页)[10]FujinoY,YoshidaY.Wind—InducedVibrationandControlofStructural1025.Trans—TokyoBayCrossingture注:D、E、E’为《美国公路桥设计规范》中细声疲劳抗力分类。
Engineering,1996,122(2):187—192.zBridge[J].012一E13]CHENQ,WANGXY,NIYQ,etⅡz.FieldonEngineering,2002,128(8):1MeasurementsWind—Rain—InducedandwithoutVibrationofBridgeCableswithof3rdMRDampersFc]//onE11]汪正兴.阻尼减振技术及其在桥梁与塔式结构中的Proceedings应用[J].桥梁建设,1999,(4):22—25.(WANGZheng-xing.Vibration—DampingTechniquesandTheirApplicationstoWorldConferenceStructuralContr01.Como,Italy,2002:7—12.[14]汪正兴,任文敏,陈开利.斜拉索杠杆质量减振器的减振分析[J-i.工程力学,2007,(11):153—157.Zheng—xing,RENonBridgesandTowerStruc一tures[J].BridgeConstruction,1999,(4):22—25.(WANGinChinese)AnalysisWen—min,CHENKai—li.InclinedCableVibrationSuppressionU一[12]PattenWN,SackR,HeQ.ControlledSemi—ActivesingLeverMassDamper[J].EngineeringMechanics,HydraulicVibrationAbsorberforBridges[J].Struc一2007,(11):153—157.inChinese)万方数据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汪正兴,王波,李东超, WANG Zheng-xing, WANG Bo, LI Dong-chao 中铁大桥局集团桥科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34 桥梁建设 BRIDGE CONSTRUCTION 2009(z2 参考文献(14条 1.Ito M Measures Against Wind-Induced Vibrations of Bridge 1987 2.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 2003 3.汪正兴;任文敏;苏继宏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参数优化的一种改进算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工程力学 2005(05 4.顾金钧;赵煜澄;邵克华九江长江大桥应用新型TMD抑制吊杆涡振 1994(03 5.Pertersen N R Design of Large Scale Tuned MassDampers.Structural Control 1980 6.汪正兴;任文敏;陈开利斜拉索杠杆质量减振器的减振分析[期刊论文]-工程力学 2007(11 7.CHEN Z Q;WANG X Y;NI Y Q Field Measurements on Wind-Rain-Induced Vibration of Bridge Cables with and without MR Dampers 2002 8.Sakai F;Takaeda S;Tamaki T 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r-New TypeDevice for Suppression of Building Vibration 1989 9.Bauer H F Oscillations of Immiscible Liquid in a Rectangular Container:A New Damper for Excited Structures[外文期刊] 1984(01 10.Fujino Y Rec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WindInduced Vibrations and Control of Bridges in Japan 1993 11.Patten W N;Sack R;He Q Controlled Semi-Active Hydraulic Vibration Absorber for Bridges 1996(02 12.汪正兴阻尼减振技术及其在桥梁与塔式结构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桥梁建设 1999(04 13.FujinoY;Yoshida Y Wind-Induced Vibration and Control of Trans-Tokyo Bay Crossing Bridge[外文期刊 ] 2002(08 14.Housner G W;Bergman L A;Caughey T K Structural Control:Past,Present and Future[外文期刊] 1997(0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何敏.王建国地震激励下桥梁振动控制系统的非参数辨识方法研究[会议论文]-2007 2. 谭莹桥梁施工中的振动控制[期刊论文]-国外桥梁2000(4 3. 王琪.胡如夫调谐阻尼器在内圆磨床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煤矿机械2001(8 4. 史家钧.金平减振装置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会议论文]-1998 5. 刘磊.卢文良.LIU Lei.LU Wenliang 铁路桥梁体外预应力索的横向振动控制[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6(12 6. 曾攀.闫贵平.郑云地震激励特性对隔振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噪声与振动控制2001,21(2 7. 朱保兵.李国强.于洪刚.江锡虎.董震.ZHU Bao-bing.LI Guo-qiang.YU Hong-gang.JIANG Xi-hu.DONG Zhen 刚性拉索横向振动控制的模态等效方法[期刊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 8. 罗登贵.雷静雅.周祥瑞.付李宁.徐家云.Luo Deng gui.Lei Jingya.Zhou Xiangrui.Fu Lining.Xu Jia yun 相邻结构基础隔震和层间减震研究[期刊论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28(6 9. 刘刚亮.王中文.刘宏波.汪正兴应用大型TMD抑制崖门大桥RC桥塔的抖振响应[期刊论文]-世界地震工程 2002,18(210. 徐自国.马明.肖从真.Xu Ziguo.MaMing.Xiao Congzhen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光塔舒适度分析及TMD振动控制研究 [期刊论文]-特种结构2008,25(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ljs2009z20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