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1)

合集下载

机械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机械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机械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引言机械振动是在工程中常见的现象,它会对机械设备的运行和使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一直在研究机械振动控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

本文将探讨机械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案例。

一、机械振动的原因机械振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不平衡、不对中、悬挂刚度不足、传动系统问题等。

这些原因会导致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严重时会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研究机械振动控制技术至关重要。

二、机械振动控制技术的分类机械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

主动控制是指通过加入外部力或调节系统参数来抑制振动;被动控制则是通过设计和运用特殊结构和材料来消除振动。

三、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在主动控制技术方面,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算法,如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等。

这些技术能够根据振动信号的特征和设备的工况来实时调整控制参数,从而减小振动幅值。

另外,一些先进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发展也为主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支持。

例如,惯性力传感器和微型电机可以用于实时检测和调节系统的振动状态,从而实现系统性能的优化。

四、被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案例被动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特殊结构和材料来消除振动。

例如,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振动能量来减小振动幅值,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桥梁领域。

另外,弹性支座和隔振器也可以通过改变系统的固有频率来减小振动。

在汽车工程中,被动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汽车的悬挂系统多采用弹簧和减振器的组合,通过调节弹簧的刚度和减振器的阻尼来减小车身的振动。

五、机械振动控制技术的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机械振动控制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振动控制的精度和效率。

另外,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也为制造更加先进的振动控制装置提供了可能。

六、结论机械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解决机械设备振动问题的重要途径。

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振动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无论是在工业、交通、建筑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无法完全避免振动的存在。

然而,过大或者过频的振动会对机器和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威胁,需要通过振动控制技术来进行解决。

振动控制技术是先进科技与工程学领域相互结合的产物,其研究与应用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振动控制的概述机器、建筑和车辆等都受到震动的影响,如果在机器运行或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振动过大或者震动频率恰好与其固有频率相等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机器设备、建筑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

振动控制技术是研究和应用震动控制方法来减少振动传递或使振动得到衰减的技术。

振动控制技术包括有源控制、半主动控制、被动控制、结构优化控制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机器设备、建筑结构、车辆以及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等领域。

2.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振动控制技术需要对振动的传递途径和振动产生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找到合适的振动控制方法。

其中,振动的发生与传递的途径有三种,分别为固定体间的直接传递、空气体间的传递以及介质体间的传递。

而控制振动的方法主要包括减振和阻尼两种。

减振是指采用吸收振动能量的方法,来消除角度振动。

常见的减振方式有阻尼器、防震垫、减振墙等。

阻尼对振动的影响是使振动系统的振幅持续减小,最终消失,常用于减少振动的衰减率。

而与减振相反,阻尼器的作用主要在于使振幅消失,是一种主动控制振动的方法。

干涉控制是在机体附加干涉器,引入力或者抗力滞后于振动,通过控制干涉器的大小以改变振动的响应。

干涉控制的特点是易于实现,控制效果中等,常用于小型装置在频率调节范围内的精确调音。

3.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由于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振动,所以在现代化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交通工具领域,如船舶和飞机方面,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消除和抑制机械振动,增加机器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建筑结构上,通过合理地设计结构、减振、阻尼措施等方法,可以使得建筑物在地震和自然振动等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振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在生活中,振动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是汽车行驶时的振动,还是建筑物发生的震动,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影响。

为了对振动进行有效地控制,振动控制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应用的领域。

振动控制技术是指利用控制手段对振动进行有效控制和减小的技术。

它主要包括主动控制技术、被动控制技术和半主动控制技术三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主动控制技术是一种利用主动控制器强制调整物体振动状态的技术。

在振动系统中,主动控制技术可通过电磁、电液、压电等执行器产生力或负载来实现主动控制,从而调节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例如,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制造几乎没有抖动的摄像机稳定器或抑制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动力学反应。

被动控制技术是指利用从物体结构中提取的动能或势能来制造负载,以减弱系统的振动的技术。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杆、杆件、悬臂桥和拱桥等结构中,以抑制系统的振动。

半主动控制技术是一种介于主动控制技术和被动控制技术之间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改变行驶路线等弱化机械振动,从而实现对机械系统振动的抑制。

例如,在汽车行驶时,车身振动可以通过变化车轮尺寸来抑制。

在这些控制技术中,各种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加速度计和力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振动状态。

通过这些感应器,可以实时监测振动状态,并利用控制器实现控制。

此外,振动控制技术还涉及到多领域的应用。

在工程领域,可以利用振动控制技术来稳定飞机翼或提高机器精度。

在医学领域,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于控制听力助听器或制造带有振动控制的假肢。

此外,还可以将它用于制造跑鞋减震设备和智能床垫等。

总的来说,振动控制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在各种领域中实现振动的控制和减小。

未来,振动控制技术将继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以便使更多的机器和设备可以更加平稳和安全地工作。

振动控制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在现代机械设计领域,振动控制技术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机械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复杂程度的提高,振动问题逐渐成为影响设备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效的振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工作精度和稳定性,还能降低噪声、减少疲劳损伤,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振动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

在机械系统中,振动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旋转部件的不平衡、往复运动的惯性力、外部激励等。

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对机械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在机床加工中,振动会导致加工精度下降,表面粗糙度增加;在车辆行驶中,振动会影响乘坐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在桥梁和建筑物中,振动可能会引发结构疲劳和破坏。

为了控制机械系统中的振动,工程师们采用了多种振动控制技术。

其中,被动振动控制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被动振动控制是通过在机械系统中添加一些被动元件,如阻尼器、弹簧等,来消耗或转移振动能量,从而达到减振的目的。

例如,在汽车悬架系统中,通常会安装减震器,通过阻尼作用来减少车身的振动。

在桥梁结构中,常常会设置一些减震支座,利用橡胶等材料的变形来吸收振动能量。

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则是一种更为先进和有效的方法。

主动振动控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机械系统的振动状态,然后由控制器根据监测到的信息计算出控制信号,驱动执行器产生与振动相反的力或位移,从而抵消振动。

主动振动控制系统通常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三部分组成。

传感器用于测量振动信号,常见的有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控制器负责对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计算出控制策略;执行器则根据控制器的指令产生相应的控制力或位移,常见的执行器有作动器、电磁铁等。

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卫星的结构中,为了保证其光学仪器的精度,通常会采用主动振动控制技术来抑制卫星在发射和运行过程中的振动。

在光刻机等高精度制造设备中,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摘要:结构的振动控制是一个应用领域相当广泛的问题,不仅产生振动的根源的种类繁多,而且消除和降低振动的方法也很多,所谓的结构振动控制是指通过某种方法使结构的动力响应控制在工程所容许的范围内,不至对结构和设备造成损害,对人造成不适。

关键词: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原理;应用1被动控制所谓的被动控制,它是指的一种无需借助任何外来能源,只要在结构的某部位添加一个子系统,或者是通过对于结构之中的某些构件的结构体系进行适当的处理,从而使得整个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发生改变。

如果采用被动控制的方式,其主要的优势就在于构造较为简单,而且其造价也相对低廉,在使用的过程中,保养和维护都十分的容易,应用该方式不需要其它的能源支持,所以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这种方式已经开始得到运用。

被动控制又可以分成隔震、吸振和耗能三种控制形式。

1.1基础隔震所谓的基础隔震,就是指的通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专门的隔震消能装置,使得地震能量在向上传输的过程中能够被吸收,有效地减轻上部结构的振动。

基础隔震能够降低结构的振动频率,但只能对高频地震波产生效果,因此不适用于高层建筑,主要被应用在短周期的中低层建筑与刚性结构上。

1.2吸振隔震而吸收隔震则是指的在主体结构之上附加一个吸振器子系统,通过这个子系统来对于振动的能量进行吸收,从而有效地减少主结构的振动。

就吸振器而言,它自身也是一个小型的振动系统,其主要是由质量系和弹簧系所构成的,其质量系能够产生惯性力,而这一惯性力可以作为控制力,然后再利用弹簧系使得这一个控制力作用到主结构之上。

一般情况下,吸振器都是配合粘滞阻尼器共同进行使用的。

其中,被动协调质量阻尼器(TMD)、摆式质量阻尼器等是质量系为固体的阻尼器,其中的TMD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和桥梁上。

而摆式质量阻尼器则主要是用来对于高层建筑的振动加以控制,一般摆式质量阻尼器可以分为摆锤式、环状式以及倒置式集中类型。

当然,除了固体质量系的阻尼器之外,液体质量系的阻尼器也非常常见,比如说调谐液体阻尼器(TLD)、液压阻尼系统(HDS)、油阻尼器、质量泵等。

振动控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引言:机械系统中的振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工程师们头痛的难题之一。

振动不仅会影响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和工作环境的恶化。

因此,振动控制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振动控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并介绍其中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技术。

一、振动控制的意义振动是机械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不平衡、摩擦、冲击等。

无论振动的来源如何,都会给机械系统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振动会导致噪音,影响工作环境的安静和舒适程度。

其次,振动会对机械设备产生磨损和破坏,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振动还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控制振动成为了机械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振动控制的方法在机械系统中,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控制振动。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方法。

1.被动控制方法被动控制方法是指在机械系统中添加一些被动元件,如吸音材料、阻尼器等,来减小振动的能量。

这些元件可以通过吸收振动能量、减小共振峰值等方式来实现振动控制。

2.主动控制方法主动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在机械系统中添加一些主动元件,如振动传感器、执行器等,来实现振动的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方法可以根据振动信号进行实时反馈和调整,从而减小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3.半主动控制方法半主动控制方法介于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之间,它通过在机械系统中添加一些半主动元件,如电液伺服阀、智能阻尼器等,来实现振动的控制。

半主动控制方法相比被动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从而提高振动控制的效果。

三、振动控制的实际应用振动控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将以汽车振动控制为例,介绍振动控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汽车是一个振动系统,它需要进行振动控制以提高行驶的平稳性和乘坐的舒适性。

在汽车中,可以使用被动控制方法来减小振动的能量。

比如在轮胎和车身之间添加减振器等元件,可以起到缓冲和吸收振动能量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使用主动控制方法来实现振动的主动控制。

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振动,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交替运动。

振动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机械设备的工作,还是建筑物的使用,都会伴随着振动的产生。

然而,长期的振动对于设备和结构体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控制振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振动控制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消除或减小系统自身产生的振动以及外界干扰引起的振动的技术手段。

主要涉及机械、结构工程领域,应用于原子能、航空航天、自动化、船舶、电力、机车车辆等多个领域。

一、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目前,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

主动控制是指根据结构振动的实时信息,通过激活装置向系统提供相应的反馈信号,以减小系统振动。

被动控制是指一些被动元件的应用,例如减振器、阻尼器等,将系统的振动降低到最小。

在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一些经典的振动控制方法。

其中,震动源控制方法是一种控制机械系统振动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会在系统上添加一些激活器进行震源控制,使得机械体系避免或减少振动。

此外,也有一些方法是通过在系统上加上某些阻尼装置或材料,来干扰振动的能量传递,达到控制振动的目的。

二、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振动控制技术在众多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领域:1. 航空航天振动控制技术在飞机等飞行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在飞行的过程中,飞机会受到气流和飞行状态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

这些振动会影响飞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应用振动控制技术,可以减小飞机的振动,提高飞机的安全性。

2. 建筑结构在建筑结构中,振动控制技术可以被应用到地震抗震、桥梁工程、高层建筑、医院和实验室等领域中。

通过在建筑物上添加减震、阻尼装置等可以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振动,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系数。

3. 能源在能源领域,振动控制技术被应用到振动发电机和振动能量回收器等设备中,实现了振动能的回收和转化。

4. 交通运输在交通运输领域中,振动控制技术被应用到各类车辆、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中。

振动控制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振动控制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振动的场景,比如车辆行驶时的颠簸和震动,飞机在空中的震动和抖动等等。

这些都是由振动引起的,如果振动控制不好,会对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几种方法: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是指通过激励与反馈系统实现力的控制,从而改变系统的振动特性。

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用得最多,可提高振动控制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被动控制是指在系统中安装缓冲器、阻尼器等装置,利用其阻碍或吸收能量的性质来减小振动。

这种方法实现简单,但控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半主动控制是指结合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方法。

通过某种能量转换装置,将被动装置所吸收的能量部分以较小功率反馈给系统,从而实现能量的控制。

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振动控制技术在许多工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和航空航天等。

在机械制造领域,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控制机械设备的振动情况,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在车间制造过程中,加工机床的准确度可以通过振动控制技术大大提高,确保产品出厂质量。

在交通运输领域,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于减少汽车和飞机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和震动。

例如,汽车的悬挂系统和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都使用了振动控制技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领域,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于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等自然灾害中的震动。

例如,大桥、高楼等建筑物在设计中加入了振动控制装置,确保其在强烈震动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航空航天领域,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于减少飞行器在空中的抖动和震动,并提高其空气动力学性能。

例如,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结构材料与结构处理等方面都使用了振动控制技术。

总结振动控制技术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的技术领域,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振动控制方法和技术装置,并且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手段,以满足不同领域的振动控制需求,为社会和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ωn
1 − 2ξ 2
此时加速度响应出现最大振幅,加速度发生共振。 最大振幅为为:A = 课后推导ω2X的极值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22
A0 2ξ 1 − ξ
2
A = ω2X
0 n
0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18
课 件 仅 供 学 习 复 习 之 用 , 请 勿 它 用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7
引言
振动是一种普遍存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现象。 大多数振动有害 动态变形 振幅大 结构疲劳破坏、磨损缩短使用寿命, 降低功能、污染环境 损坏健康 动应力 交变 避免有害振动 设计阶段(CAD) 分析其动态性能 预估其动态响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针对具体工况——隔离、减振——抑制振动在许可范围内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8
振源概述
机器设备中典型激振
课 1.
旋转质量不平衡
转子(旋转的部件)质量中心与其回转轴线不不重合, 产生惯性离心力,构成谐波激振。方向 离心 f (t ) me 2 or f (t) me 2 sin 离心力 m —— 转子质量 e —— 偏心距 w —— 转子的角速度 激振力
X = F0 k 1 (1 − λ 2 ) 2 + (2 ξλ ) 2
由于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振幅X、ωX、 ω 2X 是随着频率比λ而变化的,因此:
复(1)
位移幅值X极值条件为:(可通过 1/X 极值条件求得)
d (1 X ) d = [(1 − λ2 )2 + (2ξλ)2 ] = 0 即 dλ dλ
位 移 速 度 加 速 度 的 幅 频 图
16 14 12 10 8 6 4 2 0
加速度A
速度V 位移X
0 1 2
ωn 1 − 2ξ
2015/3/31
2
ωn
3
4
ωn
1 − 2ξ
2Hale Waihona Puke ω5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23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全响应分析
简谐激励下的响应 :
x(t) = e
−ξωnt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单自由度强迫振动响应:
x(t) = e-ξωnt (x0 cosωdt + x0 + ξωn x0
ωd
sin ω dt) + X sin( ωt −ψ ) +
(强迫振动,稳态振动)
(自由振动,瞬态振动)
Xe-ξωnt [sin ψ cosωdt +
ωn (ξ sin ψ − λ cosψ ) sin ω t] d ωd
x
e ωt
k
c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28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基础简谐激励下的受迫振动 在许多工程实际情况中,系统受到的激励 来自基础或支承的运动。例如: 车辆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的车体振动; 车体振动引起车内仪表和电子设备的振动; 地震引起的建筑物振动。
稳态响应分析
jωt 用复数法求解x2:令 x2 (t ) = Im( Xe )
代入微分方程
mx+ cx+ kx = F0 sin ωt
得:
1 1 F0 F0 = X= 2 2 m ω n − ω + j2ξωnω k 1 − λ2 + j2ξλ F0 1 = e− jψ = Xe− jψ k (1 − λ2 )2 + (2ξλ)2
17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线性系统稳态强迫响应的特点: (1)响应是频率等于激励频率, 相位滞后于激励力的简谐振动。 (2)响应的振幅及响应与驱动力的相位差 与m 、c、k、F0、ω有关,与初始条件无关。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8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讨论 : 振幅放大因子 与 极值条件 振幅放大因子 频率比:
λ = 1 − 2ξ 2
2
此时位移响应出现最大振幅,位移发生共振。 位移共振频率为: ω = λωn = 1 − 2ξ 最大振幅为:
2015/3/31
ωn
X=
X0 2ξ 1 − ξ 2
X 0 = F0 k
20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课 件 仅 供 习 学 复 习 之 用 , 请 勿 它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29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例题:
支承端的运动: xs = a sin ωt 求系统的微分方程及稳态解。
解: 系统的微分方 程为:
mx+c(x − xs) + k(x − xs ) = 0
(相对速度()相对位移)
是相对地球坐标系的,但是求弹簧力和阻尼力必须用相对坐标。
路面不平对汽车悬挂激励 海浪 风力 地面传至机器设备的振动激励 判定主要激振源的方法 实测振动信号 分析其频率、幅值及特点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1
隔振原理概述

基本原理
在振源和需要防振的机器或仪器之间放置具有弹性性能的 隔振装置 变刚性连接为弹性连接使振动能量被隔振装置吸收 防止和减弱能量的传播
(a1 cosωdt + a2 sin ωdt) + X sin( ωt +ψ )
初始条件: x(0) = x0 , 得到:
x(0) = x0
a1 = x0 − X sinψ
a2 =
x0 + ξωn x0
ωd
ωn − X (ξ sin ψ + λ cosψ ) ωd
24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30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 xs=asinωt 代入化简得到:
mx+cx+ kx = kasin ωt + caω cosωt
(激励力) 表明由于支承运动使质量受两部分激励力的作用: 一部分是通过弹簧传递过来的力 kxs,相位与xs相同;
(a1 cosωdt + a2 sin ωdt)
为对应齐次方程
mx+cx+ kx = 0
在欠阻尼情况下的解。
x2(t)
稳态响应(特解) x 2(t) = X sin( ωt +ψ )
为强迫振动下系统的特解。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5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3
隔振原理概述
(2)消极隔振
为降低周围振源对需要防振设备的影响,将设备与支撑隔离 开来,使设备的振动小于支撑的振动,称为消极隔振。
消极隔振典型的例子为精密机床或安装在机床上的精密仪表。 在机床和地基之间加上隔振器,使机床振动小于地基振动。
(2) 速度幅值ωX极值条件 同理可以求得,速度共振频率为:ω

n
此时速度响应出现最大振幅,速度发生共振。 最大振幅为为:V = V0 课后推导ωX的极值

V0 = ωnX 0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21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3) 加速度幅值ω 2X极值条件 加速度共振频率为: ω =
按隔振的目的分类:
积极隔振: 本身是振源,与支撑隔离,减少传至支撑的 力,并使本身振动减少。 消极隔振: 本身不是振源,减少支撑传给它的振动。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2
隔振原理概述
(1)积极隔振
对本身是振源的设备,为降低它对周围其它设备的影响, 将它与支撑隔离开,减少它传给支撑的力,并使设备本身的振 动减少,称为积极隔振。 例如:在精密机床上,电机是振源,若直接刚性安装,电机 的振动和激振力全部传给机床。 通常在电机和机床间加入由弹簧和阻尼组成的隔振器,使 传到机床的力少于激振力。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26
单自由度系统响应特征回顾
瞬态响应(即过渡阶段)时间的长短主要决定 于阻尼的大小。阻尼小时,瞬态振动衰减的时间 就长。瞬态振动结束后,系统只做稳态振动。 以下讨论阻尼比ξ=0的情况。 当ξ=0,则稳态响应初相ψ=0,由全响应公式得:
F0 (sin ωt − λsin ωnt) x(t) = x0 cosωnt + sin ωnt + 2 k(1− λ ) ωn 当初始条件 x0 = 0, x0 = 0 时,有: F0 (sin ωt − λ sin ωnt) x(t) = 2 k(1− λ )
简谐激励的稳态速度响应为:
v2 (t) = ωX cos(ωt −ψ ) = ωX sin( ωt −ψ + ) 2
简谐激励的稳态加速度响应为:
π
π a2(t) = ω X cos(ωt −ψ + ) = ω2 X sin( ωt −ψ + π )
2
2
2015/3/31
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s,相位比xs超前 π 2。 另一部分由阻尼器传递过来的力 cx
mx+cx + kx = kasin ωt + caω cosωt = B sin( ωt + 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