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论文

合集下载

桩筏基础设计范文

桩筏基础设计范文

桩筏基础设计范文桩筏基础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工程设计方案,用于解决土壤承载力较低、沉降变形大的问题。

下面是一份桩筏基础设计范文,供参考。

一、工程背景和目标:城市规划建设了一座高层建筑,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需要进行桩筏基础设计。

设计目标是确保基础的承载力满足建筑物的荷载要求,并控制基础的沉降变形在合理范围内。

二、土壤调查和分析:对工程所在地进行全面的土壤调查,包括土壤采样和实验室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地下土层的厚度、类型、黏性和承载力等参数,以及地下水位和地震活动等特点。

三、桩筏基础形式选择:根据土壤调查结果和建筑物的要求,选择桩筏基础形式。

考虑到土层较浅且承载力较低,决定采用桩筏基础。

同时,基础的类型为刚性桩筏基础,以确保基础的刚度和承载力。

四、基础尺寸计算:根据建筑物的荷载要求、土壤承载力和基础形式选择,进行基础尺寸计算。

首先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和地下土壤的承载力计算出单个桩的承载力,然后根据单个桩的承载力计算桩的数量和间距。

五、桩筏基础设计:根据基础尺寸计算结果和土壤条件,进行桩筏基础的具体设计。

设计桩的直径和长度,确定桩的材料和制作工艺。

根据桩的数量和间距,设计桩筏的尺寸、厚度和布置方式。

六、基础施工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制定基础施工方案。

包括桩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等。

考虑到基础的稳定性,决定采用预制桩的施工方法,并在地下土层泥层上设置钢板桩。

七、基础检测和监测:在基础施工过程中,进行基础检测和监测。

对桩的制作质量进行抽检,确保桩的质量和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对基础的沉降和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

八、基础验收和报告:在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基础验收和报告。

对基础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编制基础设计报告,包括设计方案、计算结果、施工方案和监测数据等。

九、风险控制和优化: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根据施工和监测数据,进行基础设计的优化和改进。

浅析筏板基础优化设计

浅析筏板基础优化设计

浅析筏板基础优化设计筑空间内不允许设置太多的内墙,这就限制了箱型基础的使用。

筏板基础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地基的承载能力,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还能满足地下空间的使用要求,所以筏板基础成为当前最理想的基础形式。

下文中,笔者将从筏板基础设计分析、优化设计方案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筏板基础设计分析;优化设计筏板基础本身是地下室的底板,厚度较大,有良好的抗渗性能。

由于筏板刚度大,可以调节基础不均匀沉降。

加之筏板基础不必设置很多内部墙体,可以形成较大的自由空间,便于地下室的多种用途,因而能较好地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一.筏板基础设计分析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基础所承受的荷重,必须小于地基允许的承载力,以保证工程的安全;二是要对基础的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限值内,避免上部结构出现损坏;三是在新建房屋时,要分析对自身和周围房屋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是以安全为前提,考虑建筑的经济效果。

此外,要想建筑工期短、费用低,就不能够仅考虑基础,还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监造和运行。

在基础选形时,必须全面考虑、分析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强度和施工顺序,对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基础沉降和差异沉降做出准确的评估。

1.桩筏基础桩筏基础是桩基础和筏板基础的合称,属于混合基础形式,桩不是结构基础,是人工地基,而筏板是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基础。

桩在筏板的下面,桩和筏板共同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

筏板基础可成片覆盖于建筑物地基的较大面积,整体刚度大,满足软弱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减少地基的附加应力和不均匀沉降,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桩具有竖向承载力高、沉降量小、稳定性好、便于机械化施工、适应性强等特点。

将二者结合起来,能保证在承担上部建筑结构荷载的同时,更能有效的控制基础沉降,同时可以承受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引起的巨大水平力,抗倾覆能力强,因此桩筏基础作为承担大荷载结构一种基础形式具备较突出的优势。

【独家】桩筏基础设计研究

【独家】桩筏基础设计研究

摘要:在上部竖向荷载对地基产生的应力分布很不规则导致筏板基础形心与结构重心距离很大,通过不均匀布置摩擦桩,采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复合基础调整基础荷载重心,从而使筏板形心与上部结构重心基本重合,本文介绍了一种设计经验,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桩筏基础;不均匀布桩;补偿平衡法;桩土相互作用1工程概况自沙花园1#楼,地上主楼十四层,裙楼四层,地下室二层,框架剪力墙结构。

2002年五月开始设计。

拟建场地从上至下分别人工填土、粉质粘土或含砾质粘土、中粗砂、卵石、粉细砂、粉质粘土、中粗砂、卵石、残积粉质粘土、强化粉砂岩、中风化粉砂岩。

粉细砂位于基底0.5~1.5m,厚2~3m,中风化岩位于基底约25m。

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故需进行综合考虑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满足既安全又经济的要求。

2基础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时拟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然而在基坑护壁桩开挖过程中发现位于地面下11m左右的粉细砂极不稳定,在土体自重压力作用下,粉细砂自然上涌,10h最大上涌达2m。

护壁桩施工虽然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了粉细砂上涌,但代价太高。

建设方要求基础设计采用其它方案,经研究拟采用筏板基础。

然而该工程位于山坡上,勘察方及建设方担心过大的基底压应力可能会导致粉细砂从地势较低处涌出,要求作用在粉细砂土层上的最大压应力不能超过200kPa,该应力值与土体的自重应力基本相当。

通过对上部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主楼部分由于层数多且抗震墙基本布置在主楼部分,导致基底压应力远超过允许值(除非筏板向四周扩展得很大)。

而裙楼部分对地基产生的压应力即使在人防荷载作用下亦不到200kPa。

由于受到基底最大压应力的及场地范围影响,必须采用桩筏。

3补偿平衡法作为本工程设计的注册结构工程师,本人查阅了国外类似工程的设计文献,决定采用文献中的基础设计方法-补偿平衡法。

经过计算,结构下部六层荷载由地基土承担,六层以上的荷载由桩基承担。

这种方法参考了桩土共同作用,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使桩基与天然地基互补,采用控制沉降的方法将上部荷载由桩和筏板共同互补承担,使桩的数量及筏板的厚度得以减少,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论述某工程桩筏基础设计方案

论述某工程桩筏基础设计方案

论述某工程桩筏基础设计方案摘要:本文通过实际工程的桩基设计,综合分析桩型和不同直径的桩、底板的取值与经济指标关系,阐述了荷载折减、单桩抗震竖向承载力以及桩筏共同作用的问题。

关键词:桩筏基础;桩基设计;荷载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diameter pile type and pile and floor, with the value of economic indicators relation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oad reduction, single pil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ile raft seismic vertical and work together.Key words: the pile raft foundation; Pile foundation design; load1.工程概况1.1该工程是集商场、办公、宾馆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楼, 主楼为21层, 裙房为4~7层, 整个建筑物总高度为90.25m , (自室外地坪算起) , 其中主楼高75.25m , 屋面塔楼高15m, 主楼的平面形式如图1所示, 主楼的结构为框—筒结构体系, 主楼设地下室一层, 地下室底板标高为- 5.07m。

图1主楼平面1.2场地工程地质概况:工程场地属三类场地,地基土为多层结构, 比较均匀, 同一土(岩)层性质变化不大, 地下水埋深在 1.00m 左右,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所示。

表1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2. 桩基设计参数根据场地、建筑功能特点以及工期要求,工程采用桩筏基础, 筏板厚1.60m , 柱下承台厚1.70m , 采用500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 设计桩长为25m , 桩顶控制标高为- 5.42m (以底层室内地坪标高为±0.00 算) , 桩尖进入⑥土,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2300kN。

桩筏基础的分析与优化设计(1)

桩筏基础的分析与优化设计(1)

桩筏基础的分析与优化设计作者:张显裕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9期摘要:桩筏基础在各种基础形式中整体性能较好,具有很大的刚度,其在提高竖向承载能力和调整不均匀沉降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因此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选型中被大量选用。

本文根据实际案例分析桩筏基础的设计方法,希望大家指导交流。

关键词:桩筏;基础;设计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1.项目概况某项目位于工业园区,项目分为南北两区,含A、B、C、D、E、H、P、Q 共计8个地块。

地块上南北两区共包含7栋高100~200m 的主裙连体高层,其中裙房为2~7层; 地块下的南北两区分开,但均为超长超宽的地下空间,层数为3~4层,埋深约为-16.35~-20.95m。

地上建筑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体系,裙房、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

2.基础方案选型由于本工程的南北两区均由多幢高层主楼、附属裙楼、地下商业及车库等组成并统一设置于连通的大底盘上,尺寸巨大,为超长超宽结构(每层地下室约7 万m2)。

基础各部分(高层主楼区域、裙楼区域、纯地下室区域)位于饱和软土中,基底荷载差异很大,桩基的布置对基础的内力和挠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控制差异沉降显得尤为重要。

现以南区为例进行分析。

南区(含D、E 区和B、C、Q 区)分别按正常使用阶段高水位抗浮和低水位抗压中的最不利工况初步确定桩基数量: ①正常使用抗拔工况考虑结构恒载,地下水位按室外地坪下0.5m 考虑; ②正常使用抗压工况考虑结构恒载和活载的不利组合,地下低水位按枯水位下2m 考虑。

南区各地块主要桩基设计参数见表1。

桩基采用的持力层主要选择在粘土和粉砂层,抗拔桩径700mm,承压桩径700~1000mm。

桩长按区域分布大小不一,主楼桩为纯承压桩,而裙楼和纯地下室区域大部分为抗拔桩。

基础大底板采用变厚度方式,柱下设加厚承台,各单体之间设置沉降后浇带。

表1南区各地块主要桩基设计参数地块名子项桩径/mm 桩端持力层有效桩长/m 承载力特征值/kn 筏板厚/mmD、E 7# Φ900 ⑫1粘土 63 7000 2800D、E 8#、9# Φ1000 ⑬1粉细砂 80.2 12000 3500D、E 裙楼Φ700 ⑩1粉质粘土 33 2100(压)1450(拔) 1000(局部加厚)B、C、Q 6# Φ800 ⑪2粉质夹粉粘 54 5000 2100B、C、Q 裙楼Φ700 ⑩1粉质粘土 33 2100(压)1450(拔) 1000(局部加厚)3.桩筏基础优化设计3.1桩数的确定在设计实践中,往往需要先初估桩距,根据筏底面积得到初估的桩数,同时可推出桩都达到承载力特征值(忽略群桩效应)时桩间土需要承担的荷载,此时可反算出承台效应系数ηc,而该系数又受桩距的影响较大,如反算出的承台效应系数与根据桩距等条件选取的合理承台效应系数偏差过大,需再调节桩距或改变桩长、基础埋深等,使桩距与桩数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

浅谈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几个问题浅谈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几个问题摘要:从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桩筏基础的设计思路、布桩方式、桩土共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还提出了一些对设计进行优化的思路和具体方法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桩筏基础;设计思想;布桩方式;优化设汁1 引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桩筏、桩箱基础由于其在控制沉降和满足承载力要求方面的可靠性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设计通常采用“均匀布桩”或“等承载力布桩”等传统布桩方式。

不少学者、专家及工程设计人员对此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一系列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设计思路采用桩筏基础一是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二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但对一具体工程而言,这两个要求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桩群属于端承桩时,显然沉降量不是主控要素,因此本文讨论指的是摩擦群桩和端承摩擦群桩的桩筏基础。

由于岩土工程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由于桩筏基础沉降计算的复杂性和不精确性,不少工程设计人员不顾地质条件的差异,一味倾向于将桩基直接嵌入基岩,嵌岩深度有越来越深的趋势。

导致这种设计倾向的一个根由是,根本不考虑地基土参与承担荷载的可能性,以及忽略了建筑物可以承受一定沉降量的可能性。

事实上,不管是以承载力控制设计的思路,还是以沉降控制设计的思路,都必须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沉降和承载力要求。

因为不管采用哪一方面作为主控要素,其另一方面的要求都必然是前提条件。

这两种设计思想主要是侧重点不同,设计的着手点不同而已。

图1投资与沉降在深厚软土地基上建筑物的沉降量与工程投资是成比例的,但不是线性关系,大致如图1所示。

3布桩方式布桩方式与实际设计息息相关,且意见不一,因此倍受关注。

本文就下述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

关于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

关于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摘要】随着近年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与日俱增,桩筏基础以其明显的优点被广泛用作高层建筑的基础结构,是高层建筑采用较多的一种基础形式。

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首先是进行桩型的优选,桩型的合理设计是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桩型设计的重要部分。

本文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桩型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桩筏;桩型;设计一、前言高层建筑的基础是联系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和地基的桥梁,通过基础把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

高层建筑及天然地基土质软弱等情况下基础一般选择采用桩基础,桩基础其力学原理正确,通过桩可以充分发挥深部土层的承载能力,同时又具有施工相对简单的特点。

也因此桩基不仅能延续至今,而且结合现代的施工和材料技术还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目前基础工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

为了满足各种结构物的要求,适应各种不同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往往采用各种不同的桩和桩基础。

其中桩筏基础由于具有竖向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具有一定调节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抗倾覆能力强等优点,应用较为广泛。

二、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常见桩型及适用范围1、预制桩预制桩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其中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又较为常用,预制混凝土桩的适用条件:持力层上覆盖为松软土层,没有坚硬的夹层;持力层顶面的土质变化不大,桩长易于控制,减少截桩或多次接桩;大面积打桩工程,由于预制桩工序简单,功效高,在桩数较多的前提下,可抵消预制桩价格较高的缺点;工期比较紧的工程,使用预制桩可缩短工期;地下水位较高或水下工程;对噪声污染、挤土和振动影响没有严格限制的地区。

2、灌注桩灌注桩可分为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和人工挖孔灌注桩等几类。

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各种种类的桩基具有不同的使用条件,(1)钻(冲)孔灌注桩适用范围最广,通常适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桩身穿越各类土层以及夹层多、风化不均、软硬变化大的岩层;如持力层为硬质岩层或土层中夹有大块石等,应采用冲孔灌注桩;(2)沉管灌注桩适用条件:适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且桩身穿越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黏性土;遇到淤泥层时处理比较困难。

桩筏基础优化设计探析

桩筏基础优化设计探析

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β可根据规范确定 。
b1 抗冲切约束
筏板的受冲切承载力包括上部荷载对其的冲切和群桩
基础对其的冲切 。
以局部荷载两侧对称的情况为例 ,上部荷载对筏板的冲
切可表示为 : γ0 Fl Φ 2[α0 x ( yc + a0 y ) + α0 y ( xc + a0 x ) ] f t h0 (8)
2 桩筏基础优化设计模型 建筑物采用桩筏基础不外乎两个要求 :或者是控制建筑
物的沉降 ,或者是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承载力和沉降 (包 括总体沉降和差异沉降) 约束是桩筏基础优化中最重要的约 束条件 。桩筏基础的优化就是要在满足承载力 、沉降等要求 的前提下 ,调整群桩及基础底板各设计参数 ,使桩筏基础达 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
选择目标函数必须全面考虑该结构的具体条件 ,抓住问 题的主要矛盾 。所谓的方案“优”与“不优”是针对所选定的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而言的 ,其实质上是有条件和相对的 。 114 优化算法
问题的优化数学模型确定后 ,就是如何求解的问题了 ,也 即选择优化算法的问题 。优化算法的选择也是整个优化设计 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步骤 ,算法的优劣决定了计算结果的 可靠性和计算效率 。
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确定优化设计的算法 ,这里包含几个方 面的内容 。 111 设计变量
设计变量指随着设计方案的变更而改变的数 ,它可以是 连续的 ,也可以是离散的 。为了便于矩阵运算 ,可以用设计 向量表示 n 维设计变量 ,即 :
X = { x1 x2 … xn }T 一个设计向量表示一个设计方案 ,它的 n 个分量可以组成一 个设计空间 。 112 约束条件
(5)
式中 , cu 、cub分别为桩侧 、桩端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 ; Nc 为桩 端承载因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几个问题摘要:从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桩筏基础的设计思路、布桩方式、桩土共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还提出了一些对设计进行优化的思路和具体方法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桩筏基础;设计思想;布桩方式;优化设汁
1 引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桩筏、桩箱基础由于其在控制沉降和满足承载力要求方面的可靠性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设计通常采用“均匀布桩”或“等承载力布桩”等传统布桩方式。

不少学者、专家及工程设计人员对此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一系列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设计思路
采用桩筏基础一是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二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但对一具体工程而言,这两个要求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桩群属于端承桩时,显然沉降量不是主控要素,因此本文讨论指的是摩擦群桩和端承摩擦群桩的桩筏基础。

由于岩土工程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由于桩筏基础沉降计算的复杂性和不精确性,不少工程设计人员不顾地质条件的差异,一味倾向于将桩基直接嵌入基岩,嵌岩深度有越来越深的趋势。

导致这种设计倾向的一个根由是,根本不考虑地基土参与承担荷载的可能性,以及忽略了建筑物可以承受一定沉降量的可能性。

事实上,不管是以承载力控制设计的思路,还是以沉降控制设计的思路,都必
须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沉降和承载力要求。

因为不管采用哪一方面作为主控要素,其另一方面的要求都必然是前提条件。

这两种设计思想主要是侧重点不同,设计的着手点不同而已。

图1投资与沉降
在深厚软土地基上建筑物的沉降量与工程投资是成比例的,但不是线性关系,大致如图1所示。

3布桩方式
布桩方式与实际设计息息相关,且意见不一,因此倍受关注。

本文就下述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3.1 “外强内弱”还是“内强外弱”
对这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种不同认识:一是筏基沉降呈现“盆底型”的沉降衄线,即中间大,周边小;二是桩顶反力呈现“倒盆底型”的分布规律,即角桩反力大于边桩,边桩反力太于内部桩。

上述现象是与“均匀布桩”的传统布桩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考虑从控制各桩反力一致的角度出发,为减少角、边桩反力与内部桩之间的差异,则应采用“外强内弱”的布桩方式;如果从减少沉降差异的角度出发,则显然应该采用“内强外弱”的布桩方式。

基于这样的分析,似乎两种布桩方式都是合理可行的,但设计者应清楚两者对上部结构受力及整个建筑物经济性的影响。

“内强外弱”布桩可有效减少筏基中的弯矩及上部结构的次生应力,而“外强内弱”。

布桩可能在筏基中产生较犬的弯矩。

很明显后者对上部结构的刚度要求比前者严格。

对于上部结构和基础
刚度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外强内弱”设计可能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次生应力和基础弯矩很大地影响了建筑物造价的情况,必须注意这种设计方法的适用性。

三种布桩方式就沉降量而言,“外强内弱”布桩较小,而“内强外弱”布桩的沉降有时稍大于“均匀布桩”的沉降,当然其差异与内外桩群布置的具体情况有关。

下面举一算例加以说明。

为简便计,将算例考虑为平面应变问题。

具体参数如下:er=ep,ep/es=5000,,下标r,p,s分别表示筏、桩、土。

桩长l0=24m,长桩、l1=24m,短桩l2=16m,桩边长a=0.5m,桩间距sa=4a,筏板宽b=16m,厚h=0.5m。

从以上分析可知这两种布桩方式各有优劣,因此布桩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是采用“外强内弱”布桩还是“内强外弱”布桩应取决于上部结构形式及基础和地基条件,取决于以建筑物经济效益为目标函数的优化设计,设计者应清楚这两种布桩方式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桩筏基础的设计潜力。

3.2柱墙下布桩方式的讨论
采用“内强外弱”布桩可有效减小筏板基础整体弯矩,而采用柱墙下布桩可有效减小筏板基础局部弯矩。

文献[6]探讨了柱墙下布桩的设计原则,即尽量在柱墙下布桩,如在筏板下布桩,则尽量不在跨中央布桩。

这种布桩方式减少了筏板跨中的集中荷载,从而减小了筏板的局部弯矩,因此可以减少底板配筋率。

从这种减小筏板局部弯矩的设计思想出发,可以引伸出很多设计技巧和设计方法。

如可以考虑采用柔性桩加固筏基底部土体的方式来代替筏基底
部的刚性桩,又如在柱墙下布长桩,在筏板下布短桩等。

考虑到当单桩承载力较大的桩过于密集时会对筏3.2柱墙下布桩方式的讨论
采用“内强外弱”布桩可有效减小筏板基础整体弯矩,而采用柱墙下布桩可有效减小筏板基础局部弯矩。

4优化设计方法
从目前的设计来看,除最常见的方案比较外,比较常用的一种优化方法就是所谓的“抽桩分析”,即首先根据经验确定一种布桩方式,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律抽去部分桩,从而节省部分基础费用。

虽然采用这种优化方式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是由于布桩方式的确定以及抽桩原则都包含了经验因素,采用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往往和最优解差距较大。

从提高设计水平的角度讲,很重要的是将设计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采用数学优化方法解决设计问题,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求解的精度,得到较优的设计解。

但是由于桩筏基础设计的复杂性,以及桩筏基础沉降计算的不精确性,采用这种优化方法必须考虑到优化计算的可行性。

5结论
本文对桩筏基础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桩筏基础设计是双控的,从优化角度理解,承载力和沉降条件仅仅是两个约束条件。

在特定条件下.承载力和沉降往往只是其
中一个起主控作用。

在深厚软粘土地基上的桩筏基础,沉降往往是设计的主控要素,应提倡以沉降控制设计的设计思想。

(2)“外强内弱”与“内强外弱”的布桩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应视上部结构刚度和工程地质条件而定,具体工程具体分析。

在具体的布桩方法中,以长短桩布置,刚性桩和柔性桩混合布置更为合适一些。

参考文献
1侯学渊,杨敏软土地基变形控制理论设计理论和工程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2周正茂.赵福必,侯学渊.桩筏基础设计方法的改进及其经济价值.岩土工程学报,1998,20(6):70~73;
3阳吉宝.高层建筑桩筏和桩箱基础的优化设计.工程勘察,1996(1):23~24;
4李海峰,陈晓平.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优化设计研究.岩土力学,1998,19(3),59~64;
5黄绍铭,王迪民等减少沉降量桩基的设计与初步实践见:第六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1991;
6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其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土木工程学报,1999,3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